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秋院士:让建筑在城市的土壤里自然生长
一天三顿饭
2021年09月17日 09:14:20
只看楼主

她是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她是中国工程设计大师, 大唐气象建筑师, 她 是 国家宝藏守护人,她 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也是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奖者, 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第一位获奖女性, 国际编号210232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



她是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她是中国工程设计大师, 大唐气象建筑师, 国家宝藏守护人,她 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也是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奖者, 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第一位获奖女性, 国际编号210232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



理解环境,保护环境,创造环境


 

 

张锦秋院士通过两片区的项目实践来讲对环境的理解:一是华清池景区的项目,一是以大雁塔为中心的曲江区的项目。


1.华清池景区

华清池 ,也叫华清宫,是西安著名的旅游区景区,背靠骊山,紧邻通向兵马俑的主干道,干道另一侧是临潼城区。华清宫的宫和临潼城的城之间,有一块不规则的楔形地,原本是一个杂乱无章、无序发展的街道。在这个区域中,我做了三个项目,第一华清池的大门,第二御汤遗址博物馆,第三华清文化广场。


△'宫'与'城'之间的楔形基地建成实景


1972年文革还没结束,临潼华清池已成国内外游人关注的热点,省革委会下令修建华清池大门。我奉命承担设计任务,这个项目也就成为我在陕西的第一个“作品”。 尽管当时我国批判复古主义的浪潮还未平息,我斗胆提出建筑的风格形式要和它的功能与文化背景相统一 。华清池因唐代历史文化而知名,切不可建个一般公园大门,应该明确反映唐华清池的历史特色。尽管当时我对唐代建筑认识十分粗浅,还是拿出了一个唐风大门的设计,建成后博得各方好评,这对一个年轻建筑师就是莫大的鼓励。


几年后,文革结束了,陕西旅游业更加发达,很多外国人到华清池参观,一定要看杨贵妃的浴池。当时是个窄小的水磨石池子,所以领导就让我重新设计浴池。其实这个设计就是讲一个故事,但我尽量做到有理有据,于是我拜访了当时陕西省最有名的历史学家和碑林博物馆馆长进行考证。杨贵妃的浴池是海棠花形的,呈四个花瓣儿状,石造的。我按照资料设计了浴池。开工后,地下挖出唐代华清宫的很多温泉管道,更挖出了一些唐代皇帝的御汤,唐太宗的星辰汤,唐玄宗的莲花汤,杨贵妃的海棠汤(果然和我考证的一样),工程就停了。之前讲故事的工程要让位于真正的文物古迹保护,因此这个遗址成为国家保护单位了。


这片遗址开始征集保护方案,当时已经建造兵马俑大跨度空间的保护建筑,所以建筑师都拿出这样大跨度方案 。但是造价很高,1500万,当时临潼是拿不出来的。 政府找到我,让我再出一个方案,我没有按照大跨度覆盖遗址手法,而是延续地貌设计,就是现在的这个方案。

    

△御汤遗址博物馆


唐华清宫御汤遗址 位于华清池景区的南侧,紧邻骊山山麓。遗址地形显示出唐华清宫地面标高比现代华清池景区地面低两米左右。 这个高差在古代是没有的,由于骊山的塌方和历代建筑垃圾等形成了高差,我着意保留这个高差,让遗址变成在“坑”里的遗址博物馆,将反映历史变迁的整个地形地貌显现出来。另一方面,我尊重遗址显示出的“一房一池”的布局。依据柱础石遗址推算,确定开间进深,大体控制了这些建筑的尺度和体型建筑的建造,这样就自然形成高低错落的一组唐风建筑群落。总投资仅300万元,三个月内竣工开馆, 成为华清池景区内一处热门景点。


时隔三十年,我们承担了华清宫和城市之间楔形地的规划设计。按城市规则这里应是修复生态的绿地;按文物保护规划,要保护唐代昭应县城遗址(唐朝皇帝在华清宫居住时,其随从政府机构办公和服务设施所在地);按投资人要求必须有合理的经济回报。


为了满足多方要求, 我们首先在总体布局上组织了三条轴线,使城市和华清宫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创造出一组以文学名著《长恨歌》为主题的广场群,并结合地形实现了昭应县城的城垟保护,又通过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出8万平方米经营性空间。在其上覆土3米,营建起成片的公园绿地。这片具有历史文化和生态特色的文商旅综合体,不仅提升了环境质量,现在也成为临潼市民热爱的休闲娱乐场所。


△长恨歌广场


在临潼这片区域,从单体建筑到群体建筑再到大型城市公共空间,我们每一步都在遵循理解环境、保护环境、创造环境的思路进行创作。


2.以大雁塔为中心的曲江新区

我做的项目包括三唐工程(宾馆、歌舞餐厅、艺术陈列馆)、慈恩寺规划、玄奘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


