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中风不动,得道成仙,怀柔九渡河镇的白云观
历史的空间
2021年11月01日 19:30:58
只看楼主

  文/陈益峰   怀柔的白云川道观,位于怀柔区九渡河镇白云川,二道关村的西侧三里地,与北京市内的白云观一脉相承,老百姓一直被称为:上下观。白云川遗址也叫白云观,为上观。而北京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下观。   1、北京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明朝重修时候,主持来自怀柔上白云观   北京西便门外的白云观,始建于唐朝,为道教全真龙门派祖庭,为全真第一丛林。唐朝玄宗皇帝为斋心敬道,奉祀老子,初建此观。

  文/陈益峰


  怀柔的白云川观,位于怀柔区九渡河镇白云川,二道关村的西侧三里地,与北京市内的白云观一脉相承,老百姓一直被称为:上下观白云川遗址也叫白云观,为上观。而北京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下观。


  1、北京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明朝重修时候,主持来自怀柔上白云观


  北京西便门外的白云观,始建于唐朝,为道教全真龙门派祖庭,为全真第一丛林。唐朝玄宗皇帝为斋心敬道,奉祀老子,初建此观。


  金正隆五年(1160年),天长观遭火灾焚烧殆尽。金大定七年 (1167年) 敕命重修,历时七载,至大定十四年(1174年)三月竣工。金世宗赐名曰:十方天长观。泰和二年(1202年),天长观又不幸罹于火灾,仅余老君石像。翌年重修,改名曰:太极宫。金宣宗贞祐二年(1215年),国势不振,迁都于汴,太极宫遂逐渐荒废。

  元初,邱处机(号长春子)自西域大雪山觐见成吉思汗,东归燕京,赐居于太极宫。当时宫观一片凄凉,遍地瓦砾,长春真人遂命弟子王志谨主领兴建,历时三年,殿宇楼台又焕然一新。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五月,成吉思汗敕改太极宫为:长春观。七月,邱处机仙逝于长春观。次年,长春真人高徒尹志平在长春观东侧下院建处顺堂藏邱祖仙蜕。丘处机被奉为全真龙门派祖师,白云观以此称龙门派祖庭。

  元末,连年争战,长春观原有殿宇日渐衰圮。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时为燕王的朱棣以处顺堂为中心,扩建道观,正式改名白云观,距今六百年左右。永乐迁都以后,白云观进一步受到明廷重视。西侧自唐代天长观延续至元代长春宫的旧址,则逐渐废弃。

  附近鹞子峪古堡的八九十岁老人,都说:北京的白云观的道士,是从怀柔的白云观过去的,而且怀柔的上白云观和北京紫禁城,基本在一条轴线上。笔者在地图上细看,上白云观与紫禁城,确实接近在一条轴线。

  燕王的朱棣,重修白云观的时候,估计道法衰落,所延请的主持正好是来自怀柔二道关的白云观。这个可能性最大。因为上白云观保存至今的一颗古银杏树,大约也是五六百年的历史。

  但是很可惜,笔者当年遍查怀柔县志、昌平县志,所有的版本,都没有白云观的记载。只有周围老人留下的古老的传说。


  2、九渡河镇的白云观

  笔者早年初来北京,常去怀柔出差,经常居住在怀柔,曾经参与过九渡河镇的白云观的修复工作,可惜未能完成,就离开怀柔。曾经先后去过白云观遗址十余次,每个山脚,每一处山头,都走过。如今见白云观建筑,已经彻底恢复,非常激动,每次路过,都去看看,一共又去了三次。

