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干流连续两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处置处理率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但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求相比,我们在环境质量和治理水平方面仍有待提升。”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向记者表示。 他建议,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积极推动美丽中国黄河流域先行区建设,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他建议,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积极推动美丽中国黄河流域先行区建设,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优化产业布局是指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优化调整区域经济和生产力布局。
李海生认为,应优化流域高耗水行业布局和规模,引导宁蒙河套、汾渭平原等地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减污降碳协同优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提升产业绿色低碳水平;发展新质生产力,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应充分考虑黄河流域区域差异,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科学制定差别化的分区分类保护和治理措施。”李海生说。
具体来说,加强汾渭平原、宁蒙河套等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重点行业和主要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治理,针对源头涵养区、中游水土保持区、下游河口区制定差异化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构建从源头到河口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强黄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能力,建立健全干支流生态流量监测预警机制,保障河道基本生态流量和入海水量;加强再生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非常规水资源因地制宜用于生态补水、景观用水和工农业用水,提高其利用效率;拓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渠道。
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打好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组合拳,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实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推动中小城市和县域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根据区域特点差别化制定系列标准规范,支撑黄河流域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补齐黄河治理短板,科技创新是关键。李海生呼吁,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重大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增强技术、产品、装备等供给能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大科学装置,以及工程技术中心、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创新平台,提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建设黄河生态环境数据中心,构建畅通高效的生态环境数据共享交换系统,统筹流域数据资源,提升黄河流域生态安全风险预测预警和复杂环境问题的模拟、推演与智慧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