△三唐工程鸟瞰图


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开始,很多外资都看好西安这个旅游城市,都打算选址在慈恩寺大雁塔周围投资。最后由三井不动产与西安园林局合作的大雁塔风景区“ 三唐工程 ”得到批准。当时的惯例外资项目都由境外建筑师设计,日方拿出了宾馆的方案。主持建设的副省长听我说那是一个日本风的普通宾馆,在大雁塔近旁很不相称,就说:“张锦秋,那么你拿个方案看看。”

 

于是我就对慈恩寺的历史和遗址发掘情况进行了了解,并 遵循城市规划对这一地段的控制性要求,作了一个园林化的唐风组群方案,把建设量最大的宾馆项目,放在唐慈恩寺东墙以外的环境影响区。 没想到这一方案不仅立即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同意,三井不动产株式会社的领导也很欣赏。1986年完成设计,1988年竣工,三万多平方米,成为大雁塔风景区的定音之作。现在“三唐”中的唐华宾馆已被列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唐华宾馆


慈恩寺 是唐代皇家寺院,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回来在此住持,建塔藏经,名噪于史。但是上世纪90年代初寺内仅存唐塔本体和清末民初所建的钟楼和山门,环境破败,设施简陋,政府让我主持慈恩寺整修规划。 我们提出了西部新建僧人生活区,东部调整完善接待服务设施和管理机构,大雁搭北部新建玄奘纪念院,形成了以中轴为主三路并进的规划格局,并大力优化提升了寺庙园林绿化环境。



第三步相继,就是设计慈恩寺前的 玄奘广场 。2001年建成后,境外媒体惊叹西安城市公共空间出现了宗教人物雕像,足见大陆之改革开放。雕塑、佛塔、纪念院三位一体,成为西安一处新地标。

△玄奘广场


接下来要介绍 大唐芙蓉园 大家都看过唐长安历史地图,四四方方,都有城墙,唯独东南角,城墙有个缺口,那里有个跨越城墙内外的水系,就是曲江池。 自古以来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环境,成为历代皇家园林优选之地。唐代达到鼎盛,城墙以内的北池是百姓踏青郊游的自在之地;在城墙以外的南池建了皇家园林芙蓉园,这片游览胜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吟诗和佳话。


△大唐芙蓉园


由于历史的涤荡,北池仅存一片凹地,在暴雨季节就变成涝池。改革开放后,为发展旅游业,当时对这片土地曾经做了很多规划,比如周秦汉唐风景园、民族风情园、迪斯尼游乐园。2004年, 我们提出的规划是一个以唐文化为内涵,以古典皇家园林格局为载体,因借曲江山水,演绎盛唐名园,服务于当代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这个方案得到了政府的批准。 2006年建成后得到国内外好评,成为陕西省重大文化活动的举办地。 人们深感,进入芙蓉园,有“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的意趣。    


△芙蓉园中紫云楼


芙蓉园引来了市民的呼声,希望能进一步修复曲江南池的生态环境,为百姓提供一处免费休闲、24小时开放的景区。2007年,我承担了 曲江池遗址公园 的规划设计任务。根据文物部门勘探出的古代水岸遗址,确定了水体的范围与形态,规划设计了一个与芙蓉园截然不同的景区。


根据历史上记载,此处应是充满自然野趣,偶见酒家旗幡的环境,所以全园布局随形就势,不拘一格。 为满足经营管理方的要求,在这占地59.5 公顷的园区内,还是布署了能有经济效益的茶楼、酒店达2万平方米。 但大小建筑全部采用民间作法和色彩,请叠石专家利用地形景观作出“江滩跌水”的效果,全园一派自然风光,建成后深受市民欢迎。 只可惜周边的楼群随之而起,已很难品味到当年池水与南山呼应的辽阔境界。


△曲江池遗址公园中的“江滩跌水”


以上简略介绍了我们在以华清池为中心和以大雁塔为中心这两片土地上历年来所做的一些工作。主要是想说明: 理解环境、保护环境、创造环境,这三句话是一个整体。理解是前提,保护是底线,创造是目标。只有理解深刻,保护恰当,所做的设计才不会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创造才具有生命力。



城市文化孕育建筑文化,建筑文化彰显城市特色


 

我参加过许多地方研讨他们建筑特色的各式会议。建筑特色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认为 建筑特色应来自:城市(地域)文化——城市与建筑;项目内涵——内容与形式;时代审美——传统与现代。 今天我仅就城市与建筑谈一点体会。


通过两个例子:陕西历史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说明城市和建筑的关系,城市文化和建筑的关系,以及建筑建成以后,这个建筑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陕西历史博物馆 是周恩来总理交代的任务。 起初拟选址在大雁塔附近,但周边已经没有足够的位置,最后选择与慈恩寺相距约一公里的一片农田,此基地四周均为城市道路,条件很好。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十年浩劫后我国首先启动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是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国家计委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明确要求: “陕西历史博物馆应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并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合理的功能,现代化的设施,通过搜集国内外博物馆资料和实地考查,我们做到了心中有底。但是 关于“象征”的要求,成了创作攻坚的难点。     


