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屋面的举折/举架
暴富仔
暴富仔 Lv.2
2022年12月22日 14:49:54
只看楼主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屋顶具有独特的与其他建筑体系截然不同的造型特点。主要包括:大屋顶、举折、屋角起翘、屋顶装饰。其中举折与起翘最为特别,这两者的结合使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呈现出优美的曲线,迥异于其他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屋盖斜坡曲线取得的方法宋称“举折”,清称“举架”。这两种方法虽然都使屋盖成为曲面,但“举折”和“举架”的出发点和步骤却完全不同。 1:宋《营造法式》卷第五大木作制度二的“举折”法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屋顶具有独特的与其他建筑体系截然不同的造型特点。主要包括:大屋顶、举折、屋角起翘、屋顶装饰。其中举折与起翘最为特别,这两者的结合使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呈现出优美的曲线,迥异于其他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屋盖斜坡曲线取得的方法宋称“举折”,清称“举架”。这两种方法虽然都使屋盖成为曲面,但“举折”和“举架”的出发点和步骤却完全不同。


1:宋《营造法式》卷第五大木作制度二的“举折”法


举折:即定屋顶坡度及屋盖曲线的方法,亦谓之定侧样。《营造法式》(以下简称《法式》)中先笼统描述了举折之制的基本方式,即“先以尺为丈,以寸为尺,以分为寸,以厘为分,以毫为厘,侧面所建之屋于平正壁上,定其举之峻慢,折之圜和,然后可见屋内梁柱之高下,卯眼之远近”。其意为先于板壁上作一比十的侧样,再定“举屋之法”和“折屋之法”。

图片


“举屋之法”即整体控制屋面举高,将前后橑檐枋距按照建筑类型等分为三分或四分,取其一分为举高。另根据建筑类型的不同有相应举的加高之法。


“折屋之法”是在整体举高的基础上细化“槫”的定位之法,所依基准值即为举高,先定首折数值为举高的十分之一,即“每尺折一寸”,首折之下则是“递减半为法”,同时亦考虑到变通之法及不同建筑类型折屋之区别。


图片

2: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举架”法


其实“举架”的方法是比较简单的,就是将屋顶坡的斜度越往上越增加。也可以叫系数法,就是每一架椽举高都用一个系数来表示。


图片


步架:清式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条桁(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步架依位置不同可分为廊步(或檐步)、金步、脊步等。如果是双脊檩卷棚建筑,最上面居中一步则称为“顶步”。


图片


平水:脊瓜柱上端除举架外另加的高度。平水的高度虽有一定的尺寸,但要点还是要设计人员临时酌定。其通用的规则,即按各桁下垫板的高度;如果是有斗拱的大式大木,平水为四斗口,没有斗拱的小式大木,平水为柱直径减一寸。


举架:所谓举架,指木构架相邻两条桁(檩)之间的垂直距离(举高)除以对应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清代建筑常用举架有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等,表示举高与步架之比为0.50.650.750.9等等。清式做法的檐步(或廊步),一般定为五举,称为“五举拿头”,飞椽则为三五举。大式建筑最上一举往往在九举之上,还加平水,但一般不超过十举。


图片


根据清式屋面“举架”的规则,具体做法应该是,首先确定房屋的等级和规模,然后再确定大木的檩数,从而确定出每步架的距离,最后根据举架系数确定出每步架的举高,将房脊推到适当或需要的高度。屋面举架的变化,决定屋面曲线的优劣,所以应用举架时应十分的注意屋面曲线的效果,使其自然缓和,达到视觉上舒服的感觉。计量举高也有较为固定的方法,在桁檩直径相同的情况下,一般是按相邻两檩的底面(称为平水)之间的垂直距离来计算的。


清工部《工程做法》(简称《工程做法》)中提及五举、六举、六五举、七举乃至九举等,即举架之高等于步架之长的十分之五,十分之六……十分之九。举架的急缓,以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而定,最下一举多是五举,飞椽则三五举,最上一举往往在九举之上,还加平水,将房脊推到适当或需要的高度。


3:举折与屋面曲线


从屋顶的剖面看,屋面是由不同坡度的多条折线构成,这些折线从屋檐开始逐段升高,即越高处的坡度越陡,这种折线的做法称为“举折”“举架”。椽条上铺瓦、泥、枋板等后受压弯曲变形,加之用泥填充转折处,后使由多条折线构成的屋面显得像一个曲面,因此中国古代的大屋顶常被认为是由曲面构成的。


图片

a)三段折线的举折屋面 b)填平转折处之后的近似于曲面的屋面

图:中国古代的大屋顶

来源:《谈举折与起翘的起源》--王柏弋


4:举折与起翘


举折的出现是出于功能上的需求,已有的“阶梯形”屋面做法,既满足了提高屋面坡度后的采光需求,又创造出了折线的屋面。而起翘的出现,除最初的裹角具有保护屋架的作用以外,之后的发展大多是出于装饰的目的。


角脊、斜脊翼角装饰物的反翘,使屋面看起来具有了初步的曲线,丰富了屋面的造型。翼角装饰的反翘所产生的初步曲线早于早期折线屋面的出现。折线屋面出现以后,结合已有的抬梁做法发展出了举折,使屋面看起来像是一个优美的曲线。


举折使用的抬梁做法又使抬高角梁成为可能,之前大叉手做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有了角梁的抬高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起翘,使屋面具有丰富的曲线,更美观的外形。


图片

举折(左)与反翘斜脊 (右)转变为举折、起翘、出翘相结合的屋面曲线(下)

来源:《谈举折与起翘的起源》--王柏弋







声明:本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有出入以真实情况为准,本公众号不对因使用本文章而产生的任何后果承担法律责任。文章仅限交流使用,部分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知识点:古建筑屋面的举折/举架

古建筑屋面荷载汇编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