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时代精神的延续:体育建筑的历史溯源 如果说体育建筑从诞生初始就承载着一个优越的使命,那就是国家国力和精神的象征。 正如竞技场在古罗马的伟大建筑群中占据着重要席位,时至今日的现代体育场也没并有超出它所蕴含的基本原型。 从世界范围内回顾,体育建筑的起源似乎是希腊人的专利。早在公元前776年,古希腊就建造了建筑史上著名的奥林匹亚体育建筑群,包括狭长形的体育场和供运动员进行室内操练的体育馆等。随后,古罗马帝国发展了圆形和椭圆形的体育场,并且颠覆了希腊时期借助山坡作为看台的做法,而采用了骨架和拱券结构,成为现代观演式体育建筑的雏形。经过千年的漫长发展, 1811年,柏林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现代化体育馆。1896年,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行,从此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体育竞技比赛空间的序幕。
如果说体育建筑从诞生初始就承载着一个优越的使命,那就是国家国力和精神的象征。
正如竞技场在古罗马的伟大建筑群中占据着重要席位,时至今日的现代体育场也没并有超出它所蕴含的基本原型。
从世界范围内回顾,体育建筑的起源似乎是希腊人的专利。早在公元前776年,古希腊就建造了建筑史上著名的奥林匹亚体育建筑群,包括狭长形的体育场和供运动员进行室内操练的体育馆等。随后,古罗马帝国发展了圆形和椭圆形的体育场,并且颠覆了希腊时期借助山坡作为看台的做法,而采用了骨架和拱券结构,成为现代观演式体育建筑的雏形。经过千年的漫长发展, 1811年,柏林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现代化体育馆。1896年,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行,从此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体育竞技比赛空间的序幕。
在此之后,现代体育建筑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体育建筑功能单一,设施简朴,但是体现了以体育为本的朴素发展观。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第二阶段,体育建筑开始出现美观的座椅和罩棚,提升了使用的舒适性,并加入了商业服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为第三阶段,此时建筑技术发展促生了可开启屋盖技术出现,以及更多功能的介入使得体育场成为日益复杂的都市基础设施。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为第四阶段,此时的体育建筑更注重观赛的体验和商业效益,复合程度也更高,除了多功能使用外,还注重建筑在竞技赛事之后的灵活性使用,可持续发展和动态适应性,并开始结合数字技术提升体育建筑的整体品质。
虽然体育建筑源于西方,但中国古代对此也并非陌生。
儒家孔子主张“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术”中的“射、御”就直接关乎体育。
古代中国人建造的球场、武场和体育学堂等,可以说是中国体育建筑的早期雏形。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兴建现代体育建筑,最早的实例是北京青年会露天体育场(1914)、上海江湾体育场(1935)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真正的规模化发展还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各大省会级城市相继兴建了一批“初代”体育场馆。
大约从北京奥运会开始,体育建筑成为体现当代中国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的重要标识,不断地向世界第一流的水平看齐。新一代体育场馆正在演绎着一种超出建筑本体的时代精神,并且彻底改变了中国当下的都市景观 。
? 施工中的国家游泳中心(PTW+CCDI+ARUP联合设计)
不论在中国或是国外,我们都可以观察到当下体育建筑的几个显著特征:
其一,体育建筑对于商业运营的需求愈发重视,由此带来建筑功能的进一步复合化。由于体育建筑的建设模式正逐步从单一的政府投资向着社会资本投资增加的方向转变,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体育建筑从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的建筑类型逐渐转向具有商业色彩的建筑类型。我们在进行体育建筑设计的时候,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在开展一个具备体育竞技和大众健身功能的商业综合体的设计,需要在业态组合和商业动线做到充分的研究。热烈的气氛、良好的视线、舒适的座位、完善的娱乐、社交的便利,这些都成为体育建筑必须具备的“商业基因”。
其二,虽然多元化、功能复合是当下体育建筑的发展趋势,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某些体育建筑也在朝着单一功能的专业化发展。比如一些欧洲国家,有完善的联赛制度以保障单纯的足球俱乐部围绕足球产业获益,所以会建造大量的专业足球场而非多功能综合体育场。这类体育建筑将在专业的深度和精度上有更多发展,也就是把体育建筑内跟竞技相关的部分做得更加纯粹,而服务配套部分需要更加灵活。