陕西省会西安是13个王朝建都之地,而所有宫殿荡然无存。因此 我们和国内外咨询专家都认为以宫殿形象作为“象征”最为合适。在布局上我们经历了“以意造象,超以象外”的过程。 我们不愿意模拟某个宫殿,而是探索性地抽象出我国历朝宫殿隠喻着“太极中央、四面八方”的“宇宙中心”感。于是 提出了“中轴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布局方案。    


由于唐代是陕西悠久历史中最辉煌的时期,盛唐的博大、辉煌、蓬勃向上的历史风貌和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一脉相通,因此我们赋予这组现代化的博物馆建筑以浓郁的唐风。 但我们摒弃了古代宫殿的肃穆,而使其园林化,组成丰富的庭园空间;也回避了传统宫殿的红墙、黄瓦、青绿彩画,而选用了黑、白、灰的素雅格调。  


具体设计中, 为了体现唐代建筑的逻辑性,结构中斗拱和椽条全部使用预制装配式的受力构件,框架结构之间除了玻璃幕墙很多都是预制大型壁板。 陕西历史博物馆落成后不负众望,成为象征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地标,现已被列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延安城市以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为核心向三条川道延伸发展。 延安革命纪念馆 基地坐落在西北川中部的王家坪,与西面的枣园、杨家岭都是重要革命旧址保护区。基地背靠赵家峁,东西两侧山势呈环抱状,面临延河。


 △延安革命纪念馆全景远眺


我们首先决定要充分利用山水格局营造纪念氛围,以在总体上已经建成的斜跨延河的彩虹桥轴线为轴,自南而北布置了纪念广场、纪念馆、纪念园区三大部分。由彩虹桥、纪念馆大门、纪念广场、旱喷水池、毛主席雕像、纪念馆主入口、序厅、纪念园景点、赵家峁松柏林构成纪念性空间体系的脊梁。  

 

考虑到纪念馆东、西、南三面城镇化发展已经高楼林立, 仅三层高的纪念馆形象很难突出,决定将纪念馆设计为222米长的“ㄇ”形,以其横向超常的向量体现出的张力和呈围合态势的控制力,奠定了纪念馆在西北川乃至延安市区中创造纪念性、标志性的基础。


△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历史悠久,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各山石壁上有各种年代的磨崖石刻。宋代大政治家范仲淹镇守这处边关时所写的 《 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首词描述了当时的城市景象。 但是我们设计的是革命纪念馆,要追随红色文化脉络,所以我们选取了当年民居“窑洞”原型,因为在革命战争年代,延安上自中共中央领导、下至各级干部、军民百姓都以窑洞为家,因此窑洞也具有了革命精神的象征意义。同时我们还从战争时期延安建设的一些优秀公共建筑中吸取了特色元素。


上面举的两个实例,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西安城市的关系,延安革命纪念馆和延安城市的关系,我深深体会到: 城市文化孕育建筑文化,建筑文化彰显城市特色。 人类文化的重要表征除了语言文字就是城市,因为城市能实现人类文化的积累和进化。 一个城市的优秀建筑应该以其特色汇入这个城市文化积累和进化的长河。




和而不同,唱和相应

 


回顾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其精髓在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城镇无不呈现着中国建筑文化特有的和谐之美。 纵观全球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域建筑现代化已经成为共识,既有普适的共性,又有民族和地域特性的建筑正在成为主流。


当代城市建筑体现了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的汇合。 因此当代城市艺术的最大特点是体现 多元性和多层次 的综合美。特别在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怎样保证城市的和谐性呢?在作好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就有赖于和谐建筑。 和谐建筑本身应与城市和谐,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谐,并进而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城市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筑有这么大的能力吗?有,我举两个例子。


黄帝陵祭祀大殿 ,位于皇帝陵所在地桥山之麓。由于黄帝对中国古代文明开创性的贡献,历朝历代都对这位人文始祖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原有举行祭祀活动的轩辕庙内古柏密布,场地狭小,已不适应新时期规模宏大的祭祀要求。2002年我们接到了轩辕庙区的修整和新建祭祀大殿的设计任务,为此项工程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组成了以周干峙部长、吴良镛院士、傅熹年院士为主体的 6人专家组,在工作每个阶段进行指导把关。


根据黄帝陵总体规划,新建工程定位在原轩辕庙以北,沿原庙址中轴线延伸到桥山支脉凤凰山麓,占地3.64公顷。为了创造出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氛围,突出中华儿女精神故乡圣地感,规划设计从宏观上处理好与群山环抱、沮水缭绕大环境的关系。格局上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风格上与祖国建筑传统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其 特点可概括为“山川形胜、一脉相承、天圆地方、大象无形”。


△黄帝陵全景远眺


作为上万人祭祀的场所,我们把卫生间、休息室等公共辅助设施置于地下,突出祭祀大殿和山川。祭祀大院虽然设有围墙,但由于结合地形将大院中的1万平米的祭祀广场设计得高于周边环境4米,在广场上可以环眺群山,广场北端设总高6米的三层高台,正方形祭祀大殿在台上居中而置。 大殿形似石造,建筑造型似汉又古于汉,多所提炼,简洁、朴拙。   室内空间无柱,四周没有门窗,八面来风,吐纳山川。屋顶开直径14米的园形天光,阳光雨露、蓝天白云映照着殿中黄帝石碑,置身其间圣地感油然而生。     


