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翔洲水文化公园航拍 凤翔洲是衢江上的一个江心洲。地处浙西金衢盆地中部,隶属浙江省衢州市,地理区位与皖赣闽三省交接,素有“四省通衢汇龙游”之称。从衢州到兰溪市之间的这段衢江,一共有12个江心洲。历史记载,衢江从衢州城向东一路缓缓而流,到了翠光岩(江边一块巨大的岩石),河道变窄,水流变急。明代胡宗宪(抗倭名将)曾在翠光岩操练水兵,据说船队列阵出发的场景十分壮观。清康熙雍正期间,江水改道。后来随着2007年下游小溪滩及2015年上游红船头两个水坝修建完毕,翠光岩岩洞被水灌满,衢江北岸形成了的天然湿地。
▲ 凤翔洲水文化公园航拍
▲金衢盆地航拍图
如果放大到卫星地图看,衢江流域处在像“小河沟”一样的金衢盆地,这是浙江省内30多个盆地中最大的一个,当它横空出世的时候,正是恐龙盛行的年代——白垩纪早期——距今1.4亿年至6500 万年。所 以,金衢盆地少说也有1亿多岁了。因盆地中沉积的是白垩系的红色砂岩,是我国南方著名的“红色盆地”。又因盆地中有金华和衢州两市而得名。
2021年7月2号,团队对现场进行了第一次勘察。我们扒拉着茂密的芦竹,在半人高的芒草中碰到被惊吓的小羊,满身挂满苍耳的为这个聪明的植物到处撒播种子。岸边是茂密粗壮的枫杨林,当它向陆地中间散播的时候,自播的苦楝形成了边界,而规整的香樟桂花疑似曾经的苗圃。
岛很平,两边是宽阔的江面,让人第一次在拥挤的内陆看到了地平线。农家乐时期废弃的海盗船游乐设施歪在岛中间,恍惚时间弯曲到后现代。大自然用繁茂的生长展现历史,以前工程建设遗留的混凝土碎片则沉默不语,随着时间变黑发黄。自然中凤翔洲的演变历程是一种基于自然与人工交互作用生发的逻辑,驳岸与江水关系的变迁、场地每年几次被洪水冲刷、村民牧牛牧羊农家乐的活动,产生出人与自然之间进退、反复过程中的情感连接,俨然形成一种至关重要的地理与人文叙事。
项目挑战
河流冲刷: 凤翔洲西侧受航道水浪影响,边界破碎;东侧河道需常年清淤;南面持续受到降雨泄洪期间来自支流灵山江的冲刷,驳岸边界长期存在崩岸的风险。
汛期洪水: 现存的汛期洪水警戒水位为42.70,淹没率达94%;常水位在40.20。岛上现状建筑底标高平均高于百年一遇洪水位0.7m。
生态性低: 场地的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评估为0.63,属于一般水平,岛内生物多样性偏低,生态十分脆弱,易受到入侵植物的威胁。
项目尺度: 项目红线设计范围40ha,岛长*宽为1130*530m,洲北河道约175m,洲南河道约350m,视线延展空间是岛本身的几倍,该尺度远远超出图纸的设计范围。
后续维护: 作为龙游县开放公共绿地,如何建立后期运营者与使用者的关系,能否有效保证设计与业态的合理性落地。
设计策略
-
水系策略: 以水为核心,通过处理协调外部(衢江与灵山江)对凤翔洲的冲刷影响,对内外场地水系做科学性梳理,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方式,并以此契机为后期运营科普端口,做好场地自然教育,便于人们更好的得理解自然。 -
雨洪策略: 接受自然力量的影响。“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明确雨洪对场地实际影响,划分并通过设计控制后期运营可接受的淹没区率,多措并举,保障新设计的墙、植物、构筑物通洪速度。 -
生态策略: 明确重点保护、低干预、重点修复三个不同层级的生态区,完善场地自然生态系统,为场地内的生物提供多样的生存空间。 -
