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诞生 之初,庇护为其 存在的根本价值,因此稳定与否成为了衡量建筑能否在自然的考验中屹立长存的重要准则。无论是古埃及的金字塔还是中华文明的干栏式民居, 传统建筑都力求在视觉与建构上实现绝对稳定 。
在建筑诞生
之初,庇护为其 存在的根本价值,因此稳定与否成为了衡量建筑能否在自然的考验中屹立长存的重要准则。无论是古埃及的金字塔还是中华文明的干栏式民居,
传统建筑都力求在视觉与建构上实现绝对稳定 。
而在基本的庇护作用已得以轻松满足的当代社会,
建筑开始逐渐跳脱出传统的功能限制,成为了建筑师们为印证某些特定概念的新兴试验品 。
因此,建筑的形态开始打破传统框架中上大下小、上轻下重、梁柱支撑的观念限制,朝着视觉上反重力、倾倒式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建筑造型的更新并不是单纯的为博人眼球 。从实用角度看,上部空间的扩展能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对地面空间的退让也能创造出更直接的用地资源,从而疏松交通路径。
从概念创新角度上看,
建筑形态的每一次变更体现的都是建构技术的重大飞跃以及建筑师对于未来建筑发展模式的全新探索与预判 。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对反重力概念深入诠释的建筑与建筑师们吧。
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对于结构与建筑运动有着过人的直觉,他手下的建筑看似违反了重力的准则,但却又显得如此合理,因为
建筑形态的延伸似乎并非人为所致,而是建筑自身运动的结果 。
建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一幅儿童放飞鸽子的画作,卡拉特拉瓦提取了其中的曲线动态美与对自由梦想的憧憬。
建筑悦动的姿态与纯净的色彩与周围高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枯燥的城市生活中,建筑张开的羽翼为行人提供了一方可净化心灵的庇护所。
与外部打开的形态不同,内部空间向上收缩,使进入建筑内部的人们能够获得精神上的稳定感。
位于巴西的明日博物馆延续了卡拉特拉瓦的建筑风格,
具有结构美与形式美的高度协调 。
带有大型活动翼的悬挑屋顶和立面结构几乎扩展了整个码头的长度,同时最小化了建筑的宽度,海面营造出一种博物馆漂浮在水面上的印象。
女人桥小巧玲珑,通体白色,只由斜向伸出的数条钢索连接而成,在桥面旋转之时,神似跳着探戈的女人脚上的高跟鞋。
Thomas Heatherwick:颠覆传统是种风格
鬼才设计师Thomas Heatherwick的每一个设计都充满着前卫而大胆的奇思妙想,反重力元素的使用只是他常用的建筑手法之一。
塔楼4层超高中庭是人们活动的巨型公共广场,结构宏伟弯曲,由下而上,收口逐渐缩小,顶部为透明的玻璃天窗,与木结构的中庭交相映衬。收口的瓶颈好似建筑的束腰。
希瑟威克称“
这一概念旨在为温哥华带来一个新的全球设计卓越水平,包括两座曲线优美、光线充足的塔楼和一个供社区参与的公共地面广场 。”
虽然此蜂巢塔楼最受人关注的方面在于曾因自杀事件频发而被迫关闭,但就结构而言,其不失为一处构造杰作。
塔楼近8层楼高,形如蜂巢,参考了印度“楼梯井”设计理念,将台阶间的虚空留白交错利用,创造出一种
既外放又内收的动态空间体验 。从空中俯瞰,the Vessel宛如囊括万千世界的万花筒。
在Heatherwick的其他设计中,反重力手法也得以广泛使用。例如Heatherwick知名的位于纽约哈德逊河中的景观作品Little Island的每一个“郁金香”单元都是由细柱支撑起宽大的平台。
若说头重脚轻的建筑仍然具有结构合理性,那么有些建筑似乎便完全不受重力控制而悬浮在空中。自然,这类建筑的背后必有极其精妙结构的支撑,但在视觉上却实现了绝对的反常。
One Central Park/PTW Architect让努维尔
One Central Park垂直绿化公寓最令人瞩目的便是其顶层豪华公寓的大悬臂构造。这个悬浮在空中的平台并不能直接供人行走,而是在下方铺设了闪闪发光的镜片。
白天镜片可捕捉并反射阳光至公寓下方的各个空中花园,夜晚则可结合LED装置发出闪耀的星光。
悬臂平台便类似一层天幕 ,折射了一天之内的万象变幻。
在旁人眼中,宫崎骏动画中的移动城堡只能存在于虚幻世界中,然而藤森照信却以原始、古朴的方式打造了一座座栖居于自然的童话般小屋。他打造的世界异想天开却又切实存在。
