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测量限差规范
深爱臭豆腐
2024年05月15日 16:14:24
来自于工程测量
只看楼主

一、建筑变形测量 1、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及其精度要求 变形测 量等级 沉降观测 位移观测 适  用  范  围 观测点测站高差


一、建筑变形测量

1、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及其精度要求

变形测

量等级

沉降观测

位移观测

适  用  范  围

观测点测站高差

中误差(mm)

观测点坐标

中误差(mm)

特级

≤0.05

≤0.3

特高精度要求的特种精密工程和重要科研项目变形观测

一级

≤0.15

≤1.0

高精度要求的大型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测

二级

≤0.50

≤3.0

中等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测:重要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

三级

≤1.50

≤10.0

低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变形观测:一般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

2、建筑变形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

等级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累积差

视线高度

特级

≤10

≤0.3

≤0.5

≥0.5

一级

≤30

≤0.7

≤1.0

≥0.3

二级

≤50

≤2.0

≤3.0

≥0.2

三级

≤75

≤5.0

≤8.0

三丝能读数

3、建筑变形水准观测的限差(mm)

等级

基辅分划

(黑红面)

读数之差

基辅分划

(黑红面)所

测高差之差

往返较差及

附合或环线

闭合差

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

较差

检测已测

测段高差

之差

特级

0.15

0.2

≤0.1

≤0.07

≤0.15

一级

0.3

0.5

≤0.3

≤0.2

≤0.45

二级

0.5

0.7

≤1.0

≤0.7

≤1.5

三级

光学测微法

1.0

1.5

≤3.0

≤2.0

≤4.5

中丝读数法

2.0

3.0

 I角对于特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0″,对于一二级水准观测仪器不得大于15″,铟瓦水准尺、尺垫。

 二、城市测量规范

1 平面控制 

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

等级

城测导线长度

(km)

城测平均边长

(km)

工测导线长度

(km)

工测平均边长

(km)

测角中误差"

测距中误差mm

城测导线相对闭合差

工测导线相对闭合差

测回数

方位角闭

合差(")

J1   J2

DJ6

四等

10.0

1.6

9.0

1.5

≤±2.5

±≤18

≤1/40000

≤1/35000

 4    6


±5

一级

3.6

0.30

4.0

0.5

≤±5

±≤15

≤1/14000

≤1/15000

      2

4

±10

二级

2.4

0.20

2.4

0.25

≤±8

±≤15

≤1/10000

≤1/10000

      1

3

±16

三级

1.5

0.12

1.2

0.1

≤±12

±≤15

≤1/6000

≤1/5000

      1

2

±24

 n测站数

  边长测距观测要求及限差

等级

测距仪

测回数


往       返

总测回数


一测回读数较差mm

单程测回间数较差           mm

备注

四等

1       1

2

4  

Ⅰ  5

Ⅱ  10  

Ⅰ  7

Ⅱ 15



一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4次读数

一级

1

2

Ⅱ  10

Ⅱ 15

二、三级

1

1

Ⅱ  10

Ⅱ 15

测量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

仪器

半测回归零差

一测回归内2c较差差

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

DJ1

6

9

6

DJ2

8

13

9

DJ6

18

--

24

2、高程控制

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mm)

等级

1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

1千米高差中数全中误差

基辅分划

或黑红面

读数之差

基辅分划、

黑红面两次

测高差之差

往返较差及

附合或环线

闭合差

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

较差

检测已测

测段高差

之差

观测次数(工测)

与已知点联测

附合或环形

三等

≤±3

≤±6

1.0/2.0

1.5/3.0

平原、丘陵±12

山区±15

工测4


≤±20

往、返各一次

铟瓦尺往一次

双面尺往返各一次

四等

≤±5


≤±10

3.0

5.0

平原、丘陵±20、

山区±25

工测6

4.0

≤±30

双面尺

往、返各一次

双面尺往

一次

五等


≤±15



30



单面尺

往、返各一次

单面尺

往一次

L—路线长度km,n—测站数

水准仪视子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在作业前开始的第一周内每天测定一次,稳定后每隔15天测定一次。二等测量I不大于15″,三、四等水准测量I不大于20″、尺垫。

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

等级

(工测)路线长度km

视线长度m

前后视距差m

前后视距累积差m

视线高度

三等

≤50

双面≤65

铟瓦尺≤80

≤3.0

≤6.0

三丝能读数

四等

≤16

双面≤80

铟瓦尺≤100

≤5.0

≤10.0

三丝能读数

五等


100

大致相等



 4、地形图测绘                        基本等高距(m)

      比例尺

基本等高距

类别

 地形类别


1:500

1:1000

1:2000

平地

0.5

0.5

0.5、1

丘陵

0.5

0.5、1

1

山地

0.5、1

1

2

     常规测图开阔地区每平方公里控制点密度(点/km2)

