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顺:创作的“哲学” —— 一场设计的思考与探索之旅
雷尔卜罗多
2024年05月26日 23:50:00
只看楼主

创作的“哲学” ——一场设计的思考与探索之旅 文/丁顺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虽是指参禅的理解与顿悟,但道理衍生到万事万物,亦是共通。 王澍先生 在《造房子》中也提到一个有趣的观点,即画的三种观法、三种位置、三种时间进程,所谓立轴一幅画内的“山外观山、山内观山和形而上回望”,同样一幅画,也是“三种境界”。在某种意义上,我对设计的审视,亦有着三个阶段的经历,即粗浅探究、沉浸的反思感悟和剥离后了然的再审视。


创作的“哲学”

——一场设计的思考与探索之旅


文/丁顺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虽是指参禅的理解与顿悟,但道理衍生到万事万物,亦是共通。 王澍先生 在《造房子》中也提到一个有趣的观点,即画的三种观法、三种位置、三种时间进程,所谓立轴一幅画内的“山外观山、山内观山和形而上回望”,同样一幅画,也是“三种境界”。在某种意义上,我对设计的审视,亦有着三个阶段的经历,即粗浅探究、沉浸的反思感悟和剥离后了然的再审视。

从业14年,从初出茅庐的建筑生到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副总建筑师,虽然自身阅历和眼界还无法达到精深超脱的阶段,但也让我得以进行一场关于原创设计的思考与探索,在内省中总结体悟自己的创作“哲学”。



阶段一:山外观山

结束在东南大学的学习生涯,我踌躇满志地开启建筑设计之旅。多年的专业训练,既让我具有一定的审美和形式素养,又让我沉浸于对建筑空间美学的追求中。此时,建筑设计于我更像是一个美则美矣的雕塑,精雕细琢之后更多的只是形式。我的师父是有“上海地主”之称的 俞挺 ,在一次项目的头脑风暴后,他让我重新思考寻找每个设计着力点,再重新做一遍方案,在一遍遍反复梳理的过程中,我逐渐找回设计的初心。设计应是对多项要素的综合性回应与拟合,它囊括了对环境的态度、对功能的整合、对文化的演绎、对人文的关怀、对形象的彰显、对空间的体验、对细部的深入......

我作为主创的第一个建成项目是跟随俞挺做的人大兴华老年活动中心。设计保留了既有建筑,创新地将两栋既有小别墅与新建建筑有机结合,现代中蕴含着古典,古典中又流露出些许时尚。此外,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建筑形象,而是创新性地引入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理念,先造园,再筑房,将原来比较开放和一览无遗的庭院空间分解成多个主体院落,形成园中园,同时引入曲折的步行系统,将建筑与环境完美地结合,形成“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增加了建筑空间的趣味性和体验感。

 
 
 
 

△人大兴华老年活动中心


我参与过俞挺指导的诸如拙政别墅、九间堂等项目从方案到落成的全过程,更加领会到设计存在的合理性也是建立在建构的逻辑之上和规范的框架之下。同时,一砖一瓦皆设计,一柱一梁皆学问,层层递进的深化设计,学科间的联动与交织,都展现了全过程原创的复杂度和体系化。

 
 

△拙政别墅



阶段二:山内观山

随着项目经验的增加,我也渐渐感知到设计的骨骼——设计策略与思维逻辑的重要性。设计就像解题,需要严谨的逻辑串联所有已知条件,并以突破点一击即中。设计策略与思维逻辑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既是作为设计主导的一以贯之原则,又是发散的基础。它预设了底图,却不妨碍增光添彩,形成无限变化。

借论坛分享的契机,我开始尝试梳理总结设计策略与思维逻辑。2017年在UIA中国分论坛上进行主题演讲,分享了 构形、遮罩、漫游、场景 四种对传统文化溯源转译的设计模式;2018年在首届郑州国际城市设计大会上,分享了“ 耦合&叠合 ”在不同层级下的城市多元空间塑造中的运用;2019年在“华山论建”系列建筑文化沙龙中分享了城市转型升级下三种 城市活力的营造策略 ;2020年在第七届成都创意设计周的城市建筑与生活之美论坛中做了题为《 场景,一种链接 》的演讲,探讨了场景在建筑中的介入策略......