高过庵仅由三根栗树干支撑,远望小屋仿佛直接漂浮在空中一般。连藤森照信本人在小屋完工之时也不经感叹“怎么那么高啊”。
除此之外,藤森照信的其他建筑也别具风格。可以说藤森照信一生致力的便是
将童话中的世界搬进现实,以一己之力打造了一个个充满童趣而超脱现实的梦幻王国 。
在各类科幻电影中,未来社会的建筑似乎有意与自然准则作对,或是奇形怪状,或是摇摇欲坠,总之在世人的想象中,未来的建筑必定是不拘泥于传统形式的。而
在某些已建成建筑中,我们也能窥探到未来建筑的雏形 。
博物馆坐落于里约热内卢旁海湾的悬崖边,或许是为了获得更丰富的视野并打造滨海的漂浮感,建筑形态不断向外扩展,却只由一根直径29.5英尺的圆柱支撑。
博物馆形似飞碟,但尼迈耶为其赋予的却是花朵的意象,底部立柱形似花茎,支撑着宽大的白色主体。可见
意象的不同便可实现建筑在现实与未来之间的转换 。
虽然苏联早已解体,但
苏联时期留下的建筑遗产却前卫而粗犷,充满对未来世界探索的热情 。
“基辅飞碟”意象的诞生其实源于苏联与美国的太空竞赛,UFO造型的建筑仿佛是一架坠落在市中心的外星战舰。飞碟的内部其实是一个具有完美声光传输系统的音乐厅,扁平的造型正好能满足音乐演奏的需求。
此外,乌克兰境内留存的许多苏联时代建筑都暗含对外星与未来文明的憧憬与畅想。
反重力建筑最引入好奇之处便在于他们究竟是如何实现平衡的,因此外观上看似越不平衡的建筑越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事实上
支撑起一幢建筑或许只需一个支点 。
蒂墨尔山口体验博物馆/Werner Tscholl
这座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超新概念博物馆,为纪念阿尔卑斯高山公路建成而筑。在海拔2509米处伸出的超长构造展现的是人们征服高山的痕迹。
远望建筑好似一块平衡木,以小心翼翼的姿态放置在岩石构成的天然支点上,但待人真正走进室内,又会发现它其实是如此坚固。
由MVRDV打造的格兰平衡屋虽然建筑的50%都悬于空中,但却坚如磐石,还有别具一格的秋千设计。
其平衡的秘密在于房屋外包裹着的一层具有反光隔热功能的不锈钢:山坡这边的不锈钢重量要远大于悬空部分,但在视觉上两者是一致的。
观景台建筑由于需要获得宽阔的视野,还原最真实的自然体验模式,同时规模较小,结构较轻,因此在造型上往往能够营造出其他类型建筑无法达到的反重力效果。
Camp Adventure Park/EFFEKT
位于丹麦的Camp Adventure Park为了营造漫步于森林之上的独特体验,设置了漫长的螺旋式步道。
其中高于地面45米的观景台塔楼避开传统的圆柱形状,而是呈现几何形状以增强游客的体验:整体轮廓腰部细长,底部和顶部逐渐增大。这不仅增加了塔的稳定性,而且增加了塔顶的观景台面积,可以更好地接触森林。
人们常常用望远镜观看远处的风景,而Matteo Thun直接将观景台设计成望远镜的形态,似乎站在这个平台上,视线也更加辽阔。
观景台下方镂空,给人以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体验,大钢架悬挑好似从郁郁葱葱的树林间伸出的一条机械臂。
除了实体建筑之外,许多艺术家也尝试用小型装置来表达对建筑状态的构想。装置艺术由于不受力学的控制,因此形态往往更加天马行空,
所有现实中存在的或是无法立足的都能在此一一呈现 。
来自巴塞罗那的艺术家David Moreno善于用钢丝作为材料创作,在最新的系列“悬浮城市”中,粗细不一的钢丝彼此相交,勾勒出一间间房屋的模样。而竖向的铁丝又冲破了“房屋”的边界,向上下延伸,
仿佛是高速移动遗留下来的幻影 。
或橘、或粉、或白的亮丽色彩更是添加了一层魔幻感,远远看去,色彩亮丽的小屋如同童话般悬于半空。
悬浮于空中的“The Pebble”装置以轻柔 ,优雅又性感的形态漂浮在如巴黎大皇宫一般的空间环境里。
然而装置所带来的感知体验远胜于视觉震撼。
人影在椭圆球面上映射和移动,并最终消隐于某一个尽端。真实的场景在椭圆球面上变慢了 。
无论是建筑还是其他事物,
超出平常的试验总是引人注目的 ,因此这也驱使着众多不安于寻常的建筑师们朝着颠倒、革新的方向你追我赶。
但反观其傲立的造型,
某些异想天开的建筑尝试能否真正适用于现实生活,人们是否能完全将其接纳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远距离观赏 ,也会成为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