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学”初论
深情的汽水
2023年04月21日 08:50:04
来自于水利时事
只看楼主


摘要: 苏轼建立的“水学”是对中华水文化的重大贡献,它包括水工程学和水文化学。水工程学涵盖治水理论和实践,水文化学包括水哲学的感悟、山水文化的鉴赏、山水画的点评、水利的讴歌、水工美学的诠释。苏轼在这两方面均有伟大的建树。
关键词: 苏轼;水学;治水;水文化;水景观    
苏轼在策断《禹之所以通水之法》中说:“当今莫若访之海滨之老民,而兴天下之水学。古者将有决塞之事,必使通知经术之臣,计其利害;又使水工行视地势,不得其工,不可以济也。故夫三十余年之间,而无一人能兴水利者,其学亡也。”   [1](P673)   从上下文看,这里的“水学”是指水工程学,但从苏轼的全部社会活动看,“水学”又包括水文化学。水工程学涵盖治水理论和实践,水文化学包括文“化”水工程和水工程文化,苏东坡在这两方面均有伟大的建树。如果说先秦诸子的水论为中华水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那么苏轼建立的“水学”则把水文化上升为专门的学科,是对中华水文化的重大贡献。    
一、 苏轼水工程学的理论及实践    
苏轼的一生有着辉煌、卓有成效的治水实践,他不仅仅是一个实干家,同时还是一个治水理论家。他在《东坡易传》中,对《易经》的治水理论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发挥:“今夫水,虽无常形,而因物以为形者,可以前定也。是故工取平焉,君子取法焉。惟无常形,是以迕物而无伤。”   2 P54   这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故“取平”“取法”的基本方略也就应运而生。
苏轼高度发挥了“井”卦中“养”的概念:“养之则日新,不养则日亡,择居所以养也。《彖》曰‘井养而不穷’,所以养‘井’者,岂有他哉?得其所居则洁,洁则食,食则日新,日新故不穷。‘井泥’者,‘无禽’之渐也,‘泥’而‘不食’,则废矣。‘旧井’,废井也;其始无人,其终无禽。无人犹可治也,无禽不可治也。所以为井者亡矣,故时皆舍之。”   [2](P90)   这里的“养”谈的是对水利工程的维护、功能的发挥,提出了“养”的重要性:“养之则日新,不养则日亡。”苏轼在疏淘六井、解决饮水问题时,正是站在“养”的战略高度上不断持续发展水利事业。“‘修’,洁也。阳为动、为实,阴为静、为虚。泉者,所以为井也,动也、实也;井者,泉之所寄也,静也、虚也。故三阳为泉,三阴为井。”井,实际上是广义的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修建成功与否取决于阴阳、动静、虚实关系的正确处理。    
从《宋史》和苏轼文集中,发现苏轼治水的专题奏折动辄几千字,对水利工程规划深度介于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之间,论述之周详、措施之具体、逻辑思维之严密令人叹为观止。
二、 苏轼的水文化学研究    
苏轼是水文化的倡导者、水景观的设计大师。他留存于世的两千七百多首诗歌中,山水诗就占了近五分之一;词三百多首,纯以山水为题材者约两百首,可见他对水文化情有独钟。
(一)水理的感悟    
1 水生哲理    
《天庆观乳泉赋》曰:“阴阳之相化,天一为水。”“水之在天地之间者,下则为江湖井泉,上则为雨露霜雪,皆同一味之甘,是以变化往来,有逝而无竭”   [1](P527)   。水是天地的中介,天地的联系。    
“凡水之在人者,为汗、为涕、为洟、为血、为溲、(为泪、)为矢、为涎、为沫,此数者,皆水之去人而外骛,然后肇形於有物,皆咸而不能返。”水是人体重要成分,水就是生命。
爱水。“我性喜临水”,“吾家蜀江上,江水清如蓝”。(《东湖》)    
赞水。“水者,物之终始也”,“是心无已”。(《东坡易传》)  
悟水。“必将有得於水之道者”(《日喻》)   [1](P1430)   ,“水之道”,“因物赋形”“柔外刚中”。“水性故自清,不清或挠之。君看此廉泉,五色烂摩尼。”(《廉泉》)“地与楼台相上下,天随星斗共沉浮。一尘不向山中住,万象都从物外求。”(《潮中观月》)“使君非世人,心与古佛闲。时要声利客,来洗尘埃颜。”“俯仰尽法界,逍遥寄人寰。亭亭妙高峰,了了蓬艾间。”(《南都妙峰亭》)
水与禅。“闭眼观身如止水”“水中照见万象空”(《王巩清虚堂》),“能如水镜,以一含万”(《送钱塘僧思聪归孤山叙》)   [1](P748)   天地万象、丰富多彩、无限广大,皆含映于水中。    
“水性故自清”(《廉泉》)。“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逃形。”(《次韵僧潜见赠》)苏轼讲的是艺道同一的文艺本体论。
2 .水育文学    
苏轼以水论文艺,最先受其父苏洵思想的启迪。苏洵在《仲兄字文甫说》中从美学角度对风水涣作了绝妙的解释:“今夫风水之相遭乎大泽之陂也,纡余委蛇,蜿蜒沦涟,安而相推,怒而相凌,舒而如云,蹙而如鳞,疾而如驰,徐而如徊……殊状异态,而风水之极观备矣。故曰:‘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水”是指创作主体及其艺术修养,“风”则是指客观事物刺激了创作主体,而让创作主体产生了创作冲动、灵感和激情;“风水相遭”是指客观事物触动了创作主体,使创作主体产生了灵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石山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1](P1492)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於所当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1](P1035)   苏轼在《滟滪堆赋》中指出:“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惟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
