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自然的乡村“院子”
你挡着我发光了
2022年06月29日 14:12:44
只看楼主

回归自然的乡建肌理 中国传统的乡村民居村民们总是在靠近自家农田进行宅基地选址、使用经济适用的手段进行建造。幢幢民居或建于山前路旁、或建在水塘田边,依山就势、各具特色,满足着各自居住和劳作的需求,相互呈现出紧密或疏离的聚落关系,在经过不同时期自发的修建、扩建和改建之后,最终呈现出与自然山水和大地肌理融为一体的乡村风貌。


回归自然的乡建肌理
中国传统的乡村民居村民们总是在靠近自家农田进行宅基地选址、使用经济适用的手段进行建造。幢幢民居或建于山前路旁、或建在水塘田边,依山就势、各具特色,满足着各自居住和劳作的需求,相互呈现出紧密或疏离的聚落关系,在经过不同时期自发的修建、扩建和改建之后,最终呈现出与自然山水和大地肌理融为一体的乡村风貌。


《椒园》从设计到建成使用历时两年多,回头审视整个设计和修建过程,从建筑基地的选址、原有树木的保留到建筑尺度的控制、合院空间的布局和农田景观的梳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一步步呈现出来,自然而然地成为乡村聚落的一部分,充分表达了项目业主“归隐田园”的生活态度和设计师 “融入自然”的设计愿景。



拥抱自然的乡村“院子”
项目位于重庆近郊乡村环境之中,在一处三面临崖的环形高地上,是典型的西南山地田园风光,处处山丘起伏、林田环绕、视野开阔。


马丁?海德格尔在《筑?居?思》中提到,筑造本身是一种栖居,是人在土地上的存在方式。怀着对用地环境的深深敬畏,我们希望建筑能够“落地生根”,成为自然环境和乡间活动的参与者,以一种谦卑的姿态锚固其中。


在反复踏勘现场后,建筑的基地最终选择放在用地中央稻田环抱的区域,这里有一株百年树龄长势良好的香樟和其他几株形态各异的楠木和塔柏。“保留大树”、“对话田园”、“私密性的保障”成为了业主与建筑师共同的设计诉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圆形土院”的设计草图就呈现在业主面前:通过包围原有树木的圆弧形夯土围墙而建立起建筑与场地的对话,这是基于用地特征自然发生的选择--用内敛的圆形界面去回应不规则的建筑场地和周边开放式的环境景观,让原本散漫而疏离的环境要素变得有序起来。外圆内方的空间格局,既能很好的融入周边开阔的田园风貌,又能营造相对私密的多重内院空间。



融入自然的空间策略
在以“院”为核心的空间布局中,将拥抱自然的“土墙”、承载功能的“房间”和纵横联系的“走道”从建筑整体中抽离出来,成为三个独立存在并相互依托的系统,与稻田、大树、水池和道路一起,强化着建筑与自然的交织与对话。


夯土建造的墙体从白墙灰瓦的建筑体量中独立出来,外围的弧形土墙与内部的直线型墙体配合院落空间相互穿插交织,承担着内外空间界定和指引的作用,成为建筑空间中最为重要的视觉特征。


建筑体量按功能分散成五个简洁干净的矩形空间进行组合,传统青瓦屋面覆盖着大小不同的功能体块,建筑与外围的圆形土墙共同围合成大大小小六处院落,不同区域内的活动均以院落为核心展开,按照接待空间--辅助空间--居住空间--工作空间的逻辑进行功能划分,使得每个空间得以拥抱景观,最大程度地消除内外空间的隔阂。设计中我们刻意保留了场地内百年的香樟树和高大的楠木,让他们和建筑互相融合成为彼此的风景。


在这里,路径成为建筑的与自然交汇的边界。入园,视界缓缓打开,半通透的木质长廊成为建筑与边界,模糊了内外的感知,视线隔而不断。拐过走廊尽头的起居空间,右侧是四面通透的活动间,左侧两幢建筑夹出了通往第二进院落的磨石铺路。一侧靠墙种有芭蕉,绿意营造的同时收束了宅路的尺度,照顾到人行走其中的体验,空间上也强化了由收到放的戏剧转变。


后院那棵百年香樟树是整个建筑空间叙事的核心,夜晚、树荫下、三两好友围坐,听蛙虫鸣叫好不惬意。树旁的池塘刻意向外延伸突破和外围环绕的稻田成为有机的整体。屋顶露台由侧面院落拾级而上,在两株大树的簇拥下作为活动区域向外延伸,成为绝佳的休息观景场所,凉风拂面,入目皆是绿意。



重塑自然的乡建探索
重庆?椒园是我们对于设计回归田园、回归自然山水的一点乡建探索。


我们坚持了对自然山水的高度关注和建筑相融合的原则,设计中充分尊重了原始地貌和植被的保护和利用。场地内原生的大树都被保留下来,同时恢复了建筑周围大面积的稻田和蔬菜果园,努力还原中国传统乡村所拥有的田园山水意境。


站在田野上,微风过处,稻香扑鼻……
建筑在阳光下与环境相互交错、自然生长变化、丰富而温暖。孩子们在院子廊道下欢快的嬉戏打闹,院墙外的稻田、果树、蔬生长灿烂。
希望椒园成为带着烟火温度和泥土芳香的田园归处。



项目视频

项目图纸


项目名称:重庆·椒园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