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留法建筑师夫妻吴林寿和赵向莹 回到老家吴阳——湛江一座海边小镇, 为父母改造祖宅, 满足一家3代、10口人共居的要求。 设计一稿被父母以“跟我们这里风水不符”打回后, 夫妻俩开始研究当地的传统民宅格局, 结合现代的生活的需求,
满足一家3代、10口人共居的要求。
又能练太极、看露天电影、打乒乓球、玩滑板……
探访这个10口之家。
责编:陈子文
每家每户都供奉着先祖的牌位,把祖坟就修在家宅后面。每一代人都要拆掉原来的房子,也就是所谓的祖宅,在同一块地上重建,作为血脉延续的表现,也是家族荣誉的证明。
夫妻俩带着儿子回来看爷爷,四人在海边玩耍
我们在法国待了6年,3年学习、3年工作,最初很是兴奋,想把学到的东西好好展现一番。谁料爸妈对我们拿出的那些常做的别墅形态并不满意,“这跟我们的风水格局完全不符合。”
夫妻俩探访当地传统民居
我们这是边陲小镇,对传统非常重视,自古以来盛行的各种祭拜习俗都留存得相当完好。传统民居极其重要的特征之一,便是“人神共居”。三开间,中间的厅直接与天井相连,是神、先祖和自然的空间,两侧才是卧室、厨房等世俗的空间。
后来我就也想通了,这个其实跟农村的审美没关,更多是从使用习惯、场景出发去考量。我们把砖表面都打磨光滑,摸起来更有质感。
这个顶再加个底,就形成了我们的“明厅”,跟传统“三间两廊”中间的厅是类似的半户外空间,是日常祭拜、红白喜事、聚会、一家子人活动的主要场地。
我的外祖母曾经因为门槛跌倒,骨头没法恢复,人生的最后10年只能躺在床上,生活无法自理,挺没尊严的。所以,爸妈的生活空间全部都在一楼,我们花了很多功夫保证整个空间地面是全平的,容易打理,也不易跌倒。
这才发现,我们其实一直是在一个庭院里游走,只不过不同区域的室内外属性不同,相互嵌套、转换,营造出一种很有趣的体验。
父母卧室、厨房、书房与小的院子相邻
这样的空间形式,不仅在我们当地的传统民居和庙宇空间中有,我后来还在奥斯卡·尼迈耶、帕拉迪奥等横跨多个时期、地域的建筑大师的项目中都发现了类似的结构。这让我很是兴奋,它意味着某些审美趣味、对空间的需求是有共通之处的。
主屋内一共有4个院子,2个是生活的院子,地面整个铺过去,平时我妈可以在这里刷锅、洗菜。
另2个则阴一些,我爸可以养各种他喜欢的花花草草,紫薇、白银、桂花……每天清晨我们都会被小鸟的声音叫醒,它们特别喜欢过来吃果子。
书房外的后门口还有一个院子,种了从老屋移过来的一颗梅花树,下方的平台可以坐着乘凉。
根据一家人的身高,我们在1米75以上设了小孩子的阁楼,楼下则是我们夫妻的卧室兼小家庭的客厅。
很有意思的是,因为我们家正靠着马路,周边又都是我叔叔家,改造好之后,这里就变成一个通道:有时叔叔从外面买了早餐回来,穿过我们家回家,自然而然就坐下来大家一起吃;有时他要出门去,我爸叫住他喝杯茶聊会儿天再走,邻里亲戚间不自觉就有了更多交谈的机会。
如果直接开很多对外的门窗,吹进来的都是马路上的热气。因此,我们一层的门窗外都会有一个院子、一堵墙隔开,不直接与外界相连,让气流从上方顺着坡屋顶,经过庭院推进来,在空间里流动起来,是经过冷却之后的空气。
我爸妈现在就全年不开空调,都是靠自然通风、降温。但是我们住在楼上会更晒一些,酷暑天还是需要开一下。这也是因为之前都是春节冬天的时候回来,没考虑到这一点,我现在就在想能如何调整改进。
我爸以前经历过台风天屋里漫水、屋顶被吹跑的事情,最开始他还挺担心的,但是经过这个夏天就完全打消疑虑了。
受疫情影响,其实当下我们居住空间的功能很多都颠倒了,或者说,大家渴望同一个空间能够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和可能性。
我们的设计只是提供一个框架,让使用者自己来玩这个空间,它的趣味性才会越来越高。
我爸妈是春节的时候搬进来的,到现在也有7个月了。
我爸强烈要求我给他装个监控,屋子很开敞怕有贼过来,我说现在都不用现金了,哪有人会来偷你什么东西。不过最后想了想还是装了,怕他们在家摔倒或者有什么紧急情况。
有一次我儿子打电话给我爸,“爷爷你在干嘛?”我爸说,“你让你爸打开监控,就可以看到爷爷在干什么了。”我们虽然远在深圳,跟父母的关系好像也没那么远了。
像我爸之前不爱运动,现在就看到他又买了瑜伽垫,又买了俯卧撑的工具。每天练习书法,打个八段锦,我想也是这个新家激发了他去创造、尝试一些新的东西,来使用这个空间。
经常我就在监控屏里看到“明厅”里都是人,一群坐在天井旁喝茶,一群围着院子的植物讨论,一群打牌,一群在厨房里吃西瓜,还有三三两两的人就在厅中间站着唠嗑,俨然成了村里的“共享客厅”。
八九十年代流行那种欧陆风情,后来又被合院给取代,外来的审美和本地的杂糅,它真正理想的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其实觉得应该用一个更包容的态度去看待。
它也满足了风水,也符合当地日常的生活习惯,但是又有别于传统自建房阴暗、狭小的空间,开放、流动而自由。
回到老家,大人和孩子们的状态都很放松
通过这个房子,很多人联系到我,也跟我有一样的背景、经历:在农村长大,到外面去上学、工作,就留在了外面,但非常强大的一种故乡情结一直在他的内心深处。我觉得我得到了一个释放口,很多人是找不到释放口。
我也希望通过这个房子,我的孩子能够跟我父母的故土建立一定的联系。像我小孩现在因为长期生活在城市里,已经不会说本地话了,我爸就一直希望教他本地话。在城里面满足不了他诉求的东西,也希望能在这里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