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苏州最具特色的15处近代建筑
奔放的钥匙
2024年04月15日 14:29:37
只看楼主

来源:建筑史学

苏州历史悠久,各种古建筑林立。但是苏州优秀的近代建筑也不少哦~ 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我市现存的近代建筑作了认真的调查,并整理出了其中15处极具代表性的近代建筑及相关资料。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苏州历史悠久,各种古建筑林立。但是苏州优秀的近代建筑也不少哦~

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我市现存的近代建筑作了认真的调查,并整理出了其中15处极具代表性的近代建筑及相关资料。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01          
东吴大学旧址          

         
     

东吴大学门楼


东吴大学位于苏州市十梓街1号(即天赐庄),1901年,由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将博习书院和苏州中西书院合并而开办,是解放前美国基督教教会在我国开办的13所教会大学之一。


     

     
孙乐文博士、东吴大学第一任校长      


东吴大学开办前,苏州的教会学校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871年(同治十年)监理会派浙江秀水人、传教士曹子实和美国传教士潘慎文在苏州十全街开办存养书院。此后,监理会又在天赐庄“给地永租,建造西式楼房”。1879年,存养书院迁天赐庄,并改名博习书院。延至1898年监理会举行的年会上,对已开办了20年的博习书院,认为成绩平平,不甚理想,而对孙乐文在苏州宫巷开办的中西书院大加赞赏,随之决定年底停办博习书院,将博习书院原有“房屋地产及一切仪器”皆归并于苏州中西书院。在这次年会上还对孙乐文表示:“如能广购地亩,以为学堂推广之地”,将给以支持。1899年秋,这时已在中日战争和中日《 马关条约 》后,监理会书记蓝华德在苏州与孙乐文、柏乐文商议,将中西书院改设大学堂,教以高等科学。他们看中博习书院旁边一大片开阔土地,欲选作大学堂的校基,但担心强购土地会遭致中国百姓的反对,就设法联络官府进谒江苏巡抚 鹿传霖 ,“告以买地事”,鹿传霖“亦表同情”。接着又邀请巡抚、 布政使 、按察使、学政、知府、知县及绅、学、商各方名流,假葑门苏关公署设筵会议。会上由监理会传教士、 《万国公报》 主编林乐知将办大学堂计划详细演说,得到“合座赞同,并许尽力襄助”之响应,在苏州地方官吏的支持下,“未几,诸地悉买,而围地之工兴矣”。1901年3月20日,东吴大学便正式开学了。东吴大学开办之初,只有中学班,至1905年,方始招收大学学生,教授大学课程。孙乐文为东吴大学的首任校长。


     

     
孙乐文纪念碑1912      


东吴大学校舍占地88.9988亩,建筑总面积为20097.29平方米,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呈“凹”形平面。据有关建筑资料介绍,学校现在保存并继续在使用的大批房舍,都在建校初期开始,从1903年至1935年,历时33年,分10次陆续建成。学校大门座南朝北,门前大道即是天赐庄。入大门向南是一条长90米的干道,南端接林堂。


     

     
林堂      


林堂建于1903年,为纪念东吴大学主要筹建人之一、美国传教士林乐知而命名。林堂亦与校门同向,座南朝北,建筑平面呈“凹”形。北立面底层外有露天走廊,走廊以大门分为二侧,每一侧分列3间,下用红砖砌墩,上置花岗石罗马式古典石柱,石柱上以红砖发拱圈相联接,两侧共有罗马式古典石柱6根,增加了墙立面的层次变化。整个建筑立面以红砖叠砌,不加粉刷,表现出材料本身的质感,在周围绿化环境的烘托下,有“池院花阴,楼影沈沈”的意境。南立面每层楼面前部都有阳台,具有明显的欧式建筑特点,南立面的西首为一大而呈半园形的玻璃窗,间以装饰图案分割,以花岗石镶边,使墙面有不同的变化。楼内大部分安置为教室。在西首二层楼内为一可容400人的小礼堂,内装修按美国教堂陈设式样设计,门窗、墙身上的堆镂花精巧,富有西欧雕塑艺术的风格。在三层楼的顶部中间位置有一方形的钟楼高耸,为周围建筑之冠。林堂为东吴大学的主楼,处在整个学校中轴线的后半部,位置选择得当,起到把握全局的作用。


