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设计依据《xx农村公路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委托书》 2.0 技术规范、标准和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 2.1 主要技术规范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 (3)《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4)《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
1.0 设计依据《xx农村公路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委托书》
2.0 技术规范、标准和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
2.1 主要技术规范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
(3)《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4)《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
(5)《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8)《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9)《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 D31-02-2013);
(10)《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
(11)《公路交通标志标线设置规范》(JTG D82-2009);
(1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13)《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2.2 技术标准
道路等级:公路三级;
设计速度:30km/h,漕塘集镇段20km/h;
路基宽度:8m,路面宽度:6.5m;
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
标准轴载:BZZ-100;
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2年。
2.3 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
(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4)《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
(5)《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
(6)《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D82-2009);
(7)《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8)《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E60-2008);
(9)《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JTG E50-2006);
(10)《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3.0 工程概况
3.1 工程概述
高淳区地处南京南部,被誉为南京后花园,南京的南大门,是世界慢城联盟授予的“国际慢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县、全国百强县,被乾隆皇帝誉为“江南圣地”,素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银”的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境内西部为水网圩区,东部为丘陵山区,全境为固城湖、石臼湖和水阳江环抱,是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固城湖
本项目位于高淳区固城镇,现状道路为水泥路面,路面宽4m,本次改造设计路基总宽8m,路面宽6.5m,全线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路线线位应尽量拟合老路,减少拆迁。
3.2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3.2.1 地形地貌
高淳区地处长江以南的冲湖积平面,属长江下游平原地形,地形东高西低,东部低山丘陵为茅山山脉余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延伸,山势平缓,是太湖水系与水阳江、青戈江水系的分水岭;西部圩区是固城、石臼、丹阳等湖的的湖积平面,地势低平,河流、湖塘纵横交错。东部低山丘陵区河流东入太湖,河网密度较稀;西部圩区河流西通长江,河网密度较大。
3.2.2 气象、水文
拟建工程项目地处长江下游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5℃,年平均日照2077小时,年平均降雨1000~1200mm,并且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无霜期达220~230天。
高淳县东部为茅山、天目山余脉结合部,是蜿蜒起伏的丘陵山区,西部为碧波荡漾的固城湖、石臼湖所环抱,是河网稠密的圩区,总面积约802km2。主要河流为胥河,横贯本县中部,湖泊有固城湖、石臼湖、丹阳湖。路段沿线均属秦淮河水系,其他用于蓄水排涝的人工水库、沟塘众多。
石臼湖
3.2.3 地质构造
本区地质构造隶属新华夏第二隆起带与秦岭东西向构造带东延的构造体系,该构造洗波及整个化东地区,构造行迹错综复杂,印支运动所形成的褶皱遭受后期断块和岩浆作用破坏而直接严重。区域发育有6种构造行迹:华夏构造、东西向构造、西北向构造、推覆构造、新华夏构造及弧型构造。
线路段主构造为南西-北东向,次生构造为南东-北西向。构造断裂较老并为隐伏型,区内无全新世活动断裂存在。
3.3 主要设计内容
