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一种对河道混凝土护坡进行生态化改造的结构
①
不破坏现有混凝土护坡的结构,
适合任意角度的混凝土护坡,通过物理方法
直接在混凝土表面覆生态基床,打破 “三面光”;
④ 配合栽植有污染物削减功能的植物,可以净化和保持水质,减缓水体黑臭。
可广泛应用于大、中、小型河道及湖泊的混凝土护坡、河堤的生态化改造。
① 混凝土护坡河道可实现快速生态覆绿,营造临堤岸范围的生境,景观效果好;
② 栽种污染物削减功能的植物后,净化水质的作用明显,避免河道黑臭;
本专利已经申报 “2022年第二批四川省住房建设领域信息服务清单”。
① 生态化改造效果好。在不破坏原有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化改造,可以实现水质净化、快速覆绿、生境营造和景观化等综合效果。
② 经济环保。占地面积小,避免大拆大建,在局促河道空间实现 “去硬化” , 填料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项目所在地的土体材料,无需更换和养护,经济环保。
③ 安装简便。本结构由网箱骨架、土工袋、填料和固定螺栓组成,根据混凝土护坡角度可以自由组合网箱尺寸,机械配合人工安装,操作 简便。
本技术已在四川彭州湔江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广西邕江两岸综合整治与利用工程项目应用。
① 经济效益。避免了对原有混凝土护坡的拆除和重建,填料就地取材,节省了投资,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② 社会效益。实现了现有有限条件下的生态改造,规避了用地矛盾。
③
环境效益。避免了混凝和大型机械的使用,实现生态化改造,营造了生境,节能、减少碳排放,实施后改善水体环境,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
受客观条件限制,已建城市范围内的河道大量
采用混凝土
“
三面光
”
。
“
三面光
”
河道的阻隔了水体与土壤的下渗交换,造成了河岸生物带遭到坡坏,打破了河岸生态系统平衡,河道丧失了自净功能,造成水质恶化,引发水环境危机。
同时,
城市快速发展,河道周边地块开发
强度增大
,挤占了河道生态的空间
,
河道生态功能缺失
。
本技术避免了 “大拆大建”,实现了局促空间的河道混凝土“去硬化”的生态化改造,构造简单,尺寸可自由组合,填料就地取材,施工便利,无需养护,对绿色景观打造有较好的示范作用,且落地性强,有较好的市场推广价值。应用需求和前景广阔,可节省工程投资,生态改造效果好。
本技术应用项目 ——广西“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北岸:清川大桥-五象大桥)景观工程”获得了2021年度广西优秀工程勘察设计成果园林景观设计二等奖;广西“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景观及亮化工程(北岸清川大桥至五象大桥)工程”荣获2020—2021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