     


     

     
孙堂      


在林堂南面的西侧有孙堂,建于1911年,为纪念东吴创办人、第一任校长、美国宣道士孙乐文而命名,坐西朝东,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大楼为四层,墙身用红砖叠砌,不加粉刷,建筑式样仿照西欧中世纪的寨堡式样。


     

     
维格堂      


沿孙堂南行与其平行的是维格堂,建于1934年,为纪念实业家、捐款人李维格而命名。该建筑亦是呈长方形平面。用红砖叠砌的四层西式楼房。


     

     
     

     
葛堂      


林堂南面东侧是葛堂(科学馆),建于1924年,为纪念东吴大学第二任校长葛赍恩而命名。建筑座东朝西与孙堂相对峙,房屋以钢筋混凝土为骨架,中以印有直线条的红砖叠砌,高四层,房屋顶部南北两端砌成尖顶,系教堂式样。当时建筑材料大部分从美国运来,建筑质量较好。由于火灾,现顶部已改成大屋顶。


     

子实堂


与葛堂平行地处其南端的建筑是子实堂,建于1935年,为纪念苏州人、基督教传教士、存养书院创办人曹子实而命名,座东朝西,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高四层,用红砖叠砌。其对面是维格堂。在上述五幢建筑相围合成“凹”型的中间是一个椭园形的运动场。四周是跑道,场地上植被绿茵。


     

     
体育馆      


在这一区域外则参差地布列着体育馆、教职工住宅和学校的其它建筑,还有环绕在其周围的绿化地。全校建筑的精华部分是布列在中轴线上以林堂为主体建筑的一群建筑物,它们虽然每一幢立面的型式都不同,但用材都以红砖叠砌为主的砖木混合结构,装饰上都有罗马式石柱和券廊,这些建筑物具有欧洲古典式建筑和折衷主义建筑的风貌。这些建筑物组合在一起,由于高度、用材颜色都基本一致,使整个校园显得整齐而有变化,疏朗而有气势,突出了教会学校建筑的异国风采,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重建碑
     


     

     
后门      


值得一提的是校舍建设的规划思想,在调查中没有找到当初的规划图,但从1903年始建林堂至1935年子实堂峻工,其间先后建了孙堂、葛堂、维格堂等,前后长达32年,但每个建筑物都沿着中轴线井然有秩地布列,体现了前后一贯的规划思想,这一点是可贵的。从东吴大学建校始,已过去80多年了,特别是解放以后,学校几易其名,校舍有了很大的发展,原东吴大学这些建筑和周围的环境仍保持原有的风貌,这是苏州大学的学校领导积极保护的结果。


02          
         
天香小筑          

         
     

     
门楼      


天香小筑在人民路80号,是一处中西合璧的园林别墅。抗战前由上海鼎盛、鼎元、繁康钱庄经理,洞庭东山翁巷席家花园主人席启荪建造,后易为张姓、徐姓所有。抗战时期一度又为汪伪省长李士群之公馆,继而归汪伪师长徐朴诚。解放后,天香小筑由人民政府接收,党政机关使用。


     

鸳鸯厅


     

     
天井      


天香小筑占地3.6亩,分住宅和园林两部分。住宅在西部,建筑面积1033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坐北朝南,总平面呈“回”字形。南为鸳鸯厅,梁枋雕刻颇为精美。后面两进由三幢二层楼房成“品”字形排列,中间一幢主楼面宽三间,各楼间有走廊接通,屋顶覆以绿釉琉璃筒瓦,使宅第显得富丽秀美。各幢建筑间之隙地缀以山石修竹小景,地面花街铺地,形成天井院落,楼上以穿廊回联,往来方便,井然有序。