△黄帝陵祭祀大殿内景


广场上下的8簋、9鼎钟鼓均按考古专家意见设置,表现了国家级大型祭祀的传统礼仪。 2004年清明节前竣工,实现了设计的初衷,收到预期的效果,荣获国家金奖。


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西安举行。这次博览会的主题是“天人长安 ,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荣幸地承接了园中四大主体建筑之一的 天人长安塔 的设计任务,四大主体建筑中其它三个都是国外建筑师设计。我认为这所塔应具有文化标志性的主题 , 既需要体现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又需要具有明显的长安地域特色;作为大型国际博览园的主建筑,还应充分反映当今的时代特色和审美情趣。


从史料得知长安城历史上最高的塔是隋唐长安城西南隅皇家寺院的木构双塔。 塔总高97米,塔基44米见方,兼有风水塔、舍利塔和观光塔三种性质。唐代诗人登塔题诗:“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槛外低泰岭、窗中小渭川”,“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一千多年前登塔者与自然融合、与霄汉云烟的亲近给了我们创作灵感。


21世纪建塔理应高于唐代,从景观分析我们定塔高为111米,后因航空管制,不得不降为99米,稍高于唐代塔。 我们追求远观塔势,近赏细形,决定选用唐风方塔的造型,从远处任一角度都可以看到这座长安的标识。 当时很多人建议说可不可以按照广州的小蛮腰,将塔扭一扭,被我拒绝了,扭一扭就不是长安了。


△长安塔全景


设计追求现代感,采用了 现代钢结构 ,屋面、挑檐、外墙一律采用超白玻璃,外露结构构件和檐下处理构件都采用沙光不锈钢表皮, 使天人长安塔具有轻盈、闪亮、透明的“水晶塔”风韵。


△长安塔夜景


塔的 细部构件组合具有简约、鲜明的节奏感,在阳光照耀下呈现出一种现代工艺美 。功能性设施和楼梯、电梯、卫生间等均集中在塔心筒里。塔心筒四壁,我们请画家创作了一幅巨型油画,所画葱郁的菩提树林穿楼而上直到顶层,以象征圣洁、和平、永恒。各层外围选用无框落地玻璃幕墙,使人在塔中视野开阔,全园景色尽收眼底,行走在高层的平座栏杆内,更似达到飘然拂云烟的意境。2017年获得全国优秀勘察设计建筑工程类一等奖。 开园之后人们惊叹这座长安塔竟然与另外三个完全现代风格的主体建筑能融为一体,我想这就是和谐建筑所应收到的效果。     


△长安塔外檐近景


和谐建筑 是一种追求, “和而不同”和“唱和相应”是这一思想的两个层面。“和而不同”是在城市总体上的战略,“唱和相应” 则是在战术层面的操作。  早在1961年 梁思成先生就指出“由于每一座个别的建筑都是构成一个城市的一个‘细胞’,它本身也不是单独存在的。 它必然有它的左邻右舍,还有它的自然环境或者园林绿化。因此, 个别建筑的艺术问题也是不能脱离了它的环境而孤立起来单独考虑的”。


交响乐团的成员都应该在指挥的引导下各显其能,千万不能像大卖场上的商家你吹你的号,他唱他的调。只有和而不同、唱和相应,建筑师的创作才能为城市的健康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这是今天我讲的第三个观点。



结语


同学们,我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已经五十二年。对清华学子现在怎样 学习建筑,你们关心什么,真是不甚了了。庄院长约我来讲,我只能说说自己在建筑的道路上一路走来的一些感悟,只言片语,自说自话吧。早在上个世纪初梁思成先生就说过“建筑师的职业是什么?直接地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行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记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所以你们的问题非常繁难,你们的责任十分的重大”。今天读来倍感亲切。


各位身逢中华复兴的大好时代,正是建筑师大有作为的幸福岁月。希望清华学子不忘初心,不辱使命,能在清华园学有所成,将来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中创造辉煌,这是我对大家的期望。




观众提问1: 我是建筑学院本科三年级的学生,曾经周总理说过一句话,到祖国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当时张老师去了陕西,现在很多学生都想往北京去,怎么能吸引人才到这些地方去?

