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于2014年12月提出了《奥林匹克2020议程》(Olympic Agenda 2020)。核心内容是降低奥运会申办和运行成本、 可持续发展、 提高公信力和注重人文关怀等, 将可持续性纳入了奥运会各个方面 [1] 。 近 30年以来, 国际奥委会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普世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2] , 可持续发展措施日益丰富, 内涵逐渐增多,涵盖了从策划、 建设, 至运营、 拆除全生命周期的众多内容。
国际奥委会于2014年12月提出了《奥林匹克2020议程》(Olympic Agenda 2020)。核心内容是降低奥运会申办和运行成本、 可持续发展、 提高公信力和注重人文关怀等, 将可持续性纳入了奥运会各个方面 [1] 。
近 30年以来, 国际奥委会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普世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2] , 可持续发展措施日益丰富, 内涵逐渐增多,涵盖了从策划、 建设, 至运营、 拆除全生命周期的众多内容。
肇始于“2008奥运会” 的场馆建设热潮, 经历了2003~2013十年时间, 带动了众多政府投资兴建省、 市级体育中心。这一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包括“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 等。
2017年1月6日, 中国申办“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 成功, 可持续理念受到了高度重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 的曲棍球场和射击场地,拆除临时设施, 利用既有的基础设施新建了国家速滑馆。国家体育场、 五棵松体育馆、 国家游泳中心、 国家体育馆、 首都体育馆等场馆, 通过承办冬奥会改善了设施条件, 实现了功能更新, 增强了场馆日常运营的适应性 [3] 。张家口赛区借此契机兴建了一批相关的市政配套设施, 提升了作为滑雪胜地的接待能力, 也为后续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9年6月4日, 中国获得2023年亚洲杯足球赛的举办权,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成都、西安、 大连、 青岛、 厦门、 苏州等 10座城市成为承办城市。
2019年 10月 24日, 中国成为“2021年世俱杯” 的主办国, 上海、 天津、 广州、 武汉、 沈阳、 济南、 杭州、 大连等8座城市成为承办城市。
2019年7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 体育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为新建球场提供了政策保障。方案指出 :把足球场地设施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和中国足球振兴的基础性工程, 围绕“政府支持、企业运营、 优质普惠” 的思路, 多方共同扩大有效供给, 增强公益性, 提高可及性, 探索足球场地设施建设新模式, 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为足球运动在全国蓬勃发展奠定坚实的设施基础。
2020年4月16日, 恒大集团发布广州10万人足球场设计方案。同时, 恒大还将在全国再建3~5座可容纳8万~10万球迷的世界级专业球场。
本轮由世俱杯、 亚洲杯引发的专业足球场建设, 涉及国内17个城市——4个直辖市、 8个省会城市、 5个沿海一线城市, 遍布中国东部沿海南北沿线及西南、 西北区域。其所带来的影响力, 以及对国内体育设施建设的带动, 甚至已经超过冬奥会的影响, 直逼 2008年奥运会的影响力, 掀起了新一轮的体育设施建设热潮。随着这些专业足球场的落地, 中国的专业足球场数量将会快速与日、 韩追平, 甚至超越。
近年体育设施的建设模式呈多样化趋势 :
(1) 从政府主导, 转变为大型地产开发商介入。奥运会前后的项目大部分由政府主导, 具有决策快、 建设快的特点。但是在当时的语境下,场馆的后期运营刚刚起步, 除少数场馆外(如水立方等), 大部分场馆均未能达到理想的运营状态和使用效果。近些年, 华润、 恒大、 万达这样的国内顶级地产开发商开始以政府代建的方式介入体育场馆建设中, 资本的介入带来了逐渐深入的场馆运营研究与实践。
(2) 从阶段性的PPP模式, 到现在EPC模式的大范围推广。PPP和EPC模式的实施主体绝大部分为施工总承包单位, 它们通常选择与专业的场馆运营单位形成联合体, 共同推进场馆建设。
上述两种建设模式的变化无论实施主体如何, 其统一的变化是在场馆的建设过程中, 非赛事时间的场馆运营策略被提升至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开始成为指导体育场馆建设的重要内容。
如果说体育建筑为硬件, 那么贯穿始终的运营策划与运营管理则是实现场馆可持续目标的重要软件。运营目标的实现与建筑设计密不可分。在这个过程中, 可清晰转化为设计条件的运营需求的提出, 是最为关键的。所以, 在设计过程中, 与场馆运营团队共同工作是实现场馆可持续运营的重中之重。