     

走廊


各处门额分别题有“蕴玉”、“凉香”、“真趣”、“涤尘”、“选胜”、“清源”、“正本”等。建筑装修采用中式落地长窗或短窗,窗格裙板上雕刻诗文、山石、花卉、古钱、龙、鹿、羊等图案。诗文有王羲之、蔡襄、赵子昂、董其昌、王文治、翁方纲、郑板桥、邓石如、曾国藩、翁同和、李根源等历代名家集字,古朴典雅。


     

     
花园      


     
     

凉亭


园林在建筑之东部,占地1.5亩。园中堆土叠石为山,山不甚高,其颠筑有六角形小凉亭,有石阶小径可通。沿山绕以水池,曲廊、花径、湖石巧布四周。该建筑以苏州传统第宅园林为基调,又吸收了北方建筑和西方建筑的某些风格,使之融为一体,在外观,装修等方面较为别致,有独到之处。目前基本还保留原状。


03          
         
苏州日本领事馆旧址          

         

苏州日本领事馆旧址在南门路94号,今苏州第一丝厂内。


     

     
苏州第一丝厂      


中日甲午战争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政府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苏州始被辟为通商口岸。


     

     
中日《马关条约》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江苏布政使聂缉椝,监督苏州关江苏督粮道陆元鼎与日本驻上海兼苏州镇江通商事务总领事官珍田舍己签订《中日通商苏州租界章程》,将苏州盘门外相王庙对岸495.9亩土地划为日本租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日本政府在其间建造了领事馆。


     

     
日本在苏州设立的租界      


领事馆占地1.4亩,总建筑面积939.94平方米。主楼为砖木混合结构,西式两层建筑,正门朝东,门前有长方形停车台,台四角砌方形砖墩,上立仿花岗圆石柱,再复以拱券承托二楼阳台。另在南、北、西都辟有门。


     

     
门楼      


屋顶结构随墙体走向分成不同朝向的坡屋面,覆以平瓦。屋顶部还有多处壁炉烟囱,使整座楼房参差起伏,在视觉上收到了分散建筑物体量的效果。


     

     
主楼
     


     

     
日式窗沿      


入正门为高大宽敞的前厅,四周环列各室,前厅后端置有一转角楼梯可登楼层。楼层房间布列基本如同底层,在楼层西头另置有楼梯一道可径直上下。其内附有小型地下储藏室。


     

     
屋内一角      


此建筑物是中日甲午战争后苏州开辟为商埠的遗物,亦是日本侵略中国,在苏州开辟租界地的实物见证。


04          
         
荫庐          

         
     

     
文保牌      


荫庐位于养育巷慕家花园苏州市儿童医院内,它是一处具有官邸气派,融西式建筑中式园林为一体的花园别墅,于1934年至1935年间由苏州红叶造纸厂、红叶电瓷厂企业主叶荫三建造。


     

     
廊柱      


建筑结构为砖木混合结构,建筑式样仿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象征的罗马式建筑风格,建筑面积2028余平方米,花园占地2400平方米。建筑高度外二层内三层,大门东向,门前廊柱饰成高大挺拔之罗马式圆柱,屋内居室、起居室、客厅、书房等房间宽敞明亮,卫生间内设备都选用进口材料,楼上下各间卫生设备有四套四种颜色,并有冷、热水汀装置。扇面螺旋形楼梯及内装饰壁龛较为精致,三层楼顶部为贮藏室和水塔。


     

石山


建筑之南部紧联荷花池,有石阶与池水融会,微风起处,细波拂岸,荷叶摇曳,曲桥飞虹,池周环以假山涵洞,山颠有凉亭与池畔石舫相映,花园里还有自流井和喷水池,增添了动态情趣。此处在清代是江苏巡抚慕天颜住宅之西部,后历经易主,至民国时已是建筑破败,庭院坍塌,一片衰败景象。


