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志微澜04:元、明、清时期
少男少女
2024年04月11日 11:14:47
只看楼主

宋至元,再到明、清,桥梁文明尽管仍然持续地进化、发展,但是,从文明进化,或者单纯的技术进步而言,梯度远不如前面的时代,加之频繁的战乱、外侵,桥梁毁之甚多。记载流传桥梁的文献亦少之又少,甚惜。 在元朝近1个世纪里,中国古代桥梁的构造类型,基本上已经齐备,略有所改进。造桥的能力渐强。大部分木桥都被石桥所代替,如元大都的城市桥梁。南方著名桥梁中,宋代建造的吴江垂虹木桥,于元泰定二年(1325),姚行满以六十三孔石拱桥代替之。

宋至元,再到明、清,桥梁文明尽管仍然持续地进化、发展,但是,从文明进化,或者单纯的技术进步而言,梯度远不如前面的时代,加之频繁的战乱、外侵,桥梁毁之甚多。记载流传桥梁的文献亦少之又少,甚惜。

在元朝近1个世纪里,中国古代桥梁的构造类型,基本上已经齐备,略有所改进。造桥的能力渐强。大部分木桥都被石桥所代替,如元大都的城市桥梁。南方著名桥梁中,宋代建造的吴江垂虹木桥,于元泰定二年(1325),姚行满以六十三孔石拱桥代替之。

明代继隋之安济唐之永通,又于明万历十年(1582),在河北邯郸永年县仿建了一座安济桥式的敞肩圆弧拱。虽桥跨略小,但构造精良可相伯仲,即留存至今的弘济桥。该桥在永年县城东2.5公里东桥村西,东西横跨滏阳河上,俗称府东桥(老东桥),为单孔双敝肩石拱桥,现存石桥为明万历十年(1582年)重修。全长48.7米,宽6.8米,拱券跨径24.8米。望柱上塑有狮子、猴、麒麟等精美动物,栏板上雕出桃、石榴和武松打虎等通俗故事。

(a)弘济桥全貌

(b)弘济桥细部

(c)弘济桥构造

图4.1 河北邯郸永年县弘济桥(明)

明清两代长大石拱桥已不足为奇,举不胜举。

明代亦曾兴建全国性的大工程。如今天所见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的长城,就是经明代大量修缮,砌以砖石的。同时亦大修栈阁,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因故址增修为栈阁2275间,统名曰连云栈。这在维修旧栈之外有所增设。明时千里栈道复又兴盛,到清代汉中栈道还有9万余间,所以明清画家以栈道为题材者甚多。

图4.2 马骀《蜀栈连云图》(局部)

图4.3 汉中栈道(局部)

明清时期因火药已大量应用,炸山筑路已较方便,所以后期多改栈道为碥路。闽、浙山区,无巴山蜀水之险,不用栈阁,但南宋传下的贯木拱桥,于此特盛,实物都在,有些贯木拱桥竟能保存三四百年。

湘、桂山间,特多风雨花桥,在结构上为木伸臂梁,又自成一区地方、民族风格。云、贵、川的索桥遍布。明代所传景东桥已不存在,现代被洪水冲坏最古的铁链桥,是明成化中(1465—1487),僧了然所建的云南保山霁虹桥。明末清初,朱家民、李芳先所建的铁链从狮口中出的贵州安顺永宁的盘江铁锁桥,奇特、坚劲,惜亦早已遭到破坏而不存。清康熙四十年(1701)修建于今四川泸定的泸定桥,得因于红军曾于此血战,而今作为重点文物,维护一新。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能在四川见到不少竹索悬索桥,包括有名的都江堰多孔铁索桥。铁链桥到清末发展为加工、安装更为简单方便的铁眼杆桥。

图4.3 云南保山霁虹桥遗址

图4.4 成都都江堰安澜索桥

宋元之际,战争时应用浮桥。明开国之初,徐达引兵过蒲津,去兰州,在金城关造浮桥以攻河西走廊。到清时,整个黄河上各个风云一时的众多浮桥,只剩下金城关一座,于是额为“天下第一桥”。清咸丰二年(1852),洪秀全太平军攻武昌,在长江上搭架过三座浮桥。后一路下江,夹江为营,浮桥相渡,直趋金陵。全国各省县镇地方,未造永久性桥梁,用浮桥以渡者不在少数。在20世纪50年代,仍能见到清代留下的几经修缮的浮桥。

图4.5 兰州金城关浮桥

秦、汉皇家,晋、唐私家园林,到今天一座也看不到。今日所见都是明清的园林。中国园林,取景于自然,取意于玄、禅,乐山乐水,因此桥梁众多,并且各种类型的桥梁都有,还加以集中、改观,具有园林的特色。康熙、乾隆几朝经营的圆明园,盛时有各类桥梁百余座。江南私家园林,或以石胜,或以水胜,或以花木胜,其桥梁亦往往各有特色。传到清代,鼎盛时期,全国桥梁数逾二百万。

中国的桥梁引起了外国来华的官吏、传教士、商人和旅游者们的注意,逐渐在国外有所报道。最早的当数元代,自〔意大利〕来华的马可·波罗;明代,有〔意大利〕利玛窦(Matteo Ricci)、〔比利时〕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著《利瑪竇中國紮記》;清代,〔罗马尼亚〕尼古拉·斯帕塔鲁·米列斯库(Nicolae Spataru Milescu)著《中國漫記》;〔朝鲜〕朴趾源著《燕岩集》;〔比利时〕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编撰《熙朝定案》;〔日本〕冈田玉山等编绘《唐土名勝圖會》。

图4.6《唐土名勝圖會》(冈田玉山等编绘.日本)

中国的桥梁到了清末产生了转折。首先是国力渐弱,建设不多。再者由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进步极快,新材料、新技术引起了桥梁的变革,彻底改变了桥梁建造内涵。当时的中国则闭关自守,故步自封。列强以炮舰政策,叩开了中国的大门,同时也带进来近现代的公路、铁路及桥梁的建造技术。

早期公路,尽量利用原有驿道和其桥梁,特别是石拱桥,因为其潜力较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早期铁路亦多造石拱。愈到近代,交通运输要求越高、荷载越重,只能采用近代的技术修建近代的桥梁。于是中国古桥厄运开始。大概除了山区、近代道路未发达的地方还存在不少有价值的古桥外,通都大邑,除少数旅游城市和极个别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保护外,一座座古桥在不维修保养的情况下,陆续拆毁、消亡。在一段时期里,盲目地厚今薄古,瞧不起自己的历史和成就,对古建文物破坏损失极大。谁都承认,历史是进步的,近代桥梁技术胜于古代;但历史是延续的,今天的成就是基于过去的积累。中国的古桥,除了历史价值需要择优予以保护之外,还有不少内容可以发掘,推陈出新推动今后的发展。

中国古桥的价值,应作为中华各民族,同时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予以重视、保存和传承下去,且待下回:晚晴、民国,再述。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