    

张锦秋: 五十年代的清华人确实是这样的,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到国家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清华大学的精神是爱国奉献。到解放以后,正是国家大建设的时候,条件很差,需要人的地方很多,北京和上海也都需要人,中国人压力很大,国际上对中国的挑战很多,那时候施行三线建设,西安是建设的重地。


后来,随着国家形势变化,我们做援外项目,做建筑艺术、公共建筑,我们高兴的不得了。所以,建筑师是在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我们这一代人一直在适应社会的发展,当然现在年轻人不一样,不愿意在体制内设计院干,就自己开小事务所,也可以不做建筑,做服装设计。跟我们不一样,我也不乱加评论,但我们那时候就是,指到哪儿打到哪儿。

    

观众提问2: 我来自陕西,感谢您为陕西留下不朽的经典之作。西安提出皇城复兴计划,您作为首席设计大师,在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家园和精神标尺方面有什么样的看法?第二个问题,对于当代中国建筑来说,以北京市而言,许多地标建筑几乎不完全由中国设计师设计的,而是国外建筑师设计的,所以很多人开玩笑说,中国是很多国外建筑师的试刀场,这是文化不自信体现。之后,如何在中国建筑中体现中国特色?

    

张锦秋: 这两个问题大的不得了。西安是古都,各届领导都知道西安的价值所在,对西安的历史文化非常的重视。领导思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陕西很穷,西安还不太发达的时候,他们就很重视,知道很多东西要保护。现在没有时间和资金建设,先不要动,以后再弄。所以,西安城市发展比国内其他城市发展的慢,现在才成为第八中心城市,发展慢有发展慢的好处,避免了有些城市的弊病。现在西咸一体化,西安和咸阳最终还要成为一个城市,历史之中就是一个城市,在文革时候分开。所以未来,对西安来说,要做好大西安的规划,总体规划正在调整。


我是受规划界欢迎的建筑师,我很尊重规划,很多人以为建筑和规划唱对台戏,规划是限制。从我的角度来看,规划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把握对城市基础要求。以后城市发展什么样,我不敢说,目前西安也在补短版。过去的几十年中西安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很强势,但大型现代化产业比较少,对城市来说,经济是基础,所以西安在做招商引资。


我想,西安应该成为自然和人文交相辉映,传统老城和新城各展风采的城市。既有历史文化的特色,还有现代化特色。唐皇城复兴规划,是针对某一时期,所谓的复兴并不是要把历史的房子复建。至于西安如何发展,这个题目很大,我也不敢说,也并不能代表西安。


第二个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外建筑师参加竞赛屡屡中标,是自然情况。那时候,中国建筑师对世界建筑的发展,对新技术的发展不是很了解,我们需要从国外建筑师学习新知识,学做结构,学画施工图。但是不能长期这样,学习新内容是时代中无法避免的,现在的中国建筑界新人倍起,比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中国建筑师做的,是何镜堂院士做的,北京也要有这样的意识。

    

观众提问3: 非常荣幸聆听了张先生的讲座,1993年我毕业后去西安,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西安已经烙下了张锦秋老师的烙印,您是非常幸运的,可以把个人的命运和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建筑师当中是很罕见的。但是西安风格非常之突出,是个特例,在中国大多数城市中,不太可能具有西安这种条件,风格没有那么突出,领导没那么理性,保护文化很差。在面对全球化的背景下的情况下,中国城市如何避免千城一面?当代建筑师如何从全球化当中突围而出?


另外一个问题,您的很多作品都是有独特条件的建筑,可以深度挖掘文化。但对于职业建筑师来说,很多情况下,从尺度或者现状条件挖掘提炼传统文化,是很有难度的事情,大多数作品还是现代作品,现代条件下怎么能够把传统文化结合的更好,这是职业建筑师困惑的一个问题。

    

张锦秋: 这个问题也是很难说的,也是很大的题目。建筑是分类型的,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有一种是产品式的建筑;有一种是地域式的建筑。产品式的建筑,比如机场、火车站,功能性很强,和电脑汽车一样是现代化的工具。我们不能说这个电脑为什么不是中国风格,这个汽车为什么没有民族形式;还有文化性建筑,要特别强调文化属性,好好结合环境,在历史名城的传统文化中,我们应该尊重。


在新城区,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时候该是什么形态就是什么形态,不应该只有一把标尺来衡量建筑的关系,这样太片面了,这是很复杂的问题。

   

观众提问4:特别感谢您的讲座,我的专业方向是遗产保护理论,您讲的文化属性对我的影响特别大。我现在正在研究通州城的历史文化,但一直有一个概念理解不清晰,怎样才能更好地在现有的规划基础上,再做一些贡献,让这个规划把文化性更好突出?

    

张锦秋: 你不是理解的挺好吗?对这个地方的条件了解,规划了解,要创造更好,那不是挺好嘛。所以,要把规划吃透,规划很重要。

        

观众提问5: 60年代的时候,您曾写过一篇关于颐和园的后河后山的研究论文,以及和郭老师写了一篇关于留园入口序列的论文。我想问,中国传统园林对您五十几年职业生涯的影响是什么,如何看待园林文化的发扬?