 

△2017年在UIA中国分论坛上进行主题演讲

 

△《场景,一种链接》演讲现场


经过反复推敲、反思与项目论证,研习多个优秀案例,我总结出 场域环境导向思维、空间意向思维、空间结构思维、功能模式思维、场景革命 这五类设计策略与思维逻辑方式,从而以多元复合的思维模型,提 升分析场地 、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逻辑清晰的结构建构,提升梳理脉络、提炼重点的能力。以跨界复合的营销策划,提升整合统筹、打造产品的能力。以上设计策略与思维逻辑方式未必单一出现,应依据设计的突破点确定主次。


??场域环境导向思维

强调与环境的对话关系,主要基于场域环境条件形成空间状态和功能组合状态。在此情况下,场域环境往往较特殊,成为项目中最无法忽视的问题和切入点。2017年在张家口北京冬奥会冰雪小镇会展会议酒店综合体的投标中,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建集团总建筑师 沈迪大师 的指导下,以“山行”为概念,立足场地北方大地的苍茫与山谷汇聚的地貌,借用中国书画中“平远”“深远”“枯笔飞白”之意境,画地起山,行墨为体,使建筑犹如从土地生长而出,与环境幻融为一体。冬奥小镇的南北景观轴线也延伸进入地块,转化为“虚轴”,建筑体块呼应退让,空间蜿蜒错动,形成多维漫游路径,在崇礼勾勒出一幅寒山连绵、石径迂回、白云缭绕、人家若现的美好人居画卷。

 
 

△张家口北京冬奥会冰雪小镇会展会议酒店综合体


??空间意向思维

强调文化隐喻与转译,我将其归为三类:

1) 建筑形式原型沿用

这是对某种建筑形式原型的借鉴,直接关系到建筑空间的组织原则,且其原型可以满足设计对文化精神、功能空间等要素的需求。

2) 对局部符号的提取

通过对建筑所反映的文化进行提取演化,成为形式语汇的一部分。崇明陈家镇公园配套设施项目(2021年)提取了中国元素的木质建构、江南文化的延绵瓦檐、海岛风情的风帆昂扬与飞鹭展翅,形成“林间堂·飞鸟驿”的意向,在广阔的公园间描摹出大拙至美的画卷意境。深圳西方美术馆(2021年)的设计用朴素直白的言说、抽象与具象的艺术化表达拟态写意,整个外形寥寥几笔,相依交汇,恰山石拔地的苍劲,摹破浪越洋的激荡,拟直挂云帆的昂扬,融笔法挥洒的意蕴,在水岸边尤显长天一色的简素大气,一卷山水,一湖风月。

 
 

△在建的崇明陈家镇公园配套设施(主次入口服务中心)

   
   
   
   

△西方美术馆造型中的文化符号

 
 

△西方美术馆


3) 对某种整体形象、意境的联想

城市中标志性公共建筑、文化类建筑或位于独特场域环境中的建筑,以类比和象征的建筑语汇和材料表现形成整体的造型效果。由华建集团资深总建筑师 邢同和大师 指导完成的云南文山民族大剧院(2017年),以“盛世繁花”为主题进行形象营造,其余文化要素“牵手相恋、三七花开、太阳芒纹”均融合在此种形式中。成都芯谷金融中心(2020年)将成都的宽窄巷与瓦园抬升至空中,形成多层巷道,人们可在空中穿行,在空中俯瞰。这一画面来源于我对《邪不压正》中“屋顶上的世界”在现实生活中的想象。电影里李天然在屋顶上跑酷、骑单车、谈恋爱,有着肆意的艺术张力。而在项目中,黄龙溪古镇的坡屋顶形态被置入,作为地域传统的现代演绎,人们穿梭于屋顶之上看秀、漫步、浅酌、种植......这也是无限生活的魅力和张力,形成“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传统街巷新模式。

 

△云南文山民族大剧院形式要素

 

△成都芯谷金融中心

 

△屋顶上的活力锦官城

 

△在建的聚落单体


??空间结构思维

 强调空间的体验方式,我将其归为四类:

1) 构形生长——基于单元理型的整体观感,强调层级的建立以及层级间的渗透与衔接

通常以局部理型经统一的逻辑方式组合成总体的观感,形成具有自相似性的局部空间,从而带来更人性化和场景感的体验,有时也会在集群的间隙塑造出开合变化的连续性空间。由 庄慎 老师、 吴建 老师领衔的交大设计学院团队和我们一起联合创作的上海交通大学崇明碳中和示范校区(2022年)以三个学院和师生居住区为主题构建四个组团,每个组团内部自成聚落。各组团之间由立体步行环廊联结,并将公共功能区环绕中心广场,形成复合公共空间,也带来了更多交流和碰撞的可能。