其三,大型体育中心的开发模式具备一个趋同的方向,即作为城市带动新区发展的引擎,这种模式在城市新区的发展中已有多个成功的案例。体育中心的建设逐步成为一个产业链的核心,对城市的影响和驱动力在增长。建筑师在真正开始规划和建筑设计之前,需要更多关注区域经济、政策导向,主动梳理和积极研究多重外部因素的关系,对一个体育建筑组群、园区以及其影响范围内的周边区域的发展做出预测。这个过程复杂而艰难,我们的工作模式也由传统“任务书”模式变成需要在前期与业主和运营方一起探讨体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运营模式,从运营保障逐步发展为主动性的转变和实验。
我们在进行体育建筑设计的时候,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在开展一个具备体育竞技和大众健身功能的商业综合体的设计,需要在业态组合和商业动线做到充分的研究。
体育建筑及其相关的规划、策划、运
营咨询,是CCDI悉地国际最有活力的产品线之一。
早在2002年,CCDI联合PTW和ARUP在国际竞赛中赢得了2008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馆(水立方)项目,由此开启了一系列国际顶级体育建筑的设计历程。
此后,几乎每一座为重大国际国内赛事而筹建的大型体育设施的设计竞赛,CCDI的团队都在积极的关注,并且竭尽全力地参与。
虽然中标获得实施的是其中一部分作品,但是大量的投身实践,使得公司能够快速地积累和保持这门业务的响应速度和专业敏感性,成为国内最早具备与国际赛事标准接轨的设计体系的大型民营设计机构。
在最繁忙的时刻,CCDI每一天都有超过200位设计师和工程师在从事体育建筑相关的设计服务。
? 刚果布拉柴维尔体育场(CCDI+PTW联合设计)
二十年来,CCDI悉地国际为超过72座大中型城市,1 98个 体育场馆 提供专业的设计服务及实践,其中包括6座奥运场馆、9座亚运和洲际运动场馆、12座全运会及国家级运动赛事场馆、以及为数更多的省市体育中心及大学体育设施。其中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国家游泳中心、国家网球中心,2008)、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深圳大运中心游泳馆,2011)、第16届亚洲运动会(广州大学体育馆,2010)、第19届亚洲运动会(杭州奥体博览城体育场&网球中心,2022)、第11届非洲运动会(刚果体育中心,2015)、第6届东亚运动会(天津团泊国际网球中心,2013)、非洲杯足球赛(加蓬让蒂尔港足球场,2017)、第11届全国运动会(济南奥体中心,2009)、第14届全国运动会(西安奥体中心,2021)、第1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福州海峡奥体中心,2015)、第2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山西奥体中心,2019)、第7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南昌国际体育中心,2011)等多项国际国内一流的大型赛事,并凭借出色的体育建筑设计赢得了多项国内外专业奖项。
大约从2009年落成的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开始,CCDI发展出将城市地域特征通过有机形态加以表达的设计哲学
?大同体育中心(Populous+CCDI联合设计)
不论是济南的“东荷西柳”或是杭州的“江畔双莲”,对自然的某种感应得以通过体育建筑这个载体回到都市标识的视野,一系列有关参数化建筑表皮的生成技术和结构工程上的精密计算,让这个理想变成了现实。近年来在全球体育场新一轮建设热潮中,我们观察到诸多变化:比赛规模在变,建筑形式材料在变,观众心理在变,生活方式观演体验在变;而不会轻易改变的是追求公平竞争的竞技本质,对新极限不断挑战的体育精神,竞赛带给公众的兴奋欢愉,参与和观演的强烈联接。我们的设计试图用一种东方的精神去回应原本起源于欧洲的竞技体育建筑类型学。对于杭州的这两座全新的体育场馆,虽然它们也是中国和美国建筑师(CCDI+NBBJ)合作的结晶,但是有机的造型对于江南文化的细腻隐喻,使得它毫无争议的立足于中国当下的时代场景。
?杭州奥体博览城主体育场(CCDI+NBBJ联合设计)
CCDI能够将体育建筑从零起点做到了全国领先,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针对体育建筑类型所开展的多项专题研发,它们隐藏在设计创作的背后,却支撑着整个产品体系的技术框架。近十年来取得成果的课题包括:体育建筑的运行能耗分析(2008)、弦支穹顶结构实验研究(2009)、体育建筑看台和视线设计软件开发(2010)、体育场馆标准化图库(2011)、体育建筑经济技术参数的分析与研究(2011)、幕墙系统在体育建筑中的适应性研究(2012)、体育建筑与公园化景观的结合模式研究(2013)、建筑开启屋盖技术研究(2017)等等。CCDI的体育建筑专家在建筑、结构、机电、规划、景观等多个领域先后发表了一百多篇学术论文,并在国内外重要的专业论坛发表多次演讲,为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在体育专项领域的整体进步做出了贡献。
CCDI将体育设计理念概括为“S-P-O-R-T”五项要素:Sustainable(绿色可持续发展)、Progressive(设计和建造模式)、Operational(全生命周期的运营)、Reachable(可达性与空间体验)、Tectonic(营造技术突破创新)。这五项要素不仅涵盖和指导了我们几乎全部的设计实践,也提示着建筑师和工程师需要运用专业学科之外的更多视角,去理解和服务于体育建设的时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