    

张锦秋: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我在清华研究生阶段,方向是建筑历史和理论,但具体的课题是颐和园后山西区,但课题范围很广,不仅仅要研究颐和园,还要深入到北京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也要研究。所以在研究生阶段,我是在中国园林的海洋里遨游了一番,对我的影响太大了。我跟庄院长说过,中国的园林有单体吗?只盖一个房子叫园林吗?不是,园林必然有生态环境,是群体,要考虑和环境的关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群体的关系,和周边的关系,所以有中国园林这方面学识和修养的人,看城市建设一目了然。


之所以后来我可以跨到城市设计中 ,也是如此。 城市设计是群体,要解决城市空间各个群组织之间,空间形态和建筑形态的关系,和园林里造景、借景、成景是相同的。 所以,在城市里面设计一个公共建筑的时候,肯定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地块,而要加入周边。我之所以在西安既可以做城市设计,也做建筑设计,还有景观设计,就是因为我在学校学习了园林。园林的学问很大,很多基本的园林理论,可以广而推之用于城市,这是我的体会。



主要代表作品



     

1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市小寨东路翠华路口,是中国第七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是十年浩劫后中国兴建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国家级博物馆。 从1983年开始筹建,1991年6月20日建成开放。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区占地6.93hm2,建筑面积55,600m2,文物收藏设计容量30万件,接待观众设计容量4000人次/日。



其现代化程度首先反映在突破当时作为收藏、展示场所的我国传统博物馆模式,而兼具研究、文物保护与修复、科普、会议、图书馆、餐饮、购物、休息等综合性功能构成。馆内消防、安保、空调、照明、计算机系统、文物保护实验室等设施均达到设计同期的国际水准。建筑艺术上采用了“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章法,既突出盛唐博大、辉煌、蓬勃向上的风格,又有机地进行了合理的功能布局;色彩上运用了黑、白、灰统调;庭院式的布局与外围开敞的绿地相结合,提供了多层次的游息空间;室外与室内设计均采用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手法。


整座博物馆建筑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地域特色,又颇具时代气息,创造了一个庄严、质朴、宏伟,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氛的现代空间环境,被载入了1996年版《弗莱邱建筑史》。陕西历史博物馆已成为象征着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标志性建筑,被列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工程。

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建设单位/Client: 陕西历史博物馆/Shaanxi History Museum

设计单位/Design Organization: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China Architecture Northwes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施工单位/Contractor: 陕西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The Third Construction Company of Shaanxi Province

方案设计人及项目负责人/Scheme Design and Principal Architect: 张锦秋/ Zhang Jinqiu

主要设计人/Design Team: 王天星(建筑),安志峰(室内),王庆祥(结构),徐文球(给排水),赵汉文(暖通),潘维民(电气),曹硕(总图),高朝君(绿化)/Wang Tianxing (Architecture), An Zhifeng (Interior), Wang Qingxiang (Structure), Xu Wenqiu (Plumbing), Zhao Hanwen (HVAC), Pan Weimin (Electrical), Cao Shuo (Site Plan), Gao Chaojun (Landscaping)

位置/Location: 西安市/ Xi'an City

占地/Site Area: 6.93hm2

建筑面积/Floor Area: 45,800m2

设计时间Design Period: 1983~1987

竣工时间Completion Time: 1991



     

2

黄帝陵祭祀大殿(院)



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始祖轩辕黄帝葬在陕西省黄陵县的桥山陵塚在山上,轩轴庙在桥山支脉的凤凰岭下的台地上。

1994年实施了一期工程,即山上陵园区的修整和庙前区的建设(包括山门的重建)。2002年二期工程为轩辕庙区的整修和新建祭祀大殿(院)的设计,并完善周边交通系统,优化庙区周边环境。经过整合,轩辕庙由三部分组成,即保留原有庙中建筑并充分完善其格局的古柏院、中院、祭祀大院,共同构成了一组大型国家级祭祀建筑群。

为了创造出雄伟、庄严、古朴的氛围,突出中华儿女精神故乡的圣地感,新建的中院、大院沿古柏院的轴线向北延升直抵凤凰山麓,宏观上处理好与大环境山川形胜的关系,格局上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风格上与祖国建筑传统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的新时代气息。其设计特点可概括为,“山水形胜、一脉相承、天园地方、大象无形”。

整个轩辕殿形象地反映出“天园地方”的理念,所有功能性设施均建於地下,简洁的祭祀大殿形象溶入在山川环抱之中的气势引发人们“大象无形”的体验。轩辕殿的时代性不仅体出在其手法简炼、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同时还由于其予应力钢筋混凝土无柱大跨屋顶而增强了工程的现代感。大尺度的石材和自然肌理的运用,使轩辕殿更加古朴、沉稳、大气磅礴。大殿内北部正中坐落着刻有黄帝浮雕的巨型石碑,从屋顶天光射入的阳光,照耀着始祖雕像更增强纪念性与圣地感。



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建设单位/Client: 陕西省黄帝陵管理委员会黄帝陵基金会/Fund Committee of the Mausoleum of the Yellow Emperor, Administration Committee of the Mausoleum of the Yellow Emperor of Shaanxi Province

设计单位/Design Organization: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华夏设计所/China Architecture North Wes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施工单位/Constructor: 陕西省建工集团第七建筑工程公司等/The Seventh Construction Company of the Construction Group of Shaanxi Province, etc. 

