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小型文化服务综合体设计方法探析
harrisonding
2023年05月22日 09:12:44
只看楼主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王婉琳 | Wang Wanlin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许懋彦 | Xu Maoyan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教授


摘要: 随着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小型文化服务综合体因经济性、多功能及专业度要求低等特征获得广泛应用和推广。集约化背景对该类型建筑提出了“一室多用”的设计要求。文章从通用性与可变性的设计策略入手,通过案例分析,对空间设计手法与技术手段进行理论梳理和总结,讨论不同限制条件下空间多功能利用的方法与途径,为多功能小型文化服务综合体的设计、应用和推广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  一室多用; 多功能  ; 通用性  ;可变性

在线阅读                  
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           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休闲、娱乐需求也不断           增加。目前的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大多按照展览、           阅览、演出、会议等不同功能分别配置、散点建           设,不仅违背经济性原则,作为文化建筑的公共           性和社区性也未得到充分发挥。“十四五”规划           指出,要通过建设完善城乡综合文化服务阵地,           将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与社区服务等功能进行整           合,形成可容纳公共文化活动、休闲交流、科教           普及和社区综合服务的多功能空间,建设文化           “新基建”。 [1] 以此为背景的一系列农村流动图书           馆、农民文化乐园、浙江文化礼堂等设施是各地           依托“城市更新”计划、“乡村振兴”政策,结           合既有建筑更新,老旧厂房、城中村改造建设的           基层文化服务设施的典型代表,呈现出一定的综           合性趋势。但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社会           管理进程中的新兴事物,其在设计、建设、使用、           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评价标准纷繁杂乱,数量和规           模指标僵化,空间设备配置与群众使用能力不匹           配,以及空间性能品质难以满足使用要求等问题。          
目前,针对基层文化设施的研究大多聚焦           于管理和运营等方面,少有文章关注场所营建和           空间设计问题。小型多功能文化服务设施是推动           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面对我国城乡建设条           件、基层的实际文化需求和群众的非专业性,传           统综合体建筑根据功能分别配置房间的设计方法           已不再适用,一种空间集约、功能可变、易于使           用、适应性高的多功能小型文化服务综合体类型           亟待被探讨。          
2 通用与可变 :小型文化服务综合体的设计策略          
根据基层群众的文化服务功能需求,以及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建标160—2012)》           和《文化礼堂操作手册(第六版)》中对于基层           文化设施规模和功能的相关规定,本文所讨论的           小型文化服务综合体面积在800~1 200 ㎡,以单           一空间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基层群众日常生活和           节日庆典的各类文化需求为构建目标,具备开展           演出、会议、宴会、阅览、展览、体育健身等六           种文化活动 [2] 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           可用于消防集散、周期性集市和其他公共活动场           地。这对小型文化服务综合体提出了空间集约化           和功能适应性的要求。简单来说,就是在单一有           限空间内,通过分时、分区利用的方式,实现不           同功能模式的交替和并置。由于不同功能的空间           属性存在差异,针对具体的设计条件应采用不同           设计方法予以应对。通用性和可变性是建筑适应           性理论的两大策略①。前者是指在空间不变的情况           下,通过家具布局的调整来实现不同功能的轮转           使用 ;后者是指借助人工或机械手段移动空间构           件,以应对不同功能模式的使用场景。          
2.1 通用性 :功能适应空间          
通用空间的概念最早由密斯提出,以削弱功           能对空间的特殊规定性②为前提,通过模糊各功能           特质,在不同模式对空间的要求间找到平衡,提           供一个一般化空间,让不同的功能模式彼此适应           和妥协。路易斯 · 康的“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           间”概念强调将机电设备、交通空间等不易变化           的服务空间和结构整合,与更为开敞、可灵活分           隔的被服务空间分开布置,为公共交往、实验、           办公等功能赋予更多可能。以演出和宴会模式为           例,二者在家具布局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宴会模           式的就餐桌椅和演出的观众席座椅形态、排列均           不同,红白喜事还需配备厨房,用以备餐。但两           种活动模式的空间形式较为相似,多采用规则的           矩形无柱大厅,配置音视频等舞台设备。此类空           间通过家具的收纳移动、设备的简单调整即可满           足不同功能模式的需求,虽比不上专门化空间的           品质效果,但能满足条件普通、要求宽松的基层           文化设施的日常使用需求。同时,使用频率较低           的演出、宴会等功能空间的整合,有利于提升基层           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率。这样的通用性设计实践,           在诸多公共文化建筑中都有所体现:徐甜甜为松阳           设计的王景纪念馆,将纪念龛与结构节点整合,共           同围合出一个开敞核心空间用以人群聚集和流线           组织,在开展祭祀先祖、宗族集会、婚丧嫁娶等           活动时,该空间的作用等同于过去的祠堂(图1、           图2),这种将常设功能空间用于非日常活动的设           计思路就是典型的通用性设计;在伊东丰雄领导的           日本“3 · 11”大地震后重建项目“大家的家”中,           多个居民共享中心都通过设计一个核心主空间来容           纳更多活动,在承载居民日常生活的同时,又照顾           到节庆时大量人群的聚集(图3~图5)。          
         
