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
audrey61
audrey61 Lv.2
2024年04月28日 11:30:41
只看楼主

来源:青年建筑

      01.   从握手楼到“上楼美术馆”       由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设计改造的「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是南头古城博物馆群建筑之一,馆内作品讲述以南头为中心的珠江口地区悠久独特的文化,建筑原为两栋紧邻的城中村居民楼NT33、NT34。面对密度极高、错综复杂的环境,如何实现从“握手楼”到文化展馆的转变,又怎样去用设计去回应古城特殊的地域性和城中村固有的生活形态?

   

 
01.  
从握手楼到“上楼美术馆”    

 
由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设计改造的「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是南头古城博物馆群建筑之一,馆内作品讲述以南头为中心的珠江口地区悠久独特的文化,建筑原为两栋紧邻的城中村居民楼NT33、NT34。面对密度极高、错综复杂的环境,如何实现从“握手楼”到文化展馆的转变,又怎样去用设计去回应古城特殊的地域性和城中村固有的生活形态?  

 
 
? Rico  
 
? Rico  

 
02.  
前置研究:历史、形态学和人类学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南沙原创通过一系列针对南头古城周边基础设施及景观提升的竞赛项目,积累了对古城及周边的深刻认识,沙田地的地理形成、人文环境的变迁等往世今生;也包括了对古城未来进一步复合型社区功能的预测在设计上的呈现。在本次「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项目中,这些积累以及历史、形态学和人类学方面的进一步梳理成为我们前置研究中的主要关注点。城中村作为城市化浪潮中的一个典型的片段,带着自发的生长性,不断更新演进、叠加扩张,始终处于一种“未建成”的状态,其中的空间业态和人口结构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南头古城历史研究及城市设计-总平面(2010)   
 
南头古城历史研究及城市设计-前广场效果图(2010)  

 
南头古城城市设计及研究,首先是对原南头古城护城河遗址的发掘,在入口公园景观设计中让护城河遗址在保护下重现给城市。在中心广场,还原良好的历史空间尺度和视觉角度,有效形成可识别性的公共空间。  

 
 
南头古城历史研究及城市设计-广场效果图(2010)  

 
南头古城口袋公园及人行桥的设计,是对南头古城中心县衙平面布局及岭南建筑屋顶的转译。与场地保留植被相结合,形成树下休憩、滑板乐园、集会广场等空间;岭南建筑坡屋顶的意象,在口袋公园处屋顶沉于地面,连续起伏;在人行桥则形成有标志性的桥顶并延展出小型展览区。  

 
 
南头古城口袋公园及人行桥概念设计-总平面(2017)  
 
南头古城口袋公园及人行桥概念设计-口袋公园效果图(2017) ?南沙原创NODE  
 
南头古城口袋公园及人行桥概念设计(2017)   
 
前置研究的三个关键词  

 

 
03.  
窗体底端  

 
NT33和NT34,原为两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城中村居民住宅楼,业主为一对堂兄弟。两栋建筑位于南头古城南北街与东西街交汇处,紧邻报德广场,总建筑面积约为1180 ㎡,均为五层高,首层用作临街商铺,二层至四层是出租房屋,五层为业主自住(改造之后仍为自住)。从一开始这两栋楼就具备功能复合的可能性。两栋楼之间的夹缝距离最窄处仅有0.8米,是典型80年代的“握手楼”。  

 
虽然城中村居民楼一样有着趋同的外貌,但在调研踏勘中我们发现这两栋建筑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西侧的NT33是框架结构,安全系数较高且有一定的空间灵活性;而东侧的NT34为砖混结构,较多的承重墙界定了不同的空间,第五层是加建的部分,经结构检测存在不安全因素,对改造有较大限制。同时,两栋建筑在水平同层上也存在高差。  

 
 
场地区位  

 

