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体系的建构思路
小桥流水吃瓜
2024年04月24日 13:26:18
只看楼主

2019年7月以来,《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和《“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等相关战略文件陆续发布,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确立为当前长城遗产的工作重心,并明确提出“强化重要文物系统性保护”。国家文化公园在中国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课题。虽然国际上英德长城的国家步道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但对于时空跨度大、体系错综复杂、遗存状况不一、构成要素繁多的中国长城遗产“巨系统”来说,尚无先例可考。


2019年7月以来,《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和《“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等相关战略文件陆续发布,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确立为当前长城遗产的工作重心,并明确提出“强化重要文物系统性保护”。国家文化公园在中国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课题。虽然国际上英德长城的国家步道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但对于时空跨度大、体系错综复杂、遗存状况不一、构成要素繁多的中国长城遗产“巨系统”来说,尚无先例可考。  

山海关是四大博物馆之一——中国长城文化博物馆所在地,也是河北试点的重点建设区、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被确定为河北省的一号工程。其长城研究保护、文旅融合和游步道设计等对全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本文通过山海关防御体系与公园体系的对应性研究,构建起以长城防御体系为价值内核的山海关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包括防御体系-公园总体布局、屯兵城层次-景观点设置、驿传-游览路径、烽传-景观视廊四方面   ,即以防御体系空间数据库作为资源分布底图,叠加各遗址点、开放景区和其他文旅融合项目所在地为公园展示点,游步道和景观视廊遵循驿传烽传路线、屯兵城往来策应路线进行设计,尊重并展现相对完整的历史原貌。

1

山海关军防“巨系统”


1.1 明九边与蓟镇


明长城九边“巨系统”部署完整、层级复杂,是我国古代军事智慧与边疆布局理念的物质表现。边墙关隘、屯兵城、驿传、烽传和互市各系统共同构成明长城军防“巨系统”,横向分段、纵向分层,保障了边疆军防与贸易往来的持续运转(图1)。  

    图1      明长城九边防御体系结构与分布示意
蓟镇位于京师东侧,下辖12路,以山海关所属的山海路为最东端,东接辽东镇。山海路接山连海,长期处于长城边防东西向拉锯与辽东海防沿海岸线南北向抵御的交界之处,是明代军事力量部署的重要节点(图2)。  

  图2  明长城蓟镇十二路防御体系结构与分布示意


1.2 明山海关


明代,山海关长城历经“山海卫、山海路、山海镇、关宁锦防线”等防御单位的设置变动,军事地位不断提升,于明末形成完整的防区格局(图3)。
    图3      明长城山海关“由路升镇”进程示意
资料来源:改绘自《四镇三关志·山海路》与《北方边口图》。
山海关长城防御体系相承于明九边,由墙体及其附属设施、屯兵城、驿传与烽传系统共同构建。   东西罗城护卫城门和东西向驿路,关城南北各有翼城控制陆路、水关控制水路,关城东有土垅、西有大石河形成两侧防线,设防严密,且防御体系构成要素全面(图4)。

  图4  山海关长城军防体系要素、结构与分布示意

资料来源:根据赵玉霞. 明长城蓟镇、昌镇、宣府镇和真保镇驿传系统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18,张玉坤. 中国长城志·第四册[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与实地调研信息绘制。

2

体系建构:基础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呈现古代、近现代遗址的完整面貌,复现各单体遗存间的内在联系。  

在山海关地舆全图、近代历史地图和1961至1962年间山海关区域航照上发现,该区域近现代军事遗址分布广泛且成体系,国家文化公园的文旅融合工程也提出长城遗址应与周围资源点相结合的要求。   因此,山海关区域更为全面的遗址点展示及各遗址点间道路联系、景观视线联系甚至是历史事件关联,成为公园建设的重点。  


2.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研究通过史料挖掘、实地考察、图像与史料互为印证的方法寻找求证各遗址点的位置、先后时序和空间关系。文献信息来源于明清正史、地方方志与民国报刊、中国地方志检索系统-LoGART(4410本方志)、鼎秀古籍全文检索平台、爱如生申报数据库。图档信息主要有1901年山海关地舆全图、1907年直隶山东1∶20万舆地图、1926年山海关-秦皇岛1∶10万地图、1927年山海关1∶5万地图、1928年临榆县1∶5万地图、1945年临榆县1∶1.5万地图、1962年航照。  

通过史料挖掘、实地考察、图像与史料互为印证的方法,寻找求证各遗址点的位置、先后时序和空间关系。综合文字信息对于历史遗存和历史事件发生地的记载,结合图档和影像信息梳理遗址点及遗址点历史信息;借助实地调研和遥感照片确定经纬度坐标,基于ArcGIS地理信息平台,叠加课题组已有的明长城山海关段数据,进行底图校对配准,确定各遗址点与历史路线的地理位置。  


