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处与稀浆封层在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在原材料的选择、混合料的技术要求、使用性能与寿命、摊铺设备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别。故在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规范或者技术指南里,微表处和稀浆封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事实上,正是由于微表处技术的出现,原国际稀浆封层协会(International Slurry Seal Association)也更名为国际稀浆罩面协会(International Slurry Surfacing Association,简称ISSA)
微表处与稀浆封层在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在原材料的选择、混合料的技术要求、使用性能与寿命、摊铺设备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别。故在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规范或者技术指南里,微表处和稀浆封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事实上,正是由于微表处技术的出现,原国际稀浆封层协会(International Slurry Seal Association)也更名为国际稀浆罩面协会(International Slurry Surfacing Association,简称ISSA)。该协会为了指导两种技术的设计、试验与施工,分别编写了一份实施指南(A105和A143);为了推动微表处和稀浆封层技术在我国的健康发展,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在2006年3月发布了《微表处和稀浆封层技术指南》,并且开门见山,详细地罗列了两种技术的主要不同之处。
在权威机构ISSA编写的指南A105中,乳化沥青稀浆封层被定义为:一种将乳化沥青、集料、水和特殊添加剂按照合理的配合比拌和,并且均匀地摊铺到经过适当处理的路面上的技术。它必须均匀,并能与原路面牢固黏结,在使用期内提供一个良好的抗滑表面。
在A143中,微表处被定义为:是由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集料、填料、水和外加剂按照合理的配合比拌和,并摊铺到原路面的薄层结构。它应能满足摊铺不同截面厚度(楔形、凹形、刮痕面)的要求,不同沥青用量和不同摊铺厚度的混合料,经养生和初期交通作用固化后,均能耐受行车作用,并在使用寿命内保持良好的抗滑性能。它应能适应迅速开放交通的需要,一般来说,在气温为24℃、湿度小于50%的情况下,12.7mm厚的微表处要求施工后1h即可开放交通。
由此可见,从定义的角度来看,微表处和稀浆封层的差别在于:是否使用了改性的乳化沥青;是否可以填补车辙;是否可以迅速开放交通。
稀浆封层使用未改性的乳化沥青,微表处则使用改性乳化沥青。在美国,稀浆封层可以使用SS-1、SS-1h、CSS-1、CSS-1h、CQS-1h等不同型号的乳化沥青,微表处使用的乳化沥青型号规定为CQS-1h快凝型乳化沥青;微表处用乳化沥青的残留物含量不能小于62%,高于稀浆封层的要求值(60%),对残留物性质的要求也不相同。
微表处使用的集料的砂当量必须大于65%,明显高于稀浆封层的要求(45%),这说明微表处所用集料必须干净,不能含有太多泥土;对集料的磨耗损失的要求也更高(30%,稀浆封层为35%),说明微表处要求集料必须坚硬、耐磨耗,以保证可以始终提供一个粗糙的抗滑表面。
从下表列出的试验项目要求中可以看出,微表处混合料要满足的技术要求明显高于稀浆封层。
微表处区别于稀浆封层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可以用来填补车辙。在A143中有详细的说明:在实施微表处封层作业之前,应根据需要,修补路表车辙、裂缝与凹陷。深度超过12.7mm的车辙需要使用车辙填补槽单独处理,车辙摊铺槽的宽度有1.52m和1.81m两种;深度超过39mm的车辙,则使用车辙摊铺箱进行多层处理。各层车辙填充材料须在行车作用下养生至少24h,方可在上面进行下一层车辙或封层处理。稀浆封层不能用于填补车辙。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在原材料质量要求、混合料设计指标和使用范围等方面,微表处混合料都比稀浆封层苛刻得多。因此,微表处的路用性能、使用寿命都明显优于稀浆封层。
需要指出的是,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对两种技术的对比基于2004年版本的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指南和微表处技术指南。
推荐资料(点击文字跳转):
微表处施工在山区高速公路的尝试
CJJ_66-95_路面稀浆封层施工规程.pdf
知识点:微表处和稀浆封层技术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