 
04.  
设计理念:时空拼贴的小型综合体  

 
文化展馆的介入带来了展厅设计改造的诉求,这和原建筑的空间功能截然不同;面朝十字街的首层商铺需持续运营,同时业主还需继续在此居住。建筑师需要去界定全新的方法论,来平衡不同诉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NT33和NT34的空间形态特质带有着一种强烈的关联性,这种关联存在于两栋紧靠的“兄弟楼”之间,也体现在它们与周边环境的对话之中。我们提出“混搭”的概念,通过拼贴的手法聚合不同的空间结构和时代痕迹,用带有差异性的形式语言对空间进行重组,将原本的城中村居民楼被转化为包含文化展览馆、商业空间和居住功能的小型综合体,以多元复合、交织连通的空间回应周边杂糅而生动的环境。  

 
 
改造前建筑外观  
 
原建筑结构解读  
 
? 南头古城  

 
有别于设计任务书中将展览和商业空间独立分置于两栋建筑内的预设,我们打破这两栋兄弟楼之间原有的界限,以“串门”的概念连通两栋建筑的三层、四层和五层,将展览空间置于其中;商业空间设在首层和二层,屋主自住的空间则保留在NT33的顶层。  

 
列斐伏尔所阐释的第三空间理论,指日常生活规律之外的那些不连续与自发的亮点时刻:“第三类时间使我们转瞬即逝地感受到爱、玩耍、放松与知识。”叠加拼贴在原有居住空间和商业空间之中的“上楼美术馆”,成为能够容纳这种特别时刻的“第三类空间”。  

 
 
设计草图  
 
NT33、NT34功能分布  
 
NT33+NT34展厅面积  
 
? 直角建筑摄影  
 
? 直角建筑摄影  

 

 
05.  
自外而内:时间的层次  

 
NT33外墙饰面为城中村建筑中常见的白色瓷砖,北立面和东立面则使用了极具20世纪90年代风格的灰色水刷石,我们将这些原有的材料作为时代风貌的印记予以全部保留,脱落部分也重新填上同款瓷砖,尽量还原那时代的特点。  

 
 
? 直角建筑摄影  

 
两栋建筑的南立面朝向主街,三层至五层的外立面采用清水混凝土对应内部展厅,通过具有当代感的材料使空间内外和谐一致;NT33的首层和二层的商业空间保留原有的白色瓷砖,NT34二层的平台的红砖墙面则延伸自临街新建楼梯旁的山墙;同时,时间的丰富层次也自外而内延伸到展厅、楼道和墙面的细节中。  

 
两栋建筑在改造后以一种不张扬的谦和姿态融入古城的肌理,多层的时间切片在此重叠,讲述着古城的过去、当下和未来。  

 
 
NT33,34功能解析  

 

 
06.  
多重路径:编织“上楼美术馆”  

 
展馆的主入口设于NT33首层西侧,这是一条完全服务于展馆的参观流线。通过NT33的弧形门厅进入位于NT34的电梯间,使用垂直电梯可直达各层展厅,与之相连的楼梯以轻盈的姿态嵌入,提供了漫步上下楼的通道。  

 
 
连通NT33和NT34的楼梯  
 
? 直角建筑摄影  
 
? 南沙原创  

 
与此同时,我们提供了另一条不寻常的漫游路径:一道独立的“夹缝楼梯”自两栋楼的间隙生长出来,从NT34的二层平台延伸至屋顶花园,每层与其横向交织的阶梯贯通了水平的展览空间,顺势转接了两栋建筑之间的高差。两栋原本分离的空间被编织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将原本消极割裂的空间自外向内串联和激活为具有南方地域特征的、独具魅力的公共文化场所。而其他功能依然肩并肩在各自独立空间中运作,相安无事,互不干扰,与「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拼贴成一个日常生活共同体。  

 
 
? 南沙原创  
 
? 南沙原创  
 
? 直角建筑摄影  

 
有别于传统展览空间白盒子的形式,这座在垂直界面形成的“上楼美术馆”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游览动线和体验方式。参观者能够上下穿行、探索交叉分岔的多重路径,与一系列具有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展览空间不期而遇;亦可拾级而上,来到NT34独立的屋顶花园,眺望古城独特的烟火气息。屋主自宅保留于NT33顶层,我们为其设计了专属的通道,用缜密的视角保障了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平衡。  

