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关于冬奥会的建筑设计
英俊的水煮鱼
2022年04月15日 11:05:17
只看楼主

2月4日正值立春,冬奥 开幕式在 24节气倒数下,正式拉开了序幕,展现出那份独属于中国的浪漫,也象征着全世界共同迎接来的一个崭新的春天。 国歌奏毕,一滴冰蓝色的水墨随即滴下,只见它变幻成一波黄河之水,一瞬间内整个场馆都开始奔腾。 一块冰立方随之缓缓落下,冰莹剔透的奥运五环的标志也开始一点点显露出来,寓意着打破隔阂,融为一体,互相走进。



2月4日正值立春,冬奥 开幕式在 24节气倒数下,正式拉开了序幕,展现出那份独属于中国的浪漫,也象征着全世界共同迎接来的一个崭新的春天。



国歌奏毕,一滴冰蓝色的水墨随即滴下,只见它变幻成一波黄河之水,一瞬间内整个场馆都开始奔腾。



一块冰立方随之缓缓落下,冰莹剔透的奥运五环的标志也开始一点点显露出来,寓意着打破隔阂,融为一体,互相走进。



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除了以国宝大熊猫和大红灯笼为设计灵感来源的热销人气王冰墩墩和雪容融作为本届冬奥会的吉祥物外,冬奥场馆里冰雪家族的昵称也都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气韵。



冬奥会跳台滑雪中心的设计理念传承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借助“雪如意”、“冰玉环”等带有传统物件的名字体现了“色彩是韵律,廓形唱绝句”的优雅中国风。从远处眺望,滑雪中心在栈道连接下与其他两个场馆构成“冰玉环雪如意”的景象,宛如素色如锦, 与美好环环相扣




建筑一直是时尚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它用宏伟的构造支起全新的空间,细节之中也藏着许多等待我们发掘的椽瓦之美。





国家速滑馆是本届奥运会上唯一新建的永久性场馆,因为二十二条旋转的光带环绕在体育馆的外立面,从而得名 冰丝带 ,搭配晚上亮起的 LED 灯光,让它从远处看起来仿佛在不断地盘旋和上升。





这座看起来既现代又充满科技感的速滑馆,其背后的设计理念却朴实又透着温情。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公司Populous中国区总裁常雅飞说,体育馆的造型灵感来自北方孩子们童年时的游戏“冰陀螺”。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概念图

冰丝带于2021年12月25日耗时三年正式完工,场馆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能容纳约1.2万名观众。





作为项目的主创,他将自己曾经在什刹海冰面进行的这项冬季游乐投射进了设计的最初概念。而“丝带”则来源于敦煌壁画的飞天,因为他们并非身生双翼,而是凭着彩色的飘带,飞腾在空中。“冰丝带”的设计里既有浓浓的中国记忆,又包含了我们悠久渊源的历史和文化。





在充满意境美的同时,国家速滑馆这座建筑还闪烁着科技所赋予的流光溢彩。二十二条丝带由3360块曲面玻璃拼接而成,像冰一样透明的外玻璃幕墙有着非常复杂的弯曲骨架,正是这种外柔内刚和刚柔并济,才让它以舞动的姿态成为奥运中轴线上的新坐标。





出现在平昌冬奥会上的这座黑色建筑绝对是最吸引眼球的存在,从远处看它漆黑一片只有表面亮起了星星点点的微光,但随着视角和位置的变换,这些光芒好似会移动和闪烁。





受现代汽车公司委托设计的现代展馆被称为“全世界最黑的展馆”。





这是因为英国建筑师Asif Khan给建筑的外墙面涂上了一种名叫Vantablack VBx2的涂料,它能够吸收99%的光照,从而让有形状的3D曲面呈现二维的视觉观感。





展馆的内部是一个巨大的“水室”,每分钟会发射出2万5千个水滴。





走近之后拉开现实的帷幕才发现都是障眼法,原来这个建筑的外墙呈现内凹圆弧形,发光的是架构在外墙表面的一根根管状物。





这些光亮没有闪烁也没有移动,一切都只是视觉效果。





Asif Khan称自己是壁橱里的宇航员,凭借他熟练掌握的的视觉欺骗技术,再加上一些高科技材料,他打造的这座建筑让人们体验了置身浩瀚之中的渺小感,让人产生紧张的错觉,一切就好似在虚空之中。