苏轼从父亲那里接受了“风水相激”“实中溢外”的观点,所以坚持有为而发,不勉强为文。“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是苏轼的艺术创作动力;“随物赋形,尽水之变”是苏轼的艺术表达、创作方法;“行云流水,文理自然”是苏轼的艺术鉴赏、创作风格。苏轼的水育文学论正是“风水相激”观点的引申、充实和发挥。
(二)山水文化的鉴赏    
诗因景而生色,景因诗而扬名。山水文化鉴赏是苏轼“水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山水文化鉴赏,揭示水流的不同形态如江河湖海、潭泉井瀑等的文化内涵,指出不同地区的水文化差异,达到怡情养性的目的,同时为构建水工程文化学、水工美学、水景观学提供理论支撑。
巴山蜀水的雄奇、灵秀对苏轼创立“水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蜀中名胜记》说眉州“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列眉通衢,平直广衍,夹以槐柳,绿阴翳然。小南门城村,家多竹篱桃树,春色可爱,桥之下流,皆花竹杨柳。泛舟其间,乡人谓之小桃源”。
苏轼对眉山的水生态的描写是:“清江入城郭,小圃生微澜。”(《送千乘、千能两侄还乡》)对乐山河流形态的描写是:“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初发嘉州》)眉山被陆游誉为“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故乡的山清水秀对苏轼青少年的浸润是“润物细无声”。    
对黄河水文化的领悟是:“活活何人见混茫,昆仑气脉本来黄。浊流若解污清济,惊浪应须动太行。帝假一源神禹迹,世流三患梗尧乡。灵槎果有仙家事,试问青天路短长。”(《黄河》)“气脉本来黄”,揭示黄河文化的精髓。    
对长江水文化的领悟是:“山川同一色,浩若涉大荒”(《牛口见月》),“惟余八阵图,千古壮夔峡”(《八阵碛》),“长江连楚蜀,万派泻东南。合水来如电,黔波绿似蓝。余流细不数,远势竟相参”(《入峡》)。“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北客随南贾,吴樯间蜀船。江侵平野断,风卷白沙旋。欲问兴亡意,重城自古坚。”(《荆州十首》)“同一色”“涉大荒”“尽平川”道出楚地的山水构型的特征。
“瞿塘迤逦尽,巫峡峥嵘起。连峰稍可怪,石色变苍翠。天工运神巧,渐欲作奇伟。坱轧势方深,结构意未遂。旁观不暇瞬,步步造幽邃。苍崖忽相逼,绝壁凛可悸。仰观入九顶,俊爽凌颢气。晃荡天宇高,奔腾江水沸。”(《巫山》)三峡奇观,鬼斧神工,夺人心魄。
“楚人少井饮,地气常不泄。蓄之为惠泉,坌若有所拆。泉源本无情,岂问浊与澈。”(《次韵答荆门张都官维见和惠泉诗》)苏轼将“井饮”与“地气”关联起来,透露出楚地民俗。    
“襄阳逢汉水,偶似蜀江清。蜀江固浩荡,中有蛟与鲸。汉水亦云广,欲涉安敢轻。”(《汉水》)“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法惠寺横翠阁》诗集卷九),苏轼这里流露的不仅仅是思乡之情,更重要的是不断将巴山蜀水与异地山水进行比较,把蜀水文化推向全国。    
对海文化的领悟是:“蓬莱海上峰,玉立色不改。孤根捍滔天,云骨有破碎。”(《文登蓬莱阁下,石壁千丈,为海浪所战,时有碎裂,淘洒岁久》)“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八月十五看潮五绝》)蓬莱看海,赞峰誉浪;钱塘观潮,说古论今。    
(三)山水画点评    
苏轼在《画水记》中对古今画水做了评述:“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指出水面画法的单调,就水画水;“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孙位始出新意,以水石的激荡为表现主题,注重水与边界的相互作用,因“随物赋形”,方可“尽水之变”;“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始,知微欲於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仓皇入寺,索笔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孙知微仍在水石激荡上下笔,“营度经岁”,反复在结构、布局上推敲,然后一气呵成。“近岁成都人蒲永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蒲永升深得山无水不活、无活水不灵的真谛,“尝与余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   [1](P805)   。活水的视觉冲击可见一斑。    
苏轼在《净因画院记》中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於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於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於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於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1](P777)   苏轼抓住“常形”与“常理”的矛盾,揭示画论的精髓。    
“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所谓游刃馀地、运斤成风。”(《书吴道子画后》)   [1](P1602)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1](P1601)    
在苏轼一系列的山水题画诗当中,“烟雨”“云烟”“浮空”“缥缈”都是高频出现的词汇,“浮空”“缥缈”则是云山烟水给观者最直接的感受。
苏轼由水的不同形态,提炼出组成画面美感的三元素:烟、雨、云。
山水画:“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长江绝岛诗意图