 

△上海交通大学崇明碳中和示范校区


2) 遮罩——设定水平/垂直上的空间层次

以空间叠合、空间渗透、空间暗示等方法引导人们感知空间本身和空间意义,其模棱两可的多义性状态,暗藏了一种更广泛的空间秩序。建筑学中的“现象透明性”利用遮罩形成空间“同时性、渗透、叠合和矛盾”等特征,创造出多义性空间。我也总结出遮罩的空间组织方式,在2020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发表《从二维到三维——透明性空间设计方法初探》。

3) 漫游路径——以游走体验式的空间序列串联空间节点

漫游是身体性的观法,让人“反目以寸”。以人的观感需求引导和创建空间序列,在游遍整个建筑后才能完整地形成建筑的“可理解性”,其核心是按照行走和观看的秩序串联公共空间内部节点或建筑内的实体功能区或建筑群落,可以是可达的实连接,也可以是视线、景观等的虚连接。深圳西方美术馆(2021年)的内部空间以漫游路径作为空间组织逻辑,随着流动的脚步,人与景在光影中对话。在此过程中,人们不时相望、凝视、跟随、打趣......建立人与人、人与空间的联系。雄安自贸试验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2021年)南楼采用漫步内庭,北楼采用游走街巷,创作出和而不同的“内外之间,共融之城”。通过漫游路径,串联不同标高下的办公和共享空间,营造层次错落的空间效果。

 

△西方美术馆西区

 

△西方美术馆东区

 
 

△互为对偶的雄安自贸试验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体量

 

△雄安自贸试验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南楼的漫步内庭

△雄安自贸试验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北楼的游走街巷 ?


4) 空间叙事——结合目的性节点形成具有故事性的序列式空间

艺术批评家约翰·伯格曾说:“叙事既是一种推理模式,也是一种表达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当空间成为联系人类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载体和叙事媒介,便开启了人与物之间感性互动与情感交流的对话功能。叙事空间也需要有时序性,且往往需要多个事件构成。在康定市的一座商业中心项目(2016年)中,以建筑外的转山路、建筑的商业部分及建筑顶的舞台建构出起承转合的空间叙事序列。设计希望在藏文化的背景中,创造一个不一样的建筑。在这里,去享乐,也去体悟。从入口就昭示着不同世界的开始与进入。通过在室内与室外间出入穿行,感受世俗与脱俗的变化与交织。转山路径的回转处,放大平台强化了人与建筑及远山的精神互动。拾级而上,遇见太多的场景,最终,在顶部归于大山与宁静,归于内心。


??功能模式思维

生活是由人们重复参与的事件模式所组成。模式产生于生活,源自文化认同和人的内心共识,随着环境迭代而延续、同化和变化。在此情况下,设计最主要的策略是功能模式的更新,所有的空间塑造都是为了更好地形成新的功能布局。

了解当下和未来使用者更倾向的空间状态与事件发生方式,找寻使用不便的根源以及与诉求相悖的矛盾点,最后对总结的问题进行处理,形成整体策略,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空间与形式的塑造。  

在交大医学院浦东校区(2018年)和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2021年)项目中,均采用了分形化的共融体理念,以叠合&立体充分利用垂直空间,让校园立体化;以耦合&交互将各功能区连为一起,形成功能联动,促进交互;以可变&生长形成犹如生长般有层次和有变化的校园结构,从而突破现有校园模式,重新定义教学、科研与生活。

 

△交大医学院浦东校区

 

△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


??场景革命

我在平时也会接触到策划方面的工作,从一开始觉得“不务正业”,到深刻体会到空间与场景本为一体。在当今时代,小红书、抖音、快手等社交软件都是在分享生活场景和方式。在《场景革命》中有句话非常打动我: “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处的场景,以及场景中自己浸润的情感”。

于是我也在一些功能比较适合的建筑设计中进行了场景革命。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厦门新机场中央地块综合开发项目(2019年),该项目也获得了2020年Architizer A+ Awards的大众评审奖。项目包括多种尺度与体验的跨界商业、机场独特视角的精品酒店以及办公区,同时融合了厦门的古厝文化,契合场地的海洋元素与城市的白鹭元素,呼应已有的T1航站楼原型,顺应机场的视线及航空限高要求,营造出谦逊而又独特的建筑形象,这些成为场景设置的背景与基础。而雨林列车、天空秀场、水秀场、珍稀植物馆、沙滩冲浪、空中栈道、空中跑道、悬泉瀑布、快闪表演等场所节点和活力事件的置入和发生,也赋予了建筑空间丰富的含义和记忆。

