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长江档案》 里,留存了许多珍贵影像,定格了长江流域今天已消失的景观,比如长江上的一些变化较大的沙洲、已停用的闸坝初建成的模样 …… 江苏常熟,地处长江、太湖下游,水网密布。 建于21世纪初的新白茆闸,守护着一方水土,与它的“前任”——老白茆闸遥相伫立。
白茆闸的全部基础
白茆闸闸基钢筋全部扎完
白茆闸岸墩及翼墙钢筋混凝土全部浇完
白茆闸机架及桥面钢筋全部扎完
白茆闸落成全影
白茆闸机架及桥面
白茆闸验收剪彩
白茆闸通水后远景
白茆闸落成全景
机架及桥面
白茆闸建成以后,其主要作用是控制太湖水位、排水引水。它运行近70年之久,仍屹立不倒。其原因之一是,它的修建采用了当时欧美先进的建造技术。
更难得的是,它还“内外兼修”,在外观颜值上也堪称艺术精品,成为白茆塘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牌坊式的建筑造型、华表状的装饰图纹、宛如白玉般的用料质感,其建筑风格和装饰手法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风。
《长江档案》收录了1929年1月至1948年8月在南京等地出版的关于长江流域水利的系列刊物,涉及长江流域的地质地貌、泥沙航道、水文气象、水电开发、水利工程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当时长江水利的勘测与开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档案史料也回溯了白茆建闸的历史,分析了白茆闸建成的利好。其中,《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季刊》中的记载,追溯了白茆闸建 设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渊源:
白茆河,为太湖流域内,通江各口之一。太湖流域,素称富饶之区,因为在这流域内的河流汊港,密如织网,有很大面积的太湖,为之贮泻总汇,外边又有扬子江,为其尾闾,应该是可以无水旱之灾。然而遇着雨量稀少的年份,江湖的水量太少,便遭旱灾,若遭逢淫雨连绵的季节,湖水一时不易宣泄,而江潮又巨量侵入,无从阻止,便成水患。1931至1934年,太湖流域前遭水患、后遭旱灾。
白茆的建闸,远在明隆庆二年。以后在清康熙四十八年、道光十四年及三十年、同治七年等,均有重建旧闸,或移建新闸,在白茆河口内。但是所建各闸均不久就坍毁。1936年的白茆闸,是由当时的太湖水利委员会计划和勘查,选在一段裁弯取直的地方建闸,后来又经过详细的测量、精密的规划,完成建闸计划。建闸以后的利益,使江潮不至倒灌,得免泛滥。
1975年,老白茆闸经历过大修,此后仍“坚守岗位”。1978年常熟大旱,老白茆闸共引进5亿多立方米江水灌溉农田;1980年常熟大水,该闸排水7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4个昆承湖的容量。
2001年4月,老白茆闸报废停用,从此正式“光荣退休”。2003年,新白茆闸移位重建后投用。
如今,作为江苏省水利厅公示的首批117处省级水利遗产之一,白茆闸水情教育基地在老白茆闸遗址建成,立足长江传播水历史、水文化和水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