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到了一年一度展望市场前景的时候了。 本文约7700字,需阅读20分钟。 前言 2022年前两个季度会是2021年第四季度的延续,目前继续有民营开发商暴雷,回款慢和合同额减少的情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行业好消息是融资开闸,民营房企旭辉、滨江、星河地产、荣盛、龙湖都在发债;5年期LPR下调5基点;住建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正在起草全国性规定,放松对房地产开发商使用预售监管账户资金的限制,以作为缓解地产行业流动性压力的最新举措。宏观好消息是《
2022年前两个季度会是2021年第四季度的延续,目前继续有民营开发商暴雷,回款慢和合同额减少的情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行业好消息是融资开闸,民营房企旭辉、滨江、星河地产、荣盛、龙湖都在发债;5年期LPR下调5基点;住建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正在起草全国性规定,放松对房地产开发商使用预售监管账户资金的限制,以作为缓解地产行业流动性压力的最新举措。宏观好消息是《 柳叶刀 》上专家发文说到3月底也许疫情大流行就会结束,国家抗疫支出减少,恢复航班、签证后全球经济也能更好转,国际会展、国际旅游、酒店行业能活过来,那这些行业对投资建设、设计项目的需求也会回升。 开源节流,先签合同再干活儿将是今年保命的秘诀。
本次展望分为 外资公司 , 明星&独立事务所 , 民营公司 , 国有设计院 四个板块。
对于外资公司来说,总体继续内卷,无论什么级别的项目都是这样情况。市场细分越来越明确,你公司专业擅长建筑还是室内还是景观,甲方比你还清楚。前几年市场好还可以建筑规划室内景观都做做,现在市场不好的情况下,专业擅长做啥甲方就会用你做啥,其余的蛋糕会给更擅长的设计公司去做。所以要么你在其余板块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提升到和市场主流对手相差无几的高度,要么就果断放弃这块市场,专精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巩固优势,保留其他板块小规模的团队进行配合。
△ 上海徐家汇体育公园(八万人体育场+万体馆) / HPP
2022年外资公司想“跨界”(做其他专业的活儿)或者“升级”(三线梯队冲二线,二线冲一线)很难,各公司的专业领地和核心人才已经相对固化,除非出现某些超出均值的明星设计师抱团去往一家事务所,导致平衡被打破。头部政府/国企央企(包括国有大院)主导大型综合项目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外资公司的品牌价值越来越重要,需要持续投入人力物力对业内外进行宣传。 除了一些特别项目比如高端文化地标类还会在意境外亲自主创(比如深圳超级总部、城市地标项目会要求境外大师团队亲自设计),大量项目越来越重视在中国的本土团队的主创设计和配合,甲方不想看见两边来回沟通的低效率状态。但本土化本身也是双刃剑,本土化太严重之后造成设计品质下滑,迟早也会遇到问题。
关键词:市场专业细分,政府/大院主导,重视品牌宣传,重视本土团队设计
2022年设计市场 外资公司设计师两极分化,头部外资公司 流动程度不会很大,下行市场行情中普遍心态求稳,头部外资收费又创历史新高,已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排名靠后的大型外资公司裁员降薪已成为现实,幅度还很大。 第一季度这些大型外资会有一批人才流出,年后这个时间窗口是吸纳人才的最佳时期,窗口期大概会维持3-5个月,大部分人被市场消化完毕后趋于稳定。一如2020年欧美疫情爆发,5-10月份大量各年龄的海归建筑师回国就业,到了2021年初基本消化完毕。