1 松阳王景纪念馆主空间的日常展览模式          
         
2 松阳王景纪念馆主空间的庆典活动模式                    
         
3 日本“3·11”震后重建项目相马儿童共享之家外观                    
         
4 日本“3·11”震后重建项目相马儿童共享之家主空间日常状态                    
         

5 日本“3·11”震后重建项目相马儿童共享之家举办演讲时状态

2.2 可变性 :空间应对功能          
纵然通用空间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易、           可容纳功能数量多等优势,但通过模糊功能特性           寻求统一的做法,不可避免地造成空间品质的折           损,而且时间上的错峰轮转在空间利用率方面也           显得力不从心。可变性设计在通用性的基础上考           虑到不同功能的差异。以演出和阅览模式为例,           无柱、大跨的观众厅对于阅读行为而言尺度过           大,二者对噪声和照明的要求也截然不同。若要           在同一空间内开展兼容性较低的两种活动,就需           要空间具有灵活调整的可能性。通过室内隔断的           移动,辅以家具布局的改变和设备设施的配合,           从而提升空间对不同功能的适配度,产生更好的           使用效果和体验。此外,空间划分创造了大小、           比例各异的空间,实现了同一时段不同功能的灵           活组合,丰富了空间的组织利用模式,有效提升           空间利用率。相应的,可变性设计的经济成本和           操作难度也会提高。          

         
         
