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亨穿月”到“白云古渡”,从“篦梁灯火”到“江湖汇秀”,这些小桥流水人家、大街小巷老岸里飘来的吴风古韵,撩拨起我们发思古之幽情。老常州一个“老”字,滋生出来几许眷念,道出多少感叹! ——季全保
从“文亨穿月”到“白云古渡”,从“篦梁灯火”到“江湖汇秀”,这些小桥流水人家、大街小巷老岸里飘来的吴风古韵,撩拨起我们发思古之幽情。老常州一个“老”字,滋生出来几许眷念,道出多少感叹!
——季全保
提到古城的运河,就是始称的南北大运河,江南段又称江南运河,又名漕河。
春秋时期,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吴王夫差主持开挖的江南运河,自苏州望亭经无锡、常州(城区段的前河)、奔牛达孟河、入长江,为大运河江南段之始。周敬王三十五年(前485),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从江都至淮安,为大运河苏北段之始。秦代,江南运河(镇江京口至杭州)全线开通。隋大业元年至六年(605—610),南北大运河正式开通。至元代,运河从淮阴改道向北直达燕京(北京),故称京杭大运河。
“苏常熟、天下足”、“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江南财赋甲天下、苏松常镇课额尤冠于江南”,这是历朝历代对江南和常州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评价,朝廷也通过江南“漕运”可观的收入来供养北方中央集权的庞大国家机器。
常州的漕运
CHANGZHOU
关于漕运,这在我国历史上有一整完整的套制度和相应的管理系统。
漕运用的船,叫做漕船;
漕船载运的粮食,叫漕粮;
保驾漕船的军民,称漕军、漕丁和漕夫。
许多朝代都设有专管漕运的官员。
唐代时在中央设江淮、河南转运都使管理东南各道的漕运,宋朝设置了发运使,元朝设都漕司二使,明清两代都设“漕运总督”。从事漕运工作的所有人马船只、仓储,都享受朝廷俸禄。
当时漕粮的产地,主要是江浙地区。
自东晋以来,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被称为“鱼米之乡”,而且粮食的产量也居全国首位。由于大运河开发畅通,大大有利于漕粮运送京城。
常州历代漕米赋税甲江南
当初,常州收成的一半被用于缴纳税赋。仅摘录明清两代部分记载可见一斑: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常州府实征粮米533515石,占当时全国实征总数的2.16%,接近整个广西和云南两省征粮数的总和。清代常州的赋贡最重,在江南首屈一指。道光六年(1826)武进阳湖两县,就派出定沙船89艘,县仓库共雇驳船231艘,装运漕粮米90000余石。
为了漕运,常州专门形成了漕运队伍。清雍正二年(1724),武进全县共有漕船120余艘。乾隆十九年(1754),凤阳在常州帮有漕运船77艘,白粮帮有运船36艘。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根据洪秀全的诏令,常武地区就连妇女也加入了漕运队伍。
常州的桥梁
CHANGZHOU
古城常州,不但是江南古城,更是江南水乡,整个古城是依赖河道而发展起来的。
从清代常州府的城厢坊图中可以见到,当初全城中就有各种桥梁近百座。
我大致总结了一下,古桥可分为大桥、小桥、拱桥、平桥、旱桥、板桥、吊桥、石桥、木桥,纤桥、眉桥、曲桥、廊桥,亭桥、过街桥,林林总总,千姿百态,古城的石桥为江南古桥之首。
根据《武进县志》记载,常州最早的桥是建于春秋吴王阖闾时期的“阖闾桥”。此桥位于武进雪堰境内,现仅存遗址,桥梁形制和规模早已湮没于历史风雨之中。
自唐宋时期开始,经济繁荣,驿运颇盛,桥梁为人们不但带来了便利的交通,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城乡的经济发展。城镇大多数为小桥而建,桥为商圈,所以桥梁文化和地域经济文化史是紧密结合的。
常武地区历史上有一座著名的十五孔联拱石桥,称之为惠政桥,坐落在武宜运河与滆湖接口处的白鱼港,以惠化、延政两乡首尾字得名。因有十五孔,又名十五洞桥。此桥原为木桥,明弘治九年(1496)由巡抚朱瑄易建为联拱石桥。桥形如宝带,颇负威名,也是常武地区最长的一座桥。