     

     
凉亭      


叶荫三买下此处后重构新屋,递次修复容闲堂、绿天深处、映红轩、琴舫等旧园景点。叶氏未住数年,日寇侵华,叶氏外出避难,此处为顾祝同占住。“八一三”前后,蒋介石、何应钦、白崇禧等人也曾在此匆匆小住。苏州沦陷后又为日寇侵占,并在这里关押杀害我抗日志士。


     

     
石舫      


抗战胜利后,又由伪 中央信托局 占用。解放后,相继有我野战军驻军机关、苏州行政区公安局、康福医院、通草堆花工艺工场、轻工业局等驻留和使用。


     

     
假山
     


1958年下半年在此开办儿童医院。住宅部分现为儿童医院办公室。此处花园别墅解放后叶家已卖出,现为公房,原“荫庐”建筑布局基本未动,这里堪称近代苏州私人住宅之最。


05        

苏州国货公司旧址
       

     

     
筹建苏州国货公司      


苏州国货公司即今北局之苏州人民商场。“五卅”运动中,苏州各界纷纷响应,掀起一股“誓用国货,抵制仇货”的热潮。1925年7月,苏州总商会为提倡国货,发起集股组建国货商场。


     

     
苏州商会历任会长表
     


     

苏州国货公司筹办者之一吴县县商会会长施筠清


     

     
苏州国货公司筹办者之一严裕棠      


至1930年,选定北局救火会所使用的一处荒地为国货公司基地,计地3.5亩,共集股金10万元,其中尤以苏州上海工商界巨贾严裕棠、杨寿生、杭伯华、雷显之等投资较多。由刘孚卿、陶寿荪负责基建,上海陈志昌工程师负责设计,上海陈森记承包工程,历3年竣工。公司大厦建筑面积8646.34平方米,平面呈“日”字形,中间空地为两处大天井,钢筋混凝土结构,通高二层,局部三层四层,最高有达五层,有地下贮藏室。建筑外观线条平直简洁,是苏州较早使用钢筋混凝土的大型建筑之一。


     

苏州国货公司


1934年秋,国货公司开业时,规定只有国产商品才能进场销售,一时民心大振,工商界为之欢呼。其间经营布匹、糖果、化妆品、绒线、玩具、服装鞋帽、药品、京广杂货、玻璃器皿、铜锡器、瓷器,皮毛货等各种商品,此外还设有理发、茶室、弹子房等五十多个部门,各行业可谓一应俱全。苏州国货公司大厦的建成为维护民族工商业的利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还促进了苏州观前街地区的商业繁荣,推动了临近县区商业的发展。


     


     

     
苏州人民商场      


1955年公私合营后的国货公司改名为苏州第一人民商场。苏州国货公司为苏州近代历史上出现的最早最大的一所综合性商场,此幢建筑已成为观前地区商业经济发展的标志性建筑。近年来原建筑已经过多次整修和加固,但基本格局未改,可作为苏州近代商场建筑的典型实例。


06          
渔庄          

         

渔庄,又名余庄、觉庵,是清末举人、近代书法家余觉的别墅,位于苏州西南部上方山以东,石湖之阳。


     

     
渔庄全景      


渔庄建于1932年,竣工于1934年,为砖木结构之中式建筑,前后二进面宽五间俱为平屋,庭院内东西两面设廊,南端临湖建有四方渔亭一座。


     

渔庄门洞


这里面山临湖,绿木掩映,环境幽静,景色宜人,近处渔家村与渔庄相邻,一派水乡田园风光,使人留恋忘返。余觉对此居所非常欣赏,在他手书的扇箑上书有“石湖别墅中种葵九百株,高皆二丈,占地半亩,大叶遮天,本本如盖,人行其中,清快无比,一榻一瓯,手书一卷,坐卧其下,从叶缝中望山色湖光,风帆沙鸟,悉在眼前,清风拂拂,非复人间世矣”。


