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重识街道,转变理念街道是城市线性开放空间,是由道路两旁建筑围合形成的公共空间,主要承载交通、市政、景观、交往、礼仪等功能。街道空间既包括道路红线范围内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隔离带、绿化带等空间,也包括道路向两侧延伸到建筑等的扩展空间。街道空间构成示意《导则》立足大国首都站位和千年古都特色,全面认识北京街道,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准确定位街道价值:城市各类基本功能的载体、城市公共生活的客厅、国家首都形象的窗口和城市多元文化的界面。
01、重识街道,转变理念
街道是城市线性开放空间,是由道路两旁建筑围合形成的公共空间,主要承载交通、市政、景观、交往、礼仪等功能。街道空间既包括道路红线范围内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隔离带、绿化带等空间,也包括道路向两侧延伸到建筑等的扩展空间。
街道空间构成示意
《导则》立足大国首都站位和千年古都特色,全面认识北京街道,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准确定位街道价值:城市各类基本功能的载体、城市公共生活的客厅、国家首都形象的窗口和城市多元文化的界面。
北京街道特征
编制之初,课题组广泛征集公众意见,联合新媒体平台发布《北京街道行走体验调查》,回收2046份有效问卷,为《导则》编制提供方向、思路和基础。
公众眼中的街道问题
《导则》认为解决北京街道问题是要在理念上实现转变:从“以车优先”转变为“以人优先”、从道路红线管控转变为街道空间整体管控、从部门条块管理转变为协同共治。
理念转变
02、以人为本,空间、功能、管理统筹整合
《导则》适度突破技术常规,从街道各类使用者人的需求出发,转变惯有的为机动车通行服务的思维,综合考量街道的通行功能、环境品质和社会效益。创新性地提出街道空间资源的整合设计、设施要素的综合配置和使用者路权的合理分配思路。
▋ 在空间上,强调要加强红线内外、地上地下和轨道站点扩大区域等的空间一体化设计,合理安排慢行系统、绿地林荫、城市家具、标识牌匾等。
空间一体设计与管控示意
▋ 在功能上,提出统筹各类功能设施的理念,尤其是加强市政设施的整合设置与集约设计,提高空间使用率、步行安全性及景观秩序性。
阜内大街“多杆合一”改造
精细设计,提出缩窄行车道宽度、减小交叉口路缘石半径、采用更严格的交叉口机动车限速要求、抬升式人行横道、全相位人行横道等理念,并建议优先使用平面过街设施替代立体过街设施、加强路缘空间精细管理等,以营造更安全的步行环境、更连续的骑行线路和更优质的街道林荫,并有针对性地打造祥和邻里路、宁静胡同、安静校园路和有序就医路。
▋ 在管理上,《导则》对街道7大类46项设施的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对相关事权划分进行了梳理,提出相关治理建议。
街道空间与相关设施梳理情况示意
03、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提出管控要求
为实现精细化管控,《导则》针对总规提出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结构,分别明确街道战略引导目标,针对“大型居住区、商业商务区、交通集散区、产业集聚区、国际交往区和政务保障区”分别提出街道空间要求。
结构分区要求及功能分区示意
对标国际先进方法,运用大数据手段,从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两个维度搭建北京街道功能体系,将街道分类确定为交通主导类街道、生活服务类街道、综合服务类街道、静稳通过类街道和特色类街道5种,为各类街道制定针对性设计要点。
基于大数据的北京街道公共服务能力、交通服务能力分析
中心城区街道分类示意
04、社会参与,推动共识达成
《导则》建立了开放的编制平台,采用专家领衔、多元合作、公众参与的组织方式,邀请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召开多次跨专业、跨部门、跨地域研讨,邀请多位专家学者把关,对标国内外导则,在高校、专业机构和社区民众中引起讨论,助力多方形成共识。
在成果展现上,注重文字的简练易读和图面的活泼可视,特别制作《更好的街道,更美的北京》市民宣传册,呼吁北京市民共同理解北京街道的内涵、共同维护好北京街道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