到1949年解放,城内还存有桥梁66座,其中石桥占多数。到1980年底,市内还存有石桥30余座,到2010年城区的石桥已屈指可数了。
在许多桥梁中还有对仗工整、文采飞扬的桥联。桥联始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和民国时期。这些桥联大都镌刻在桥柱或桥身的长形条石上,左右成联,两侧对称,都有文人墨客名人撰书,能工巧匠镌刻,传播地方文化。
1.毗陵驿边大码头
常州旧时的毗陵驿,是江南最大的驿站,与金陵驿齐名。
毗陵驿最早设于南唐(943—957),元代设铺递。驿站为古时候传递公文,供差衙及官员途经时歇宿、换马处所,有些类似现在的政府招待所、联络站。常州的毗陵驿站几经周折,先在城内,后移城外。
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江南,均由毗陵驿登岸从朝京门入城,再由通吴门出城后至舣舟亭登上御码头,继续东行。因此,毗陵驿声名远扬。就连曹雪芹、高鹗所著的《红楼梦》120回结尾,也将宝玉出走的地点放在了毗陵驿旁的大码头,说明当初这里历史影响非同一般。
常州毗陵驿最后一位驿丞刘盘生(1883—1937)
<<<<<<<<<<<<<<<<<<<<
朝廷授予常州府最后一名全行命官,负责毗陵驿站的全部事务,并管辖常州府范围内的漕运。光绪三十四年(1908)常州始设官督商办电信邮政业务,宣统三年(1911)后,所有驿站的业务都由火车、轮船、邮政取代。驿站、铺递裁撤,刘盘生本人也转入沪宁铁路局谋差。
南唐散骑常侍徐铉《题毗陵驿》诗:“曾持使节驻毗陵,长与州人有旧情,为极驿桥风月道,舍人须鬂白千茎。”从此“驿桥风月”这一名句就成为毗陵驿一带风光的真实写照。许多文人雅士为吟咏歌颂毗陵驿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描绘了古运河畔毗陵驿的壮丽景观,为我们写下了昔日毗陵驿的风貌和生动的记述。
毗陵驿
大运河由西入城,流入郡城的第一个大码头就设在毗陵驿前。毗陵驿边的大码头,系非同一般的码头,为帝皇巡游接驾登岸,文人墨客寻游驻足,商家贸易行旅转驳,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原先的大码头,位于花市街与毗陵驿之间,相连文亨桥,与朝京门(老西门)形成西门的最大商圈。因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龙船在此靠岸,旁边建有皇华亭接驾,邑人也称大码头。当初两帝南巡时从大码头上岸,入朝京门,出通吴门,到天宁寺,游舣舟亭,继续随运河东行。
大码头在旧时更是许多文人墨客来府会试,赴京赶考的必经之路。唐白居易在《戏和贾常州醉中二绝句》诗中写道:“闻道毗陵诗酒兴,近来积渐学姑苏。罨头新令从偷去,刮骨清吟得似无。越调管吹留客曲,吴吟诗送暖寒杯。娃宫无限风流事,好遣孙心暂学来。”所有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提起常州,首先想到毗陵驿边的大码头。
大码头
2.文亨桥畔花市街
白云溪边文流淌
CHANGZHOU
从清代《常州府城厢坊字号全图》中可以看出,白云溪是在城邑正中,西起大浮桥边的的马山埠,南临后河的顾塘桥,东至唐家湾的学西街(县学),北通迎春桥畔的白云渡。在这段不长的河流中,却浓缩了江南诗情画意的风物,更是古城的文脉所系。这条短短的一里多长的白云溪两边,仅清代就出了两位状元,七位公卿。
白云溪是一条什么样的河呢?为何会人才辈出,科举兴盛,功勋卓越?志书上曾记载着它的来龙去脉。
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常州太守李馀庆认为常州城内风水不好,对常州科举不利。于是经过反复勘察,他提出在小营前(驻扎的营房)开挖一条新河,与外子城河与前河漕渠沟通,这就是“后河”亦称“白云溪”。李太守还深信:“自此后河开通必定文风寖盛,士人相继登高科。三十年后,当有魁天下者。”他的意思是,只有这条后河疏通了,从此常州文风也活了,文风鼎盛,读书人在此科举腾达,三十年后,常州就又会出状元。