 

△建筑匍匐于大地,与厦门古厝及T1航站楼形象契合,成为空港区谦逊的背景

 

△在中央绿谷中置入人工沙滩与海浪,在建筑中玩味自然

 

△阳光下的绿谷郁郁葱葱,建筑的立面融合灵动的瀑布

 

△夜晚的绿谷热闹非凡,成为当地传统节日的庆典场所

 

△明亮的地铁站台融入绿谷中,飞驰的列车成为独特的景致



阶段三:回望 (思考进行时)

??原型体系——形与式的对应与关联

当设计策略与思维逻辑方式被梳理总结后,设计开始得心应手,但同时我也逐渐意识到,一个建筑,最恰到好处的状态,是合宜的形式气质,也是合宜的逻辑思路,更重要的是形式与逻辑的相契性。相契度越高,设计也越出彩。

众多的优秀作品与建筑理论都昭示着原型既可以塑造成空间,也可以解决一系列设计问题,并对逻辑具有适用性,甚至有些原型自带生成逻辑。于是,我依托科研课题,从 平面原型、形体原型、结构原型、立面原型 四个角度进入原型的梳理和总结阶段,并计划撰写成书。


??专项化研究

在思考广、泛、放的各类项目而皆准的设计方法论时,我也开始关注深而精的专项化,力求在专项中更前沿、更高效、更创新。在多年的项目设计中,我参与和投入精力更多的是观演、文化和教育建筑。

观演建筑专项是各专项中相对研究更多的一类。我带领团队总结出观演建筑生成手册(内部资料尚未公开,待补充完善成书),也以此为依托进行了《基于参数化建模的观众厅座椅自动排布和视线声线分析软件研究》的科研课题。旨在通过参数化建模手段,创建可自动生成座椅排布、自动分析座椅视线、自动分析声线的软件插件,提高工作效率和分析结果准确性,增强设计的专业性。从设计专业角度对观众厅每个座椅的C值,视距、俯角、水平角等视觉质量要素进行计算,从而获得比常规视线分析典型剖面更为全面、精准的评估结果,并能够为运营方提供多种模式下的售票方案。还通过对声视线的跟踪分析,优化声学设计方案,保证声学音质设计的前沿性、准确性。该项分析软件的研究目前进入收尾阶段。


??理性之外的情感

建筑学作为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学科,最有趣的点是其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就存在于设计师的灵光一现,以及对建筑的情感倾注。这种情感是设计师对作品的热爱,更多的是以人为本的细腻,或是光华一瞥的凝结。这种依附于理性,但凌驾于理性之上,或意趣或情境之处,往往也最打动人,这也代表着空间的品质。

在社区服务楼里引入光绿的菜场,它让人们在买菜的同时,可以与自然同构,与优雅同行。也有上海市奉贤区蓝湾幼儿园这样一处 给孩子的现实版梦境,它具有林间云上截然不同 的视野体验,一个个微缩却变化得无边无界的庭院世界,模糊边界的自由穿梭和内外相互渗透,无拘无束地奔跑游戏和自由成长,是真正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出发的幼儿园设计。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是我一直以来不变的追求。

 

△社区服务楼里的菜场

 

△在建的上海市奉贤区蓝湾幼儿园

 

△蓝湾幼儿园林上云屋的形象意向  

 

△多向渗透的自然庭院


那些光与影的变幻,明明灭灭间是时光的故事流淌在体验者的心头,也有空的留白与哲思,给人意蕴绵长的感受,还有建筑空间与自然光华的相映成趣......这种情感的触动,亦是一种超现实的想象。



结语

坚持建筑的原创设计并不轻松,无论规模与类型,我都坚持以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为导向。希望回归“本源”,与场地、环境、城市、文化对话,建立新的与自然的呼应关系,重视某些被忽视的体验,在互动中让建筑更具城市性;希望回归“山水”,承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东方哲学,为建筑带来远方的诗意和情境;希望回归“工匠精神”,控制好项目深化建造的细节,确保项目的品质和高完成度。

我相信,原创可以接纳一切,吸收一切,保持开放的视野和胸襟,享受生活带来的一切并游刃自如。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