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以上的地产人没人要了?你多虑了
雷尔卜罗多
2021年09月08日 09:19:58
来自于建筑问答
只看楼主

    前两天,明源君在一个地产群里看到一位地产人在诉苦:前段时间他被公司裁员了,最近找工作又不太顺利,发了很多简历,都没有下文。 最后,他无奈地说:是不是像我们这种35岁以上的地产中年人,真的没人要了? 其实,地产行业像他这样抱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被公司优化或者找工作碰壁后,他们总是喜欢提出那句话: 你什么错都没有,你只是老了。

 

 

前两天,明源君在一个地产群里看到一位地产人在诉苦:前段时间他被公司裁员了,最近找工作又不太顺利,发了很多简历,都没有下文。

最后,他无奈地说:是不是像我们这种35岁以上的地产中年人,真的没人要了?


其实,地产行业像他这样抱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被公司优化或者找工作碰壁后,他们总是喜欢提出那句话: 你什么错都没有,你只是老了。


听起来,所有的遭遇都只是资本家不讲人情,过河拆桥。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明源君认为未必。


因为明源君也认识很多三四十岁的地产人,他们在职场依然很受欢迎,时不时被猎头挖角,当然,前提是要足够优秀。

 

同样是35岁中年人,同样勤勤恳恳工作好几年,为啥有人面临失业,有人却已鱼跃龙门?到底区别在哪里呢?

 

下面,明源君详细来分析一下。

 

35岁地产人没人要?

真相没你想象中可怕

 

其实,对于35岁危机,大部分人都存在不少认知误区。

 

一、35岁地产人没人要?这可能是一种错觉

 

很多人看到房企的招聘广告都有这样一条要求:年龄35岁以下,于是大家得出一个结论:房企都不招35岁以上的地产人了。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很多房企找35岁以上的地产岗位,一般不通过招聘广告招,而是通过猎头去找了。

 

比如万科今年3月份就在内部启动了一个挖人计划,成立了“猎头行动”工作小组,专门去挖其他标杆房企的中高层人才,要求20%的万科中高层都要从外部招聘。


二、因为年龄被公司淘汰很少见,更多是因为业绩和能力

 

很多地产人对年龄有很大的焦虑感,好像一到35岁就要面临失业了。但明源君想说,没必要对年龄这么焦虑,真正因为年龄被公司淘汰的地产人其实很少。


其实,很多地产人到了35岁还被房企抢着要,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与年龄是匹配的,甚至是超越年龄的。


明源君听说过一个案例,一个标杆房企部门成本总监,60多岁,退休后还被公司返聘为部门总监岗位,公司把她当宝,因为她对成本业务把控水平达到了专家级别。

 

对于地产行业天天喊的35岁现象,她表示看不懂。她认为,公司购买的不是地产人的年龄,而是时间和才能,实力才是最重要的武器。

  

三、经验确实没那么重要了,有价值的是知识以外的积累

 

当房企高薪招聘、大力培养管培生,很多老员工都非常费解:“我们辛辛苦苦工作四五年,竟然比不上一张白纸的应届生?经验真的毫无价值吗?”

 

通用型的经验确实没有那么重要了。一方面,房地产行业越来越透明,不存在什么秘密了;另一方面,行业高度标准化后,很多环节都固化了,越来越多的经验被转化为知识,新人经过培训后,可以快速掌握,第三,随着市场快速变化,旧经验失效。


反而,多年工作经验积累下形成对市场的判断力、对政策的敏感度、对客户需求的洞察, 会更有价值,也是地产中年人的优势所在。


比如 地产中年人 生活阅历丰富,更懂客户心理。

 

很多有孩子的家庭,他们都喜欢大客厅,沙发和茶几尽量要小,因为要留出孩子的游戏空间。而且有孩子的家庭,家里东西都很多,收纳空间很重要。但这些没结婚没生过孩子的年轻设计师,很难抓得准客户这些需求。


明源君就了解到一个带有学位房的公寓项目,他们只招已婚已育的人来当置业顾问。因为未婚没娃的年轻置业顾问,根本不知道学位对客户意味着什么,聊天也很难聊到一块去。

    

再比如,地产中年人操盘经验丰富,看问题能快速抓住要点,工作效率高。


经验丰富的工程人,在材料进场时,经常看一看摸一摸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比如防水卷材样品,看看融化状态,就能判断它能否达到吸附要求,符合要求就能快速投入使用。


而年轻人要判断材料是否达标,可能就得靠材料检测报告,但通常检测报告送检回来,现场已经开工了,材料都用掉一部分了,如果不及格,可能就需要返工,耽误工期。


此外,工作场景中更容易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稳定性更高,对工作更有责任心等等,都是地产中年人的优势。


四、很多四十岁的地产人,其实也还留在地产行业

 

很多人会好奇,地产行业那些被优化的地产中年人都去哪了?是不是都已经离开地产行业了?甚至还有地产人调侃,大部分地产人最终的归宿都是个体户。


但据 聘数 据显示,地产行业80%的人跳槽还是继续在行业内发展。要么是去了更小的房企继续工作,要么就转行去了其他行业,但比较少。

 

还有一部分则是自己出来创业,又或者退休享受生活了。


 


地产人做到这样

未来更有安全感和竞争力

 

虽然明源君建议大家不要对年龄过度焦虑,但现在地产行业人才供大于求是事实,特别经过这一轮洗牌,工作岗位数量可能又变少了。这样的情况下,能力 一定要跟上年龄,甚至超越年龄,那么在当下的地产行业,地产人要怎么做,才会更安全,更有竞争力?