“照眼云山出,浮空野水长。”“经营初有适,挥洒不应难。”“咫尺殊非少,阴晴自不齐。径蟠趋后崦,水会赴前溪。”(《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三首》)苏轼极为重视绘画构图,经营位置,实践上要做到“径蟠趋后崦,水会赴前溪”,景物要错落有致、连绵呼应,这样才能在和谐中见变化,构成完美的整体。
“目尽孤鸿落照边,遥知风雨不同川。此间有句无人见,送与襄阳孟浩然。”“木落骚人已怨秋,不堪平远发诗愁。要看万壑争流处,他日终烦顾虎头。”(《郭熙秋山平远二首》)郭熙画论有三远:平远、高远、深远,苏轼对“平远”的理解是“目尽”“顾虎头”,“目尽”是穷尽视线,“顾虎头”是凝聚画眼。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使君何従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王晋卿画)》) 绘画可定格瞬间场景,而诗歌却能揭示场景变化、事件因果、画中情、画外音。苏轼这首山水画评诗就是明证。此诗意象繁杂,表情丰富。诗人采用大量虚词和散文句式加以表达,精炼隽永的诗歌语言的比例有所减少。首先是运用虚词连结词语和句子,造成语意转接连贯。其次,采用散文句式。    
王翚 1713年作 仿王晋卿烟江叠嶂图 扇面