青岛西海岸体育中心体育馆项目恰好具备了上述条件。华润作为具有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经验的开发商, 拥有一个完整的运营团队来控制场馆的建设目标, 从而能够较好地将运营目标落实到设计中。
青岛西海岸奥体中心体育馆项目位于青岛市黄岛区。项目用地位于一个小型半岛的根部, 拥有非常好的海岸线资源。场馆设置1.8万个观众座席, 是一个可举办 NBA篮球赛的特大型场馆, 同时兼具演艺功能。
3.1 结合投资的建筑设计
项目用地总计4.3 h㎡, 东西向约210 m, 南北向约210 m, 需要容纳约8万 ㎡的建筑面积和800个停车位, 整体布局非常局促。场地内高差变化剧烈, 南北边线高差约24 m(图1)。
初始的概念方案将原有山体消掉与用地北侧道路持平, 采用覆土绿化的方式消隐掉裙房的体量, 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的同时, 节约了裙房立面的幕墙成本。事与愿违, 高昂的爆破成本迫使设计组重新考虑建筑的体量关系, 平衡爆破与高度的关系, 于是采用了半爆破式的处理方案 :建筑的裙房上移, 建筑的主体随之被抬升, 在裙房下设置停车库(图2~图4)。
1.8万座大型体育馆的看台剖面设计, 需要结合未来场馆的运营目标确定视线点及视高。这种规模的场馆, 保证场地为 40 m×70 m是基本要求, 但需要决策最差视线是哪一种。满足体操比赛的视线质量为1级的时候, 视线质量最好, 但也会加大看台区外轮廓, 并使看台最后排更高, 加大场馆体积, 且空调设备的投资增大, 这意味着更大的能耗(图5)。
此外, 为减少演艺舞台对看台可销售数量的影响, 大型体育馆通常会选择将短边看台的一边作为搭台区域, 将此区域的活动看台数增加, 并在背后设置演艺人员的化妆间、 休息室等配套用房(图6~图8)。
3.3 结合演艺的条件预留
演艺模式与赛事模式的运营存在差异。
赛事模式下, 内场没有观众, 所有观众均从室外楼梯到达二层平台的观众大厅, 然后进入观众座席。演艺模式下, 场地内部设置临时观众,相应的也就需要考虑内场观众的出入流线及相应的卫生间等配套设施。
临时舞台区需要尽可能靠近训练馆, 以利于将训练馆临时作为演出的后台使用, 同时也需要在舞台后侧设置一定数量的、 独立的演员化妆、更衣室, 用以区分主要演员与伴舞等演员的不同使用需求。在演艺模式下, 运动员更衣室也会被转换为演员更衣室。
3.4 结合换场的物流规划
体育场馆的基本功能是按照承接体育比赛的功能设置的, 因此在进行演出的时候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设施、 设备的补充与临时搭建, 才能够满足承办演出的要求。
专业运营顾问的前期介入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方面, 针对场馆的具体情况提出未来的运营策划;另一方面, 要将这些需求转换为可指导设计的输入条件, 保证一次性设施到位, 避免后期拆改。
3.5 结合体验的硬件设施
观众对于场馆的体验是至关重要的。一味追求建筑空间的纯粹性而忽视使用者的需求, 对于体育建筑或许是灭顶之灾。
先进的视听感受是必要条件。体育场馆的LED屏幕变大、 变多已经成为趋势。室外的大屏能够充分调动场地内的观众气氛, 而超大的屏幕也能够拥有更好的视觉冲击力。2020年9月13日启用的美国洛杉矶SOFI体育场, 设置了全世界体育设施内最大的环形LED屏幕, 重达1 000 t, 面积7 000 ㎡,高12 m。这种设备的出现, 必然会逐渐影响未来体育设施的建造。
强调运营的场馆设置厨房和小规模分散的餐饮售卖点, 已逐渐成为体育场馆的标配。在鸟巢的包房里体验一场饕餮盛宴, 在水立方的泳池隔壁享受一餐精致的小吃, 都会给身处其中的观众带来一种特殊的体验, 同时能延长其在场馆内停留的时间, 并有可能带来潜在的经营收益。
3.6 结合性能的能源管理
能源管理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一环,也是目前关于建筑可持续研究最多的一个方面 [9] 。参考美国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 的估算, 获得LEED认证的建筑, 40年周期内的运营耗能会比非认证建筑降低 25%。有一项调查涉及在 1995~2004年间完成的33个LEED项目, LEED金级和银级项目的建造成本平均每年增加2% [10] 。这表明, 能源的管理对于建筑运营非常关键。
第一, 充分利用自然通风、 自然采光、 自然排烟、 太阳能热水、 雨水回用等自然资源, 以低投入的被动式节能措施, 将非活动期间的能耗降到最低。
第二, 结合建筑的地域和设计特点, 制定节能设计决策。通过仿真模型对建筑的关键设计参数, 如朝向、 体型、 空间布局、 围护构造等进行节能敏感性分析, 找到关键耗能点, 进行决策,避免盲目选择节能技术。
第三, 结合建筑的后期运营模式, 进行科学、 合理的主动技术设计。应根据活动和非活动多种工况下的使用模式、 使用频率、 使用周期等特点, 进行多种能源的互补利用及合理的末端组合设计, 以更好地提升能效 。
第四, 结合现代先进的智慧控制技术, 搭建能源智慧控制系统。 在上述设计的基础上, 以物联网和智慧控制技术为支撑, 设计搭建能源智慧管控系统, 实现气象条件、 活动行为、 环境控制设备之间的实时智慧联动, 真正达到供需平衡,减少浪费, 以取得更好的节流效益。
对于体育建筑而言, 如何合理地分配建设资金, 进行适当地“加法” 和“减法” [11] 创造条件, 使场馆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并在此前提下使用可持续技术来降低建筑在正常使用情况下的能耗, 是体育建筑可持续运营的核心思路。■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