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科学和美学:柱础
zsd_5647265543
2023年02月14日 11:33:30
只看楼主

一座木构建筑能够存世百年,千年,离不开每一根柱子千百年的坚韧挺立。 然而,中国古建筑的木柱,怕火,怕水。为了保护木头,我们可以看到古建筑上饰以油漆彩画,这是其一;另外,古代建筑设计匠人们,为保护古建筑不受潮湿腐朽,还在木柱的“脚下”加了一个精妙的细节——柱础(清代称柱顶石),不仅起到防潮作用,还能更均匀的分担木柱的承重功能,大大提高了古建筑木柱的使用寿命。

一座木构建筑能够存世百年,千年,离不开每一根柱子千百年的坚韧挺立。

然而,中国古建筑的木柱,怕火,怕水。为了保护木头,我们可以看到古建筑上饰以油漆彩画,这是其一;另外,古代建筑设计匠人们,为保护古建筑不受潮湿腐朽,还在木柱的“脚下”加了一个精妙的细节——柱础(清代称柱顶石),不仅起到防潮作用,还能更均匀的分担木柱的承重功能,大大提高了古建筑木柱的使用寿命。

图片

▲佛光寺大殿柱础

图片

▲晚峰·唐风五彩遍装斗拱积木-柱础局部(不售款)


图片

▲晚峰·唐风彩遍装斗拱积木-柱础局部(不售


南北大不同——柱础


“山云蒸,柱础润。”这是《淮南子》中描写水气凝结在柱础上的画面;而民间也以“础润而雨”判断梅雨季节到来。木头怕雨水,离不开柱础的保护,中国南北空气湿度、雨季长短各有不同,一般来说,南方的雨水充沛,土壤和地表的湿度较高,所以南方的木构建筑相比北方,存世条件更为苛刻。
在古代,即使同一时期,南北古建筑在柱础样式上,考虑到防潮因素形制差别较大,参考下图。

图片

▲山西·晋祠寺圣母殿 -约公元1023年-覆盆柱础

图片▲浙江·保国寺观音殿 -约公元1013年
注:由于浙江宁波位于烟雨江南,浙江保国寺的覆盆莲花柱础之上还垫加鼓形柱础,地表湿气更难接触到木柱。


数千年的摸索之路——柱础
传承中国文化,追溯文化源流,这是中国人坚持不怠的努力和理想。中国建筑发展史浩瀚无垠,古建筑上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可以从历史长河中窥见其成长脉络和文化基因。
古建筑低调的柱础,它演变发展,其实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人不断领悟自然规律,从而敢于“造物”和“创世”的伟大智慧。

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的大多木构建筑采用夯土房基,比如庙底沟文化(约公元前3900年)遗址考古发现:其建筑的木柱底部一截深入土里的柱洞,然后用陶片砾石黏土等分层夯筑,有学术分析认为这是最早的“暗柱础”做法。

图片

▲庙底沟遗址-房基。来源:《大众考古》2018年第10期

石器时代的夯土房基做法一直发展延续到青铜时代。通过考古学家对河南殷墟遗址分析发现,公元前1300多年的商代,夯土房基的做法更为精进,统治者居所的木柱底部垫着较为平整的卵石——学者分析这块卵石的主要作用相当于后世柱础的“承重”功能,而卵石与木柱底部垫着铜片(“柱鑕”,则相当于柱础的“防潮”功能。(如下图)

图片

▲殷商遗址:柱洞与承重卵石

随着建筑营造经验的积累,匠人们发现,埋入土壤中的木柱,依然容易腐朽,于是开始考虑如何将木柱抬到地坪以上,同时在建筑结构上使得木柱更稳固耐久。到了汉代,木构建筑的柱础石已经普遍使用。(如下图)

图片

沂南汉墓-八角立柱及覆盆柱础(临沂市博物馆)

匠心之美——柱础

中国建筑的美学发展,总是绕不开南北朝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佛教的引入,使得中国建筑的审美艺术深受佛教元素的影响。佛教心灵世界的启发化身一朵朵佛莲,埋藏在建筑的每一个角落。

图片

司马金龙墓-石雕伎乐柱础(北魏早期)

从唐朝的柱础实例来看,莲瓣覆盆式柱础最为流行,只不过相比南北朝的莲瓣雕刻样式,唐朝的莲瓣更为丰满。

图片

▲梁思成先生手绘佛光寺大殿柱础

到了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的宋代,匠人们对柱础的研究已经科学化、系统化,《营造法式》中对柱础的形制和雕刻样式有了专业的规范。明清时期的柱础样式,则在宋代营造的基础上,对形制和样式进行补充和丰富。

从柱础演变发展的数千年历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伟大智慧和高级审美。我们传承中国建筑文化的过程中,也应该参照历史,首先拥有博大的胸怀勇于吸纳各种文化中的精华,然后善于反思和解决问题,最后怀着虔诚敬仰之心去学习和珍惜。

知识点:柱础

柱础解析知识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