 

一、 时刻保持危机感, 待在舒适区不进则退

 

有些地产人,在一个公司干了5年10年了,很容易有一种错觉,好像在这个公司可以干一辈子。结果安于现状,每天按部就班。但这种稳定后面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危险。


因为当你待在舒适区久了,不愿意去冒险和创新,那很可能意味着你的能力模型定型了,你的思维慢慢固化了,你的关系也逐渐定型了。

当行业收缩,公司要优化人才,你可能是第一波被优化的那一种。


不管做到什么职位,都要记得,稳定是不存在的,变化就是这个时代唯一的不变。而能够应对各种变化的人,都拥有超强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因为他们明白, 行业可能会随时抛弃你,但你的 能力不会抛弃你。


明源君认识不少地产人,一直在挑战自己,比如具备了住宅项目操盘经验,还要去尝试公寓项目、商业项目、写字楼项目,不断增加自己的可能性。


二、不要让自已成为定制型人才,而要成为超级个体

 

所谓定制型人才,就是一些大房企对专业进行高度细分,环环相扣,就好像工厂流水线一样,你只负责其中一个环节,工作内容简单,技能单一。比如收费站的收费员,她离开这个工作岗位,就找不到工作了,她变成了收费站的定制人才。

 

早几年,很多房企为了提升效率,就将很多专业岗位高度细分。比如一个策划岗,还要细分为策略、活动、推广、物料等岗位,每个岗位只负责其中一块工作内容。假如你安于稳定,一直就做活动策划,那么你跳槽时就会发现,你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力。

 

如何提高竞争力?答案是不断让自己成长,不断更新技能,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已成为复合型人才。


假如你是活动策划,不要甘于只做活动策划,要主动承担更多其他模块的工作,争取更多机会参与其中,把策略、推广、物料等等都要搞得像活动策划一样专业且精通,如果下次有房企招聘策划,相比技能单一的活动策划,你一个人可以搞定策划的大部分工作,你在竞争中必然会有更大胜算。


比如,现在很多房企招聘 经营型项目总,首先都会关注他的业务通才能力,要求对业务要了解,对业务不了解很难做决策。假如是营销出身,那么工程、成本、设计、财务等基本也要达到一定水平,不能 致命短板,如果有致命短板就会有问题。

其次才是经营能力,管理能力、战略思维等等。


三、要突破工作瓶颈,建立新能力,就要懂得舍弃

 

很多地产人工作一段时间后,可能会遇到瓶颈,感觉在原来的岗位很难学到新东西了。很多人想要突破自己,建立新的能力。这就要求你要敢于冒险,要舍得放弃一些东西,可能是时间可能是金钱可能是天伦之乐。

 

比如有些置业顾问,做到销冠后,公司说提拔你成为销售主管,他会拒绝晋升,因为晋升后他段时期内他的收入会大幅下降。

 

但有些置业顾问会说,我不要最高的奖金,我追求的是长期的生存能力,我晋升为销售主管后,学习管理能力,以后可以晋升成为销售经理、营销经理、区域营销总、集团营销总,职业道路越走越宽。

 

明源君认识一个地产人,当时在一家国企项目上做工程经理,在一线城市,项目规模不大,但待遇不错,工地离家比较近,基本每天都能正常回家。前几年有一家私营房企挖他去做项目总,年薪翻倍,但要外派,离家要4个小时,他纠结了很久还是放弃了,他不想离家太远,也不想离开大城市。


今年,他跟明源君说,很后悔当初的决定,错失了一次让自己成长的机会,现在想再蹦跶一下,但机会越来越少了。

 

四、顺应行业变化,及时拥抱新趋势

 

比如现在房企被渠道绑架,都想做好数字化营销,但懂数字化营销的人才非常稀缺,如果你是这类人才,就会特别吃香,被各大房企抢着要,薪酬自然也不会低。

问题是,机会来临之前,你有没有看到这个趋势,你有没有顺应行业这个变化,主动去研究学习?

 

五、人脉地图是私有财富


上文明源君提到,通用经验可能不值钱了,但是经验所带来的积累非常有价值,这其中就包括行业人脉资源。


不像有些地产人,35岁还要通过招聘网站找工作。明源君认识一位40多岁的地产人,刚入行就有意识构建优质人脉。他不断总结自己的操盘经验,并在各种场合输出自己的知识, 比如论坛演讲、直播、出书、帮房企做内训等等,经过长时间积累,他在行业构建了自己的专家形象,也与很多同行建立了联系。今年被一位地产30强老板挖到公司做营销总了,因为之前去该房企做内训时,深得老板赏识。


明源君之前就提过,地产人一定要有意识建立自己的人脉地图,因为经验会清零,但人脉不会。 比如投融资 旧改、报建开发 这些岗位,为什么越老 越吃香,本质就是因为他们手上握有大量的稀缺的人脉资源, 当你的 人脉越来越广,质量越来越高,这些高质量的人脉资源本身就会成为你的一种竞争力。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