  同行考察的有徒弟苏理、郭宇、陈文、姬常勇、梁敬南、林敏、朱江等人。


0000.jpg

近看上白云观,其建筑为后来修复的,一进院落,院子中心有一颗银杏树,施工水平比较高超

000.JPG

侧看上白云观,为木星开口结穴

00.JPG

正面远看上白云观,气脉清奇,穴场藏局,为修道的好地方。可使人清心寡欲、柔弱不争,排除一切私心和嗜欲,淡泊名利,不为外物所累

0.jpg

近看白云观,左右两手抱穴紧密,后来修复时候,砂脚被斩除,后人不太注重风水。形局小者,本不宜伤残,寸土惜如寸玉。

00001.jpg

燕山脚下,大帐之中出脉,再开小帐,大局之中有小局,龙势大开大合,大开于祖山,大合与水口

001.jpg

左右包裹重重,个个回头向穴前,龙脉层层中穿结穴

01.jpg

近看白云观,左右龙虎重重护卫,强壮有力,罗城紧固,密不透风

1.jpg

燕山为太行山余脉,龙身巨石巍峨,耸立于天,脱卸不尽,杀气未除,作为老百姓阳宅,多主大祸临头。但是道观寺庙不忌,越是杀气越重的地方,常常出现仙道高僧。

02.jpg

万山之中,忽开一局,山明水秀。古话说:龙虎山中风不动,仙圃长春。 

03.jpg

众水归朝,诸山聚会。明堂平旷,万象森罗。明堂平正而宽阔,诸峰万象森罗于前,众水之朝宗,汇合于水口,众砂之云从,结大富贵之地。

4.jpg

大八字下有小八字,两边界水界脉入穴,在穴前合襟,上有分,下有合,阴阳交媾

05.jpg

这里年久失修,已经没有建筑物,仅剩一棵数百年的银杏树屹立在遗址之上,当地百姓还时常来此供奉、祈福。

06.jpg

近看银杏树树根周围,还有大量的砖块遗址。树上挂着北京市一级古树。按照《北京市古树名木评价标准》:凡树龄在三百年以上的树木,为一级古树。说明此树的时间最少三百年以上。

5.jpg

后来修复的道观,依然在原址之上

1.jpg

侧看道观前的巨石为余气,后来修复后,这些巨多数被清理干净,非常可惜

2.jpg

这是修复前,到观前上山的自然土路,沟里全是巨石裸露

3.jpg

早年碾米用的碾盘

593ce5a3t92c7a72fdbc0&690.jpg

房子路边的碾滚

7.jpg

道观右前方有道塔遗址

6.jpg

木星脚下开深窝,开口狭小,如燕窠鸡巢,窝中圆净

7.jpg

鸟瞰白云观明堂和朝山,对面没有正对五凤山的主峰,而是正对五凤山由翅膀

08.jpg

大帐左右尽头,在水口汇合,巨石耸天,如龙虎盘踞

8.jpg

正看白云观,左右包裹非常紧密

90.jpg

道观西侧,有古井遗迹,为道观的主要饮用水。周围老人讲:两口井一甜一苦,甜井水可饮用,而苦井则是道士用来浇灌菜园子的。

这两口井,澄清甘美(甜水井),春夏不溢,秋冬不竭,无论在多么干旱的年头都不干涸,逢雨季也不外溢,舀出一些水,还会保持原来的深度。

9.jpg

如此干燥的地方,竟然有天然泉水溢出,为大龙气盛,结穴后秀气不尽,溢发为泉,常常是大地真穴的主要标志之一。可惜后来施工,都是挖沟机的大开大挖,泉水的痕迹,似乎已经找不到了

