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世界城市更新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中国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从农村社会占主导地位,到2050年估计将有10亿中国人生活在城市。
转自公众号:世界城市更新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中国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从农村社会占主导地位,到2050年估计将有10亿中国人生活在城市。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的乡村走向衰落,出现种种问题:
其中许多村落具有几十代人的社会、文化和纪念性价值,但在目前却缺乏重大的未来意义。
农村需要改变,经济需要复苏,需要重新吸引人们回归。
1、小改动中的格局变迁——“三无”(无风景,无风貌,无产业)普通乡村
修武县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其宰湾村属于七贤镇,是典型的平原村。
村庄为1960年代整村搬迁而成,空间结构呈板正的鱼骨形,没有历史建筑。村庄缺乏风景,西侧紧靠国道,东侧的丘陵属于军事用地,不能进入。
面对这样一个“三无”(无风景,无风貌,无产业)的普通乡村,应该如何对其进行提升,既不落入简单涂涂抹抹的俗套,又要在有限造价内给予村庄新的个性是个难题。
建筑师现村中民居断代特征清晰,又夹杂着大量自发建造的痕迹,如彩钢棚、光伏板等,这使村落显得混乱但真实,是近40年豫北民居变迁的一份活态标本。
决定通过美学设计,对村庄进行梳理、放大,使之清晰化,系统化。
1、保留村庄肌理和自建痕迹,形成活态博物馆的基本面。
2、对环境卫生,村庄道路,房前屋后,村庄照明等进行整体提升,为村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对村庄基础设施的提升:道路白改黑(将水泥路面改为沥青路面),增加绿化,弱电入地,用光伏路灯替换原有路灯,治理裸房墙面,下水管道疏通、隐藏等。
精品线路为一条“时间轴线”,它把宰湾村近40年的建设行为串联起来。
对路面、墙面等位置进行艺术化处理,增加街道家具和游戏装置等,使之成为村民公共生活的主要场地。
游戏装置与地绘、街道家具,自发建造一起形成新风景 ?金伟琦
路面,南北主街以三色条带图形为主线,黄色代表燃气管道、绿色代表弱电线路,蓝色代表下水管线,再配以说明文字,共同建构了主街路面的艺术叙事。
街道家具既具有功能性,也是路面叙事的延续,同样呈蓝、绿、黄三色,并与地面色条带相互串联。
街巷路面相对轻松,选用儿童画的形式,也有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图案,如跳房子、迷宫等。它们为村中儿童提供了游戏场所。
路灯主题的墙绘,揭示了增加房屋外保温的事件 ?金伟琦
墙面的墙绘也强调艺术叙事和趣味性。村庄中有多处从建筑外墙中伸出来的路灯,在相应位置绘制了灯光和灯杆的主题,暗示增设建筑保温,遮蔽灯杆的事件。
在主街的中间区域,安置一组游戏装置。并没有采用高科技和昂贵材料,而是一组简单的管道和传音筒。
色带、说明文字和装置与民居基底共同构建主街的叙事性景观 ?金伟琦
新装置与墙面的墙绘,原有管线,及地绘的色带图案相连,形成墙地的三维空间叙事。
在重要位置上增设节点,包括:豫北民居展厅,村标,卫生院立面改造,“椿暖花开”艺术装置,“有囍有鱼”广场等。
村标,位于宰湾村西侧,卫生院和豫北民居展厅之间,从国道上可以看到。村标是一组高低不等的柱状体,它代表宰湾村的发展蒸蒸日上,节节攀升,在柱体上是村庄大事记,如建村、建校等重要时刻。
豫北民居展厅由两个院落改造而成,建筑师将院落打通,保留了场地中的三栋老建筑,作为60年代民居的代表。
“有囍有鱼”广场,位于主街中部,场地原是集体用地,村民在此处种菜。菜地与道路间有一处变电站和一个杂货亭。建筑师将此处改造为村中的小广场,供村民日常休闲使用。
像宰湾村一样的村庄在修武县,乃至中国都有大量的存在。它们没有特殊的景色,没有历史风貌,也没有显著的产业,就是普通村庄,普通人和普通生活。宰湾村尝试为普通乡村提供一个空间提升样本。
在乡村振兴异地扶贫搬迁的浪潮下,许多移民新村拔地而起,几乎全部是推倒重来亦或是另辟新地,无论如何模仿和研究乡土秩序,设计几乎很难回应自然而然的传统村落的肌理,同时多个自然村的村民的集中安置,是对其村民生产生活的行为秩序的打散与重组,若有所不当,就会造成新的隔阂与矛盾。