本工程设计内容包括路线、路基路面、桥涵工程及交安设施。
3.4 测设简介
本次施工图设计始于2013年5月,项目组到现场进行了外业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并就主要方案同业主进行沟通交流。外业调查严格按照《公路勘测规范》、《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以及《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等现行规程、规范要求的内容和深度,并对路线方案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和比较,对路基路面、排水防护、交叉、筑路材料等进行了认真、全面的调查。
2013年6月中旬,项目组完成本次施工图设计送审稿。
4.0 路线及交叉设计
4.1 路线
4.1.1 路线平面设计
平面坐标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中央子午线118度50分,高程基准采用85国家高程标准。
本段道路分一般段和镇区段,其中一般段设计速度采用30km/h,镇区段主要受两侧建筑限制,完全拟合既有老路,设计速度采用20km/h。
本道路线形一般段最大半径为9000m,最小半径为60m,路线长4804.857m。起点桩号K0+000,坐标X=459475.545,Y=515688.031;终点桩号K4+804.857,坐标X=463936.579,Y=516387.082。
主要控制点有路线起点、沿线老路的利用、镇区拆迁、路线终点等。
4.1.2 路线纵断面设计
本次路线纵断面设计主要控制因素有:①道路起终点的衔接;②对老路的加铺方案;③被交路的衔接;④平纵组合等。
一般段纵断面最大纵坡为4.65%;最小纵坡为0.017%。最小凸形竖曲线R=700m,最小凹形竖曲线为R=1000m。最小竖曲线长为47.88m,最大坡长为302m,最小坡长为100m。上述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
镇区段纵断面完全拟合老路。
全线设计标高均为道路中心。
4.1.3 超高、加宽设计
本项目一般段设置了1处半径小于为250m的平曲线,均需设置超高、加宽。
按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要求,设计速度30km/h的三级路,60m半径的圆曲线应设置5%的超高,超高在缓和曲线全长上渐变完成,渐变方式为线性。
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要求,小于250m半径的圆曲线应设置加宽,本项目为设计速度30km/h的双车道三级路, R=60m处平曲线加宽值为1.2m,加宽渐变在缓和曲线全长内完成,渐变方式为线性。
4.2 路线交叉
4.2.1 设置情况
本项目平面交叉均仅做加铺转角处理。终点与303县道交叉处,对303县道不做改造。
4.2.2 设计要点
在满足设计规范前提下,交叉口设计尽可能利用原交叉设计,以降低造价,节约占地。
交叉口竖向设计应综合考虑行车舒适、排水通畅、工程量大小和美观等因素,合理确定交叉口设计标高。设计原则如下:
1、两条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坡度宜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纵坡坡度服从主要道路;
2、交叉口竖向设计标高应与周边规划场地标高相协调。
3、平交口范围的路基压实标准按照主线标准进行,路基边坡按1:1.5设计。
4.3 施工注意事项
4.3.1 路线导线点
本项目地形图由业主委托专业单位测量。导线点平面控制精度不低于E、F级,高程控制精度不低于四等水准。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必须进行校核,确认无误后方可使用,不经校核过的导线点不能作为任何放样的依据。
4.3.2 交叉施工要点
1、施工前认真做好施工放样工作,核查平交口设计标高是否与原有道路顺接,若发现与实际不符应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
2、施工前认真做好施工现场排水、原有道路及沟渠的临时贯通等工作,领会设计意图,安排好施工工序,对有疑问的地方,及时向设计单位、监理工程师反映。
5.0 路基路面设计
5.1 路基设计及施工
5.1.1 道路横断面布置
1、一般路段
路基全宽为8.0m,行车道宽2×3.25m,土路肩宽2×0.75m,路面横坡1.5%,土路肩横坡3.0%。设计标高为道路中心线处路面高程。
2、集镇路段
适用于漕塘集镇内部沿老路的路段,K0+110~K0+490、K0+580~K0+920路基两侧。路基、路面宽度为6.5m,行车道宽2×3.25m,道路两侧视情况设置矩形盖板边沟,路面横坡1.5%。对于漕塘集镇内部路用空间狭窄的路段可做特殊处理,若道路边缘距房屋过近,可不设盖板沟。设计标高为道路中心线处路面高程。
5.1.2 路基边坡、护坡道及边沟
1、一般路段
一般路段路堤边坡坡率为1:1.5,护坡道宽度为1.0m,护坡道外设底宽为0.4m的流线型土质边沟,边沟深40cm。
2、集镇路段
集镇段路堤边坡坡率为1:1.5,道路两侧视情况设置82cm×72cm的矩形盖板边沟,盖板边沟设于路面边缘,集镇段不设置护坡道。
5.1.3 公路用地界
本项目路基公路用地宽度界限为排水边沟外缘;沿(压)河、沟、塘路段,河塘边坡防护基础外缘以外0.5m为公路用地界;桥梁段落一般不设边沟,用地界为桥梁正投影外侧1.0m。
5.1.4 一般路基设计
填筑路堤前应清除地表15cm耕植土,并根据填土高度h及地面潮湿情况,采用低填超挖或高填基底填前处理的方法进行基底碾压,其压实度≥90%,压实沉降补偿按10cm5%石灰土计。若基底处过于潮湿,压实度难以达到90%时,可向下翻挖20cm掺5%石灰处理并碾压,其压实度≥90%。
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了如下填筑方案:
1、路基填土高度H>1.09m时,路床40cm采用5%石灰处治土填筑,压实度≥95%,其下路基素土分层压实,上路堤压实度不小于94%,下路堤压实度不小于92%,路基底部填筑两层各15cm素土,其压实度分别为90%、93%。
2、路基填土高度H≤1.09m时,清除耕植土后,开挖并进行碾压,确保碾压后地面距路床顶面不小于70cm,压实度≥90%。路床40cm采用5%石灰处治土填筑,压实度≥95%,为确保压实度过渡,路基底部填筑两层各15cm素土,其压实度分别为90%、93%。
3、新老路基拼接时,先拆除原边坡防护,清除老路边坡表面草皮、腐殖质土后沿老路边坡坡面开挖台阶,台阶宽度≥100cm,台阶底向内倾斜3%,边坡表层清除厚度设计时按平均厚度30cm计。