     

渔庄主体建筑


余觉在此前后居住6年左右方离去,在居住期间作字甚多,室内满布书画,怡然自得,以为一乐。近年来渔庄经过修缮,已辟为游览景点。


         
07          
谢氏别墅          

         

谢氏别墅在阊门内下塘外五泾弄6号,现为阊门饭店一号楼。阊门饭店内原先是一处较集中的花园洋房住宅区,现饭店使用的几处客房都为当时的洋房住宅,尤以谢氏别墅建筑质量最好,原来的花园和住宅保存最完整。


     

谢氏别墅文保牌


这幢别墅建于1936年至1938年间,建筑面积1110.79平方米,是一幢砖木混合结构的二层西式建筑,座北朝南,大门东向,门前有停车台。南面设廊,廊前有露台,高约0.4米,有石阶向下可进入花园,客厅前通间落地长窗。


     

谢氏别墅主体建筑


这幢建筑立面以现代建筑简洁平直的线条为主,间以个别部位有罗马式建筑风格的痕迹,墙面已采用浅色大瓷砖贴面,外地坪用磨光石子铺地,屋面以绿色琉璃瓦复盖。屋内有客厅、书房、寝室、卫生间等,装修精致,设备齐全。楼层与底层布局大致相仿。


楼南面为一开阔的西式花园,占地3490平方米。园内以草坪为主,中央植四株高耸挺拨的雪松,周围植以花卉树木,以漏窗围墙护卫,整个环境给人以平静、安逸的感觉。


     

谢氏别墅近景


解放初期,房产卖给苏州妇幼保健站,现产权属阊门饭店。此建筑在1945年进行过一次修缮,近年又进行过一次大修,建筑结构未动,内装修稍有改变,阊门饭店用作高级客房,保护情况良好。


08

朴园        

         

朴园在人民路北之高长桥8号,上世纪30年代由上海商人营造的这处园子。70多年间,朴园几易其主,历经风雨:日伪时期,被日军占过;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驻扎过;50年代,国家公路总局在这办起了疗养院;70年代又划归给市卫生局防疫站。直到2009年改造成为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


     

朴园门楼


此园为民国期间建造之一所中西式仿古建筑庭园,居住区为二层西式楼房,庭园内筑有琉璃瓦顶、砖木结构的四面厅、花厅、四角型暖阁等仿古建筑。


     

     
朴园主体建筑      


园内以水为主,池塘曲桥,湖石假山,四周植以五针松、木樨、玉兰、龙柏、罗汉松等名贵常绿树木。此园的特点是仿古建筑庭园,布置较疏朗,建筑物比例较小巧,绿化面积大,环境颇为幽静。


     

     
朴园四方亭      


改造部分主要集中在外立面,建筑内部的梁柱关系不动。室内方面,在园内最大的建筑,即桃花坞博物馆的展示厅内模拟桃花坞造搭出了一段街景。


     

朴园办公楼


改造后的朴园在格调上,杂糅了现代、民国及宋代三种建筑语言:外立面采用上木材、下青砖的方式铺陈,每幢又分别辅以不同材质,形式整体统一又各有特色。这一方式与苏州城中距朴园不远的东中市一带古建筑遥相呼应。表面处理一气呵成。


09          
信孚里          

         

信孚里为海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地处十梓街五卅路东侧,1933年由信孚银行买下江苏水警第三区区部的地产后建造,占地11.34亩,建筑总面积4712.26平方米。


     

     
信孚里门楼      


房屋自南向北共六进七幢,除第一进有两幢成一字横联处,其余每进一幢,都系砖木结构之二层楼建筑。住宅东侧为总干道,每两幢中间设横弄,东出与总干道相联,西向可达五卅路。


     

