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是长江之肾、 国际 重要湿地,在维系长江中下游生态平衡和江湖关系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岳阳市时嘱咐湖南省“守护好一江碧水”;2020年9月,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做好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推进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 近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攻坚行动计划(2022—2025年)》
洞庭湖是长江之肾、 国际 重要湿地,在维系长江中下游生态平衡和江湖关系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岳阳市时嘱咐湖南省“守护好一江碧水”;2020年9月,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做好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推进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
近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攻坚行动计划(2022—2025年)》 (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提出狠抓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深化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等7项重点任务和1项“禁磷限磷”专项行动。《行动计划》的印发,是在近年来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工作的基础上,拉开了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攻坚战新的序幕。
注重科学分析 坚持协调联动
总磷的控制和削减一直是洞庭湖水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工作之一。为精准识别问题,湖南省专门开展了《洞庭湖总磷污染来源解析及防控对策》专题研究,编制了《洞庭湖入湖河流及洞庭湖水体总磷时空分布专题报告》。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湘资沅澧四水的总磷含量有所降低,但是湖区新墙河、华容河、汨罗江入湖总磷平均浓度还比较高。”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要负责同志介绍说。
有了数据,就有了科学的判定和分析,就能够突出重点,精准发力,集中资源办大事。为此,《行动计划》明确了实施范围为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及长沙市望城区。
那么这次攻坚行动又和以往有什么区别?各项任务应如何推进?对此,湖南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主要负责同志介绍说,此次《行动计划》是以问题为导向,建立了洞庭湖保护和治理项目库,同时结合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等工作,加快推进项目实施。
此次攻坚行动对湖区每个县市的重点项目进行全覆盖,湖南省省直相关部门制定验收销号标准和程序,湖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坚持“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一季一督查”,推动地方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攻坚,确保按期保质完成项目建设,整个攻坚行动既有创新,也有效果。
“将整治项目纳入‘夏季攻势’是这次攻坚行动的一个创新,有效推动了各个项目的落地完成。”湖南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主要负责同志说。
数据显示,2021年,湖南在洞庭湖区实施了279个重点项目,如洞庭湖区种养平衡项目、东风湖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21年,洞庭湖湖体总磷浓度下降至0.063毫克/升,较2015年下降43.8%。2022年,324个新部署实施的重点项目将持续发力。
协同推进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
此次攻坚行动,有两个突出的重点:狠抓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和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
“从各项调研数据来看,面源污染一直以来都是洞庭湖磷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在《行动计划》中,将狠抓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放在了首位。”参与《行动计划》制定的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
对此,专家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以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为抓手,积极推动农业清洁生产,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同时,严格控制池塘养殖尾水污染,落实化肥、农药负增长行动,推动建设生态沟渠、缓冲带等生态拦截与尾水回用工程,拦截和净化农田氮磷径流。
专家提到,规模以下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点。一方面规模化利用技术还有待提升,另一方面资源化利用后产出的生态肥料市场认可度还有待提高。
在生态扩容方面,多项工程项目也在推进。《行动计划》要求,持续推进河湖连通和清淤疏浚工程,系统治理重点内湖及内河水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在重点内湖周边1公里开展生态缓冲带建设试点,到2025年,完成河湖生态缓冲带划分、建设或修复试点7个以上,恢复湿地面积20万亩,湿地保护率稳定在72%以上。
在这项工作中,推进洞庭湖生态疏浚成为了重点和“第一步”。数据显示,近年来,受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洞庭湖逐渐淤积萎缩,湖泊面积由全盛时期的6000平方公里减少为现在的2625平方公里。
推进洞庭湖生态疏浚主要是解决洞庭湖淤积萎缩问题,恢复断流河道的通流能力,扩大洞庭湖调蓄容积和拓宽湖区洪道、航道,增加枯水期生态水域空间,对洞庭湖生态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行动计划》也提出在重要入湖、入河口等位置,因地制宜利用废弃堰塘或河滩湿地,建设生态前置库及功能湿地,截留与削减入河湖污染负荷。
守护碧水清波 重现鸟集鳞萃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持续深入推进洞庭湖生态环境整治,突出抓好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取得了积极成效。
2022年2月2日,14只中华秋沙鸭在南洞庭湿地悠闲觅食,是近几年最多的一次。中华秋沙鸭的频繁“现身”,是对近年来洞庭湖生态环境整治成效的最好印证。
中华秋沙鸭被称为“鸟中大熊猫”,全球仅存不到1000只,对生活栖息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既要有优质的水环境,也要有丰富的食物来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
频繁现身的中华秋沙鸭只是近年来洞庭湖生态环境整治成效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22年1月,仅在南洞庭湖就记录到15000多只各种鸟类,比上年同期增长超过60%。
洞庭湖的环境治理,在湖南省是一个“高规格”的行动。“我们成立了湖南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湖南省生环委等组织领导机构,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抓亲管,高位统筹推动。”湖南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洞庭湖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猪、水产生产基地,年生猪出栏量1000余万头、水产产品140余万吨,单位面积污染负荷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倍多。夏季,也是洞庭湖污染负荷重的季节,近年来湖南省持续发起的“夏季攻势”,加快补齐了治理短板和管理弱项。
“我们从2017年开始,持续发起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以项目化、清单化的形式推动地方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有效解决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2021年开始,连续2年把洞庭湖总磷攻坚作为‘夏季攻势’的重要工作内容,省长专题进行了安排部署,省直有关部门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帮扶,加快推进了重点任务的推进。”湖南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同志说。
按照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总磷污染控制方案编制指南》相关要求,湖南省科学编制了《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城乡生活污染治理、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等重点工作,正是这一项项难题的攻克、任务的落实,让洞庭湖的水质得到了有效改善,让碧波荡漾的洞庭湖重回人们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