长效策略: 将生态整治作为基础,以未来场地的长效应用为目标,对场地、历史、人文、艺术、参与、感知与功能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生态基底,文化艺术,美好生活,永续运维”的四重叠加理念,逐一对现场问题与功能提升进行回应。
▲总平面图
生态基底
-
驳岸: 修复1km损毁、脆弱的驳岸边界,保护水路面积7.5公顷自然湿地、自然驳岸,优化驳岸形式,保护岸线稳固和群落稳定,丰富滨水体验。东侧北侧以保护为主,对损坏的驳岸采用抛石+植被护坡的修复方式。洲西侧(洲头)存在较大坡度与高差,现状沿岸固坡因为冲击存在损毁,采用叠石台地+草坡+抛石,南侧采用抛石护坡驳岸+浮岛。 -
水系: 重塑4ha人工湿地、水景浮桥。营造多样化生态环境的同时提供丰富多样的滨水体验。西北侧靠近岛的端头下挖场地,增加场地蓄洪能力;东侧通过自然渗水的方式取地下水、河道水用作河漫滩营造,在人工湿地和水景中插入拦截污染物、沉淀、曝氧等多个水质净化环节,塑造场地内更丰富生态环境的同时,对东侧岛屿内 湾 部滞留水体起到一定的循环净化作用。 -
雨洪管控 :凤翔洲场地竖向比较平缓,标高范围40.20-43.50,龙游水位站发布的警戒水位为42.70,现场主要道路设计统一做到43.00以上。汛期期间的淹没区设计具体策略为:局部重塑地形,明确雨水径流路径,鼓励自然下渗,允许局部积水;围绕场地内水体建立植被缓冲带,以过滤地表径流,规范水体水质;上下游方向墙体面积规范控制,采用过水性强的石笼挡墙,主环路、建筑均作架空式设计;保证主要功能性建筑区域(自然探索区,森林乐园区,浮岛餐厅及中心服务区),建筑标高设定在45.20,同时在相邻景观区域采用地形,挡墙等方式防止汛期水流淹没。最终通过设计,设定如遇警戒水位,全场淹没率从94%降低至82%。 -
生态多样性: 明确划分低干预生态区,最大程度保留现状植被,对因为施工而损坏的区域对照周边植被样貌进行修复;与多年生植物科研团队共同研究面对苍耳等泛滥物种入侵策略,最终决定通过整理土壤覆盖,去除地表强势物种,挖方进行湿地打造,土方借势堆坡,配置多年生草花、宿根植物,控制新增乔木数量;集中活动的休闲草坪场地,东面为修剪草坪,西面通过覆土覆盖现状下木,后期轻管理促进原生植物的生长,形成自然的本土疏林草甸景观;服务中心与浮岛餐厅是在原有建筑基础上的改建,周围的乔木全部保留,地被使用原生的多年生耐阴植被进行修复,呈现乡野的林下景观;即使在活动相对密集的森林乐园区,装置设计穿插在现状植被、水塘及周边地形之间,对受施工影响区域使用乡土植物进行修复。
▲苍耳等泛滥物种主要集中在人工破坏地表土层严重的区域。通过地形重塑,搭建湿地、草甸生物多样性生境,介入轻量人为活动,达到人地和谐。
▲北岸的水域没有航道影响,相对平稳。未来规划要求提供游船停泊点。使用格栅、木坐凳满足功能需求。植被恢复采取春秋两季撒播花种草籽。
凤翔洲岸北有始建于唐贞观七年历经1300年三起三落的竹林禅寺,亦有近代发现的世界最大古代地底人造建筑龙游石窟,洲南为龙游县城主城区。现状云桥的存在,成为了一条从衢江南岸主城区到北岸文化历史场所实实在在的链接。如果将凤翔洲视为未来与历史的中心点,那么此刻的使用者所处的正是此刻与在地。除此之外,我们在场地同样以古今视角划出了2条对应轴线,在其尽端设置观景台与信息讲解科普标识,观者视线所及之处,顺着轴线走到南端,正是蓬勃发展的龙游主城。
设计过程中,为了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寻找设计语汇的文化渊源,我们通过对龙游博物馆馆藏的挖掘,思考着曾经与人如此紧密的日常性器皿、工具或是艺术品,如何与当代产生联系,在新的场地发生新的故事:或许凤翔洲本身也可以像博物馆一样,以一种新的方式,作为大众了解这座小城的窗口。馆藏图腾、器物、形态、质感、色泽···逐一被演绎成了景观元素:瑞兽葡萄纹铜镜上的狐狸图腾,在场地中变成了静卧在林中的狐狸餐吧;西汉时期的龟纽铜套印,可在亲自然中心发现其母印与子印,分别演变成了古印芳草园与古印莲花池;镇馆之宝明代窖藏金杯,成了能与水面倒影形成虚实双杯的金杯亭···我们希望当人身处其中,感自然、观人文,以此建立场所与人、人与历史的情感连接。