宋家沟乡位于岢岚县东南部,其乡政府所在地宋家沟村是一个背靠山脉,卧于岚漪河畔的中心集镇。
村庄从东向西,新旧村依次排开,村内村民边界意识明显,公共活动空间缺乏。一河之隔,两侧村民的交流和融合极少,传统旧村空间变成“羞涩”空间,公共活动和场所被分割。
在一系列问题交织的情况下,整村的系统规划和全面介入改造迫在眉睫。
沿河岸吸纳周边空余场地形成开放的活动空间,同时植入庙宇、浴室等公共建筑,将原来起单一带状的分割线,变成了有机多元的链接带。希望搬迁而来的村民可以无论从空间还是生产生活都融入本村。
村庄毗邻高速和省道,在山脚下平平无奇,所以设计一个尺度适当的村庄标识,能够营造起充分场地进入感,并与整个地域互相回应。
从1960年人民公社运动开始至今已近50年,人民公社这个院落见证了村庄的历史记忆和现在老人们的青春,遵照村民的意愿,维持它原本的风貌,我们保留了其木结构,保证其原来的尺度,通过现代建造技术对其进行了加固。
将原本村庄的供销社改造为客栈,同时也为村庄老人提供食堂服务,其原本偌大的院子变成了公共戏台,为村庄不断注入活力。
如今的宋家沟已经变成了人流络绎不绝的景区,商业与生活交融,新旧村民、儿童、青年、老人在桥头、广场、河畔、展开了新的生活。
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是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必然需要。乡村振兴旨在让乡村重新焕发魅力,蕴藏在乡村的中华文化可以延续和崛起,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创业人才回归乡村,产业得以振兴,农民得以富裕,乡村变的更美。
此次乡村振兴改造建立“租金+股金+就业收入”收益模式,将村民空余的房子流转出来,进行风貌改造,此后引入新兴产业,将
农、商、文、旅结合在一起
,多业态组合、支撑,最终实现村民增收。
在此方针下,设计团队对李窑村的产业特色进行挖掘。李窑村1000多亩水稻将成为其农业特色本底。同时,引进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将乡村振兴与现代科技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建设与相关行业相匹配的办公、休闲、运动、住宿的场所,让新李窑人可以在此安居乐业。
在此产业框架基础上,设计团队梳理了村子的肌理和片区,拟定整个村子大致可由前导区、餐饮市集区、文创雅集区、新产业培育区、康养民宿区、农业市集区六个部分组成,
整体打造“农业+旅游+文化+电商平台+民宿”融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链
。
一期计划改建民房133栋,总计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分为两大类,90年前后的砖混结构建筑和2000年以后新建的小洋房或别墅类,改造的重点就在90年代这批老房子上。
这批民房多为砖混结构空斗墙体,三开间,二层或三层,局部挑出楼板以及屋面板为预制板,整体结构性能难以满足日后运营功能以及村民日常生活。
改造的重点是南立面,设计团队选拟了几栋示范样板,进行基本模块的组合。因每套民房的尺寸和空间不同,所以即使是采用基本模块组合之后,依然没有完全一样的两套房子,再加上受造价和结构限制,青砖与仿青砖柔石贴面结合使用,使得建筑的丰富性和设计施工的可操作性同时得到了满足,真正做到
一村一特色
。
在整体的景观方案上,团队通过因地制宜的设计,在对现有的资源进行规划整合后,团队从河道、农田、建筑场地出发,重塑一个原生的、自然的“河+田+民宿”的乡村景观格局。
在文化打造上,挖掘、传承、发扬李窑优秀文化、民间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村史博物馆、李窑村青砖、青村刻纸、打莲湘等。
吴良镛在《广义建筑学》中就指出,建筑学的任务以及建筑的外延内涵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这几年来,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各种拓展,建筑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很多改变。
建筑师被赋予了全新的责任和期望去直接面对一些传统意义的建筑学外的各种问题,即非建筑物本身的变量。
枫桥,一个浙江诸暨的千年古镇,历史上因“古越建都”、“枫桥三贤”成为诸暨东北部地区的文化中心。然而表面上名声显赫的古镇,事实上却落寞萧瑟。
