于两百米云中客厅中听见“万籁”:金鹰美术馆 - 万籁·中国声景设计展
傻傻的啄木鸟
2024年05月30日 06:44:07
只看楼主

  ?金鹰美术馆 “当代的声景设计以人的声机能为内核,创造性地将声环境、声信息和声技术融合成新的媒介。”策展人鲁安东表示,“声音构成了未来科技与人文之间的一座可能的桥梁,而设计则为这座桥梁提供了关键的蓝图。” 感谢 

 

?金鹰美术馆

“当代的声景设计以人的声机能为内核,创造性地将声环境、声信息和声技术融合成新的媒介。”策展人鲁安东表示,“声音构成了未来科技与人文之间的一座可能的桥梁,而设计则为这座桥梁提供了关键的蓝图。”

感谢  金鹰美术馆  对gooood的分享




万籁·中国声景设计展

2022年4月29日,南京金鹰美术馆将迎来今年春季首展——“万籁·中国声景设计展”。展览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声学媒体实验室主任鲁安东担任策展人,汇集了来自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的研究团队和LanD Studio、朱育帆工作室、向声葵听觉空间设计工作室、OPEN建筑事务所、南京声音地图小组等设计团队,也得到了中国声学学会建筑声学分会、苏州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专业组织机构的大力支持。参展作品跨越了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设计、音乐科技、公共艺术等声景设计类别,连接着诸多学科领域,让观众于200米高空的云端文化客厅——金鹰美术馆,体验和思考我们感知世界的基本媒介——声音。


▲展览现场 ?金鹰美术馆

“当代的声景设计以人的声机能为内核,创造性地将声环境、声信息和声技术融合成新的媒介。”策展人鲁安东表示,“声音构成了未来科技与人文之间的一座可能的桥梁,而设计则为这座桥梁提供了关键的蓝图。”此次展览邀请的作品涵盖范围从宇宙空间的音信、山谷巨构的鸣响到城市檐下的低语。它们将共同呈现声景设计这一前沿设计领域的无限可能,及其带来的对传统设计形式、思维和工具的挑战。


▲声音装置 ?金鹰美术馆

由邱艺芸、师丹青、李子晋及团队联合创作的作品《宇宙八音盒—Cosmusica》是一件“实现人与宇宙在声音层面上实时互动”的新乐器,通过将宇宙各方向的波数据转化为人可以感知的声音形态,它旨在让观众具有看到和听见宇宙交响曲的能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育帆带领团队创作的《一幡风顺》声景装置位于九寨沟口的林卡(园林)内,是九寨沟震后修复的一部分。它将陡峭山崖夹出的沟底周围隐藏着的自然运动显现为天籁与人籁交汇的声景,契合了藏族宗教空间的自然主义传统,也为受伤的土地和心灵带来慰藉。来自李虎与黄文菁创始的OPEN建筑事务所的作品《山谷音乐厅》则通过巨幅影像将身处山谷自然环境的建筑再现于展厅,建筑师希望人们可以“看到”声音的形状,或者“听到”寂静的声响。


▲参展作品 ?金鹰美术馆

“倾听之美”并非局限于宇宙之大、自然之盛,它同样可以发生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沾染着烟火气息。在展览的开始,LanD Studio创始人窦平平用作品《檐下耳语》展示了南京世界文学之都的“声景”基础设施设计。在散布于城市中的“文学屋檐”下小憩,文学之声如同耳畔低语,起身离开,声音便随之消失。这些“文学屋檐”点缀着一条条不同主题的文学小路,同时也是线上多媒体内容与线下文学场所的交互锚点。在展览的结束,来自南京声音地图小组的作品《秦淮音河24小时》则以贯穿了南京不同城区与时代的城市母河——秦淮河为叙事主线,将空间上的秦淮河流域与时间上的南京市民24小时生活相对映,形成一次漫游河上、夜入长江的听觉旅行。