这座举办当年冬奥会开幕式的体育场因为俄罗斯著名的菲什特山而得名。





该场馆为 俄罗 斯第一次大规模的外部采用透明全玻璃结构、和聚碳酸酯屋顶的体育场。





设计概念图





在最初的设计中它有着复活节彩蛋状的壳形穹顶,并且在当年刚建成时体育馆也是全封闭的。冬奥会之后它又经过了改建,在2016年菲什特奥林匹克体育场换上新颜,以露天足球场形象重新开放。





菲什特奥林匹克体育场同时也是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比赛的举办场馆之一。





它可以说是冬奥会历史上可持续建筑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现如今节能和被动式等设计理念被不断地提及,当人们在乎场馆外形和综合性能的同时,更加关心在冬奥会举办之后这个场馆是否还能再次重复利用,以及不能重新利用的场馆在拆除和场地恢复上所需要重新投入的成本,大兴土木逞一时之快不可取,创造积极有意义的冬奥遗产才能让这些建筑更有价值。





改造之后菲什特奥林匹克体育场的两个巨大屋顶就像是山峰,能遮蔽场内的四万名观众,现在它仍旧依山傍海,举办着各种体育赛事。





温哥华冬奥会上的安大略馆以安大略省的地标景点尼加拉瓜大瀑布为造型灵感,它将那种雾气缭绕、水珠流动的场景,做了一个梦幻的还原。





安大略馆从形式上和体验上被看作是通向安大略的一个主要入口。





在当年这个外墙装置的科技算是非常超前。它用了中等分辨率的数字化LED缆绳以紧密的阵列将建筑外体层层环绕,每一根绳都有一个对应的卡槽,它们就像是织布机上的经线一样排列整齐,总长度连接起来超过40公里。





室外表现出半透明的屏幕,设计因此巧妙地改变了人们对透明性的定义。





因为是LED,所以它们可以变换光芒色彩,可以投射影像,可以和建筑内的模块进行数字交互,人们还能够让头戴设备与它连接,用意念来控制这些LED灯光。整个建筑从概念到细节全都非常符合奥林匹克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





1998年长野冬奥会的速滑馆也是一座刷新过建筑历史的冬奥会场馆,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悬空木屋顶结构建筑,也因此收获了无数的建筑设计奖项。





M-Wave内部照明模型





长野速滑馆M-Wave的造型灵感来自周边如波浪起伏的山脉,因为它的M状顶部造型所以得名M-Wave。在设计灵感上取材于本地,建筑的材料也同样来自长野, 那些当地生长的落叶松被压制成坚实木材,是它们架起了这个大跨度建筑的独特顶棚。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境外第16站的传递活动也曾在日本长野举行。





这个体育场在当年耗费3480亿日元建造,举办完冬奥会之后,除了偶尔举办比赛,它在其他大多数时间是举办展览和当地的跳蚤市场的场地,现在这里还是奥林匹克博物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虽然大材小用并且不复昔日的荣光,但匍匐在这片平地上的M-wave就像是一片小小的波澜,永远等着下一场大雪。





Herb Brooks竞技场是纽约普莱西德湖的多功能竞技场,它专门为1980年的冬奥会修建,场馆以美国传奇冰球运动员、教练Herbert Paul Brooks Jr.命名。当年冰球比赛、花样滑冰和闭幕式都在这个场馆举行。





普林西德湖 1979年3月





普林西德湖奥运村 1980年2月





1980年冬奥会跳台滑雪场地旧址





普莱西德湖举办过两届冬奥会,第一次是1932年的第三届冬奥会,而且那一次也是冬奥会首次在室内举行体育竞技项目。





此次冬奥会参加比赛的有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1283名运动员。





更加值得纪念的是1980年的普莱西德湖冬奥会是中国首次参加冬奥会。中国代表团派出来自吉林省、黑龙江省和解放军的6名教练和28名运动员,参加了包括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越野滑雪、高山滑雪和现代冬季两项5个大项18个小项的比赛。




最后
回看曾经的冬奥会场馆
我们能感受到
建筑也在变得更高、更强
不断发展的建筑设计
见证了一个个不断被打破的记录
如果那些墙壁可以诉说
那些与设计有关的故事
该有多精彩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