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晓明: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探索——成都科学城城园耦合城市设计实践
白工6913
白工6913 Lv.2
2023年06月02日 09:44:33
只看楼主

导读 4月26日,在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分论坛“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先行区--天府新区创新实践”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分会委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四川天府新区总规划师匡晓明基于成都科学城城园耦合城市设计实践,围绕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探索作报告。

导读

4月26日,在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分论坛“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先行区--天府新区创新实践”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分会委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四川天府新区总规划师匡晓明基于成都科学城城园耦合城市设计实践,围绕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探索作报告。


本文字数: 2739字

阅读时间: 9分钟

       


     

匡晓明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分会委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四川天府新区总规划师


《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了要彰显生态产品价值。 如何在城园千年骨架构建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城园关系,进一步提升城园价值转换效率,是践行公园城市理念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今年3月31号,科技部等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提出到2035年,西部科学城建成综合性科学中心。从图1中可以看到西部科学城(成都)构建了一核四区的整体布局。从目前来看,国家科学中心只有北京、上海、深圳和合肥,这一文件将西部科学城的地位从一般科学城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图1 西部科学城(成都)“一核四区”空间布局区位图


01

生态价值转化的理论模型构建


生态价值,是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环境条件、自然资源和精神享受等方面的有用性和有益性。 我们建议把生态价值划分为两种,即自然生态本底价值和生态空间外致价值。 目前我们比较关注大尺度生态空间所提供的生态本底价值,比如大面积的森林和湿地等生态系统。而在城市规划中我们更关注的建筑与绿色空间的关系,考虑增加小气候的温度调节和通风等,本次成都科学城的规划我们更加关注经济增值、文化增彩和社会增益等内容,也就是生态空间的外致价值(图2)。


 

图2 多尺度效应下的生态价值:自然生态本底价值+生态空间外致价值


关于生态产品的价值我们也参考了《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当中提到的四个服务(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展示出了生态产品的价值。从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来看,可以发现其强调的是宏观生态的概念,是基于生态产品和大尺度的概念展开的。从目前来看,各地比较关注生态本底价值实现,而对生态空间外致价值转化关注较少。当前生态价值转化的研究尺度主要为全球、全国和省市域等宏观尺度;转化对象主要是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的大尺度生态本底价值;转化方式也多是采用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和排放权交易等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图3)。


 

图3 当前生态价值转化实现主要关注自然生态本地价值


而生态空间的外致价值,是指城市生态空间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对外围土地及环境产生的正向效益与效用,主要表现为对外围土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价值的提升,以及对城市整体价值的间接提升。


生态空间外致价值通过公共产品的外部性展开研究, 首先是城市绿化的供给规模,绿化量的供给与周边土地的获益存在边际效应。 如果绿化面积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获益效应下降,比如说等量的绿地面积由于设计形态的变化可以产生差异较大的外部效益,如图4,通过对绿廊宽度进行合理的设计,找到一个平衡点,就既能实现绿廊的生态作用,同时也能产生最佳外部效益。 


 

图4 相同绿地总量不同形态的临绿界面率对比


在公园城市理念引导下,可以通过“城绿耦合组构关系”的构建来促进生态价值的转化。城市生态空间的价值转化可以从生态空间自然生态本底价值提升和外致价值的转化两个途径来实现。总体而言, 生态本底价值强调生态产品自身包括美学价值的综合提升。 本次研究重点关注生态空间的外致价值,通过城市设计的布局优化绿地与建筑形态,使生态空间价值得以传导。通过此方式,可以实现外部环境品质的提升,促进整体社会资源的吸引,从而提高城市竞争力。


 

图5 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02

成都科学城城园耦合城市设计


 

图6 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总体城市设计图


图6是基于公园城市体系的研究完成的总体城市设计总平面图。从此图可以看出天府新区在总体格局上采用的是城绿相间的组团式布局。北部组团密度较高,南部组团处于城市边缘密度较低,中部组团为成都科学城组团,城绿关系比较均衡。


 

图7 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城市设计鸟瞰图


图7为成都科学城,在这里要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总体上采用组团式布局,分为兴隆湖板块、鹿溪河板块、煎茶数字片区、高铁枢纽片区和永兴智慧片区。成都科学城构建了三级生态空间,第一级是分隔城市功能区的生态空间,包括北部的鹿溪河湿地公园和外围的绿色生态空间;第二级鹿溪河和凤栖湿地为代表的组团间绿廊;第三级组团内绿带,目的是让每一个地块尽可能的临近绿化。


 

图8 西部(成都)科学城创新生态链群


成都科学城在构筑生态价值转换体系的同时,也加强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体系,如图8,总体上构建了以成都科学城为核心的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机构集群,即承载原始创新与技术转化功能,包括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科技商务、成果转化、智能制造和市场应用六个环节。


规划布局了一组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实验室,围绕科研院所进行技术研发,并吸引全球的科学家聚集于此。同时天府新区为实现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融合发展,目前又谋划了三片(如图9)科学成果转化空间。


 

图9 成果转化用地布局


为实现成都科学城生态空间的本底价值的提升,从结构性、品质性、效益性三个角度进行考虑。一是构建廊园交织的结构性网络型生态基底格局,形成三级生态网络,耦合形成组团式城市形态,并依托生态空间导引目标功能建筑沿绿集聚;二是优化生态基地的自身品质,以一湖一河为主干,按照“近自然、可参与和景观化”的公园城市要求,塑造具有魅力的高品质城市景观;三是提高生态服务的韧性调节能力,提高提升综合效益。(图10)


 

图10 城园耦合的总体格局


本项目的重点是聚焦在生态空间的外致价值,包括四个显化策略: 一是 城绿空间布局耦合, 提高临绿界面长度,以扩大建筑的亲绿机会; 二是 建筑形态秩序耦合,以蓝绿空间为中心,精细化构建沿绿梯度空间层级,在塑造整体律动天际轮廓线的同时,构筑梯级形态耦合秩序,实现迎绿面的最大化; 三是 临绿功能业态耦合,基于环境偏好,沿绿布局科研院所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新功能,以及高标准公共配套设施; 四是 人文活力场景耦合,强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植入,围绕蓝绿生态空间布局文化设施,通过文化集群临绿导入和绿地边缘文化设施嵌入以营造多元泛在的文化场景。(图11)


 

图11 滨湖活力水岸鸟瞰效果图


成都科学城城市设计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探索与深化研究生态价值转化的转化路径,特别强调了在生态本底价值提升的基础上,尽可能实现生态空间外致价值的最大化,通过城绿耦合关系的梳理以真正实现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