测图比例尺

1:500

1:1000

1:2000

图根点密度

150  

50

15

数字化测图开阔地区每平方公里控制点密度(点/km2)

测图比例尺

1:500

1:1000

1:2000

图根点密度

64 

16

4

光电测距图根导线测量要求

比例尺

附合导线长m

平均边长m

导线相对闭合差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测距方式

1:500

900

80



≤1/4000



1



±40

单程

1:1000

1800

150

1:2000

3000

250

 图根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测量技术要求

项目

方法

测回

固定角或圆周角不符值

1:500

1:1000

1:2000

测距

单程

1


200

400

800

测角

联测两个已知方向

1

≤40″




                                     图根三角高程测量技术要求

项目

中丝法观测

垂直角较差、指标差较差″

对向观测高差、单向两次高差较差  m

各方向推算高差较差  m

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测距

对向1

单向2

≤25″

≤0.4×S

≤0.2×H

±40

S为边长(km),H为基本等高距(m),D为测距边长(km),仪器和觇板高(棱镜中心高)精确量取至mm。

图根水准闭合差不得超过±40mm,山地千米超过16站时,不应超过±12mm。简单计算配赋。

地物点、地形点测距长度、点间距要求m

比例尺

地物点

地形点

高程注记点间距

1:500

80

150

15

1:1000

160

250

30

1:2000

300

400

50

三、 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1  精密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平均边长m

导线总长度km

边测距中误差mm

测距相对中误差mm

测角中误差″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全长相对闭合差

相邻点位相邻点位中误差mm



Ⅰ级仪器

Ⅱ级仪器

350

3~5

±6

1/60000

±2.5

4

6

±5

1/35000


1/35000


±8

n—为导线的角度个数,  1)角度闭合差允许值wβ=±5,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个别边不宜短于100米,

2)精密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按左、右角观测,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较差应小于4″。

3)在附合精密导线两端的GPS点上观测时,应联测两个高级方向,若只能观测到一个时,应增加测回数。

4)导线边应往返观测二个测回,每测回三次读数较差小于5mm,测回较差小于3mm,往返测平均值较差小于5mm。

5)气象数据每条边在一端测定一次。精密导线按严密方法平差。

6)全站仪分级标准

级别

测角中误差(″)

测距中误差(mm)

Ⅰ级仪器

±1

1+1×10-6.D

Ⅱ级仪器

±3

3+2×10-6.D

Ⅲ级仪器

±6

5+5×10-6.D

 2  精密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每1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mm

附合水准平均边长km

水准仪

水准尺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

闭合差  mm

偶然差中数

 MΔ

全中误差

Mw

与已知点联测

附合或环线

平原

山区

±2

±4

2~4

DS1

铟瓦尺

往返测各一次


往返测各一次

±8

±2

         L—路线往返测段或附合长度km,n—测站数

3 精密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1 往测     奇数站:后—前—前—后,   2 返测   奇数站:前—后—后--前

             偶数站:前—后—后--前。             偶数站:后—前—前—后。

 4精密水准观测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的要求(m)

标尺类型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累计差

视线高度

仪器

视距

视线长度

20m以上


视线长度

20m以下

铟瓦尺

DS1

≤60

≤1.0

≤3.0

0.5

0.3

 5精密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mm)

基辅分划读数之差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

上下丝读数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

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

0.5

0.7

3.0

1.0

三、铺轨基标测量

1 一般规定

1.1根据铺轨综合设计图,利用调整好的线路中线点或施工控制导线点和施工控制水准点测设铺轨基标,

1.2铺轨基标测设时,应首先测设控制基标,后在控制基标间测设加密基标和道岔铺轨基标。控制基标在直线段每120米设置一个。曲线线路除曲线元素点设置控制基标外,还应每60米设置一个。加密基标在直线线路每隔6米,曲线每隔5米设置一个。

1.3铺轨基标一般设置在线路中线上,或按设计要求可设置在线路中线一侧,道岔铺轨基标一般设置在直股和曲股的两侧。

1.4铺轨基标标志按规范要求设计。

2 控制基标测量

2.1        控制基标测量方法

1)控制基标设置在线路中线上时,应在直线上采用截距法在曲线上采用偏角法测设。

2)控制基标设置在线路一侧时,可根据曲线要素点和控制基标与线路中线的关系,计算出其坐标后,直接按坐标测设。

3)也可先在线路中线上,测定设置控制基标位置的线路法线方向,然后在此方向上按控制基标与线路中线的距离确定控制基标位置。

2.2 控制基标埋设要求

  1)基标点埋设在结构底板上,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点位牢固,外型美观。

  2) 以±2mm的精度,调整基标标志螺杆到设计位置,并初步固定。当控制基标埋设完成后,对其进行检测。

2.3控制基标检测的内容、方法与各项限差应满足下列要求:

1)检查控制基标间夹角时,其左、右角各测二测回,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较差小于5″,距离往返观测各二测回。控制基标测设形式为等高等距。

2)直线段控制基标间的夹角与180°较差应小于8″,实测距离与设计距离较差应小于10mm,曲线段控制基标间夹角与设计值较差计算出的线路横向偏差应小于2mm,弦长测量值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5mm。

3)地下施工控制水准点间应布设附合水准路线测定每个控制基标高程,其实测值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2mm。

4)经检查控制基标满足各项限差要求后,进行永久固定。

3  加密基标测量

3.1直线加密基标测设方法和限差要求

 1)依据相邻控制基标采用截距法和水准测量方法,逐一测定加密基标的位置和其底板高程,临时标定点位。

 2)埋设要求同控制基标。

3.2加密基标平面位置和高程测定的限差要求:

  1)纵向:6m±5mm;

  2)横向:加密基标偏离两控制基标间的方向线不应大于2mm;

  3)相邻加密基标实测高差与设计高差较差不应大于1mm。每个加密基标实测高程与设计高程差不应大于2mm。

3.3曲线加密基标测设方法:

  1)依据曲线元素点的控制基标,采用偏角法和水准测量方法等逐一测设曲线加密基标的位置和其底板高程。

  2)埋设要求同控制基标

 3.4 曲线加密基标平面位置和高程测定的限差要求

 1)加密基标间纵向距离允许误差为±5mm;

 2)加密基标相对于控制基标的横向偏距不应大于2mm。

 3)相邻加密基标实测高程与设计高程较差不应大于2mm。

3.5直线和曲线加密基标精确测定后,均应进行检查,其检查的方法和限差同3.1和3.2条款。

4、道岔铺轨基标测量

道岔铺轨基标测设方法与控制基标及加密基标相同。均应依据控制基标和道岔铺轨设计图进行,其道岔基标的几何关系及其与路线关系应满足下列要求:

1)铺轨基标间距离与设计值较差小于2mm;

2)铺轨基标高程与设计值较差小于2mm,相邻基标间的高差与设计值较差小于1mm;

3)岔心相对于线路中线的里程(距离)与设计值较差小于10mm;

4)铺轨基标与线路的距离和设计值较差小于2mm;

5)正线、辅助线的交角的实测值与设计值较差:单开道岔不大于20″,交分道岔、交叉渡线道岔不大于10″;

6)检核交叉渡线及单渡线各岔口之间的距离及线间距之间关系。

5、平面与高程贯通误差限差表


地面控制测量

联系测量

地下控制测量

总贯通中误差

横向贯通中误差

≤±25mm

≤±15mm(≤±20mm)

≤±30mm

≤±50mm

纵向贯通中误差




L/10000

竖向贯通中误差

≤±15mm

≤±9mm

≤±15mm

≤±25mm

(≤±20mm)为竖井联系测量有趋近导线时采用值。表列精度指标为各级测量方案设计的依据。

四、 GPS定位系统测量

1 GPS网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平均距离(km)

a (mm)

b (1×10-6  )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三等

5

≤10

≤5

1/80000

四等

2

≤10

≤10

1/45000

一级

1

≤10

≤10

1/20000

二级

<1

≤15

≤20

1/10000

相邻点最小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1/2~1/3;最大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2~3倍;当边长小于200米时,

边长中误差小于20mm。

2布网原则

1)GPS网宜布设为全面网,当需要增设骨架网加强控制网时,可分级布网

2)GPS网的点与点之间不要求通视,但需考虑常规测量方法测量时的应用,每点要有一个以上通视方向,

3)GPS网可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路线形式,

4)布设GPS网时应与附近的原有城市网点联测,联测点数不得少于3个,

5)为求得GPS网点正常高,应进行不低于四等水准或与其精度相当的方法与高程联测,平原地区高程联测点不少于5各点,并分布于网中,GPS点高程经计算分析符合精度要求的可供测图或一般工程测量使用。

3观测基本技术要求

项目

  等级

观测方法

三等

四等

一级

二级

卫星高度角(°)

静态、快速静态

≥15

≥15

≥15

≥15

有效观测卫星数

静态、快速静态

≥4     ≥5

≥4       ≥5

≥4       ≥5

≥4      ≥5

平均重复设站数

静态、快速静态

≥2     ≥2

≥1.6     ≥1.6

≥1.6    ≥1.6

≥1.6   ≥1.6

时段长度(min)

静态、快速静态

 ≥60     ≥20

≥45      ≥15

≥45      ≥15

≥45      ≥15

数据采样间隔(s)

静态、快速静态

10~60

10~60

10~60

10~60

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值应小于6。

?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