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空间结构专家、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顾问总工程师、原空间结构委员会主任委员、《建筑结构》编委会资深委员 蓝天 研究员于2022年11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周岁。 蓝天先生毕生致力于空间结构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是中国空间结构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引领中国空间结构的技术进步,并为空间结构的普及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著名空间结构专家、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顾问总工程师、原空间结构委员会主任委员、《建筑结构》编委会资深委员 蓝天 研究员于2022年11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周岁。
蓝天先生毕生致力于空间结构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是中国空间结构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引领中国空间结构的技术进步,并为空间结构的普及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建研院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枫与蓝天先生共同工作20年,她回顾了蓝先生的点滴往事,感念先生的指导和引领, 表 达 对 先生 的深切 怀念 与哀 思 。
从我2001年加入中国建研院工作开始,领导就安排我做空间结构委员会的秘书工作。这个组织最初成立于1982年,可谓历史悠久,发起人是何广乾、张维嶽、董石麟、蓝天等老一辈空间结构专家。在蓝天先生的领导下,空间结构委员会不但成长为国内最活跃的学术团体之一,更是一个空间人温暖的大家庭。
作为空间结构专业的学生,第一次亲眼见到久闻大名的蓝天先生自然非常兴奋,看到蓝先生,你就能领略“仙风道骨”一词的含义, 他人很清瘦,气质神采潇洒脱俗,风度翩翩,这就是蓝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了 。在委员会,与蓝天先生共同工作20年,可谓受教良多。
蓝先生是个一丝不苟的人。 《空间结构简讯》是委员会的重要传播载体,至今已出版193期。记得刚刚接手《简讯》编辑这份工作,蓝工就给我两本书,一本书是简装的出版工作者指南,一本是全部印刷字体的样本, 虽然我们出版的仅仅是一份非正式的内部小报,蓝先生却是非常用心地在经营它。 你可能不知道,2011年以前的《简讯》基本都是蓝先生一手策划,大到栏目设置,内容选题,小到版式布局,插图字体。从《简讯》中几乎可以查阅到四十年来所有中国空间结构相关的重要事件和重要工程,也不乏国外的重要空间结构作品。每期他会用红蓝铅笔画很多豆腐块的布局给我,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他对这篇稿件的要求,看着这些隽秀的小字,你很难把它们和一位耄耋老人联系到一起。他每次都会对成稿进行两遍校对,还会要求我再看一遍。《简讯》记录了中国空间结构完整的发展足迹,是一份珍贵的空间结构资料。近些年,他把这个任务逐步转交给年轻人,但每一期《简讯》蓝先生仍会认真阅读,去年他还提醒我们修改已经出版的《简讯》里的错误,九十多岁高龄的他,仍然对《简讯》这个孩子放心不下。
蓝先生是个细致入微的人。 委员会的大事小情全装在他的心里,每年的年会,大家不仅仅在一起交流技术,他还会安排为年长的资深委员们庆生,给年轻的新委员们迎新,大家从天南海北聚在一起,团结友爱,其乐融融。而每次学术会议后,除了传统的会议纪要外,他还会撰写一些会议花絮,把会上有趣的事情用他幽默的文字记录下来,至今读起来仍会令人会心一笑。同时,蓝先生建立了中国与国际空间结构学术界的纽带, 他邀请过多位世界知名空间结构学者来华讲学,而我常常作为来华学者的陪同 ,这项工作也令我大开眼界。 蓝先生不仅仅会和我一起安排好这些嘉宾的在华行程,甚至会嘱咐我安顿好陪同司机的吃饭问题,从这件小事就能看出他有多么细心。
蓝先生是个乐观豁达的人。 所有你认为八十岁,九十岁老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在他身上都是家常便饭。他笑称自己是个“八零后”,“九零后”。接近九十岁还在自己骑自行车,自己坐公交;和他出差,他从来不肯让我们为他拿行李。他特别喜欢旅游,喜欢摄影,他很时髦,都是自己上网查资料做攻略,因为外语好,他八十多岁去国外畅游都是独自一人,自己报个当地旅游团,不去那些所谓“著名景点”,而是去了解当地最真实的本土风情,拍摄各地空间结构的照片,并与我们分享。有一次他从国外回来,脑袋上顶着一块纱布,他说是因为在法国长途飞行,在机场犯了高血压,结果从扶梯上晕倒摔下来。我们都万分后怕,提醒他千万别再一个人出国,可这件事丝毫没有阻止他探索世界的脚步。即使七八年前为肠癌困扰,化疗后的他立马又恢复了生龙活虎的模样。就在去年10月,他94岁高龄,还预定了三峡长江邮轮之旅,只是赶到宜昌码头被疫情取消了航程。他似乎从来没有担心过自己的身后事, 他就这样一直活到老,工作到老,愉快到老 。他走后,他的亲人告诉我,他也给晚辈交代过,首先丧事要一切从简,同时他希望将遗体捐赠医学研究。听到这句话,我的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他是真正伟大的唯物主义者,活得精彩,活得通透,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是晚辈学习的楷模。
今年,本来是空间结构委员会40岁的生日,却因为疫情一再延期。在等待中,他匆匆离开了我们,他没能赶上他一手创建并领导的学术组织的40岁生日,没能走上演讲台为我们娓娓道来那段珍贵的历史,本来他还和我讨论杭州的行程,讨论他的发言内容,说虽然有疫情,但他还是想去杭州见见老朋友,这件事恐怕是我再也无法弥补的遗憾了。
蓝天先生把毕生精力和全部热情都献给了他热爱的空间结构事业。他温暖的笑容让我们误以为他永远不会离开我们,可无情的时间还是将这一切打碎。一份题词成了他留给空间结构委员会的最后祝福, “四十不惑,跬步向前,空间领域,成绩辉煌,宏伟建设,举世触目,再问天命,庆征新程” 。我辈必勇挑重担,不负先生厚望,让前辈们开创的这份事业继续发扬光大!
蓝天先生,我们永远想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