如果说通用性设计是降低空间特性使其变得           一般化从而应对功能的多样性,那么可变性设计           就是通过做加法增强空间的变化潜能,从而提供           了更高的空间品质和多样利用模式。前者是功能           间彼此妥协,被动适应不变的空间 ;后者则是空           间自发调节,主动应对不同功能。          
3 空间设计手法          
无论是通用性设计,还是可变性设计,都以           提升空间的适应性为设计目标。在小型文化服务           综合体所承载的六种功能中,演出、会议、宴会           作为非日常聚集性活动,对空间的规定相似,其           空间原型类似传统剧场建筑,由以观众厅为原型           的主功能空间和一定面积的附属服务空间组成。 [3]           在某些建设成本较为宽松的地区,还会根据实际           情况设置一定面积的公共交通空间。而阅览、展           览、体育健身模式对空间规模和形式要求宽松,           故可以在主功能空间的基础上进行划分组合。因           此,小型文化服务综合体的空间设计应围绕主功           能空间展开。          
  3.1 构建主功能空间
在通用性设计中,空间的专门化特征被弱           化,承载一种功能的空间也可用于其他功能,设           计首先需要满足对空间规定性较高的功能。例           如 :演出、会议、宴会都需要一个较大的主空间           来容纳大量人群,而阅览、展览的组织规模则较           为灵活。小型文化服务综合体所承载的六种主要           功能,对空间配置的要求具有较大差异 :演出模           式包括基层的各类文艺汇演、自组织晚会等,虽           然演出级别不如专业剧场,但仍需配备声、光、           电等技术支撑设备 ;会议模式是指政策宣讲、           文化讲座、知识技能培训及各类评选表彰大会           等,需要一定的空间高度保证音视频效果 ;宴会           模式包括婚丧嫁娶等聚集性活动,统称为红白喜           事,除宾客就餐和举行仪式的主空间,还需配置           备餐厨房。因此,要确保小型多功能文化服务综           合体能承载至少六种文化活动,就要对空间进行           通用性设计。按照荷兰建筑理论家哈布瑞肯的说           法,建筑全生命周期中趋于稳定的部分为“支撑           体”,而空间划分、家具布局等根据使用者兴趣           变化的部分为“填充体”,前者所限定的部分为           后者的变化奠定了基础。 [4] 那么通用性设计的主要           任务,就是“支撑体”的构建——一个首先能满           足演出、会议、宴会需求,并尽可能为布局变化           提供有利条件的核心大空间。在此基础上,再分           别考虑每种功能的特殊配置需求。          
  3.2 空间划分与组合
为了给阅览、研讨、展览等对面积需求较低           的功能提供更适宜的环境,主功能空间应具有划           分为不同空间的潜能。与通用空间所强调的“空           间不变”相比,可变性设计强调建筑构件的灵活           移动,围合不同功能区,实现大小空间的划分组           合,以形成最适宜各功能的空间形态。日本传统           住宅以障子划分居室(图6),现代办公空间通过           滑动隔墙界定工位(图7),都是室内分隔构件重           新划分空间以改变建筑内部空间面积、比例和围           合状态的典型例子。此外,设置活动隔断还可以           在演出、庆典活动时,对走廊、入口门厅等交通           空间进行借用。在罗纳德 · 佩雷尔曼表演艺术中           心的设计中,REX建筑事务所通过与吊顶同高的           双向隔音门对循环走廊进行隔断,使演播厅外围           区域可随时作为上场前厅、排练后厅、更衣室、           化妆室等服务空间,大大解放了传统剧场建筑中           占地面积较大、利用率较低的后台空间(图8)。           在小型文化服务综合体的应用场景中,演出、会           议等大型活动与阅览、展览等日常活动对空间规           模、平面形态的要求明显不同,空间的划分有利           于不同活动的组合展开,增加了空间使用方式的           灵活性。          

         
6 桂离宫中用“障子”划分空间            
7 比希尔中心办公大楼的基本办公单元布局及组合方式            

8 罗纳德·佩雷尔曼表演艺术中心通过隔音门分隔走廊空间

  3.3 外部         空间借用
除了内部空间的划分组合,对外部空间的灵           活借用也是实现空间可变性的有效手段。为了控           制成本,小型多功能建筑的占地面积往往受到限           制,而立面的可开启设计能够实现对室外空间的           占用,将活动延伸到露天场地。由于参与人数的           不确定,红白喜事设宴的桌数、仪式的规模也随           之变化,而举行典礼的室内空间不能被无限制扩           大,对入口广场的借用不仅能灵活调节活动场地           规模,还增强了建筑作为社区、乡镇活动中心的           公共性。          
  4 技术手段          
主功能空间对几种主要活动模式的包容性、           空间灵活划分和组合的潜能以及对外部空间借用           等空间设计手法,对小型文化服务综合体提出了           设计要求。为了提升空间整体的适应性,实现空           间通用性和可变性利用,符合未来集约化综合性           文化空间的发展趋势,本文从结构、设备设施、           室内分隔构件、界面四个方面提出可操作的技术           手段(图9)。          

         