建筑师首先考虑的是枫桥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项目,小镇空间蕴含着太多诸如自然地貌、老旧建筑、历史记忆、文化传承等,是真正的“整体织补式”的有机更新。
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三合一进行统一设计,内容比较偏设计而轻规划。在设计对象的类型上和城市是一个级别的,除了规划、建筑以外,还包括了市政、交通、能源、安全、灯光、景观、智能、城市家具等等所有建设领域内的设计项目。
充分从以下几点出发改造,强调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各项参数的平衡。
孝义老街 ?赵强
另外在枫桥小镇建设项目中给予了普通居民享有重要的决策权,很多设计的细节都是现场与居民商量协调后确定实施,一方面化解了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增强了设计的落地性。
在小镇整体的改造中一方面注重情感,在设计中,非常注重对当地人情感的保护和回应,现状存在的予以保护利用。另一方面还保护人文传承,每处地方都有其特殊的人文积淀,改造帮助其恢复并发扬人文精神。
为了满足农村与城市的发展需求,缩短城乡差距,吴房村被选为上海第一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指导方针,是上海南郊的桃花源,占地约358亩。
吴房村的整体风貌设计源于中国美术学院设计总院邀请著名中国画家吴山明老师与吴扬老师联袂创作的“桃源吴房十景图”,后续的整体规划、建筑、景观、风貌设计都源于这幅“桃源吴房十景图”。
这次项目围绕“源于艺术、高于设计、充满灵性!”的思路,充分完成“将美丽绘于乡村,让艺术留住乡愁”。
吴房村项目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现状基础上,保留原有的乡风乡貌。设计师从房、农、林、水、田、路、桥七个方面着手,全新布局。
在保留了田间作物、水系河道和古树的前提下,建筑设计师考虑最多的是如何保留吴房村的历史印迹。在改建之初,建筑师充分调研了吴房村的历史建筑和周边环境。建筑基调汲取了吴房村原貌最淳朴的粉墙黛瓦风格,整体色调以素雅为主,柔美的坡屋面流线、朴实的木饰线条与窗框、步移景异的村落景观,与桃花相映成辉。
村内人行小路以老石板、小青砖、鹅卵石等元素铺就而成,村内丰富的自然河道加以疏浚整治,在此基础上补充芦苇、花叶芦竹、蒲苇等提升野趣;水面种植多种挺水、浮水及沉水植物,以净化水质,营造水生态系统。
还有近20座不同的桥梁,设计根据不同需求,将道路与桥梁的联通结合,整体上功能与风貌相适宜。另外在村内的植物种植上,在保留了村内原有的基础上再增加本地常见的乡土树种,用植物造景打造适宜的空间环境,提升整体风貌的氛围。
设计团队将艺术、设计、绘画等元素融入到该项目的设计当中,旨在创造出与“黄桃”产业相关的新型体验,以丰富产业的多样性。风貌提升后的吴房村迅速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与媒体播报,逐渐成为上海的网红村。
1. 环境整治,提升风貌
,在村庄原有肌理的基础上,对村落结构进行了梳理,对村庄景观进行了改善和提升。
2. 改造建筑,打造亮点
,在村庄中选取多个建筑,根据建筑特点进行改造,形成具有独特性格的,具有传播力的空间节点。
3. 引入社会资本,多元发展 ,通过政府前期工作,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节点的方案设计,之后引入社会资本,形成良性互动,完成乡村振兴。
结语:
总的来说,乡村改造是以生态振兴为基础,引导村民共建,利用有限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创造多元化业态空间,吸引资本与人才的“返乡”流动。
2楼
中国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从农村社会占主导地位,到2050年估计将有10亿中国人生活在城市。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的乡村走向衰落,出现种种问题:
其中许多村落具有几十代人的社会、文化和纪念性价值,但在目前却缺乏重大的未来意义。
农村需要改变,经济需要复苏,需要重新吸引人们回归。
回复
3楼
回复
4楼
感谢分享!
回复
5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