大体来说外资事务所2022年依旧以良好的行业地位,高性价比的薪酬工作时间比成为建筑师求职首选,求职竞争持续内卷,僧多粥少。对年轻建筑师来说如果入职能进入第二三梯队的外资事务所已经是不错的开局选择, 先积累完整的大型综合项目设计经验,之后再往第一梯队的事务所去努力 。去不了外资但以后以进外资为目标的朋友,要选择项目类型是办公、商业综合体、大型公建为主的公司开局(主要是大院、然后是大型民营公建所),这样你的作品集起码项目类型上是主流外资事务所匹配的,别弄些中小体量的旗舰店、市民活动中心,那主流外资事务所基本不做的。
上海人才饱和度越来越高,已有溢出趋势, 北京对建筑设计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 ,加上北京放松了人才落户口的政策要求,与其在上海卷成海带不如去北京看看机会,薪酬不比上海低多少。 北京地区外资、明星事务所和国企大院数量也不少,在北京开局干2-3年后转战上海、深圳单位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
对于外资的associate/senior associate以上级别的高端设计人才,去对设计有要求的甲方(万科、复星地产、瑞安、香港置地、腾讯、bilibili、美团、字节跳动等)、同类型项目外资、希望大型公建方面力争上游的国有大院、民营公司 都是一个选择方向,关键看一平台、二月发、三项目质量、四工作强度。 今年大家日子都紧巴巴,好职位肯定是比往年少的,如果不是非常好的平台机会,和老板设计价值观相同,不建议单纯因为许诺高薪跳槽。如果已经辞职在家了,过完年等机会,差不多就先上班上起来,有现金流才是王道。
对于明星事务所来说, 大量项目倒向央企和政府已是大势所趋。 一是央企资金雄厚,项目涵盖维度又广,往往一个项目需求可以带出来好几个其他项目,给与有创意思维的设计师操作空间很大,但同时对设计师的综合设计能力要求极高。 明星事务所的网红地标项目业绩成为了他们的护城河,成为了一些地方政府选择明星事务所设计项目的理由。
这从一方面表明央企和地方政府对优秀内容,具有标示性的“ 城市名片 ”的渴求度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通常一个网红项目火了以后,一沓政府国企业主找过来说我要做个一模一样的“ 原稿 ”,场景意境都要一样。 针对这一类客户, 内容先行,内容为王,说白话你得会讲故事,用建筑讲一个城市、一段历史的故事 。 目前行业头部的明星事务所,都不再是单纯给业主提供一个酷炫建筑设计方案,而是更多得思考内容,犀牛谁不会弯,关键谁弯得客户买单。 设计师提供了一个空间和一个建筑,建筑反哺了内容,然后这个内容又成为你去创造新空间的原点。
另一方面说明了明星事务所把控宣传自己设计项目频率的重要性, 明星事务所的品牌宣传节奏将会决定整个事务所的行业曝光率以及影响其甲方心中的品牌地位 。以前传统思路是项目建成了你再宣传曝光,现在是项目未建成、未中标时候你也要宣传, 经常看到总比看不到要好 , 就像互联网ppt造车一样,车没造出来但ppt都出来了,一个阶段一个宣传,这样群众的目光始终保持在你身上,你有了群众基础,甲方才会认可你,你才能拥有更多的机会,才会可能有更多业主想到你。 而且要多破圈,别老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你来我往,要敢于走向普通群众 ,你不让大家关注你,你想在设计上实现什么抱负和表达,都没门儿, 除非你有 发言权,或者有发言权的大佬挺你 。
△ 青岛藏马山月空礼堂 / BUZZ庄子玉工作室 ?苏圣亮
从2020年疫情之后我发现小事务所数量在增加,越来越有欧美的调调了,毕业工作个几年,然后组个小studio,再干点副业,比打工强不少还自由。 看谷德有方这2年,刊登作品的有想法的年轻事务所越来越多。
有小事务所朋友问我,创业很难,出名很难,前辈nb的太多,怎么破。其实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思维特点,70后80后90后00后看待世界的角度都不同, 在某些层面上思维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所以你是90后设计师或者00后设计师,你一定会有某些方面超过80后70后的设计师的,反之亦然。而且很多项目需求端不同,规模大点的年头久点的名气大点的事务所其实接不了,这都是小型独立事务所的市场。