9 小型文化服务综合体空间设计手法与技术手段

4.1 结构标准化          
结构设计是空间实现通用的基础,其标准化           程度直接影响了从依托于无柱大跨空间的演出、           会议等功能模式转化为以小规模单元为组织形           式的阅览、展览等模式的难易程度,以及不同功           能模式的空间体验。统一的结构模数、正交的布           局网络、易于工业生产的结构选型共同形成的开           放结构体系,有利于材料部品的生产安装和设备           设施的整合,同时为空间划分以及多种多样的功           能组合形式提供条件。卢森堡迪弗丹吉市青年活           动中心是一个建立在老旧足球场的多功能社区中           心,为了给周边居民提供进行体育、休闲和文化           活动的公共空间,设计师在极低预算条件下,要           保证尽可能大的面积,以容纳室内篮球场、极限           运动场和居民会议、办公所需场地。设计采用轻           便、全工厂预制的胶合木结构体系,以标准模数           搭建了一个1 100 ㎡的无柱空间(图10),设备           设施以模块化的方式嵌套,亦遵循主空间柱网设           计、生产与安装的规则(图11、图12)。模数化           的结构设计还为日后建筑的扩展提供契机,也为           内外界面的划分、开启创造有利条件(图13)。           王维仁在浙江省松阳县界首村修复重建的大会           堂是典型的砖混墙加木桁架结构,改造沿用原柱           网,在两侧墙体与扶壁柱之间设置了钢板展示窗           作为户外展廊 [5] (图14~图16)。同时,开放的结           构体系还解放了传统建筑中较为封闭的山墙面,           改善了室内光环境,让此前只能用作仓库的闲置           空间,成为村民日常聊天、儿童玩耍,以及举办           展览、结婚宴会、农产品交易会的场所。          
         

10 卢森堡青年活动中心标准化结构体系

         

11 卢森堡青年活动中心主功能空间与模块盒子布局

           
12 卢森堡青年活动中心主功能空间                          
13 卢森堡青年活动中心外立面滑动移门                          
       

14 界首村大会堂的主功能空间与设备设施模块

       
15 界首村大会堂主功能空间的标准结构体系                    
       

16 界首村大会堂东立面的模块储藏空间及南立面的钢板展示窗

4.2 设备设施集成化          
小型文化服务综合体中的设备设施包含水、           电、暖等基础设备,音视频设备、舞台、座椅等           专用机械设备设施,支撑空间切换的技术设备,           以及厨房、卫生间、收纳单元等服务设施。在一           般建筑空间中,这些设备设施分散各处并发挥其           职能,但在小型多功能建筑中,为保障核心空间           有效运转,设备设施应进行集成化整合设计,表           现为设备自身的模块化以及设备与结构、界面的           整合两个方面。          

         
将设备按类别集成在标准尺寸的模块中,           不仅有利于生产和安装,还方便不同模式进行设           备选配。在前文提到的卢森堡迪弗丹吉市青年活           动中心中,设计师将设备间、卫生间、储藏间、           研讨间等附属功能设置在家具尺度的模块盒子           中,再按顺序排列在主空间两侧,与界面整合,           外围护结构与模块之间的高大空间则作为主功能           空间,根据不同时段交替切换体育、教学、演出           或其他文化休闲活动(图12)。此外,该建筑只           对模块盒子进行夏季制冷与冬季供暖,大大降低           了建筑能耗(图17、图18)。集成设计对老旧建           筑改造亦十分重要。界首村大礼堂的改造不仅将           建筑东侧立面设置为朝外开门的设备间、储藏间           (图16),还利用建筑南侧一处棚架作为卫生间           及露天厨房的扩展区,用以服务红白喜事时的备           餐和桌椅板凳的收纳需求(图19、图20)。虽不           及前者的集成度高,但整合化、模块化的思路贯           穿在整个改造工作中。模块与结构、界面的整合           能减少对可利用空间的占据,解放被服务空间,           使管理和使用都更加便捷。在日本厚木市社区中           心改造项目中,Aki Hamada事务所将空间在剖面           上分为上部环境层和下部生活层,将照明设备、           空调新风系统与木桁架结构整合在上层,为生活           层创造了自由的平面布局,还能在活动隔板围合           出单独空间时,进行区域化照明和微环境调节,           为功能模式提供对应的空间品质和舒适度体验,           同时有效控制运营成本(图21)。          
       