4、河塘路段路基范围清淤后,沿原河塘边坡面开挖成宽度不小于100cm向内倾斜3%的台阶,然后换填40cm4%碎石土,压实度≥90%,碎石土中碎石含量大于80%,其上回填5%石灰土至整平高程,压实度≥90%,如处于上路堤范围则须满足相应的压实度标准,整平高程以上同一般路基填筑。
4、路基范围存在沟渠、暗塘段落需清淤完全后同一般路基处理。
5、掺灰比例遵循动态设计理念,施工时可根据现场土工试验数据,经现场监理、设计代表同意后进行调整,原则上以设计剂量为准。
5.1.5 路基压实标准及压实度
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分层压实。路基压实度要求见表5-1:
表5-1 路基压实度指标一览表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路基压实度(%) 填料最小强度(CBR) (%)
路 床 0~20 ≥95 6
20~40 ≥95 4
上 路 堤 40~150 ≥94 3
下 路 堤 >150 ≥92 2
零填及挖方路基 0~40 ≥95 6(0~20)/ 4(20~40)
注:①表列压实度数值系指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
②边沟底部的压实度要求≥85%,土路肩陪土采用素土,压实度≥85%。
5.1.6 路基填料强度
路基填料强度及最大粒径要求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表4.1.2 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要求中“二级公路”的各项要求,路基填料强度可见表5-1。
5.1.7 路基填料处理及石灰用量计算
为了满足路基整体强度和压实度的要求,路基用土须经过晾晒,以降低含水量,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基填料使用。路床及路堤采用掺石灰进行处治,以满足路基填料CBR值的要求。路基填土掺加石灰的具体处理原则如下:
1、行车道路床40cm掺5%石灰土处治。
2、行车道基底填筑两层15cm素土并碾压,保证其压实度不小于90%及93%。
3、高填路段的路基中部的填料采用素土分层压实。
4、施工加宽按5%石灰处治土计量。
5、若基底处过于潮湿,压实度难以达到90%时,可翻挖20cm掺5%石灰处理并碾压。
5.1.8 一般路基的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1、应做好原地面临时排水设施,开挖路基两侧临时排水沟,以降低地下水位,并与永久排水设施相结合。排除的雨水,不得流入农田、耕地,亦不得引起原有水沟淤积和路基冲刷。
2、为了满足路基整体强度和压实度的要求,路基用土须经过晾晒、掺石灰进行处治,以降低路基土的含水量。路基在填筑前应对场地耕植土进行清除,厚度按15cm计列,然后进行地面压实,压实补偿按10cm素土计列,并按表5-1中要求的压实度分层夯(压)实。设计所采用的均为设计计列量,具体施工时应按现场填料压实情况加以调整。
3、沿(压)鱼塘、河沟路段,应清淤彻底(清淤后塘底土质应基本同塘周围土质)。
4、路基填筑,必须根据设计断面,分层填筑、逐层压实,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不应超过3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10cm。
5、路基填筑应采用水平分层填筑法施工,即按照横断面全宽分成水平层次逐层向上填筑。如原地面不平,应由最低处分层填起,每填一层,经过压实检验符合规定要求之后,再填上一层。
6、若路基填筑分几个作业段施工,两段交接处,不在同一时间填筑时,则先填地段,应按1:1坡度分层留台阶。如能交替填筑,则应分层相互交替搭接,其搭接长度不得小于2m。
7、压实度按压实标准执行,为保证均匀压实,应注意压实顺序,并经常检查土的含水量、掺石灰剂量和拌和的均匀性。
8、为保证路基边部的强度和稳定,施工时每侧超宽30cm压实(不含路堤沉降加宽),施工加宽与路堤同步填筑,严禁出现贴坡现象。
9、对于石灰处治土的施工方法,可采用预拌、闷料的拌和方式,汽车运输,摊铺后二次拌和均匀,再分层压实。
5.1.9 取、弃土方案及环保
本项目所缺土方应结合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取土或考虑自主外购。
5.2 路面设计及施工
5.2.1 设计标准
设计标准:沥青砼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100KN为标准轴载,设计年限12年。
5.2.2 路面结构设计参数
本项目自然区划属IV2区。
本项目沥青路面材料设计参数参考《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取值,设计参数详见表5-2、表5-3。
表5-2 沥青路面材料设计参数表
材料名称 推荐配合比
或型式 20℃抗压回弹
模量(MPa) 15℃抗压回弹
模量(MPa) 15℃劈裂强度(MPa)
细粒式沥青混合料 AC-13C 1400 2000 1.4
中粒式沥青混合料 AC-16C 1200 1800 1.0
表5-3 基层、底基层、土基材料设计参数表
材料名称 推荐配合比
或型式 抗压模量
弯沉计算用
(MPa) 抗压模量
拉应力计算用
(MPa) 劈裂强度
(MPa) 7d无侧限抗压强度
(MPa)
水泥稳定碎石 4.5 : 95.5 1500 3600 0.5 3.5
石灰土 12% 550 1500 0.2 ≥0.7
土基 干燥、中湿 ≥35MPa
5.2.3 路面结构设计方案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和预测交通量经分析计算后,沥青路面路表设计弯沉Ld为33.5(1/l00mm),累计当量轴次451.8万次。
新建路面(含老路下挖段)设计方案
表5-4 路面结构表
层位 结构名称 路面厚度(cm)
新建路面
上面层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 4
下面层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C 5
下封层 沥青封层 0.6(不计厚度)
基层 水泥稳定碎石
(4.5:95.5) 35
底基层 石灰土
(12%) 20
总厚度 64
另注:
1、基层顶面均设置乳化沥青下封层,以保护基层及防止雨水下渗。各沥青面层之间的黏层亦采用乳化沥青。
2、桥面铺装采用面层为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C)。
3、桥梁5m长搭板范围路面结构为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C)+30cm搭板+5cm C20素砼+20cm12%石灰土。
