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前言 公共空间的基本价值导向是分享和共赢。 从公与私的角度来看,物质空间可以分为私有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而其中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基于社会的开放以及社会人群的交流所形成的。公共空间是一个所有人都是平权的、可以无障碍进入的地区,因此其基本价值导向是分享和共赢。城市公共空间、公共建筑及其公用事业是服务市民日常生活的场所,是市民的基本权益。
Part 01
前言
公共空间的基本价值导向是分享和共赢。
从公与私的角度来看,物质空间可以分为私有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而其中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基于社会的开放以及社会人群的交流所形成的。公共空间是一个所有人都是平权的、可以无障碍进入的地区,因此其基本价值导向是分享和共赢。城市公共空间、公共建筑及其公用事业是服务市民日常生活的场所,是市民的基本权益。
公共空间体系及其品质是衡量城市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
公共空间是供不同个体聚合而生产城市集体文化价值共识的空间,在公共空间位置、规模、品质、风貌的基础上,通过其功能设置和市民活动状态,可以相对准确深入地了解城市的文明状态;通过个体与公共空间的交互,可以形成对于城市整体意象的评价和认知。
Part 02
层级或体系
观点1:宏观层面,运用城市设计的思维方式研究公共空间的存在、生长和体系构建。
案例1:深圳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对公共空间体系的理性谋划
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的组团结构,奠定了城市公共空间基本结构体系,通过明确城市组团的适当规模,结合各组团的功能与特征,确定每个组团公共空间的组织逻辑。在此基础上,以社区为最基层的单位进行公共空间组织,由下至上逐层拼合,形成组团的公共空间体系。
观点2:中观层面,通过城市设计确定公共空间的空间结构。
案例2:深圳湾公园——公共空间的结构性设计
深圳湾公园的设计建设,就是从2000年的概念规划开始,通过空间的结构性安排明确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例如人才中心公园的成功,其核心就在于城市设计阶段布局了一个内湖,通过内湖形成良好的结构性界面。
Part 03
特色或年轮
观点3:宏观层面,公共空间能彰显城市的气质,文化的态度和文明的程度,公园、博物馆、商业中心等代表性场所是了解城市的重要窗口。
案例3:深圳湾公园——深圳的滨海城市理想
随着深圳从陆地城市走向滨海城市,深圳湾沿岸展示了深圳全新的城市印象,完构了深圳滨海城市的理想,15公里长的深圳湾公园连接了滨水地段与城市纵深腹地,连接了不同文化场所和文化需求,连接了香港和深圳。
案例4:华侨城——深圳的生活方式
华侨城处在城市东西发展轴和南北特色轴的交点,形成了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交融的独有生活方式,因此已然成为深圳城市市民心目中的“文化利益共同体”,也是城市荣耀的公共品牌。
案例5:城中村——深圳的文化多样性
城中村是深圳城市化的“潮间带”、城市文化多样性的空间场所和都市化的“门户”地区,如水围柠盟人才公寓既保持了低成本公共空间的特征,又为社会交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南头古城则是把现代人的需求和历史做了一个对接。
观点4:中观层面,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与社会对话的场所,其所容纳的特定场所、特定时间、特定事件和特定历史共同构成城市记忆。
案例6:邓小平画像广场——跨越时代的共鸣
蔡屋围地区邓小平画像广场的画面内容和活动虽然随着时代有所变化,但由于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城市公共中心,所以已然成为深圳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象征地和城市的精神中心。
案例7:蛇口海上世界——东西文化的融合
蛇口海上世界处于深圳外国人密度最高的地区,长期发展形成了具有西方特色和活动和商业业态,成为市民公认的“圣诞节目的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场所精神,同时又是改革开放的一个象征地。