有点规模和品牌的明星事务所可以尝试孵化一些副牌,类似wagas孵化的连锁品牌Funk&Kale,BAKER & SPICE,LOKAL,外加一些非连锁的独立餐厅品牌,都是一个投资方开的专攻不同餐饮群体的连锁店和高端饭店。 大事务所有稳定业务来源、技术支撑和强大的宣传团队,小团队有时间和有创意想法的设计人员,而且业主总会有审美疲劳,换一个牌子会有新鲜感。 大品牌事务所如果能孵化一些有趣的小型独立团队,做点有意思的细分设计市场,也可以形成强大的品牌矩阵。像大B哥最近也是和其他人合作做了 住宅初创公司Nabr ,意图“为住宅行业带来根本性转变”。
关键词:央企政府业主、项目品牌投放节奏加快、年轻事务所数量上升、明星事务所副牌
2022年城市更新和上山下乡的战场会更加如火如荼,明星独立事务所会需要更有前端开发能力和产品思维的设计师,很多老的套路完全不适用了, 懂更新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懂在“无任务书”条件下做设计的设计师会越来越重要 。白话就是你要懂这项目业主之后怎么运营能出效果,能赚钱,你才能说服业主(国企领导/ 当地政府 )怎么来设计,要么赚钱要么赚名,两头都不赚,业主找你干啥。你如果只是懂设计,后续都不懂,很难在这两块市场取得突破。
△ 八坼学镇会客厅,苏州吴江 / 得当设计 ?王俊峰
目前中国社会各种资源在马太效应下史无前例的朝国企、大开发商集聚:包括人才和资金。客户转变后,产品需求回归,项目复杂性日益凸显,民营传统三板斧套路化标准设计已不能解决客户新的需求,设计的价值会更显现。
2022年民营的日子会很难过,2021年最后两个月乙方市场的超强竞争压力(拼设计,拼商务)会是常态,合同额回款额进一步下降,可能今年设计费只能养家糊口了。
1.地产做为基本盘,国家会坚持稳定微激政策,之前的政策主动刺破大泡沫之后,负向政策见底,2022年会进入平稳发展和恢复期,下一个波动周期前应该有两年左右利好,波动也会越趋于平稳;
2.地产新赛道(科技智能建造,共同富裕城市基建,新混合业态)会增加与加速发展,对应的设计会更加细分与发展,专业性增强,发展稳中向好;
3.国有企业打骨折收购民营项目,有利有弊,要适应国企业主风格,抓住现有有限的 机会继续冲;
4. 住宅设计为主公司要熬要活下去,活下去就有希望,很多原来以产值为分配机制的团队,因为项目量不饱和,会被平台公司剥离,行业会游离出大量这样的团队,游离团队互相整合资源,互利互惠,在一起抱团取暖或者分崩离析各奔前程。煎熬还将继续, 上半年会最痛苦,不见回血。好消息是大家都一样,你只要熬得比其他家久你就有可能活下去,大不了都死光,这也不太可能。
2021年第四季度到现在民营公司企业主们大体都认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天花板原来就在那里,不是自身能力的天花板,而是现实的天花板:民营公司无法依靠地产项目成长为像华东院、深总院、同济院这样的巨无霸体量的设计公司。 拥有资源的甲方更愿意选择外资国有大院,这些吃到资源的外资和国有大院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市场地位,吸纳更多人才,民营走大而全的道路被堵死了。
剩下的路只有专而精,打听了下专门做医院、学校、酒店、产业园的设计公司活得都还行。
未来中国建筑设计市场会逐渐向欧美市场靠拢,国企外企规模化,民企精品化专业化。像美国设计公司只有两类,规模化商业化的巨无霸公司和大量存在的20-30人的小公司,大公司把业务拆分外包给小公司。我国民营公司不至于说被分解到只有20-30人,100-150人规模走精品化专业化路线的事务所应该会增加。
这两年市场的发展,开发商也从之前追求速度规模,慢慢走向了产品、内容导向。开发商对设计公司的要求也逐渐走向看实力看技术看创新,不完全看推广看规模。专业化公司的好处是有竞争壁垒,如果只做一类建筑做几十年,积淀下来的专业度是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轻易干掉你的,一些专业化设计领域的准入门槛也比较高(酒店、医院),后来者难以有足够业绩加入竞争。