▲倾听之美 ?金鹰美术馆

与上述“体验型”作品平行的,是两件“思辨型”作品,它们更加关注声景设计在观念和方法上的创新。在《聆听的方法》这一作品中,由声音艺术家殷漪与建筑师庄慎联合创建的向声葵听觉空间设计工作室用三个研究型设计项目,系统地探索了从听觉和声音的维度进行空间营造的工作方法。而抵达出口之前,观众将穿过由策展人鲁安东与声音艺术家殷漪合作设计的《三声庭》,倾听三个声音对听觉的未来意义的发问——从“世界以声音之形显现于我之前”到“创造声、赋形声、想象声”,再到“我听故我在”。声的演化是走向无限的创造还是对人主体的重构?这是策展人通过《三声庭》留给观众思考的问题。



▲展墙 ?金鹰美术馆

展览的名称“万籁”,意指声景的宇宙。依托于跨越学科与媒介的作品,一场可听、可看、可读、可游走的展览体验将从金鹰美术馆开启,超越了单一的视觉体验,在多维度、多感知、多层级的体验中,观众将对由声景所串联的世界产生更多了解。金鹰美术馆也旨在通过此次展览,呈现南京城市更多样的图景,为本土的文化实验与艺术行动注入更多能量。


▲互动装置 ?金鹰美术馆


▲展品细部 ?金鹰美术馆



参展项目

檐下耳语 – 窦平平 

“檐下耳语”是“文学屋檐”系列项目之一。“文学屋檐”基于城市场所空间的交互锚点,以声音为媒介转化文学内容,让市民在屋檐下倾听文都之音。由于文学本身具有时空交错、虚实相生的特性,面对如何用城市空间讲好文学故事这一议题,空间计划主要通过文学主题路径策划、实体线下装置和线上多媒体内容,提供全城互联、多维度、多感知、多层级的文学体验。


▲檐下耳语  ?金鹰美术馆

“檐下耳语”由两组屋檐、坐凳、四组潜望镜及其声场构成。与全城四个特色文学片区互动关联——“鸡鸣寺文学总馆-六朝文学”、“门东城墙博物馆-明清文学”、“颐和路第十一片区-现当代文学”和此处的“金鹰美术馆-未来文学”——可以分别通过四组潜望镜和声道体验。在檐下小憩,未来文学之声会如同耳畔低语,起身离开,声音便随之消失……


▲与特色文学片区互动关联  ?金鹰美术馆



三声庭 – 鲁安东

如果从人类文明的维度来审视“听”这件事,我们会发现一部隐藏的进化史。在最初,“听”是我们发现世界、触达世界、融入于世界的媒介,借由倾听我们成为世界的一部分,因而颤栗、因而惊奇、因而忘我。之后,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将“倾听”理解为“声音”,了解它是一种波,可以被度量、被改变、被创造。我们成为声音之主,声音成为一种工具,一种人的技术性延伸。那么当下呢?在数字增强与混合现实的近未来,或许我们会发现,声音将是“真实”的锚点,它召唤着人心,让“我”从无限的沉浸和交互中觉醒,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和真实。这个展厅由策展人鲁安东与声音艺术家殷漪合作完成,用三个声音对听觉的未来意义进行发问。我们终需思考,声的演化是走向无限的创造还是对人主体的重构?


▲三声庭  ?金鹰美术馆



秦淮音河24小时 – 南京声音地图项目

“秦淮音河24小时”以声音为基础媒介,以贯穿了南京不同城区与时代的城市母河——秦淮河为叙事主线,将空间上的秦淮河流域与时间上的南京市民24小时生活相对映,形成一次清晨自源头出发、深夜入长江的听觉旅行。本作品包含试听装置与声音交互地图两个部分。


“秦淮音河24小时”首先分时段采集秦淮河流域及两岸实地声音作为基础素材,再叠加以相关的古诗词、代表民俗音调、历史广播等音频素材,记录河流两岸古今历史故事。秦淮河流经了郊野、新城、轨道、公园、城墙、古迹、里巷、水闸等丰富的声音,成就了河流两岸的曾经与现在记忆,并为将来保留金陵深处的回忆。展厅内的观众可通过视听装置获取秦淮河上旅行的沉浸式体验,也可以在声音交互地图中探索更多金陵信息。本次展出了“秦淮音河24小时”的1.0版,呈现了秦淮河从西水关至入江口的声音、视频段落。