首句写烟江叠嶂,突出一个空字。景由阔至狭,又归于苍茫气象。意象集中,用语紧凑,写出绘画所无法表现的烟云聚散的自然景象,同时又蕴含“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哲理,令人回味。前半部分用赋,铺叙景物。以烟江叠障为远景,描写绝谷,飞泉,萦林,络石,接着视线下移,以小桥野店点缀为近景。最末荡开一笔,以渔舟一叶,浮于江天之间,呼应首句。后半部分抒情议论为主,画图的景物安排有清妍之美,既赞美该画的布局,也抒发诗人归隐之念。
“却从尘外望尘中,无限楼台烟雨濛。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寻孤塔认西东。”(《虔州八境图八首》之六)云烟变换,营造出的流性的“空濛”,由尘外到尘中,“浮空出没有无间”,“迷远”之境由此而生。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书李世南所画秋景》“参差”“欹倒”,山水画以正合,以奇胜。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中说:“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画家作画,出神入化,忘去自身,身与物化,物我两忘,可谓思入杳冥,无我无物,方能达到“无穷出清新”的境界。    
(四)讴歌水利    
苏轼在踏踏实实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同时,还拿起诗歌这种宣传武器,大声为水利鼓与呼,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光彩篇章,是探索水工程文化学的先驱。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茅苫一月陇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吴中田妇叹》)苏轼选取典型的生活情景和人物的行动,通过叙事抒情,间用议论的方式,形象地反映人民凄苦生活现实,揭露出造成人民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新渠诗(并叙)》:“新渠之水,其来舒舒。溢流于野,至于通衢。渠成如神,民始不知。问谁为之,邦君赵侯。”“新渠之田,在渠左右。渠来奕奕,如赴如凑。如云斯积,如屋斯溜。嗟唐之人,始识秔稌。”“新渠之民,自淮及潭。挈其妇姑,或走而颠。王命赵侯,宥我新民。无与王事,以讫七年。”“侯谓新民,尔既来止。其归尔邑,告尔邻里。良田千万,尔择尔取。尔耕尔食,遂为尔有。”“筑室于唐,孔硕且坚。生为唐民,饱粥与饘。死葬于唐,祭有雉豚。天子有命,我惟尔安。”
苏东坡的水利之歌,颂新渠之水、新渠之田、新渠之民,诗中为民请命、与民同喜同忧之情,溢于言表。
《浚井》:“古井没荒莱,不食谁为恻。瓶罂下两绠,蛙蚓飞百尺。腥风被泥滓,空响闻点滴。上除青青芹,下洗凿凿石。沾濡愧童仆,杯酒暖寒栗。白水渐泓渟,青天落寒碧。云何失旧秽,底处来新洁。井在有无中,无来亦无失。”除青苔,洗凿石,去旧秽,驱寒栗,有浚井的辛苦,“井”就来;无浚井的辛苦,“井”就失。    
)水工美学的探索    
1.湖泊水文化的意境美    
在西湖,两条长堤横卧湖面。白堤东西方向,靠近湖的北岸;苏堤,一又三分之二里长,南北方向,靠近湖的西岸,六桥九亭连接,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烟柳,春晓雾蒙,湖光山色。苏堤的修建是系统工程的典型案例,既解决交通问题,又解决了清淤的去处,同时营造了独特的亮丽的风景线,对西湖空间进行分割,内外湖由此而生。长堤卧波,拱桥多姿,上飘彩云,下驶飞舟,柳丝浅绿鹅黄,轻拂半隐半现的石堤,而千年古塔,矗立天际。杭州西湖,四周群峰耸翠,山色空濛,这是天然条件。湖中有白堤、苏堤,把湖面划分成不同的风景区。堤间拱桥,在低平的湖上,赋予了空间的曲线与立体感。堤上桃红柳绿,丰富了湖中色彩。桥下游船往来,时装笑语,波光桨影。堤边春风怡荡,长条拂水,更增添了山湖秀色,旖旎风光。还有花港观鱼、小瀛洲、平湖秋月等水面上的园中之园、景中之景,给人以丰富多彩与多层次的感觉。春夏秋冬、花朝月夜,都有赏不完的风景。苏东坡诗云:“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轼在颍州》)。六桥指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桥,古朴美观,映波桥就是那六桥由南而北的第一桥,桥长 17 米,宽 6.7 米,单孔石拱桥,始建于北宋,民国 9 年桥面改石级为斜坡。水榭茶楼,小桥长廊,倒映在波光之中,将桥取名为“映波桥”正是恰到好处。站在桥上,一边可见新建的雷峰塔,一边则是另一处西湖十景“花港观鱼”。随着时光的流逝,白堤已毁,苏堤健在,苏东坡开景观水利、人文水利的先河,构建西湖的美学框架,为西湖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奠定基础。    