2.2 遗址点梳理


据始建时段,山海关长城遗址点可分为建于明至1840年间的长城军防设施、建于1840年至1949年间的近代抗战遗址。其中,长城军防设施包括墙体及其附属设施、屯兵城系统、驿传系统、烽传系统;近代抗战遗址包括火药库\炮台等小型军事设施、火车站\机场等交通站点与驻军营盘(图5)。  
    图5      山海关长城遗址点分布梳理
资料来源:改绘自1962年山海关航照。
对照已确定的遗址点与当前遗存现状,区分遗址点当前是否可见。可见即尚有遗存,不可见即无存,以法军营盘、威远城与西罗城为例,详见表1。  
    表1      威远城、西罗城与法军营盘旧址属性信息梳理
资料来源:图片截取、改绘自历史地图与航照;现状信息来源于现场调研。


2.3 历史路线梳理


上述历史地图与航照清晰显示出道路、河流、铁路、长城墙体等线性信息。梳理历史路线,可归纳为长城墙体、驿传路线、烽传路线与近代战事运输线。其中,长城墙体:老龙头至三道关长城墙体、城东北\东南土垅;驿传路线:关城往东至威远城、关城往西过大石河至红瓦店村段驿路; 烽传路线:三道关经镇虏台经刘道庄烽燧至关城、边墙子烽燧经欢喜岭烽燧至关城等;近代战事运输线:原京奉铁路线(图6)。
    图6      山海关长城历史路线变迁梳理

资料来源:改绘自历史地图与航照。

3

体系建构:思路与策略


3.1 体系对应关系


据此,长城防御体系与国家文化公园体系相对应,以防御体系中各类军事设施遗址点作为公园展示点,以防御体系历史路线作为游线、视线串联展示点,使公园成为长城军防系统性再现展示的物质载体。  

遗址点可作为公园展示点,可见遗址点做实景展示和介绍,不可见遗址点做展示牌和虚拟展示介绍。与当前道路重合的历史路线设置为公园游线或游步道,沿烽传路线设计景观视廊。以各类空间要素的古今对应建立起历史遗存与公园游览的对应关系(图7)。  

  图7  体系对应框架图示

公园游线与驿传历史路线的对应、景观视廊与烽传历史视线的对应可实现防御体系协作关系的可视化,向公众更好地诠释长城防御体系各要素间联防机制,还原历史真实的场景。  

游线规划最大程度沿用历史路线、步道尽量多串联可见遗址点。主要步道沿墙体、驿路分布;次要步道串联其他可见遗址点;辅以绿色车行道连接不可见遗址点(图8,图9)。  
      图8      游步道设计示意

  图9  北段游步道详细设计

景观视廊的选择以烽燧遗存、信息传递路线与航测所获的三维点云数据为依据,使用ArcGIS视域工具,复原明代烽燧、关城与长城墙体间的历史视域,设计符合历史真实性的视线通廊,图10。  

  图10  景观视廊GIS视域分析


3.2 不可见遗存“复现”


遗址点的可见与不可见成为线下游览景点选择和展陈方式处理的依据。 借鉴英德古罗马长城展示方式,在标识导览展示全域遗址点、游步道与视廊还原历史空间关系的基础上,以文化地景“复现”不可见遗存,以展现山海关长城历史原貌。  

  3.2.1 古罗马长城的借鉴    

英德古罗马长城已完成地域性、精细化、整体性保护展示,并借助考古地图、地方标识,对可见与不可见遗存予以标注与区分(图11)。  

  图11  英德长城建设对于可见遗址与不可见遗址的区分

3.2.2 文化地景再现   

对不可见遗址点的“复现”,除标识展示与增强现实的虚拟展示外,可借鉴德国国赖瑙-布赫城(Rainau-Buch 于原址墙体壕沟处采用古罗马士兵种植的“草药”勾勒原址规模的文化地景方式,   用不同树种“种”出城门、角墩的位置和大小   (图12)。  
      图12      德国长城地景
以北翼城为例,(1)在北翼城已破坏的城墙与壕沟原地,种植草坪以勾勒城墙轮廓,示意明代城池范围;(2)在城墙外侧种植与原城墙高度相匹配的乔木,示意墙高;(3)乔木外侧5~7?m处留土路种植灌木,示意今已淤平的护城河;(4)在已无存的原南城门处种植两颗高大乔木,高度与城门高度匹配,其间空白距离示意原城门宽度(图13)。
      图13      基于北翼城遗存的文化地景再现图示

4

结语

本文以山海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例,从防御体系与公园体系的对应关系上,对展示点、游步道和景观视廊的整体性呈现方式作以探讨。  

通过史料、图档、航照标注遗址点与历史道路,复原长城墙体、关城、翼城、烽燧、驿站之间的协作关系,以此为依据设计展示点、游步道与景观视廊。借鉴古罗马长城保护展示经验,处理不可见遗产的景观“再现”。  

山海关因设防于狭窄的“山”“海”间要道,体系复杂、工事众多、协同运转,成为万里长城的标志性节点,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可为公园体系搭建、历史资源挖掘和历史场景虚拟可视化提供思路借鉴。  

(感谢河北省古建所次立新所长、山海关文旅局与郭泽民先生对项目规划提供的帮助!   项目组指导:张玉坤、李哲、李严。项目组成员:拓晓龙、黄斯、张梦迪、王小安、杨洋、姚旺、彭葳、尚筱玥、王莺锦、赵玉霞。)
本文撰稿:   李严  姚旺  张玉坤  尚筱玥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