4、老路下挖段:因漕塘集镇段(K0+500~K0+950)纵断面设计须拟合老路高程,故挖方或填高小于29cm的路段,将老路面下挖至设计路床顶,按新建路段的路面结构处理,本路段含纵断面调坡过渡段。
老路拼接新建路面
1、双侧拼宽或拼宽宽度<2m路段
面层: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C)
沥青下封层
上基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水稳厚度根据纵断面控制,与老路顶面的水稳加铺补强层联合摊铺
下基层:15cmC20砼,顶面高程同老水泥板顶
底基层:20cm12%石灰土
2、单侧拼宽或拼宽宽度≥2m路段
同前述新建路面(含老路下挖段)的路面结构设计方案。
注:具体设置段落结合现场连续施工便利可适当调整。
老路加铺范围
面层: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C)
沥青下封层
基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水稳厚度根据纵断面控制
老水泥板修补(病害处理):坑洞、破碎、龟裂等病害严重段采用C20砼换填
5.2.4 路面混合料组成设计及材料要求
1)透层、沥青封层、粘层设计指标要求
基层施工完成后,须在其表面喷洒透层有以起到固结、稳定、联结、防水的作用。透层采用中凝液体石油沥青AL(M)-2;洒布量0.5~0.7Kg/m2。技术要求详见表5-5。
表5-5 透层用液体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AL(M)-2
粘度C60.5 S 5-15
蒸馏
(体积) 25℃前 % <7
315℃前 % <25
360℃前 % <35
蒸馏后
残留物 针入度(100g,25℃,5S) 0.1mm 100-300
延度(25℃,5cm/min) cm >60
闪点(TOC) ℃ >65
含水量 % ≤0.2
沥青下封层沥青中集料采用石灰岩碎石,规格S14,其指标详见表5-6。
表5-6 集料级配范围
规格 公称粒径(mm)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9.5 4.75 2.36 0.6
S14 3~5 100 85~100 0~25 0~5
沥青下封层采用优质慢裂乳化重交石油沥青,其技术要求见表5-7,乳化沥青喷洒量按纯沥青量为0.9kg/m2~1.1kg/m2;集料撒布量为5m3/1000m2~6m3/1000m2计。
表5-7 沥青下封层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试 验 项 目 单位 技术要求
破乳速度 慢裂
粒子电荷 阳离子(+)
沥青标准粘度计C25,3 S 8~20
恩格拉粘度(25℃) 1~6
筛上剩余量(1.18mm筛) % <0.1
与集料的粘附性 >2/3
蒸发残留物163℃ 残留物含量 % > 53
针入度(100g,25℃,5S) 0.1mm 80~130
软化点 ℃ ≥ 40
延度(5℃) cm ≥ 100
溶解度(三氯乙稀) Pa.S ≥ 97.5
常温贮存稳定性 1d,不大于 % 1
5d,不大于 % 5
面层之间铺设粘层,粘层采用乳化沥青,其技术指标详见表5-8。沥青喷洒数量折算成纯沥青为0.2~0.3kg/m2,对于隔年施工的面层应取高限;未施工防水层的桥面、搭板的表面喷洒数量折算成纯沥青为0.4~0.5kg/m2。
表5-8 粘层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试 验 项 目 单位 技术要求
破乳速度 快裂
粒子电荷 阳离子(+)
沥青标准粘度计C25,3 S 10~25
恩格拉粘度(25℃) 1~10
筛上剩余量(1.18mm筛) % <0.1
与集料的粘附性 >2/3
蒸发残留物163℃ 残留物含量 % > 50
针入度(25℃) 0.1mm 80~130
软化点 ℃ ≥ 50
延度(5℃,5cm/min) cm ≥ 30
弹性恢复(25℃,1h) % ≥ 60
动力粘度 Pa.S ≥ 500
贮存稳定性 1d,不大于 % 1
5d,不大于 % 5
2)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技术指标要求
沥青路面上面层采用沥青混合料AC-13C型,下面层采用沥青混合料AC-16C型;各项材料要求如下:
① 沥青
为提高上面层沥青混合料的使用性能,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气候、分区(属Ⅳ1区)及交通等使用要求,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的规定,面层采用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沥青标号为AH-70,其各项指标要求见表5-9。沥青性能整套检验,每批到货应至少检验一次,对沥青的三大指标应按每500t(或以下)检验一次。
表5-9 重交通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检 验 项 目 AH-70
针入度(25℃,100g,5s) (0.1mm) 60~80
延度(5cm/min,15℃) 不小于(cm) 100
软化点(环球法) ( ℃) 46
溶解度(三氯乙烯) 不小于(%) 99.0
针入度指数PI -1.0~+1.0
薄膜加热试验163℃ 5h 质量损失 不大于(%) 0.6
针入度比 不小于(%) 63
延度(15℃) 不小于(cm) 15
闪点(COC) 不小于 (℃) 230
含蜡量(蒸馏法) 不大于 (%) 2
密度(15℃) 不小于(g/cm3) 1.01
动力粘度(绝对粘度,60℃) 不小于(Pa.S) 180
② 粗集料
粗集料的粒径规格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4.8.3的规格尺寸。粗集料应该选用石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具有足够的强度、耐磨耗性、抗冲击性好、近正方体颗粒的碎石,粒径大于2.36mm。上面层采用玄武岩。下面层采用石灰岩等碱性石料,应选用反击式破碎机轧制的碎石,若选用颚式破碎机轧制的碎石,则应严格控制细长扁平颗粒的含量,以确保粗集料的质量,其各项指标要求见表5-10。
表5-10 沥青面层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指 标 技术要求
石料压碎值 不大于 (%) 24
洛杉矶磨耗损失 不大于 (%) 28
视密度 不小于(T/m3) 2.6
吸水率 不大于 (%) 2.0
对沥青的粘附性 不小于 4级