     
信孚里主体建筑      


每幢楼平面分隔有二户与三户之区别,二户者每宅面积达290余平方米,三户者每宅面积有150平方米。每户平面为传统之三合院形式布局,即进石库门为一小庭院,正中面南为客厅、起居室,两侧是厢房,后部有厨房、卫生间,楼梯置于客厅后部,楼上平面分隔与底层相同。


     

     
信孚里弄堂      


信孚里住宅建筑布列平整、简洁,为我市保存较好的一处三十年代建造的里弄新式住宅公共建筑。


          10          

博习医院旧址


         
     

     
上海G.F.ASHLEY建筑公司建筑师绘制拟建的博习医院效果图      


博习医院旧址位于十梓街东。


1883年,美国传教士蓝华德、柏乐文等得到教会和苏州地方人士的捐款一万美金,即以一千美元在天赐庄购买民地七亩。历时半年,医院告竣,院名为:博习医院。从手绘博习医院全景图中可以看出:房屋采用江南民居常见的人字形双坡屋面,覆盖以小黛瓦;山墙图饰精美,每幢均以走廊相连。


     

     
手绘博习医院全景图      


博习医院位于姑苏城东南隅天赐庄东首,南面临天赐庄大街,东至小弄(今苏州大学校址),北靠小河(今百狮子桥居民住宅),西与圣约翰教堂(1881年建)毗邻。由于博习医院东临城河,北靠百狮子桥小河,西近望星桥、寿星桥、官太尉河,故水上交通尤为便利,病家的船只可直抵天赐庄。


     

     
博习医院天赐庄码头      


1919年,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努力下,时任博习医院美籍院长苏迈尔,终于筹得新建新院款银元二十余万。


     

     
西式住院楼      


1922年7月,博习医院的新院落成,其占地七亩六分,筑有三层和四层局部的住院大楼和二层门诊大楼各一幢,总面积为3329平方公尺,造价二十五万银元,设计床位100张,室内有热水汀、冷热水管、电灯电话等装置。病房大楼和门诊楼之间,由复盖着琉璃瓦的走廊相连接,以便病家雨天行走、暑天遮阳。


     

     
光绪十二年成造细料二尺见方金砖      


博习医院新住院大楼和门诊大楼的建成,住院楼是三层建筑(局部四层),西式平顶,立面简洁明快,装饰和嵌条呈流线型,具有现代派建筑风格。整个病房大楼建筑平面呈倒置的“凹”字形,南面的主立面凹进,从而形成以正门为主轴线,两侧病房对称平衡,融入中国建筑特色并给患者带来平安稳定的心理感觉。病房楼一楼全部、二楼中西部及三楼西部为病房,二楼中部、北部为手术室,二楼东部、三楼中部、东部作职工宿舍,四楼中部开设肺病疗养室,楼顶东、西部辟为屋顶花园。


     

     
中西合璧“金砖”门诊楼      


门诊楼,座北朝南,位于今十梓街东端的北侧之首,是一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二层建筑。建筑风格堪称中西合璧,外形为殿宇式,一、二层筑有复檐,屋顶为歇山顶式,复檐、屋顶均有琉璃瓦覆盖,门诊楼的正脊中央为砖雕的“博习医院”院牌。一楼为各科诊疗室和办公室,二楼为职工宿舍,屋顶作贮藏室。门诊楼的外墙全部用数万块皇家“金砖”砌就,是苏州坊间一幢独一无二的“金砖楼”。


     

     
博习医院全体职员合影,中为苏迈尔院长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博习医院被日本同仁会接收,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是年10月12日,日本同仁会撤出博习医院,基督教监理会收复博习医院,1951年11月,人民政府正式接办医院。


     

     
苏迈尔院长      


随着来院就诊病人日益倍增,博习医院“金砖门诊楼”的就诊场地就愈发显得狭小。1954年4月28日,经江苏省文化教育委员会批准,博习医院在门诊楼的两翼各添建二层共945平方米的房屋,使之扩大近一倍。


     