苏轼对湖泊的水景观美学诠释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此诗是水景观的精品设计,丽日晴空,水生光,清晰分明,瑰美华艳,为浓抹;雨丝风片,山着色,缥缈隐约,素雅朦胧,为淡妆;“潋滟”为正,“空濛”为奇,奇正相合,浓淡相宜,遂为西湖定评,千古绝唱。水天、山水、晴雨、人湖、浓淡的对比,诗画美、朦胧美、人文美、色彩美,美不胜收。“西湖之景甲天下,惟公能识西湖全”,阮元对苏轼的这一评价足征苏东坡对西湖风景了解之全面透彻。

今日苏堤

2.   河流水文化的生态美
“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吏民笑相语:‘使君老而痴。’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绕郡十余里,不驶亦不迟。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此岂水薄相,与我相娱嬉。声色与臭味,颠倒眩小儿。……”(《泛颍》)这首诗是苏轼对河流生态的赞美。    
颍水忽直忽曲,舟停时则水如明镜,舟行时又浪似锦文。它摄下诗人的身影,当舟中的诗人向水中的自己致问时,它竟然生出鳞甲,与诗人相嬉,扰乱水中的诗人的须眉,散而为上百个东坡,又在顷刻之间还原为一。亲水、近水、娱水、水之奇,水之清,水之活,水之趣,跃然纸上。难怪清代文艺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说:“东坡长于趣。”
3. 水力机械的造型美
水车。“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天翁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无锡道中赋水车》)他对水车之美,赞誉有加。前两句用“翻翻联联”“荦荦确确”描述水车结构中的构件的连接和构件的造型的形式美,三、四句“浪走云阵”“针抽稻芽”描述水车造就的绿色、动态环境美。    
辘轳。“新系青丝百尺绳,心在君家辘轳上。我心皎洁君不知,辘轳一转一惆怅。何处春风吹晓幕,江南绿水通珠阁。美人二八颜如花,泣向花前畏花落。临春风,听春鸟。别时多,见时少。愁人一夜不得眠,瑶井玉绳相对晓。”(《辘轳歌》)将青丝化为井绳,心情随辘轳转动而起伏,妻子对夫君的深深思念在辘轳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4. 园林景观的布局美    
苏轼的《灵璧张氏园亭记》透露出他的造园理念和美学思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外”是对园林边界的处理,以高深的修竹和乔木围隔成一个静谧的私密空间;“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其中”是对园林的整体设计,取汴河的余脉,以水贯园;“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有水必有山,山水不能分离,叠石以“怪”为要义;“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植物的配置及分区,营造不同的文化氛围,既有水岸的静思,又有山林的飘逸,还有都市的富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建筑物的形制体现文化内涵,这里取吴蜀风格;“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1](P805)   ,这是对园林功能的要求,既要躲避闹市的喧哗,又能颐养天年。“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造园者独具匠心,处处留心,方有“无一不可人意”的效果。    
《李氏园》云:“其西引溪水,活活转墙曲。东注入深林,林深窗户绿。水光兼竹净,时有独立鹄。”“小桥过南浦,夹道多乔木。”“尽东为方池,野雁杂家鹜。”“其北临长溪,波声卷平陆。”理水是园林的灵魂,活水入园是关键,以水贯园使园林成为有机的整体,串接、引导游览路线。    
咏园诗《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包括:湖桥、横湖、书轩、冰池、竹坞、荻蒲、蓼屿、望云楼、天汉台、待月台、二乐榭、泉亭、吏隐亭、霜筠亭、无言亭、露香亭、涵虚亭、溪光亭、过溪亭、披锦亭、禊亭、菡萏亭、荼蘼洞、筼筜谷、寒芦港、野人庐、此君庵、金橙径、南园、北园,涉及桥、湖、轩、池、坞、蒲、屿、楼、台、榭、亭、洞、谷、港、庐、庵、径、园,几乎涵盖了园林的所有建筑,反映出苏轼对园林艺术的鉴赏水平。