坚固性 不大于 (%) 12
针片状颗粒含量 不大于 (%) 15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 不大于 (%) 1
软石含量 不大于 (%) 3
石料冲击值 不大于 (%) 28
上面层石料磨光值 不小于(BPN) 42
③ 细集料
沥青面层用细集料除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4.9.2的要求外,细集料应采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级配的人工轧制的米砂。上面层采用玄武岩轧制的机制砂,下面层采用石灰岩机制砂。细集料也可采用料场料经二次加工轧制而得,细集料中通过0.075mm筛孔的质量百分比宜为0~5。不得采用石屑,严禁采用山场的下脚料。如果沥青混合料级配配制困难,可以掺加适量的天然砂,但掺入量应控制在5%以内(占集料比例)。各项指标要求见表5-11。
表5-11 沥青面层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项 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 2.5
坚固性(> 0.3mm部分),不小于 % 12
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大于 % 3
砂当量,不小于 % 60
亚甲基蓝值,不大于 g/kg 25
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 s 30
④ 矿粉
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宜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等杂质应除净。矿粉要求干燥、洁净。其质量应符合表5-12的要求。
表5-12 沥青面层用矿粉质量技术要求
指标 质量技术要求
视密度(t/m3) 不小于 2.5
含水量(%) 不小于 1
粒度范围 < 0.6mm (%)
< 0.15mm (%)
< 0.075mm (%) 100
90~100
75~100
外观 无团粒结块
亲水系数 < 1
塑性指数 < 4
⑤ 级配
沥青路面面层采用C型级配,设计建议的各层矿料级配通过率见表5-13。施工时各层的级配根据试验确定。
表5-13 沥青面层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通过率(%)范围
方筛孔尺寸
(mm) 上面层
AC-13C 下面层
AC-16C 备注
31.5
26.5 100
19 90~100
16 100 74~92
13.2 90~100 62~82
9.5 68~85 50~72
4.75 38~68 26~56
2.36 24~50 16~44
1.18 15~38 12~33
0.6 10~28 8~24
0.3 7~20 5~17
0.15 5~15 4~13
0.075 4~8 3~7
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基层设计推荐配合比为4.5:95.5,各材料配合比施工时通过试验加以确定。
合理的水泥稳定碎石组成必须达到强度要求,具有较小的温缩和干缩系数(现场裂缝较少),施工和易性好(粗集料离析较小)。
设计要求基层水泥稳定碎石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为3.5~4.5MPa。为减少基层裂缝,必须做到三个限制: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基础上限制水泥用量;在减少含泥量的同时,限制细集料、粉料用量;根据施工时气候条件限制含水量。设计要求水泥剂量不应大于5%、集料级配中0.075mm以下颗粒含量不宜大于3%、含水量不宜超过最佳含水量的1%。水泥剂量及最佳级配应按照现场试验确定。各项材料要求如下:
① 水泥(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P·O)
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都可以用于水泥稳定碎石路面基层施工,禁止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其它受外界影响而变质的水泥。
路面基层宜采用强度等级较低的水泥;水泥各龄期强度、安定性等应达到相应指标要求;要求水泥初凝时间3小时以上、终凝时间不小于6小时。
如采用散装水泥,在水泥进场入罐时,要了解其出炉天数。刚出炉的水泥,要停放七天,且安定性合格后才能使用,夏季高温作业时,散装水泥入罐温度不能高于50℃,高于这个温度,若必须使用时,应采用降温措施。
② 碎石
碎石的最大粒径为31.5mm,轧石场轧制的材料应按不同粒径分类堆放,以利施工时掺配方便,采用的套筛应与规定要求一致。
基层用级配碎石备料建议按粒径9.5-31.5mm、粒径4.75-9.5mm、粒径2.36-4.75mm和粒径2.36mm以下四种规格筛分加工出料。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碎石压碎值应不大于30%,针片状含量宜不大于15%,集料中小于0.6mm的颗粒必须做液限和塑性指数试验,要求液限小于28%,塑性指数小于9。集料的颗粒组成应符合表5-14的规定。
表5-14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集料的颗粒组成
层位 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31.5 19 9.5 4.75 2.36 0.6 0.075
基层 100 68~86 38~58 22~32 16~28 8~15 0~3
③ 水
凡饮用水皆可使用,遇到可疑水源,应委托有关部门化验鉴定。
5.2.5 路面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路面施工必须按设计要求,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各条文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的规定,质量检查标准应符合《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和有关施工规范的规定,设计推荐的配合比,仅供施工单位参考。
1、路面底基层施工前路基质量检查
底基层铺筑前,应对路基进行全面检查。主要进行以下项目检验:
碾压检验:用15吨三轮压路机碾压3~4遍,不得有翻浆、弹簧等现象,检验频度要求全面、随机。