17 卢森堡青年活动中心模块盒子滑动门完全开启状态

       

18 卢森堡青年活动中心模块盒子滑动门完全关闭状态

       

19 界首村大会堂红白喜事配套用具的收纳需求

       

20 界首村大会堂利用原有棚屋改造的卫生间和露天厨房

       

21 日本厚木市多功能社区中心“环境层”设备与结构的整合

4.3 室内隔断灵活化          
室内活动隔断种类多样,包括垂直构件,           如折叠门、滑动隔断、柔性隔断帘等,还包括通           过高差界定区域的水平构件,如升降地板、升降           顶棚等。垂直和水平构件的移动可以调整各空           间长、宽、高比例,使空间形式能够应对更多功           能。 [6] 日本厚木市多功能社区中心以开放的结构           框架结合可变的垂直构件,分割出不同尺度的功           能空间,以等距方格网布置轴线,每条轴线的梁           下均设滑轨,吊装可移动隔板——一层为纸制隔           板,轻盈但私密性较低,用于较为公共的社区活           动;二层为木隔板,围合后私密感强烈,用作小型           研讨、办公、阅览等活动场所(图22~图24)。法           国里尔多功能剧场则使用具有隔声、遮光性能的           柔性隔断帘界定空间,同样基于标准模数的开放           式结构框架,在柱与柱之间设置轨道,可自由拉           动以围合界面,为空间利用带来极大自由度。          
         

22 厚木市多功能社区中心开放结构体系与可调节遮阳百叶

         

23 厚木市多功能社区中心二层可滑动木隔板划分空间

         
24 厚木市多功能社区中心一层可滑动纸隔墙围合研讨空间
4.4 界面动态化          
外围护界面包括外墙、屋顶及附属其上的设           备设施。其动态设计,一方面有利于未来的空间           扩展,另一方面可实现对周边场地——半室外空           间、室外空间的借用,以及室内环境的调节。其           不仅能将建筑面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还增加了           空间利用模式,带来更丰富的体验。 [7] 比如 :过           去农村的红白喜事往往在办事人家的院子或村中           传统集会空间——祠堂、广场等室外场地举办,           有时也会延伸到街道空间,为这种发生频率较低           的大规模聚集活动设置专门空间并无必要,可通           过主空间某侧界面的开启,有效利用外部公共空           间。考虑到小型文化服务综合体的应用场景,其           界面的动态变化多指外墙的开启和关闭、墙体组           成单元的角度调节等,一般采用手动控制,条件           允许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机械制动。日本厚木市           社区中心立面的垂直遮阳百叶,可调节为三种不           同倾斜度,以改变室内自然光环境,还可整体滑           动,实现半开启或完全开启,以改变室内外空间           关系,将公共活动延展到街道空间中(图25)。           SANAA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宫户岛共享之家(图26)           和赵扬设计的气仙沼共有之家(图 27)作为震           后重建公共社区空间,规模只有百十平方米,但           通过滑动门的开启,可在门内外两侧同时开展宣           讲、演出等活动。此外,模块化设备与界面的整           合,减少了对室内建筑面积的额外占用。界首村           大会堂东侧立面的设计整合了设备间、储藏间,           使用时向外开门,布菜、备餐等活动就借用门口           小广场进行,不干扰室内主功能的展开。仪式结           束后关上门,即可恢复到日常状态。          

25 日本厚木市多功能社区中心外界面的调节改变室内外关系(左: 关闭; 右: 开启)

26 宫户岛共享之家(SANNA)通过滑           动门对半室外空间的利用          
       
       