李馀庆果然一语中的。首先是钱公辅摘探花,然后胡宗愈再摘榜眼。在后河掘通四十二年时,北宋熙宁六年(1074)癸丑科,再有佘中摘取状元(一甲第一)。这在宋代传为佳话!这条“白云溪”也被称为美丽的神河。于是,两岸纷纷引来了许多饱学之士,许多文人雅士也将白云溪构筑成了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庄生耽静趣,旧往白云边”、“ 北关水远路迢迢,城市山林爱寂寥。多少垂杨波一曲,迎春桥畔惯停桡”。“云溪岸边,帘幕映波,烟水空濛,渔舟唤渡,沿堤柳影,林木深秀,邑中胜景。”这些都是歌颂白云溪当时的场景。
清初大画家恽南田就看中了此地美景,筑起了“瓯香馆”,还命名了“白云书屋”、“白云溪馆”、“白云楼”,命名自己为“云溪老人”、“白云外史”。在这里作画、赋诗、扬名、终老。
白云溪边瓯香馆
就在若干年前,在白云溪旧址上改建迎春花园时,偶尔在拐角处的一个围墙口映出一个正书的“望”字来。奇怪怎么会有这个字“望”着我呢?我突然想到“望云水榭”。我再仔细察看,果然在左边还有三块罗砖字迹已经模糊,那分明是十年动乱时被破四旧捣毁的“白云水榭”了。从史料和旧城图中得知,原来这里就是康乾年间的赵家花园,也是当时白云溪的拐弯处,水面最空阔,是端午“龙舟竞渡”的最佳水域,也是诗人洪亮吉的外公家。
自从太守李馀庆为白云溪开挖立了大功,云溪通,举业昌,白云溪两岸集居的人们越聚越多。就连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在开掘白云溪78年后的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来到白云溪顾塘桥畔的孙氏馆定居,在白云溪边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49天。虽经岁月磨砺,但经东坡亲手种植的朱藤、香海棠在孙氏里盛开,后人取名“藤花旧馆”以纪念东坡。
到了清代,白云溪更是文人辈出,洪亮吉曾称“云溪之秀甲于郡中,环溪亦皆名族所居,记前哲胡芋庄诗曰:‘皇朝五十有七载,出四公卿两状元。’云溪文脉盛矣。”
自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与白云溪结缘,不但是天作巧合,更是情系所至。他居住的白云溪尖头的孙氏馆,能纵观顾塘河与云溪(后河)的全貌。在他临终前给弟弟苏辙的信中还赞赏该处“环境极佳”。
在白云溪不得不提常州望族的庄氏后人,庄存与(1719—1788)和庄培因(1723—1759)兄弟俩。兄弟俩都诞生在白云溪边的“宝砚堂”,由其祖上建造。庄培因高中状元,“宝砚堂”也称“状元第”。
白云溪边三元阁
在白云溪的“后河”东段,更有“江左三大家”赵翼的故居。乾隆四十八年(1783)在白云溪畔居住,将自己的厅堂命名为“湛贻堂”,书房称为“萧斎”。在此吟诗论文,游历四方,过着诗情画意的生活,主张抒写性灵,并有名言传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故居
草草数来,在“毗陵七子”中有黄仲则、吕星垣、徐书受都栖居在白云溪边。如吕星垣的“白云草堂”,徐书受的“云溪草堂”均在白云溪两岸。从《常州府城厢坊字号》图中可见,吕氏家祠就在白云尖庄氏三元阁的南岸,在晏公祠、瓯香馆对面,便是吕氏的“缓云阁”和“白云草堂”,与东坡终老地“藤花旧馆”毗邻而居。纵观白云溪所积淀丰厚的人文情怀,以及两岸垂柳依依的自然景观,足以成为古城常州的文脉所在和人们的精神家园。
最能牵动常州人对白云溪深情厚意的,要数流传下来的“龙舟竞渡”又称“白云竞渡”的盛况。
据《武阳合志》载:
五月龙舟竞渡,从顾塘桥至唐家湾,舫舟尾接,亦常郡一胜景。好事者坐楼船佐以箫鼓,清歌一声,广场俱寂。白云渡口,往往子夜望青槐绿柳间,犹见灯影荧莹,笛声未歇。
《云溪竞渡词》
洪亮吉
晏公祠外当河中,水清波浅戏五龙,
一龙前驱四龙并,后者击水前呼风。
据说“云溪竞渡”的民俗由来已久,从明代时就有了,但到了清代尤盛。一般从五月初一就开始了,持续多日。特别端午时分,白云溪水上涨,便有多艘龙舟集于晏公庙进行拜谒。
白云渡划龙舟
旧时的赛龙船,一般有六条龙舟,有四方民众划来聚集于云溪古渡,城内的是“五色龙”,东门的是大小“青龙”,西门的是“金龙”和“白龙”,北门的是“乌龙”等。“夜晚,“夜龙舟之戏,四面各垂小灯,竞渡如白昼,云溪不夜天。”当时龙舟竞渡的费用都集捐于城内的木、米、豆、布、南货、典当六大行业。
一年一度的云溪竞渡,就是一幅老常州的市井风俗画。“兰陵好,竞渡白云溪,一道笙歌珠舫外,几家灯火画桥西,同怅晓鸟啼。”“天意已阑人来倦,又闻好事欲重游。”这些都是诗人们对当年云溪竞渡的写照和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