 
 
? 南沙原创  
 
? 直角建筑摄影  

 

 
07.  
窗的意象:双向的画框  

 
窗的意象成为展馆仪式感的显性体现。NT33原三四层被打通成为一个能容纳大型展品的空间,跨越两层高的落地拱券窗作为贯穿展馆内外的标志性结构被植入,在向室内引入大面积的自然光的同时,成为喧闹的环境中一个经典、冷静而诗意的存在。  

 
NT34展厅的每一层都占据开阔的视野,原本窄小划一的窗口被延展打开,形成通透连贯、面向街道的“橱窗”,使展品得以呈现在建筑的立面,将来自室外的视线导向室内。  

 
 
? 直角建筑摄影  
 
? 直角建筑摄影  

 
形态各异的窗设于展厅内不同的空间,在观展的同时,将远处的城市景观和近处的古城街景纳入视线范围,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感知,与馆中珠三角生活文化的主题和展品共鸣。  
不同个性的窗作为一幅幅双向的画框,成为展厅、街道、人和光线对话的媒介,在古城的日常街道生活中塑造出一个具有独特仪式感的场所。  

 
 
? 南头古城  

 

 
08.  
历程与反思  

 
对于我们而言,城中村建筑改造中不可预测的变化带来了许多不同寻常的经验,也引发了与之对应的思考: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中,如何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有效地通过设计回应变化、解决问题。  

 
「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的改造从开始设计至落地的两年里,历经了多轮方案修改。值得一提的是,两栋楼业主之间的亲缘关系,也给项目的设计和决策过程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在最初的方案中,我们最大限度地还原建筑的本真性,移除部分墙体、楼板与加建建筑,置入新的体量和空间。NT34因其潜在的不安全性,在设计的同时需加固结构。  
但在随后的结构检测中,NT34被认定为危房,出于对安全和改造过程中不确定因素的考虑,我们在第二轮方案中提出拆除重建NT34,这个想法得到建设方和业主方的认可和支持。  

 
新建部分以尖屋顶的形式塑造出文化展馆有力的仪式感,和下层的商业空间形成显著对比。在其他的重建设想中,我们也尝试使用实验性的、框架性的语言来构筑开放的垂直空间。  

 
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井然有序推进,在施工图已全部完成之际,我们获悉NT34栋的业主明确反对拆除重建的想法。与此同时,NT33的业主也对拆除楼板的范围提出由“三跨减少为一跨”,并在其他地方增补回减少楼板的面积的要求。  
面对数月工作的成果瞬间被颠覆的失落感,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在现实条件不理想的情况下,如何继续改造这两栋建筑?  

 
我们提出丰富NT33和NT34北立面的“表情”的方式,以移位的楼梯来组织两栋建筑的联系,与夹缝楼梯相呼应。虽有条件限制带来的诸多遗憾,但我们坚持了设计的初衷,以一种“中间状态”落地,透过混乱的表面寻找到两座建筑背后的自生秩序。  

 

 
09.  
结语  

 
「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的改造设计突破了传统建筑空间布局的单一性,通过因地制宜的手法、实验性的建构体系、差异化的功能组合和丰富的材料,强调空间的复合和创新,在南头古城特殊的地方语境中探讨一种未来空间发展的可能。  
两栋典型的城中村握手楼,成为一个兼具公共性、烟火气和仪式感的“共同体”,其中历史与未来并存,多重路径交汇,如同一座耐人寻味的小型城市,和其所在的南头古城一样界限模糊、难以被定义。  

 

 
 
 
NT33、NT34南立面图  
 
NT33、NT34北立面图  
 
首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A-A剖面图  
 
B-B剖面图  
 
楼梯合集  
 
模型
 
 
模型  
 
模型  
 
模型     

加倍努力
2024年05月04日 08:30:25
2楼

很好的建筑案例,学习了同源馆·文化同心展馆设计风格,多谢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