27 气仙沼共享之家(赵扬)对半室外空间、室外空间的借用


  5 结语        
多功能小型文化服务综合体是基层文化服务           建设的重要载体。目前该类型建筑的研究尚处于           起步阶段,建筑师要通过设计手段实现“一室多           用”的集约化需求,还要认识到该建筑类型面向           基层的特殊性与针对性,各基层建设条件的差异           性,不能一概而论 :在既有建筑改造的低预算的           情况下,适宜选择通用性作为设计策略 ;对于建           设成本宽松,建设环境位于城市中的新建建筑,           可酌情选择可变性的设计策略,设置手动或机械           制动的可变构件帮助空间调节,为不同活动模式           提供更适宜的环境。前者通过模糊功能特性,强           调结构和系统的稳定不变,以一般化的主功能空           间容纳不同活动,设计的重点在于结构的标准化           和设备设施的集成化 ;而后者强调空间构件的灵           活可变,以形成不同空间的划分和组合,赋予空           间主观能动性,使之具有主动应对功能的潜力,           设计在结构、设备的基础上,更强调室内外界面           的移动和变化。通用性与可变性各有优势和局           限,不能简单地进行优劣比较,也不是非此即彼           的二元关系,要在实际的建设中综合各种条件进           行选择,从而更好地实现多功能小型文化服务综           合体在我国的落地和推广。                    
         
注释          
①由于建筑适应性涉及层面较为广泛,学界对其概念至今没有统一定义,学者们常将其与“灵活性”“多价性”等专业术语混用或互为替代。本文所指的适应性是一个总体概念。道格拉斯于2006年出版的《建筑适应性》(Building Adaption)一书认为,任何调整、再利用或提升建筑以使其适合新的环境或需求而做出的干预性工作,就是建筑的适应性设计。根据不同需求和目的,可将其分为功能适应性、空间适应性、性能适应性、位置适应性和长期再利用五种类型,分别对应通用性、可变性、响应性、可移动性和弹性等五个设计策略,本文针对功能和空间所展开的适应性讨论主要聚焦前两个方面。          
②彭一刚在《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第二章《功能与空间》中认为,建筑空间形式与功能要求有关,表现为功能对空间形式的制约性,即空间的规定性,在单一空间形式中表现为三个方面 :量的规定性,即具有合适的大小和容量以满足各功能 ;形的规定性,即具有合适的形状以满足功能展开的需求 ;质的规定性,即所围合的空间具有适当的条件(温湿度)以保障不同功能的空间体验。          

         

参考文献

[1] 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R/OL].(2021-06-10)[2022-08-15].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6/23/content_5620456.htm.

[2]张晓琴,张三明.小型文化服务综合体的多功能路径探析[J].建筑与文化,2021(12):29-31.

[3] 王婉琳.小型综合文化服务建筑集约化与适应性设计 研究[D].北京 :清华大学,2020.

[4] 王巧雯.开放建筑理论指导的建筑装配化设计研究 [D].济南 :山东建筑大学,2015.

[5] 王维仁,冯立.界首空间叙事——点线 · 针灸 · 触媒的 乡建策略[J].时代建筑,2019(1):78-87.

[6] 李海乐.多义空间:空间适应性研究及设计策略[D]. 重庆 :重庆大学,2004.

[7] 郝秋实.游泳馆空间与设施的可变设计研究[D].哈 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本期主题专栏相关阅读

[1] 王婉琳,许懋彦.多功能小型文化服务综合体设计方法探析[J].当代建筑,2022(11):8-14.

[2] 周天夫,武悦,张姗姗.中国医疗建筑研究热点与变迁:基于CiteSpace文献量化分析[J].当代建筑,2022(11):15-17.

[3] 曹森,张建涛.基于案例分析的小学教学楼结构性空间构成研究[J].当代建筑,2022(11):18-22.

[4] 谷梦,陆诗亮,钱豪杰,闫文昌.后冬奥背景下冰上运动馆可持续运维优化策略研究[J].当代建筑,2022(11):23-26.

[5] 肖竞,杨亚林,钱笑,马春叶,曹珂.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分析的城市地标公众认知画像与人本化设计应用研究[J].当代建筑,2022(11):27-30.

[6] 费腾,王堃.IPA法下商业综合体公共休息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哈尔滨、沈阳两地为例[J].当代建筑,2022(11):31-35.