这次地产行业下行,也给民营公司浇了一盆冷水, 你要时时注意你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你的生存之道到底在哪里,你凭什么能够在这个市场屹立屹立不倒。那些在企业高速发展时候不去考虑的问题,其实都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和基石。 你如果只是想好赚钱的时候赚钱,不好赚的时候拍屁股走人那是没必要考虑这些问题,但如果是希望做30年,5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设计公司,你必须要考虑这些问题,因为你肯定会遇到周期下行。
对于那些希望能在这个下行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民营设计公司,我有几点建议:
1、必须具有更强的专业度,比一些外资公司更加专业,更懂国内业主。要比业主更懂项目后续运营,比业主更知道如何增加货值,包括通过前期设计来避免一些业主在后期运营、招租阶段才会显现出来的问题。举个例子做产业园设计,你会不会想到因为设计的电梯吨数不匹配,结果招商的企业装备进不去楼,业主招商招不进租客这种情况?若不是专业做产业园的公司告诉我,我压根不会想到这些。
2、要不惜成本用现有的项目去打磨设计师的专业素质,选择底子好的设计师,在4-5年内收获一支专业队伍。同时需要不停优化公司内部结构,扁平化,尽量多得去打破公司内人为设置的一些玻璃天花板,让这些优秀设计师能够继续跟随公司留在公司,最终目标是持续接力,培养合格的合伙人、接班人,完成比较好的一个传承。
3、坚持创新,花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创新和研发。牺牲掉一部分利润,利用现在这样的一个 市场重视设计 的机遇来发展壮大公司。像福斯特、Zaha、SOM这些长久保持生命力的外资一线梯队的事务所,都有自己的内部创新研发团队,进行一些高技术含量的设计、材料、设计软件研究。
不降薪不裁员的公司就是好公司,安心呆着吧。自身有稳定客户来源,有“领地”的地方分公司也是比较好的选择。
建筑设计行业接活儿己经形成了一个项目等级从高(顶级外资)到低(民营大厂)的食物链,从业人员也形成了企业从外资到国有大院到明星独立事务所到民企就业的鄙视链。
原来前几年民营设计公司虽然项目品质比不过外资国有院,但好歹赚钱容易,升职快,5年主创带团队,8年总监年入百万,而到了今年这种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奖金七折五折三折,降薪裁员此起彼伏。大量之前2017,2018年从大院外资跳槽去民营的设计师正在回归原来的阵营,但原来地方也位子不多了。
可以肯定众多就业人群年后将会面临主动和被动失业,或者苟且一份糊口的工作。因为民营企业老板们自身难保,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减员,减薪,再亏损就只有关门歇业一条路。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手中的商票和抵房不至于迅速消失,没人会做亏本生意。
2021年民营公司住宅建筑设计高手的需求依旧存在,自带业主认同流量,能够具有操盘招保万金中华龙级开发商头部住宅项目经验的建筑师不用担心就业问题。民营公司仍在拓展商业综合体领域的项目机会,有头部外资公司商业综合体设计经验的建筑师对民营公司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国有设计院2022年会持续2021年忙碌的节奏 ,一是这两年国企央企开发商、城投、交投公司崛起,以政府央企国企单位为主要客户的华东院、同济院、部院、北京院、深总院 等大院的基建、研发中心、办公、城市设计、医院、学校项目投标、中标不停。全资质的大院甚至已经处在了某种垄断地位,旱涝保收,和外资合作也是合作,和民营合作也是合作,反正施工图的份额是不会缺的,而多数政府项目都需要大院品牌&资质来进行联合体投标。大院除了保持自己建筑施工图的市场占有率、在公建室内、城市设计、EPC总包等方面也都在不断挖掘物色优秀人才占领市场, 以强大的专业实力进行全专业价值链整合,提供更高效的属地驻场服务 是国有大院的努力目标。
△ 上证所金桥技术中心基地 /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2022年随着“十四五”战略的进一步落实,国有大院战略资源整合和综合改革会继续执行。2021年末华东总院和都市总院合并成为了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为了超过4000名员工的巨无霸国有大院。 这种合并是否会在北京院+X,部院+X,深总院+X之间发生,拭目以待。