方案设计人/Scheme Design: 张锦秋/ Zhang Jinqiu

项目负责人/Principal Architects: 张锦秋,高朝君(副)/Zhang Jinqiu, Gao Chaojun (deputy)

主要设计人/Design Team: 高朝君,张小茹(建筑);陈初聚(总图);吴琨,贾俊明(结构);张军(给排水);殷元生(暖通);杜乐(电气)/Gao Chaojun, Zhang Xiaoru (Architecture); Chen Chuju (Site Plan); Wu Kun, Jia Junming (Structure); Zhang Jun (Plumbing); Yin Yuansheng (HVAC); Du Le (Electricity)

位置/Location: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Huangling County, Yan’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占地/Site Area: 6.13hm2

建筑面积/Floor Area: 13,350m2

设计时间/Design Time: 2002 

竣工时间/Completion Time: 2004 



     

3

天人长安塔


天人长安塔是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四大标誌性建筑之一,选址在园区中轴线上,座落在土山之上。塔的设计理念紧扣西安世园会“天人长安,创意自然”的主题。

为了体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又具有长安的地域特色,并充分反映当今的时代特色和审美情趣,塔的设计采用唐代木构方塔的造型,现代钢结构,沙光不锈钢外装,玻璃屋面及无框玻璃幕墙。

远观塔势,有溶于山水环境、体现地域传统的形态;近赏细形,有简明而具有节奏感的细部、通体透明的幕墙,呈现出明朗的现代工艺之美。室内,将贯穿各层的塔心筒墙面画成一幅菩提树林巨画,以象征圣洁、和平、永恒。地面以上塔总高95m。55m见方的台座上塔身共13层,明7暗6。核心筒内设管道坚井和楼梯电梯。7个明层供观光陈列,各层的平座上均有安全护栏,可供游人观光游览,世园会和浐灞风光尽收眼底。6个暗层设卫生间、小型阵列、纪念品商店和管理用房。



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建设单位/Client: 西安世园投资(集团)有限公司/Horticultural Exposition Investment Group Co.

设计单位/Design Organization: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China Architecture North Wes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施工单位/Contractor: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China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

方案设计人/Scheme Design: 张锦秋/Zhang Jinqiu

项目负责人/Principal Architects: 张锦秋,徐嵘/Zhang Jinqiu, Xu Rong

主要设计人/Design Team: 徐嵘,万宁(建筑);贾俊明(结构);赵凤霞(给排水);薛洁(暖通);杜乐(电气);陈初聚(总图);丁梅,王敏(室内);张建群(油画)/

Xu Rong, Wan Ning (Architecture); Jia Junming (Structure); Zhao Fengxia (Plumbing); Xue Jie (HVAC); Du Le (Electrical); Chen Chuju (Site Plan); Ding Mei, Wang Min (Interior); Zhang Jianqun (Oil Painting)

位置/Location: 西安浐灞生态区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内/The World Horticultural Exposition Park in Chanba, Ecological Zone of Xi’an

占地面积/Site Area: 8992m2

建筑面积/Floor Area: 14065m2

建筑基底/Base Area: 2580m2

设计时间/Design Period: 2009.03~2009.09

竣工时间/Completion Time: 2011.04



     

4

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革命纪念馆坐落在延安西北川中部的王家坪,主题是展现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间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设计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功能布局、流线和各项设施的基础上着力於突出这一建筑的纪念性。

利用山水格局烘托气势: 设计充分发挥背靠赵家峁、面临延河的地形优势,尊重己有的彩虹桥所形成的南北轴线作为纪念馆轴线。

广场、建筑、园区融为一体: 沿轴线自南而北由彩虹桥、馆区大门、广场旱喷池、毛主席塑像、纪念馆主入口、序厅、绿化园区景点、赵家峁松柏林,构成了纪念性空间体系的脊梁。

建筑体型设超常向量: 在东、西、南三面已高楼林的环境中,特将纪念馆设计为横向东西长222m,使超常向量所体现的张力和呈“︻”形围合态势的控制力,奠定仅三层楼的纪念馆在西北川乃至整个延安市区中的纪念性。

继承发扬延安建筑文脉: 采用具有地方传统和革命精神象征意义的窑洞作为室内外建筑母题,吸取“七大”会堂等建筑元素。

纪念性雕塑突出主题: 广场中心有高16m的毛主席像,纪念馆东西两侧窑洞式纪念墙前有18尊工、农、兵、学、商的雕像环毛主席像而立。

序厅艺空间的精神感召: 序厅中设有“党中央和人民在一起”的大型群雕。其背景是延安全景,东侧为“黄河壶口瀑布飞流”,西侧为“黄帝陵古柏参天”。这二幅浮雕连成一体,气象非凡。厅顶玻璃天窗使全厅明朗,表现出延安革命年代朝气蓬勃风貌。



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建设单位/Client: 延安革命纪念馆/Yan’an Revolution Monument

设计单位/Design Organization: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China Architecture Northwes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施工单位/Contractor: 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Shaanxi Construction Group Co.