[7] 于英,薛楷文,姜坤汝,卢悦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实践研究:以深圳市前海自贸区绿色中国馆设计为例[J].当代建筑,2022(11):36-38.

[8] 赵百秋,阿拉腾敖德.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实践研究:以深圳市前海自贸区绿色中国馆设计为例[J].当代建筑,2022(11):39-42.

[9] 阎波,孟芙晓,贾鑫铭.基于女性安全感的中心城区地下公共空间环境评价:以重庆市为例[J].当代建筑,2022(11):43-46.

[10] 孔子萌,李岳岩.基于“柔性界面”的城中村更新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当代建筑,2022(11):47-50.

[11] 辛方正,马源鸿,付本臣.大学校园空间与城市应急需求匹配研究[J].当代建筑,2022(11):51-56.

[12] 李世芬,邢淑敏.生产生活视角下城郊型传统村落聚居形态研究[J].当代建筑,2022(11):57-60.

[13] 马爽,钱才云,周扬.混合现实环境下苏南地区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评价研究[J].当代建筑,2022(11):61-66.

[14] 刘阳,杨华刚,张可寒,王绍森.街道的溢出与织补:以厦门中山路麦仔埕巷更新改造为例[J].当代建筑,2022(11):67-71.

[15] 叶洋,贾超智.基于街景图像的老城区生活街道步行空间特征对失序感知影响研究:以哈尔滨市安字片区为例[J].当代建筑,2022(11):72-75.

[16] 李伟,李立敏.基于斗牛仪式的侗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重构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朝利村为例[J].当代建筑,2022(11):76-80.

[17] 郭馨,曲菲,徐启博,张俞栋.轨交邻接生活服务街道的步行活动分布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建筑,2022(11):81-87.

[18] 郝鑫航,张立恒,宋鑫.天津老城区空间“阈限性”研究[J].当代建筑,2022(11):88-91.

[19] 裴立东,徐永利,李旻昊,张昊雁.新地域?旧传统——苏州古城悬桥巷五宅更新保护项目的探索[J].当代建筑,2022(11):92-95.

[20] 刘荣伶.以微系情: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探究[J].当代建筑,2022(11):96-99.

[21] 贾晓浒,张波,周家绪,何俊达.基于MassMotion软件的幼儿园楼梯疏散效率研究[J].当代建筑,2022(11):100-103.

[22] 蔡智,唐燕.城市空间形态的热环境效应及其研究进展[J].当代建筑,2022(11):104-108.

[23] 舒欣.碳中和导向的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策略研究[J].当代建筑,2022(11):109-112.

[24] 覃万祥,贺龙,秦超朋.基于遗传算法的中小学教室采光优化方法探讨:以呼和浩特地区光气候为例[J].当代建筑,2022(11):113-116.  

[25] 王淼,王南.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国内外建成环境健康效应对比研究[J].当代建筑,2022(11):117-120.

[26] 马建军,毛琳箐,张鑫.岜沙苗寨铜鼓坪声场仿真模拟研究[J].当代建筑,2022(11):121-124.

[27] 陈静,陈慧祯.建筑工业初始化:英国早期波纹铁建筑的设计研究[J].当代建筑,2022(11):125-128.

[28] 宫力权,董健菲,孟琪.中朝使行文化线路明末山东段遗产价值解读[J].当代建筑,2022(11):129-132.

[29] 白丽燕,卢亚娟.历史同源范例下类蒙古包空间形态类比转译设计研究[J].当代建筑,2022(11):133-136.

[30] 朱莹,刘宁,李心怡.格拉夫顿建筑事务所创作开端及其渊源研究[J].当代建筑,2022(11):137-140.

[31] 王梦雪,韩锐.基于凸空间法的长春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空间形态研究[J].当代建筑,2022(11):141-144.


             


免费打赏
qq_1684408864173
2023年05月24日 21:21:19
2楼

感谢分享,内容很有用,祝楼主发大财升大官。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