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厚度缩尺省成本,这个骚操作如何?
香草巧克力
2021年11月17日 11:38:59
只看楼主

近来接到多个老板的微信、电话,说他们的预算员在对量审核时,砌体的厚度经常被扣。 预算员的工作汇报虽头头是道,但问及为何被扣,除了义愤填膺的说 “审计不要脸”外,对于审减的原因却不知可否,老板听后云里雾里,将信将疑。 于是询问我,砌体的厚度到底是按图纸计算还是按实际发生的计算? 其实,回答他的问题,说简单也简单,只需一句话即可。说难也难,却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完。

近来接到多个老板的微信、电话,说他们的预算员在对量审核时,砌体的厚度经常被扣。 预算员的工作汇报虽头头是道,但问及为何被扣,除了义愤填膺的说 “审计不要脸”外,对于审减的原因却不知可否,老板听后云里雾里,将信将疑。 于是询问我,砌体的厚度到底是按图纸计算还是按实际发生的计算?


其实,回答他的问题,说简单也简单,只需一句话即可。说难也难,却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完。

下面我从定额、设计、市场、措施等多个角度,就“ 同一个砌体厚度的计量,为什么有多个不同的答案? ”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如有不同观点,切望雅正,并在留言中一起讨论。



辩证的砌体厚度之设计厚度

设计图纸的混凝土墙为200mm厚,与之连接的加气块墙也为200mm厚(几乎100%的图纸都是这样的设计),应当理解为是要求的必须厚度(见图1)。


计量:工程量按设计的厚度计算,简单、常规、天经地义。



辩证的砌体厚度之甲方要求


图纸设计的混凝土墙为200mm厚,与之连接的加气块墙也为200mm厚。但甲方按其内部的技术管理规定,要求砌块两侧各缩尺10mm。原来的200mm厚砌体变成了180mm厚(见图2)。这种按甲方要求厚度的计量,就需辩证地看待:



1、定额结算的:有的省市有明确的规定,工程量依然按图纸上的200mm计算。如河北(见图3)。当然, 由此产生的抹灰厚度的变化也可理解为不予计算。



如合同没有明确的约定,应按当地的规定执行。如合同对此有相应约定,按一般的认知,合同条款不与国家法律法规抵触,约定应大于规定。工程量按图纸的180mm计算。由此产生的抹灰厚度的变化 也可理解为按约定计算 (但一般不会有这样的约定)。

2、清单报价的:一旦碰上这样的招标文件, 首先要有足够的成本警觉 ,尤其那些重计量的市场化清单,招标文件有内置的计算规则,可不受清单规范、定额计算规则的约束, 故在报价时应注意判断 (见图4)



如招标文件没有明确计算规则的, 首先应进行清单的答疑、澄清,以得到统一的游戏规则 。否则招标人会利用模糊理论进行两头推辞,注意被其流氓的“苹果皮”理论所害(苹果皮富含营养,应连皮吃;苹果皮农药含量高,应削皮后吃)。按答疑澄清的回复调整报价思路(砌体厚度、抹灰厚度)。



辩证的砌体厚度之市场因素


市场因素引起的墙厚度的变化,最普遍也最为常见。即:图纸设计的混凝土墙为200mm厚,与之连接的加气块墙也为200mm厚。但当地市场只有190mm厚加气块墙供应,如需200mm厚,需另行定制,需要另外加钱(单价被提高)。此厚度差异产生的工程量,很多甲方或审计方,借“ 实际 ”为名扣除,但因此增加的抹灰厚度却不予增加。单边主义理由:己方责任。

此争议的预控、预防同上原理。合同性质、结算性质不同,就有不同的结论,不同的应对方法。



辩证的砌体厚度之己方措施


另外还有种最普遍、最常见现象。即:图纸设计的混凝土墙为200mm厚,与之连接的加气块墙也为200mm厚。施工方对自己的混凝土墙的质量很有把握(平整度、垂直度),为了降低混凝土墙的抹灰厚度,有意降低砌体的厚度(见图5),以降低成本。



为了使混凝土墙的质量达到薄抹灰的要求,施工方加大了模板的投入,增加了支模的人工成本(提高木工班组支模单价)。甲方或审计方却以“实际”为名,扣除砌体的工程量。同时以混凝土墙面抹灰厚度未达设计要求的厚度为由,再行扣除混凝土墙的抹灰厚度。但对此增加的投入成本却视而不见。理由:做好质量是你应该的,不按图纸施工,没罚你已经很宽容了。到头来,辛辛苦苦(管理、投入)只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辩证的砌体厚度之非标砖的困惑


然而,事情并无就此结束。图纸设计的混凝土墙为180mm厚,与之连接的加气块墙也为180mm厚(见图6)。与180mm厚加气块配套的底部的实心砖需用180mm长的实心砖。但市场上没有180mm长的非标砖供应,只能用200mm砖切割(免烧砖瓦刀不好砍),人工消耗很大(由于禁黏的政策,很多地方已绝对禁止使用红砖)。只能特制加工,但单块的价格比标准的要高,使得成本上升。 



于是,又出现了上述甲方要求、己方措施、定额结算、清单报价……的循环,争议继续(含180mm非标砖)。


说在最后


综上,前提条件不同,对策不同,答案也不同。在前提不明的情况下,很难给出正确的回答。


预算员不知可否,老板云里雾里,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预算员除了定额、取费、文件外,不问前提、不看性质、不懂成本、不结合自身实际,脱离施工、脱离市场,一味地定额思维所致。 因为只是定额思维,所以答案只有一个。说到底,汇报工作的预算员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不能辩证地看问题,其根本就是综合能力的欠缺。

其实,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施工时甲方下发联系单,要求门窗框固定部位用预制混凝土块代替传统的实心砖(见图7)。这样的工艺,砌体定额的工作内容、定额含量均不包括,合同一般也不会对此有专门的约定。


那么,混凝土块是不是按‘预制零星混凝土构件制作’+‘预制零星混凝土构件模板’计算?安装是并入砌块砌筑中,还是砌体中扣除该部分体积,按零星混凝土构件安装+灌浆计算?

所以,该不该计算,怎么计算,就需要有足够的成本警觉,及时澄清,在过程中予以解决,如拖到最后竣工结算时,人走茶凉,审核人就以“包括在内”等各种的理由不予认可,造成无谓的争议。

故,一名成熟的造价人不仅要精通预算,更要精通施工,只有知道了怎么做,才有预判识别的能力,才会结合约定的规则知道如何应对,不做马后炮。正如古人云:“不知未来者,不足以谋天下”。随着造价与市场的接轨,不按定额规则的市场清单报价日益盛行,市场报价虽给了规避风险的机会,但如何把握,需要的就是综合能力了。 没有规定、规则,缺少约定,自己不会预控风险。产生争议,便一味地怪罪各为其主的“审计不要脸”,在我看来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至少六七成是自己的责任。

当今,很多年轻的预算员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遇到成长瓶颈期,做的时间越长感觉自己懂得的越少,有漂浮的不踏实感,原因就是不懂工艺、不懂现场,基础不扎实。而突破瓶颈最好的办法就在于此。

懂施工,预算才会更精。 两位造价圈粉丝的留言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留言虽夸张,却也不夸张。正所谓一切尽在此言中: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