方案设计人/Scheme Design: 张锦秋/Zhang Jinqiu

项目负责人/Principal Architects: 张锦秋,王军/Zhang Jinqiu, Wang Jun

主要设计人/Design Team: 张昱旻,徐嵘,张小茹(建筑);丁梅,李午亭(室内);陈初聚(总图);韦孙印,王洪臣(结构);张军,秦发强(给排水);殷元生,薛洁(暖通);杜乐,曹维娜(电气);李毅,曾健(景观)/Zhang Yumin, Xu Rong, Zhang Xiaoru (Architecture); Ding Mei, Li Wuting (Interior); Chen Chuju (Site Plan); Wei Sunyin, Wang Hongchen (Structure); Zhang Jun, Qin Faqiang (Plumbing); Yin Yuansheng, Xue Jie (HVAC); Du Le, Cao Weina (Electrical); Li Yi, Zeng Jian (Landscaping) 

位置/Location: 陕西省延安市/Yan' 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占地面积/Site Area: 15.87hm2

建筑面积/Floor Area: 29,853m2

设计时间/Design Period: 2004.12~2006.10

竣工时间/Completion Time: 2009.08



     

5

西安钟鼓楼广场及地下工程


西安钟鼓楼广场是一项通过城市设计实现的古迹保护与旧城更新的综合性工程。包括: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地下商城、传统商业楼五部分。

设计力求突出两座14世纪的古建筑形象,使其历史内涵和地方特色得以充分展现。环境艺术设计沿着“晨钟幕鼓”这一历史意味浓郁的主题向古今双向延伸,设置了诸多有关的艺术品。在广场的处理上吸取中国大型园林划分景区、组织景观、成景得景的经验和手法。

运用我国传统空间意识与现代城市外部空间的理论相结合组织了地上、地下、室内、室外融为一体的丰富的立体混合城市空间。从而提供了开发本项目的经济基础和人防平战结合的条件,改善了市中心人车交通关系,优化了城市中心的环境质量,为西安市民提供了一个文明、美观、富有历史情趣、又能享受现代化商业服务的城市公共空间,为古城西安提供了一个接待国内外游客的城市客厅。


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建设单位/Client: 西安市钟鼓楼广场工程指挥部/Project Office of Xi’an Bell and Drum Tower Square

施工单位/Contractor: 西安市建筑总公司第四分公司/The Fourth Branch of Xi’an Construction Corporation

方案设计人/Scheme Design: 张锦秋,高朝君,李浩/Zhang Jinqiu, Gao Chaojun, Li Hao

项目负责人/Principal Architect: 张锦秋/ Zhang Jinqiu

主要设计人/Design Team: 高朝君,李浩(建筑);党春红(总图及景观);朱伟(结构);任宗兆(水);季伟(暖);何莱耕(电)/Gao Chaojun, Li Hao (Architecture); Dang Chunhong (Site Plan & Lanscape); Zhu Wei (Structure); Ren Zongzhao (Plumbing); Ji Wei (HVAC); He Laigeng (Electrical)

位置/Location: 西安市旧城市中心/ Old City Center, Xi’an 

占地/Site Area: 2.18hm2

建筑面积/GFA: 44,344m2(地上/Above-ground: 12,958m2,地下/Underground: 31,386m2)

设计时间/Design Period: 1996.02~1996.05

竣工时间/Completion Time: 1997.10


张锦秋院士简历

张锦秋,女,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1936年10月生于四川成都。

1954—1960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

1961—1965被选为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生,师从梁思成、莫宗江教授。

1966年至今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

1987年至今任院总建筑师。其间,主持设计了许多有影响的工程项目。由于张锦秋的早期研究课题是与绘画、文学交融的中国古典园林,她所处的创作环境是有三千余年历史的中国古都西安,多年来,她的设计思想始终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溶为一体。


张锦秋的建筑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

在清华大学是学习研究阶段,《颐和园后山西区的园林原状及造景经验》为代表作;

在设计院工作进入建筑创作阶段,西安大雁塔景区的三唐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西安群贤庄小区,先后被评为国家优秀工程设计奖,建筑学会创作奖,被誉为“新唐风”;

此后她将建筑创作的领域扩展到城市设计:西安钟鼓楼广场(建设部优秀规划奖)、陕西省图书馆和美术馆群体建筑(陕西省、建设部及国家优秀设计奖)、已竣工的黄帝陵祭祀大殿及大唐芙蓉园为其代表作,由于工程项目不同的性质和环境,建筑创作的探索呈多元化。


鉴于张锦秋的学术贡献,

1991年获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

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1996年被母校清华大学聘为双聘教授,

1997年获准为国家特批一级注册建筑师,

1999年和2004年当选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2001年-2005年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2001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2004年获西安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2005年至今任西安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

2005年当选亚太经合组织(APEC)建筑师。

2010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1年获陕西省科学与技术最高成就奖。

2015年由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210232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锦秋星”。


来源: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中国建筑学会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