▲秦淮音河24小时  ?金鹰美术馆



聆听的方法 – 向声葵听觉空间设计工作室

本次展示项目所呈现的是向声葵听觉空间设计工作室对于声音研究领域诸多议题的思考与回应:何为“噪音”?如何非“消除”“隔离”方式面对噪音?相关技术的创新使用。



▲聆听的方法  ?金鹰美术馆

(1. 新天地读书空间)。对“立体声”进行技术与文化批评,以及其在当代生活中的失效后如何寻找新的聆听范式(2.天等路精神空间)。人耳外耳道与气鸣乐器作为“共鸣”的认知原型研究与空间设计实践(3.观音塔)。同时,三个项目也历时性地蕴含了工作室以“听觉-声音”为基点的工作方法的演进。


▲模型照片  ?金鹰美术馆

宇宙八音盒 – 邱艺芸、师丹青、李子晋、崔楚宜、刘兆蕤、杨大卫、陈冰冰、张嘉伟


宇宙弗远无界,但并非是“空”的,其实宇宙每时每刻都非常热闹,人类是浩渺宇宙的智慧结晶,人类的心灵在不断地感知这个世界、感知宇宙。人造天体就好像人类文明拓展到宇宙空间中的眼睛和耳朵,使我们具有看到和听见宇宙交响曲的能力。


“宇宙八音盒-Cosmusica”是一个实现人与宇宙在声音层面上实时互动的新乐器。宇宙声音是宇宙各方向的波数据可听化转换的结果。将抽象的数理信息转化为人可以感知的声音形态,我们收集宇宙各个方向的波形数据,比如伽马射线、电磁波等,将其转化成星球的声音基音,并用光谱生成各个方向星球的音色,两者合一,创作出各方向星球独特的音乐。该作品已经安装在卫星板上了,并将于3月底发射升空。希望通过通过声音感知宇宙,通过新乐器与宇宙互动。



▲宇宙八音盒  ?金鹰美术馆



一幡风顺 – 朱育帆

“一幡风顺”声景装置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沟口林卡(藏语:宝贝园林)内,直径35米,高16米。取形于藏民取经的经幡,装置用铜铃和红、蓝、白三色幡布构建了一个冥想和聚集的场所。装置下方澄澈的镜面水,映射出风和人的流动,取名红海子,隐喻达戈的风云宝镜。据传,九寨沟最美丽的108个海子(藏语:高原湖泊)是由山神达戈风云宝镜的108个碎片幻化而成。陡峭山崖夹出的沟底是风声、水声、人声交汇之所,装置中红、蓝、白三色幡布飘曳,铜铃摇响,水面泛漪——天籁与人籁绻聚于此,又舒散而开。




▲一幡风顺  ?金鹰美术馆



 山谷音乐厅 – OPEN  

位于距北京市区约两小时车程的河北承德金山岭,山谷音乐厅如同一块来自远古的巨石,降落在可以远眺长城的山谷底部。这是一座由声音出发、由内而外雕刻而成的建筑,建筑师希望人们可以“看到”声音的形状,或者“听到”寂静的声响。


建筑包含一个半室外音乐厅、几处面向山谷的观景平台、一个朝向草坡的室外舞台和音乐家工作室等少量室内空间,既能承载室内乐、音乐节、舞蹈等不同形式的专业演出,也可用于独处沉思或社区聚会。整座建筑由深灰色混凝土浇筑,混凝土骨料混合了当地富含矿物质的岩石。



▲山谷音乐厅  ?OPEN建筑事务所

音乐厅中朝向天空和山峦的开洞,不仅是建筑的——将光线和风景一道引入空间中,更是声学的——它们承载着了吸声的作用,其大小和形状经过严谨的声学计算,与折叠的混凝土表面形成的反声面一起,为演出呈现最佳的音响效果。在没有演出的时候,人们可以坐在音乐厅里,静静聆听鸟叫蝉鸣、微风拂过,或是追寻阳光游走跳跃的足迹,欣赏大自然的交响乐。



山谷音乐厅展出现场   ?金鹰美术馆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