观点5:微观层面,公共空间设计应当着重关注人的习惯和行为特征,并深入挖掘引发人群集聚的原因。
案例8:市民中心的无边际水池——全龄友好的共鸣
深圳市民中心的一处曲面无边际水池,由于其无梯坎设计和浅水面设计符合儿童的行为习惯,而深受儿童喜爱,并间接吸引了家长的前来。因此小尺度公共空间设计不在于花哨的形态,而在于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案例9:莲花二村的石凳——空间场所的神
莲花二村的石凳几乎是未经设计的,但是这个石凳的存在极好地满足了中老年人下棋的需求,所以始终保持着很强的活力。石凳的存在便是这个空间场所的“神”。
Part 04
价值与立场
观点6:城市设计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价值观的的具体行为,空间地位上体现市民为重,设计出发点上考虑人的活动,设计过程中强调多方参与。
案例10:深圳福田中心区市民广场——公共空间的市民优先
深圳市政府是中国唯一一个政府不在中轴线上的行政中心,市民可以从中轴线穿过。这种行政空间与城市的关系,从人和政府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把价值导向在公共空间上加以映射,潜意识里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
案例11:街道改造计划——空间提升的人民视角
福田中心区的街道改造计划从行为学角度出发,结合不同路段不同时间段不同人流活动,自动调整车速限制,打造国内首个全人群全路径步行同平面无障碍城市中心区,从人的行为出发,去分析每一个人在环境中的感受和需求。
案例12:“8+1”新校园计划——更新设计的公众参与
“8+1”新校园计划关注人们在更新设计校园的过程中的参与方式,政府部门、设计师和市民成为城市公共空间新形式、新内容的集体生产者。实施“8+1”新校园计划的过程包含了形成结果的全过程内容和新校园形成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公平、诚信和责任。
观点7:公共空间是城市平权的主要载体,是城市公正的象征,强调公共利益的保障,重在守住更多人的公共利益。
案例13:福田中心公园800m绿化带——公共利益的边界坚守
福田中心公园800m绿化带彰显了法定规划的价值,也说明守住边界,就守住了更多人的公共利益。通过规划的法定性,在土地资源稀缺的深圳保留下来的800m绿化带,如今成为人民活动和欣赏城市天际线的重要空间。
案例14:罗湖口岸公共空间交通改造——有限资源的权重选择
罗湖口岸公共空间道路资源短缺,因此该地区通过延伸轨交、机动车绕行等方式倡导公共交通方式,选择私家车出行的人则要付出更多时间和金钱成本。有限资源的权重选择过程就是规划设计选择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的价值立场的过程。
观点8:空间设计应从使用者的感受出发,与使用者产生共鸣的公共空间会激发群众主动保护和营建大家生活的共同家园。
案例15:香蜜公园婚姻登记处——空间设计的人文关怀
香蜜公园中的婚姻登记处景观设计在细微之处体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文关怀。不同于传统办理手续的民政局办公楼,福田区的婚姻登记处设置在香蜜公园中,并且通过设置曲折的栈道,为办理婚姻手续的新人增加了整个过程的体验感与空间仪式感,彰显人文关怀。
案例16:深圳市民对深圳湾公共空间的保护——空间保护的个体诉求
当深圳湾公园被建上铁丝网,涉及到了公众利益,深圳市民通过多方途径提出反对意见,铁丝网得以拆除。深圳市民对深圳湾公园的保护源于个体的诉求,源于对公共空间的认可和热爱,源于公共空间激发个体对公共利益的责任感。
Part 05
思考延伸
一、做规划“师”而非规划“匠”。作为专业者不能满足于只是掌握一些城市设计的技巧,成为“工具人”,而是要通过不断的思考,梳理正确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运用各种规划知识与规划技能,才能真正令人信服,否则只会成为规划“匠”,而非真正的规划“师”。
二、空间就是社会。对于空间的规划设计,我们应当持有什么的价值立场?空间绝不仅仅是一个容器,可以随意赋形,我们要看到空间背后活生生的人和事,不能作为一个冷漠的专业至上主义者。
三、认知空间、设计空间要兼顾结构与细节。空间的感知和设计不是简单的线性逻辑,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从多维度、多视角的理解空间、设计空间,才能回应城市固有的丰富性。
注:本文来源申客思享会
知识点: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