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燕矶长江大桥主跨1860米,采用双向6车道、双层桥面布置,上层为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下层为城市快速路,设计时速80公里。
大桥“一跨过江”,采用极具难度的不同垂度四主缆设计。整座大桥的重量经由主缆传递后“压”在主塔上,对主塔的建设要求更高。
为此,项目在全省率先应用一体化智能筑塔机,实现桥塔的“流水线”生产,提升建造品质。“第三代的智能筑塔机优化各项设计,顶升一次只需1小时,令高空施工安全又高效。如今桥塔高度已超过170米,工人们在塔顶上施工如履平地;各类施工材料高空搬运‘游刃有余’,工人们不再如履薄冰。”项目现场副经理马龙说。
大桥的快速“成长”,离不开现代化智能筑桥技术的助力,主塔施工采用一体化智能筑塔机,大体积钢筋部品拼装后吊装施工。
钢筋部品先在工厂内进行智能化精确加工、弯曲,运输至现场拼接、组装,最后整体吊装。每一个节段约6米,在高空精准“对接”后,通过特制的锥套锁紧固定,随后即可进行浇筑。相较于传统的高空钢筋绑扎,大大缩减施工时间,减少高空50%以上施工人员。
这座大桥也是湖北花湖机场的关键配套工程,由于受到航空限高和通航需求的影响,大桥主塔高度压缩,大桥的结构和混凝土的强度相应要求“加码”,所以主塔壁厚达4米,比一般的跨长江大桥壁厚近一倍,较为罕见。
中交二航局项目总工罗航表示,塔壁变厚,所需浇筑的混凝土方量随之变大,温度就变得极易上升且难以控制。为此,项目团队应用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温控系统,桥体内部铺设冷却水管,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获取数据,自动生成温度曲线。“我们只需要设置需求参数,长达42公里的冷却水管会自动控制进出水量,保证混凝土内部的温度。”
引桥的箱梁,在相隔不远的智慧梁场内预制。在钢筋加工车间里,箱梁被分为四个块体,由企业自主研发的预制箱梁钢筋柔性块体制造生产线加工。加工好的钢筋网片在胎架上整体组拼,吊装入模开始浇筑混凝土,最后运送至智能化温控车间进行养护,全程实现“工厂化、无人化”作业。
燕矶长江大桥项目部的智慧梁场。
“我们项目还构建了‘数智燕矶’平台体系。”项目经理吴小斌说,以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为路径,打造集生产监控、远程集控、指挥调度、综合决策功能为一体的可视化指挥中心,实现项目信息的一图总览、一屏统管、一键指挥,让现代化桥梁建设充满“科技范儿”。
作为串接鄂州和黄冈沿江发展轴,对接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机场的重大交通项目,湖北燕矶长江大桥建成后,将有助于形成“公、铁、水、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武鄂黄黄”都市圈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