     
1954年“金砖”门诊楼两翼扩建
     


1954年10月14日,博习医院更名为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957年9月,成为苏州医院附属医院;1959年9月,又更名为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博习医院第一任美籍院长柏乐文的孙女梅素儿.史密斯夫人(前排中)和最后一任美籍院长赵乐门的女儿道特.赵乐门斯(前排右二),在原博习医院副院长诸荣恩教授(前排左二)的陪同下,来到苏医附一院访问      


1998年5月,博习医院第一任美籍院长柏乐文的孙女柏寞蕾女士、博习医院最后一任美籍院长赵乐门的女儿赵珀契女士,相约结伴从美国到苏州造访天赐庄。


     

     
博习医院旧址      


2000年4月,苏州医学院并入苏州大学;2000年7月11日,苏州医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名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1月17日,经校、院签订房地产交换协议书,原博习医院旧址划入苏州大学。之后,苏州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等多个二级学院在其内办公、教学。


     

     
博习医院文保牌      


2004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将博习医院旧址应列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1          

金城新村旧址


         

金城新村位于五卅路148号,现为中共苏州市级机关驻地。


     

     
金城新村旧址门楼      


该新村系解放前金城银行在三十年代中期所建造,为银行高级职员居住区,占地约18.25亩,建筑面积6400余平方米,共有10余幢单体建筑,俱为砖木结构之二层楼西式建筑,立面设计线条简洁平直,无华丽之装饰,是较为典型的现代住宅。


     

     
金城新村旧址上海战役指挥机关旧址      


大者每幢600余平方米,中者280余平方米,小者180余平方米不等。宅居为单门独户式,居室、起居室较为宽敞,室内都有地板、泥幔,门窗装修大都采用玻璃钢窗,光线明亮,卫生设备(浴室、厕所、自来水)齐全。


     

     
金城新村旧址5号楼      


这个新村住宅与里弄住宅的区别是建筑总平面布列比较松散,但散而不乱,每幢楼之间置有小块绿地,绿木掩映,环境幽静,是高标准的公共住宅建筑。


     

     
金城新村旧址16号楼方志馆门楼      


金城新村是三十年代苏州兴起建造的新式住宅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一处公共住宅区,现保护情况较好。


         
12          

金门


         

金门,位于苏州城西,阊门之南面。金门开辟于1931年,此城门的建筑形式不同于传统的中式古城门,它的建筑造型已吸收了欧洲城堡建筑的风格,是一座近代城门,由一大二小三个拱门组成,顶部两侧各筑有城垛。


     

     
金门新照      


城门面西,跨于景德路西端,南北联结古城墙,城门墙体总高10.2米,总长17.2米,墙体(城门洞)厚5.8米,建筑平面98.4平方米,大拱门跨度7.4米,拱券高7.2米,小拱门跨度2.5米。拱券高3.7米,城门顶部总长16.8米,宽5.6米,墙体上下部有稍小收分,下部2.5米处墙体用凿细花岗石包砌,以上部分俱为一侧一丁式清水砖叠砌,大拱门拱券以花岗石块和清水砖分别发拱两重,小拱门拱券以清水砖发拱一重。


     

     
金门旧影
     


     

     
日寇占领金门      


金门为三十年代开辟之城门,然已被人们视为苏州古城之一部分,现城门保存完整。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之一部由金门入城,保护好此城门有一定纪念意义。


13          

桃坞中学


         

桃坞中学现为苏州市第四中学,位于桃花坞宝城桥弄7号。


     

     
桃坞中学文保牌      


该校系美国圣公会教会在1902年创办,在二十年代以来陆续建造了一批砖木混合结构的西式二层校舍,建筑质量较好。


     

     
桃坞中学教学楼      


学校内有教堂、体教馆、实验楼、校长教师办公室、教师住宅等校舍。


     

     
桃坞中学钱钟书像      


建国后,除体育馆、教堂等危房拆除外,其它校舍建筑尚保持完整。


     