▲铜镜狐狸图腾演变为狐狸餐吧
▲龙游降雨数据可视化图演变为亲自然中心栏杆。该围栏的底标高高于洪水位,还兼顾了防淹没、通洪功能。
▲自然叶脉演变为隆起的地形,边界消失在自然地被中,利用大地艺术肌理引导人走进树叶的微观世界。
美好生活
一处有质感的景观空间是为使用者备好了一层底色,而依托于场地赋予其恰当的功能性则是为生活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可能性。凤翔洲为使用者提供了一处自然休闲、儿童探索与健康运动相结合的空间载体。
云桥下方与周边因为曾经的施工,有大量的硬质或裸土,我们利用桥下的阴凉和被机械碾压的“不毛之地”设计了九眼喷泉广场戏水,为龙游炎热的夏天提供乘凉、戏水的好去处;还有花境观光,林中休闲,湿地漫步,高塔眺望,芳草植物体验,帐篷露营……可举办5-8千人活动的千人大草坪,同时可以坐在巨石驳岸南眺主城,也是一处行为多样性的弹性空间;以云桥为分界线,分别在桥西与桥东区域设置了以趣味自然教育为主题的亲自然中心,以及以动物互动装置游乐为主题的森林乐园,服务于儿童及亲子家庭的同时,以双引擎、精运营的模式带动相关片区的活力。岛的东端水面平静,受江水流动、通航影响小,策划以水上运动满足年轻客群的需求,岸边的皮划艇中心为未来的活动:水上瑜伽,水上自行车,皮划艇,水上飞人等提供了休闲场所。
▲探出水岸远眺的休息空间,用石笼墙定义边界,同时具备通洪功能。
▲亲自然教育中心提供了自然、人文科普的体验互动设施。三根雾喷柱来源于当地“十殿九塔”之说的砖塔造型。
在项目落地的两年中,由两位资深设计师进行为期一年至一年半的驻场,凤翔洲于今年5月份各施工班组逐渐撤场对外开放。面对40公顷的一块超大尺度天然场地的景观设计,我们有景观、艺术装置、视觉空间导视与运营四个团队全面介入,保证项目全流程的跟踪把控。运营策划前置是以最终项目运营结果与使用者真实需求进行控制和判断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设计整治的同时,将运营策划前置与设计施工系统考虑,着力于布置合理的业态、合适的尺度空间、合乎不同人群使用习惯,这些均需前期大量数据调研测算作支撑。项目运营模式上采用基本运营和精细化运营模式共存,自运营与第三方运营有机结合的方式,同时对配套指标、维护成本和人流量作出测算。
▲室内的亲自然活动,利用场地原有放大照片为背景,设计了以龙游的鱼、鸟、昆虫等生物为主题的各种科普互动活动。
▲ 东汉瑞兽铜镜的图腾比例演变为场地中心的地面总图浮雕广场。
▲ 嵌在不同材质路面上的金属不锈钢方向指引标识
Between the Rain 是设计之初在岛上踏勘时的灵感,来源于1994年马其顿导演的电影Before the Rain(暴雨将至)。影片是一个Never-ending story——时间不逝,圆圈不圆(Time never dies. The circle isnot round)。从大历史观想象凤翔洲,她承载的也是这样一个故事:人与自然之间的进退、往复、来回,周而复始,永不停歇。
将自然教育放到人对环境的体验过程中,是凤翔洲景观设计的核心。从宏观到微观,从静谧到欢悦。我们在暴雨之间,来到这个江心岛,看洪水刷过芒草的痕迹,看岸边一片白色惊鹭,看古观今,看日落江中涛水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