国有投资公司和地方政府主导项目的情况下,国有大院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国有设计院布局住宅设计市场的可能性并不是没有,但其不太可能一开始就参与大体量大片区的成熟商品住宅开发,而会 从单体独栋的高端精品住宅项目开始切入,逐步占有一定的住宅+养老型酒店等综合住宅开发业态项目市场份额 。
关键词:继续忙碌、国有设计院合并、多业态多专业深入发展
地产开发商下行之际,是大院吸纳人才之时。外资和大院对整个建筑设计行业人才的虹吸效应这几年会越来越强。
2022年顶级国有大院仍是大部分新老八校以及海归建筑师除了外资事务所外的第一选择。大院跟随国家战略,大型设计项目饱满,无论是院里原创项目还是和外资事务所合作的项目,能够让刚入门的建筑师平滑提升综合设计能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字头导向的风潮愈演愈烈, 国字头 业主都是以大型综合开发项目为主导,你只有学会做复杂项目,你今后3-5年的职业发展选择余地才比较大 。
△ 深圳前海国际会议中心 /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8年以上的中高端设计师招聘大院对其吸引力仍然有限,一是大院虽然具有强大的技术力量,大型开发项目也多,但是创新能力和外资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大院渴求的具有多年外资经验的建筑师不一定能适应大院的设计工作流和领导的管理模式;二是大院中高端设计师的薪酬水平和外资民营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如果为了求稳的话可以选择大院,如果是要力争上游的话,还是选择民营老板直属方案所或者头部外资企业为好。
新冠已经持续2年有余,希望今年能够迎来曙光,生活回归正常。
这2年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优秀的本土建筑师越来越多,中国整体建筑师的创作能力大幅度提高。现在看到让努维尔,妹岛,big做的方案,我们也会有:“其实国内外大家水平大差不差了”的想法。外资垄断的局面无论在大型投标市场还是一些专项市场中正在被打破。像深圳投标中的肃木丁、汤桦,像酒店设计行业,从往日都是大公司去承接国内高端奢华品牌的酒店设计,慢慢变成了一些中小型的创意型公司崭露头角。马岩松、庄子玉、孟凡浩、琚宾这样的国内明星建筑师逐渐掌握行业话语权,受到甲方业主的认可。
△ 深超总TCL先进半导体显示产业总部 / 肃木丁建筑设计咨询(深圳)有限公司
下个3-5年阶段,整个市场会慢慢倾向于创新创意设计型的公司,有设计者方能生存,做大。可能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设计师会慢慢走到主流市场上来,会成为整个中国建筑设计市场的一个主导者,会出现我们称之为国内大牌事务所的存在,反向对外输出设计价值 。现在已经有了一些端倪,但这个过程还需要更多时间积累,需要打磨自身的设计水平。
对于设计师个人来说,如果你现在处在头部公司,好好干,这两年能稳定干,稳定出几个落地的好项目,等之后市场好了,好职位好机会不愁的。如果你现在处在腰部公司,上不去下不来,先看看自己不足之处怎么补强,要是短时间没法提升的,放平心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果你现在处在脚部公司,还能靠建筑设计混口饭吃就混,如果建筑设计这口饭不想混了,可以看看建筑公司相关的商务、媒体品牌这样相关的职位,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2022年注定是辛苦的一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能太太平平活下去,有饭吃有家回有朋友喝酒就是好的。
如果处在赚钱的位子,多赚点,如果处在命运的低谷,也别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