10.jpg

正面看白云观,下脉非常峻急,气脉浑浊,左右有太乙天乙夹送。古话说:天乙太乙侵云霄,位居台谏。白云观的主持,为得道仙人,后来去了北京白云观做主持

11.jpg

侧看白云观,窝中抽石乳结穴

13.jpg

鸟瞰白云观和明堂,左右龙虎排衙

16.jpg

近看白云观,此地只是适合做庙,或者道观,四山有些逼压,逼迫窒塞。古话说:四山高压宅居凶,人口少兴隆。阴幽窒塞号天牢,住宅决萧条。

18.jpg

支葬其巅,垄葬其麓,山龙结穴,急而缓之,急时不怕葬深泥

19.jpg

侧看白云观,石脉平铺,洒落平地,来历明白

20.jpg

侧看白云观,护从稠密,穴场藏局

21.jpg

小帐左侧闪落一脉,曲曲迂回,石骨高起,脚下开坪化阳就,结白云观

23.jpg

正面看白云观,穴星有巨石,高数十米,脚下拖出石脉结穴

24.jpg

将入局,转换顿跌,再起撑天大帐,帐中枝叶茂密,中脉抽脉结穴

25.jpg

山谷建阳宅,上峻急,而下忽有坪地,龙脉需脱落平地结穴,宽广平坦,四面拱卫,毫无空缺。李淳风说:来不来,坦中裁;住不住,平中取。

50.jpg

侧面看道观,修复的建筑,与白云观风格类似,灰瓦红墙的皇家

51.jpg

近看白云观, 修在台基之上

52.jpg

正面看白云观,为一进院落,一正两厢的建筑格局,建筑坐北向南,坐11度,向191度,子山午向兼癸丁旺相分金,入首在壬字

53.jpg

侧看白云观,为坎宅离门的格局

54.jpg

侧看白云观气脉,穴星为巨石耸起,脚下拖出石脉,石骨叠叠

55.jpg

近看穴后气脉平铺,阴阳转换

56.jpg

侧看白云观,数百年的银杏树,在院子中心

0000059.jpg

门前,正看朝山为五凤山,凤凰中峰在196度

000059.jpg

鸟瞰白云观周围,奇石卓立。左前有鼓角,有前有令牌,左后有三清铃,右后有朝笏

0059.jpg

右前方的令牌石,在221度

059.jpg

左前方的鼓角,在151度

063.jpg

在门前,看左前方的鼓角

59.jpg

侧看穴后气脉

60.jpg

龙砂头部,巨石拖出

63.jpg

侧看白云观,后有奇石耸立,为朝笏和铃铛

64.jpg

正看白云观后山和银杏神树

5.jpg

近看银杏树。通常银杏树分为雌树和雄树,只有雌雄两种树同时种植才能开花结果,这株古银杏单株就能结果

4.jpg

修复前的白云观遗址,只有一颗银杏树解放前,居住了大量道士,解放后道士还俗,无人居住,房子自然倒塌了。很多村民以此古树为神树,常常前来祭拜


  3、道观的古树,传说为神树

  白云观内有一株树龄一千多年的古银杏树,树干奇粗,几人合抱才能围住,树冠枝繁叶茂。通常银杏树分为雌树和雄树,只有雌雄两种树同时种植才能开花结果。而这株古银杏单株就能结果,在每个深秋季节,成熟的银杏果从树上落下来,黄灿灿铺一地。

  村民都称为神树。上世纪40年代初,日本鬼子攻占到此处,对这棵古银杏树虎视眈眈。一个小日本军官不顾村民的劝阻,非要伐树给士兵做木箱。

  这天,一些日本鬼子带着工具,气势汹汹地开始伐树,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刚在最低的树枝上锯开一个口子时,忽然刮起一阵大风,大风过后,银杏树上掉下一个大树枝,结结实实地砸在了两个小鬼子头上,一命呜呼。

  这时候,其他的小鬼子都吓坏了,纷纷说:神树显灵了!吓得一个个都抱头鼠窜了。

  后来再也没人动过这棵古银杏树,村民们至今也常来拜祭。古树前还有拜祭的杯子留下。


  结语


  自古以来,佛-道人士常常聚集了一些精英人物,很多人身上传承的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无论佛法、道法也好,还是书法,还是地理技术,预测技术,道家佛家,从来都不缺少精英人物。

  多数的道观、寺庙,都是卜选的最好的地理位置,其绝妙的地理,常常被富贵人家,甚至皇陵所相中,最后被迫迁走。比如金朝房山皇陵,为九龙山,原址本来是龙衔寺。朱元璋的孝陵,在独龙阜,原址是开善寺等等。都是因为地理过于优秀,被皇家抢走,然后别迁他处重建。

  明朝的天寿山皇陵卜选过程中,十二个地理先生中,出现了四个僧人的身影:分别是太子少师姚广孝、五官灵台郎吴永、僧人中山夅、衢州宝陀庵住僧非幻和尚等等。姚广孝本来就是正一品大员,五官灵台郎吴永,因为卜陵有功,加封僧录司右阐教,从六品。说明古代的僧人、道士,长期居住在基层,文化素养比较高,精于地理技术。

  但是,现在的僧人、道士,逐渐城市化,开始脱离基层,脱离百姓,讲究等级,讲究清修,身上的传统文化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

  全文完。

  作者:陈益峰,男,著名地理师傅,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硕士研究生,先后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古建园林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工作,长期从事地理研究工作,现任国际易学联合会地理环境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少林北美文化推广中心易学地理总顾问,长期从事传统地理学的实践、考察等研究工作。


免费打赏
阿巅2019
2023年05月11日 11:35:18
2楼

谢谢楼主分享的好资料,赞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