路基强度检验:当取用承载板检验时,每100~200m至少布置一个测点,每个测点在上、下行车道中至少有三个数据。当采用弯沉检验时,每20m至少8个数据,每一评定长度为200~500m。对于承载板检验数据或实测弯沉值不能满足设计Eo值要求时,应找出其周围限界,进行局部处理,直到满足要求。如果采用弯沉检验,建议作一定数量的承载板与弯沉的对比检验。平整度检验:应每50m一处以上,质量标准应在2cm以内。
平整度检验:采用3m直尺,每200m测2处×10尺,允许偏差1.5cm以内。
2、石灰土底基层
石灰应符合质量要求,土的塑性指数应在12~20之间,石灰土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应≥0.7MPa,180天劈裂强度应≥0.2Mpa,设计推荐配合比为12%,(具体最佳配比应在施工时实验确定)。
各项材料要求如下:
(1)石灰
石灰技术指标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表4.2.2的规定,要符合Ⅲ级或Ⅲ级以上石灰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石灰要分批进料,做到既不影响施工进度,又不过多存放;应尽量缩短堆放时间,如存放时间稍长应予覆盖,并采取封存措施,妥善保管。石灰在使用前应测定其钙、镁含量,满足规范要求时方可使用。一般宜采用生石灰粉。
(2)土
宜采用塑性指数12~20的粘土(亚粘土),有机质含量>10%的土不得使用。对于塑性指数不符合以上规定的土,如因远运土源有困难或工程费用过高而必须使用时,应采取相应措施,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铺,经论证,质量符合规定后,才允许用于路面底基层施工。
(3)水
凡饮用水皆可使用,遇有可疑水源,应委托有关部门化验鉴定。
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
底基层施工完毕后,应对路面底基层进行沉降观测,当沉降速率连续两个月小于5mm/月时,方可进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铺筑,并继续沉降观测。基层铺筑施工工艺如下:
1)一般要求
(1)清除作业面表面的浮土、松散结构和积水等。并将作业面表面洒水湿润。
(2)开始摊铺的前一天要进行测量放样,按摊铺机宽度与传感器间距,一般在直线上间隔为10m,在平曲线上为5m,做出标记,并打好导向控制线支架,根据松铺系数算出松铺厚度,决定导向控制线高度,挂好导向控制线(测量精度按部颁标准控制)。用于控制摊铺机摊铺厚度的控制线的钢丝拉力应不小于800N。
(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在每一年的10月30日前完成,以满足气候要求。
(4)下层水泥稳定碎石施工结束7天后即可进行上层水泥稳定碎石的施工。两层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间隔不宜长于30天。
2)混合料的拌和
(1)开始拌和前,拌和场的备料应能满足3-5天的摊铺用料。
(2)每天开始搅拌前,应检查场内各处集料的含水量,计算当天的配合比,外加水与天然含水量的总和要比最佳含水量略高。实际的水泥剂量可以大于混合料组成设计时确定的水泥剂量约0.5%,但是,实际采用的水泥剂量和现场抽检的实际水泥剂量应小于5.5%。同时,在充分估计施工富余强度时要从缩小施工偏差入手,不得以提高水泥用量的方式提高路面基层强度。
(3)每天开始搅拌之后,出料时要取样检查是否符合设计的配合比,进行正式生产之后,每1-2小时检查一次拌和情况,抽检其配比、含水量是否变化。高温作业时,早晚与中午的含水量要有区别,要求温度变化及时调整。
(4)拌和机出料不允许采取自由跌落式的落地成堆、装载机装料运输的办法。一定要配备带活门漏斗的料仓,由漏斗出料直接装车运输,装车时车辆应前后移动,分三次装料,避免混合料离析。
3)混合料的运输
(1)运输车辆在每天开工前,要检验其完好情况,装料前应将车厢清洗干净。运输车辆数量一定要满足拌和出料与摊铺需要,并略有富余。
(2)应尽快将拌成的混合料运送到铺筑现场。车上的混合料应覆盖,减少水分损失。如运输车辆中途出现故障,必须立即以最短时间排除,当有困难时,车内混合料不能在初凝时间内运到工地或在试验确定的延迟时间内不能完成碾压时,必须予以废弃。
4)混合料的摊铺
(1)摊铺前应将底基层或基层下层适当洒水湿润。
(2)摊铺前应检查摊铺机各部分运转情况,而且每天坚持重复此项工作。
(3)调整好传感器臂与导向控制线的关系;严格控制基层厚度和高程,保证路拱横坡度满足设计要求。
(4)摊铺机宜连续摊铺。如拌和机生产能力较小,在用摊铺机摊铺混合料时,应采用最低速度摊铺,禁止摊铺机停机待料。根据经验,摊铺机的摊铺速度一般宜在1m/min左右。
(5)基层混合料摊铺应采用两台摊铺机梯队作业,一前一后应保证速度一致、摊铺厚度一致、松铺系数一致、路拱坡度一致、摊铺平整度一致、振动频率一致等,两机摊铺接缝平整。
(6)摊铺机的螺旋布料器应有三分之二埋入混合料中。
(7)在摊铺机后面应设专人消除细集料离析现象,特别应该铲除局部粗集料“窝”,并用新拌混合料填补。
5)混合料的碾压
(1)每台摊铺机后面,应紧跟三轮或双钢轮压路机,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从边部向中间进行碾压,一次碾压长度一般为50m~80m。碾压段落必须层次分明,设置明显的分界标志,有监理旁站。
(2)碾压应遵循生产试验路段确定的程序与工艺。注意稳压要充分,振压不起浪、不推移。压实时,可以先稳压(遍数适中,压实度达到90%)→开始轻振动碾压→再重振动碾压→最后胶轮稳压,压至无轮迹为止。碾压过程中,可用核子仪初查压实度,不合格时,重复再压(注意检测压实时间)。碾压完成后用灌砂法检测压实度。
(3)压路机碾压时应重叠1/2轮宽。
(4)压路机倒车换挡要轻且平顺,不要拉动基层,在第一遍初步稳压时,倒车后尽量原路返回,换挡位置应在已压好的段落上,在未碾压的一头换挡倒车位置错开,要成齿状,出现个别拥包时,应专配工人进行铲平处理。
(5)压路机碾压时的建议行驶速度,第1-2遍为1.5~1.7km/h,以后各遍应为1.8~2.2km/h。
(6)压路机停车要错开,而且离开3m远,最好停在已碾压好的路段上,以免破坏基层结构。
(7)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和急刹车,以保证水泥稳定碎石层表面不受破坏。
(8)碾压宜在水泥终凝前及试验确定的延迟时间内完成,并达到要求的压实度,同时没有明显的轮迹。
(9)为保证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边缘强度,应有一定的超宽。
6)横缝设置