     
桃坞中学旧影      


清代末至民国初这段时期,苏州城内陆续兴办了一批教会学校,桃坞中学是其中一处,市三中、五中、六中、十六中等都是往昔之教会学校,然旧时校舍保持最多者,当推桃坞中学较为完整。


14          

乐群社会堂


         

乐群社会堂在城中宫巷20号,是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所属之教堂。始创于1898年,1921年重建。教堂占地1443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458.43平方米,座东朝西,砖木混合结构,由主楼、钟楼两部分组成。


     

     
乐群社会堂文保牌      


主楼高二层,局部三层,尖顶披屋顶。钟楼两幢各高五层,攒尖顶屋面,耸立于主楼大门两侧。整个会堂建筑顶部参差起伏的建筑空间,展现了教堂建筑的异国风采。


     

     
乐群社会堂正面      


自西向之大门拾级而上,进入室内是一宽敞的大厅,后部是内厅。其二侧,南面为活动室,北面是小礼堂。沿墙边扶梯登上二楼,楼两侧建筑布列如同底层,楼中央是一统间,为大礼堂,可容纳600余人同时做礼拜。


     

     
乐群社会堂全景      


整个建筑门窗上端都起发拱券,山尖浮塑红色十字架,大门上方书“基督教堂”额。西南墙角嵌有花岗石石刻一方,分别用中英两种文字镌刻阴文建筑年代及创办单位。


     

     
乐群社会堂门楼      


乐群社会堂开创后,除为基督徒进行宗教活动外,解放前后还开办诊疗所,英文、缝纫、会计等补习学校。十年动乱中曾被“红卫兵”占用。后又作教育局、卫生局等机关单位用房。1986归还教会。1987年7月重修后恢复教会活动。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亦驻其内。


     

     
乐群社会堂内景      


乐群社会堂创办较早,是目前苏州城区内规模最大、建筑最为宏伟的一所基督教堂,建筑结构基本保存原貌。


15          
         

天主堂


         

天主堂位于苏州城西三香路杨家桥。该地原有渔民之行会组织“网船公所”,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法国传教士在此置地建堂,至光绪廿年(1894年)为“圣母七苦堂”,入教者都为渔民,世代相传。


     

     
天主堂外景      


天主堂包括礼拜堂、神父楼、修女楼和附房等建筑,占地10514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476平方米。


     

     
天主堂门楼
     


     

     
天主堂门楼背面      


礼拜堂为主体建筑,建筑面积1012.27平方米,平面呈拉丁十字形,砖木混合结构,屋顶采用人字梁框架式支撑承重,外立面又为披屋顶复以小青瓦,建筑手法以中式与近代建筑工艺相柔并济。


     

     
天主堂礼拜堂正面
     


     

     
天主堂礼拜堂侧面      


礼拜堂成南北向,面宽三间,统进深七间,在第四间至第六间处各向南北二侧翼伸出一间。大门辟在东山墙,为一大二小三座拱形门,屋檐高约7米,屋脊高10余米,整座礼拜堂内显得宽广高敞而深远。


     

     
天主堂茶亭      


大门处的山墙立面顶端砌成阶梯状封火墙,墙身中部有出跳和神龛,并塑有神像,额题“万有真原”四字,两旁有对联“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两座小门上也分别题“尚德”、“崇真”字额。


     

     
天主堂花园      


神父楼在礼拜堂南面,系砖木结构,面宽七间之两层楼。礼拜堂和神父楼建筑年代最早,为早期创设教堂时之原建筑物。


     

     
天主堂内景      


1958年,天主堂被用作“苏州市社会主义学院”。每年复活节、圣诞节等宗教节日,其内仍举行宗教活动。1966年后,当地农村三元大队进占天主堂,在内办三元小学及开办丝织厂。1980年起归还宗教。1981年政府拨款整修,由天主教爱国会管理。这里是苏州最大的天主教堂,相沿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当地及苏州各县渔民中有一定影响。


来源:苏州地情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仅供学习参考使用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