题泉。“泉源从高来,走下随石脉。纷纷白沫乱,隐隐苍崖坼。萦回成曲沼,清澈见肝膈。众泻为长溪,奔驶荡蛙蝈。初开不容椀,渐去已如帛。传闻此山中,神物懒遭谪。不能致雷雨,滟滟吐寒碧。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麦。”(《荆门惠泉》)揭示泉的地质构造,穷尽泉的千姿百态,诠释泉的无量功德。    
“金沙泉涌雪涛香,洒作醍醐大地凉。倒浸九天河影白,遥通百谷海声长。僧来汲月归灵石,人到寻源宿上方。更续茶经校奇品,山瓢留待羽仙尝。”(《虎跑泉》)“涌雪”是动态美,“涛香”是味觉美,“汲月”是空灵美。    
题桥。“群鲸贯铁索,背负横空霓。首摇翻雪江,尾插崩云溪。机牙任信缩,涨落随高低。辘轳卷巨绠,青蛟挂长堤。奔舟免狂触,脱筏防撞挤。”(《两桥诗东新桥》)铁索桥的功能美与造型美,跃然纸上。    

今日惠州东新桥
题井。“岩泉未入井,蒙然冒沙石。泉嫩石为厌,石老生罅隙。异哉寸波中,露此横海脊。先生酌泉笑,泉秀神龙蛰。举手玉箸插,忽去银钉掷。大身何时布,大翮翔霹雳。谁言鹏背大,更觉宇宙窄。”(《双井白龙》)井泉一体,泉龙相生,井为小宇宙。    
题亭。“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涵虚亭》)从有限观无限、穷无限、知无限,回归于有限。    
“决去湖波尚有情,却随初日动檐楹。溪光自古无人画,凭仗新诗与写成。”(《溪光亭》)坐亭赏溪光,灵感顿丛生。    
“坐看暘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浴日亭》)虚涵纳万境,亭因其虚,方可穷尽视线,方有“坐看”,方可“遥想”。    
题园。“春池水暖鱼自乐,翠岭竹静鸟知还。莫嫌叠石小风景,卷帘看尽铜官山。”(《题陈公园》)园中山水、竹鱼、鸟石,各要素绝不可少。题轩。“一轩高为黄花设,富拟人间万石君。佳本尽从方外得,异香多在月中闻。引泉北涧分清露,开径南山破白云。此意欲为知者道,陶翁犹自未离群。”(《万菊轩》)轩廊曲径,分割空间,沟通楼台,增加景深,组织游览,引导观赏,体现形象美、节奏美。    
题寺。“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题金山寺回文体》)回文体的对称性令人叹为观止,给出的正反两种空间序列,皆为妙景横生,对景观游览路线的设计,另辟蹊径。主客易位、全息对称、句句双景伴生;空间转换、步移景异、高潮序曲倒错。    
题楼。“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望海楼晚景五绝》)望海楼上,更上一层,凭槛极目,销忧开怀。    
题潭。“翠壁下无路,何年雷雨穿。光摇岩上寺,深到影中天。我欲然犀看,龙应抱宝眠。谁能孤石上,危坐试僧禅。”(《仙游潭》)潭静且深,是禅宗“水观”的好去处。    
参考文献:    
1 ]苏轼.苏轼散文全集[ M ].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6
2 ]苏轼.东坡易传[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原载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2 月第6期, 责任编辑刘明。张卫东校订)
作者简介:

刘冠美 (1946—2015),男,辽宁黑山人,四川省都江堰东风渠管理处教授级高工,研究方向为水工美学。

刘同尘   (1974—),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东风渠管理处职工。

免费打赏
liuyaran1981
2023年04月21日 13:41:20
2楼

水文化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