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之地,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实现其绿色保护的根本目标,特别是在核心控制建设区域之外,广泛存在的小流域乡村聚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机遇面前,开始发生剧烈变动,处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博弈的关键时刻。为此,在当前乡村振兴建设与秦岭生态保护互动互促的局面下,在用地有限又亟待提升的小流域地域背景下,
1
前言
2
聚焦空间集聚评价的研究思路建构
2.1 评价建构的本底关键问题
小流域内乡村聚落的建设与保留问题, 其本质是在相应范围内,集聚是否在发生、是否会发生;集聚是否健康,是否具有实现社会-生态和谐共生的可持续性,而这些都需要评价体系的构建来支撑 。
然而,以秦岭小流域为例,通过对其内部聚落的观察(图1),可以发现,其数量众多、大小不一、疏密不一,且每个流域内长度、行政村组数量也不统一。同时,受地形的限制,山地小流域各聚落之间又有着必然的线性关联, 故其评价体系需要根据小流域内聚落分布、集聚的具体情况进行对象的归纳,划定合理的比较范围,进行统一评价平台的建构 。
2.2 PSR模型选择与研究思路
▲ 图3 | 研究框架
3
对象聚焦——核点集聚区域与点轴集中区确定
3.1 典型案例小流域的选择
▲ 图4 | 乾佑河流域柞水段空间范围
3.2 基于核密度估算的
在对对象进一步展开调研的基础上,笔者发现,虽然存在少量集聚区域,但聚落更多以散点状非连续斑块形式存在,体系化程度仍显不足,为此利用GIS“核密度估算”工具对聚落进行空间形态抽取研究,进一步发现了较为体系化的特征——清晰的核点集聚特征。
▲ 图7 | r=50m时,不同年代下的小流域聚落的核密度估算
▲ 图8 | r=500m时,不同年代下的小流域聚落的核密度估算
▲ 图9 | r=1000m时,不同年代下的小流域聚落的核密度估算
3.3 小流域乡村聚落核点集聚区域的确定
(1)由于固定带宽的设置,无论大小差异,核密度估算区分布相对较为均匀;
(2)二级小流域核密度估算区一般为1~2个,三级小流域为3~4个;
(3)二级小流域下游第一个核密度估算区色彩饱和度(代表聚落集聚程度与关联范围)远高于第二个;
(4)三级小流域龙潭河小流域各核密度估算区色彩饱和度差异不大;
(5)三级小流域老林河小流域各核密度估算区色彩饱和度差异较大;
(6)老林河小流域、东甘沟小流域核密度色彩饱和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小流域。
3.4 点轴集中区——基于核密度估算的
为了研究更加聚焦,利于对比,根据点轴发展构型的基本认知,按照聚落核密度估算的初步设定, 宜对小流域依托河流的有效长度进行再次界定,明确针对性调研与统计的比较范围 。
▲ 图12 | 村组及核点集聚区域调研比较示意
同时可以得到需要对小流域进行建设比较的核心用地统计面积,主要指河流统计长度两侧包含林地、住宅、农业等坡度小于25°的用地,河流用地,以及局部坡度超过25°用地的总和, 这一统计区域 (表3), 本文称之为小流域的“点轴集中区” 。
▲ 表3 | 典型小流域点轴集中区面积、长度统计
4
PSR评价体系建构与案例应用分析
聚落空间集聚的健康与否,关键是核点集聚区域是否健康, 因其与集中区是一个统一体,故评价需要从小流域及集中区两个层面进行比对研究 ,基于相同的社会-生态背景,故都以PSR评价方法为基础,以“社会-生态系统”为核心,进行评价体系的建构,只是具体的因子、参数有一定的差异。
4.1 点轴集中区社会-生态PSR评价体系
4.2 PSR双评价体系建构
在评价初步构建的基础上,结合核点集聚区域本体特征,对相关参数进行调整,以进一步发现其中相对纯粹的特征。 但仍需强调的是,核点集聚区域评价是建立在完成整个小流域聚落体系评价后 。
最终,在小流域内,分别以点轴集中区、核点集聚区域为对象,建立起整条小流域、小流域局部地段的双层级社会-生态PSR评价体系,通过两者的共同评价,去相对准确全面地发现其集聚状态与特征 。
4.3 案例小流域核点集聚区域的评价分析
▲ 图13 | 典型小流域社会-生态PSR评价结果比较折线图
5
结论
针对小流域内聚落收缩集聚的必然趋势,以及小流域聚落空间的差异化分布特征, 从小流域点轴集中区,核点集聚区域两个层面出发,构建区域界定下的聚落集聚调研、评判 ,可为“末梢型”山地乡村聚落建与不建、如何建设的战略选择与管控措施提供更客观、更系统的发展引导,为更高层面小流域动态转换、生态还原,小流域间总量平衡、流动联通的确定建立良好的基础。
同时,结合小流域特征进行的点轴集中区集聚区域的构建,以及“河谷宽度、宅院每公里平均数、含青年常住农户数”等第三层级指标因子选择、标准值参数体系设计,有利于去繁从简,利于实践项目操作中迅速展开关键因子的调查与分析,为山地流域型分散聚落进行相关规划编制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