水泥稳定类混合料摊铺时,必须连续作业不中断,如因故中断时间超过2h,则应设横缝;每天收工之后,第二天开工的接头断面也要设置横缝;每当通过桥涵,特别是明涵、明通,在其两边需要设置横缝,基层的横缝最好与桥头搭板尾端吻合。要特别注意桥头搭板前水泥稳定碎石的碾压。
横缝应与路面车道中心线垂直设置,其设置方法:
(1)人工将含水量合适的混合料末端整理整齐,紧靠混合料放两根方木,方木的高度应与混合料的压实厚度相同,整平紧靠方木的混合料。
(2)方木的另一侧用砂砾或碎石回填约3m长,其高度应略高出方木。
(3)将混合料碾压密实。
(4)在重新开始摊铺混合料之前,将砂砾或碎石和方木拆除,并将作业面顶面清扫干净。
(5)摊铺机返回到已压实层的末端,重新开始摊铺混合料。
(6)摊铺机中断超过2h,而又未按上述方法处理横向接缝,则应将摊铺机附近及其下面未压实的混合料铲除,并将已碾压密实且高程和密实度符合要求的末段挖成与路中心线垂直的断面,然后再摊铺新的混合料。
7)养生
(1)每一段碾压完成以后应立即开始养生,并同时进行压实度检查。
(2)养生方法:应将麻布湿润,然后人工覆盖在碾压完成的基层顶面。覆盖2h后,再用洒水车洒水。在7d内应保持基层处于湿润状态,28d内正常养护。不得用湿粘土、塑料薄膜或塑料编织物覆盖。上一层路面结构施工时方可移走覆盖物,养生期间应定期洒水。养生结束后,必须将覆盖物清除干净。
(3)用洒水车洒水养生时,洒水车的喷头要用喷雾式,不得用高压式喷管,以免破坏基层结构,每天洒水次数应视气候而定,整个养生期间应始终保持水泥稳定碎石层表面湿润。
(4)基层养生期不应少于7d。养生期内洒水车必须在另外一侧车道上行驶。
(5)在养生期间应封闭交通。
5.2.6 沥青面层施工
沥青面层的施工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有关内容规定执行。沥青面层应尽可能连续施工,其时间间隔不要太长,以防止沥青下面层受到污染。如果施工时间间隔较长,或下层受到污染,摊铺上一层前应将表面清洁干净后,浇洒粘层沥青后再铺筑。对于
(1) 施工准备
①沥青路面施工前,应对基层和下封层进行检查,当质量符合要求时,方可开始施工。
检查下封层的完整性和与基层表面的粘结性。对局部基层外露和下封层两侧宽度不足部分应按下封层施工要求进行补铺;对已成型的下封层,用硬物刺破后应与基层表面相粘结,以不能整层被撕开为合格。
对下封层表面浮动矿料应扫到路面以外,表面杂物亦清扫干净。灰尘应提前冲洗,风吹干净。
路面基层沉降检查。下封层完成后,基层顶面沉降速率连续两个月小于3mm/月,才可铺筑下面层。
②施工前应对进场的材料按批进行抽检,以保证材料质量。
③施工前应对施工机具进行全面检查、调整,以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特别是拌和楼、摊铺机、压路机的计量设备,如电子称、自动找平装置等必须进行计量标定的调校。
④应有充分的电源和备份设备,确保在一个施工工作日不致因停电或某一设备的故障,造成生产的中断。
⑤各种矿料必须分类堆放,不同集料应分别放置在硬化场地的堆放场,防止被其它颗粒材料污染。
(2) 沥青混合料的拌制
① 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应符合目标配合比及生产配合比的要求。混合料沥青用量:控制在生产油石比-0.1%、+0.2%。
② 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沥青拌和厂采用拌和机械拌制,拌和厂的设置除应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等外,还应注意各种矿料应分散堆放,不得混杂,集料(尤其是细集料)、矿粉不得受潮,须设置防雨顶棚储存。
③ 沥青混合料应采用间隙式拌和机拌和,拌和机应有防止矿粉飞扬散失的密封性能及除尘设备,并有检测拌和温度的装置和自动打印装置。
④ 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以混合料拌和均匀、所有矿料颗粒全部裹覆沥青胶结料为度。
⑤ 拌和厂拌制的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料、无结团块或严重的粗细料分离现象,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⑥混合料不得在储料仓中储存过夜。
(3) 沥青混合料的运输
①混合料应采用大吨位自卸车运输,为防止沥青与车厢板粘结,车厢侧面板和底板可涂一薄层隔离剂,但不得有余液积聚在车厢底部。绝对不允许使用柴油和水的混合料作为隔离剂。
②为了保证摊铺温度,运输时必须采取加盖棉被或苫布等切实可行的保温措施。每车到现场均应测量混合料温度,低于摊铺温度时,混合料不得卸车。
③为了保证连续摊铺,开始摊铺时,现场待卸料车辆不得少于5辆。
④在卸料时,运输车辆不得撞击摊铺机,以保证摊铺出的路面的平整度。
(4) 沥青混合料的摊铺
①摊铺前必须将工作面清扫干净,如用水冲,必须晒干后才能进行摊铺作业。
②混合料必须采用机械摊铺机,在摊铺前应检查确认下层的质量,质量不合格时,不得进行铺筑作业。摊铺机应调整到最佳状态,使铺面均匀一致,不得出现离析现象。
③进行作业的摊铺机必须具有自动调节厚度及找平的装置,必须具有振动熨平板或振动夯等初步压实装置。下面层摊铺应采用钢丝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中面层摊铺宜采用移动式自动找平基准装置。
④摊铺机的摊铺速度应调节至与供料、压实速度相平衡,保证连续不断的均衡摊铺,中间不停顿。
⑤沥青路面的松铺系数应根据试铺段确定,摊铺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摊铺层厚度及路拱、横坡,达不到要求时,立刻进行调整。
(1)接缝
①采用两台摊铺机时的纵向接缝应采用热接缝,即施工时将已铺混合料部分留下10~20cm宽暂不辗压,作为后铺部分的高程基准面,然后再跨缝碾压以消除缝迹。上、下面层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
②横向施工缝应采用平接缝,切缝时间宜在混合料尚未冷却结硬之前进行。原路面必须用切缝机锯齐,形成垂直的接缝面,并用热沥青涂抹,然后用压路机进行横向碾压,辗压时压路机应位于已压实的面层上,错过新铺层15cm,然后每压一遍,向新铺层移动15~20cm,直至全部在新铺层上,再改为纵向碾压。如用其他碾压方法,应保证横向接缝平顺,紧密。
③应特别注意横向接缝处的平整度,切缝位置应通过3m直尺测量确定。
④在施工缝及构造物两端连接处必须仔细操作保持紧密、平顺。
5.2.7 质量控制
1)各结构层顶面弯沉控制指标,见表5-16。
表5-16 路面各结构层及土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层位 交工验收弯沉值(1/100mm)
行车道、硬路肩
上面层AC-13C 31.9
下面层AC-16C 34.1
注:1、本要求是在考虑规定龄期(水泥稳定碎石90天,石灰土180天,沥青混凝土20℃)状况下,若为非规定龄期或温度,施工及监理单位应作对比检测。
2、本表为在最不利季节采用BZZ-100标准轴载实测各层位顶面弯沉,若为非不利季节时为la/K1;K1为季节影响系数。
2)沥青路面抗滑标准
横向力系数 SFC60 ≥ 54
构造深度 TD (mm)≥ 0.55
5.3 排水工程
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包括路面排水和路基排水两部分,并通过边沟、桥涵等排水构造物将水排入天然河沟,以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
5.3.1 路面及路面边缘排水
路面及路面边缘水绝大部分沿路线纵坡和路面横坡漫流经土路肩、路基边坡流入路基边沟,排至路基之外。
5.3.2 路基排水
路基排水主要通过两侧的边沟来进行。边沟将汇集的路面水、路基边坡水排入河沟或排入排水涵洞中,或开挖排水沟引离路基。
出于景观及节约工程投资考虑,一般路段采用流线碟形土质边沟,底宽0.4m,深0.4m,两侧坡比1:1;集镇路段采用82cm×72cm预制砼盖板边沟,盖板边沟设于路面边缘,若道路边缘距房屋过近,可不设盖板沟。
路线经过河塘地段时,根据排水设计可设置填筑式边沟,或直接通过河塘排水,但一般不应将水排入鱼、蟹塘。边沟纵坡一般不小于0.5%,特殊情况下可减至0.3%,边沟长度原则上不超过300m,最大不超过500m。当边沟与沟渠、道路发生交叉时,一般将边沟水直接排入排水沟,遇灌溉渠时,则考虑将边沟水向两侧排除,当边沟水必须穿过道路时,则设置边沟过路涵(根据现场需要设置)穿越。边沟(排水沟)出口与较大河沟相接处或边沟底高程与排水河沟常水位高程相差较大而可能发生冲刷时,应采用急流槽将水引入河沟中。
5.3.3 路基、路面排水工程的施工
路基边沟施工应根据设计口宽和挖深进行开挖。应待两侧及沟底夯实后再施工。边沟施工时应注意进出水口的高程,保证施工后边沟能将路基水迅速排除至沟边。
5.4 防护工程
5.4.1 防护设计方案
本项目路基边坡主要采用生态防护。针对不同情况对一般路段、桥涵两端及河塘路段等的防护设计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案。
1、一般路段采用植草防护,防护坡率为1:1.5,防护范围为边坡及护坡道。
2、对于临水塘侧的路段可适当加宽护坡道,不采用圬工防护处理。
5.4.2 路基防护施工注意事项
1、路基防护应待地基沉降稳定、路基坡面夯实后施工。
2、防护工程用石料应石质坚硬,浆砌砌体砂浆应紧密、错缝,严禁通缝、叠砌、贴砌和浮塞,防护工程的水泥混凝土预制块应符合设计要求,表面应光洁。
3、施工填河、塘路段的防护时,在做勺形基础前,应清淤彻底后,再下挖勺形基础所需的深度;所有的防护工程开挖的路基边坡土方可利用于护坡道、土路肩。
6.0 安全设施
6.1 交通标志
6.1.1 标志布置
本工程标志设计中依照国颁《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进行设计。全线设置的标志有:指路标志、交叉口标志、堤坝路标志、村庄标志、限速标志以及停车让行标志。
6.1.2 版面设计及反光材料的选择
版面内容中汉字间距、笔划粗度、最小行距、边距以及版面布置等参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版面反光材料采用三级反膜。
6.1.3 标志结构设计
根据标志版面尺寸大小及设置位置的需要,本段标志的支架结构分为单柱式与单悬臂式。标志底板采用铝合金板,为了保证标志版面的平整度,标志板厚度采用2mm,并采用铝合金龙骨加固,各种标志板的具体采用厚度详见设计图。所有钢材均采用Q235,焊条全采用T42。所有钢材均采用热浸镀锌防腐处理,施工时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标志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根据板面的大小及地基承载力决定其尺寸及埋置深度。
6.2 交通标线
6.2.1 标线的平面布设
本工程全线布设的标线类型有可跨越对向车行道分界线、禁止跨越对向车行道分界线、停止线、停车让行线、导向箭头、人行横道线等。
可跨越对向车行道分界线 — 设在一般路段道路中心线上,为黄色虚线,线宽15cm,其中实线长度为400cm,间隔600cm。
禁止跨越对向车行道分界线 — 设置在弯道或接近平交口的道路中心线上,为宽15cm的黄色实线。
停止线 — 宽30cm的白色实线,设置于主线车辆停车处。
停车让行线 — 两条宽20cm,间距20cm的白色实线与“停”字路面标记的组合,设置于被交路上,表示此车道车辆应停车给主线车辆让行。
导向箭头 — 用以指示车辆行驶方向,采用长度为300cm的相应标准尺寸。
人行横道线:准许行人横穿车行道的标线,白色平行粗实线(斑马线),宽度为3m,线宽45cm,间距60cm。
6.2.2 标线的材料选择
本次设计标线采用加热型反光涂料。
6.2.3 标线的施工要求
标线施工应满足以下要求:
(1)标线涂层厚度均匀,无起泡、开裂、发粘、脱落等现象;
(2)标线的端线与边线应垂直,误差≯±5°,其他特殊标线,其角度与设计值误差≯±3;
(3)标线涂层厚度为8mm;
(4)标线表面均匀撒布玻璃微珠,含量为0.3-0.34 kg/m2。
(5)为利于排水,连续设置类标线应每隔15m设置一道排水缝,排水 缝宽3-5cm。
6.3 轮廓标
为了帮助夜间行使的车辆清楚的辨认道路线形,除集镇段外,在主线路侧连续设置轮廓标。设有护栏的路段采用附着式轮廓标,间距为50m;其它路段设置柱式轮廓标,间距为50m。轮廓标反射器采用晶格诱导器,颜色沿路线前进方向左侧为黄色,右侧为白色。轮廓标的代号由构造型式代号和设置条件代号组成,由A-A-A的通式表示,各种代号规定如下表:
表6-1 轮廓标代号组成一览表
轮廓标代号 构造型式代号 埋设条件代号
De-轮廓标 Rbw-白色反射片
Rby-黄色反射片
Rsw-白色反光膜
Rsy-黄色反光膜 E-埋设于土中
At-附着式
At1-附着于波形梁护栏上
At2-附着于混凝土护栏上
At3-附着于侧墙上
At4-附着于缆索护栏上
6.4其他设施
6.4.1 公路界碑
设置于公路两侧用地范围分界线上,间距为500m。界碑的设计按照国标的要求,采用钢筋砼结构。
6.4.2 里程碑
里程碑设在整公里桩号处,单侧设置,二面写字。
6.4.3 百米牌
百米牌反光膜直接贴于柱式轮廓标立柱、路侧护栏立柱和砼护栏上,单侧设置。
6.4.4 道口标柱
在公路沿线,设于较小交叉路口的两侧,用来提醒主线车辆提高警觉,通过警示颜色让驾驶者察觉小道口、减速慢行,防范小路口车辆突然出现而造成意外。在通往民居的道路交叉口除了设置道口标柱,还应设置相应标志。在通往田间的小路,仅设置道口标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