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赛道永远比努力奔跑更重要 设计院(特别是建筑设计院)的产能过剩已得到业内的公认。一方面,大大小小的设计机构如蝗灾般蔽日遮天;另一方面,一所所高校的建筑系仍在夜以继日地排着蝗虫卵,等着孵化进入社会。
设计院(特别是建筑设计院)的产能过剩已得到业内的公认。一方面,大大小小的设计机构如蝗灾般蔽日遮天;另一方面,一所所高校的建筑系仍在夜以继日地排着蝗虫卵,等着孵化进入社会。
如果一个行业产能过剩,那么应该有宏观调控介入,去解决市场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说人话:就是自上而下的去产能。那么,为什么在建筑设计行业却迟迟不见动静?为什么建筑师像被时代抛弃了一样?
说白了,建筑设计行业与国计民生关系不太密切,设计行业性价比高不高不知道,反正设计行业在社会运行中的优先级不高。说句得罪同行的大不敬的话,梁思成都可以死,死了也没见天塌了。上世纪,牛逼如老八校,也曾经一度纷纷停办建筑学专业,天塌了吗?没有!建筑师既不是白衣天使,又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创造钞票的能力还远不及最近在搞拆迁的娱乐圈。全社会少你一个专业,照样转。所以,产能过剩?交给市场慢慢调节吧。
有限的宏观调控力量当然要用在刀刃上,煤炭、钢铁、农业,哪个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命脉行业?哪个不值得自上而下小心翼翼地呵护?它们,才是社会的脊梁。 什么?建筑师?对不起,你是个好人。
看完心有戚戚,钢铁产能好歹能估出瞒报的量,建筑设计的“瞒报产能”有多少? 连估都估不出来。
各位建筑师做的私活、炒更、杀鸭子(各地叫法不同),其实和小煤窑、小高炉没区别。这些产能全是计划外的,比例有多高只有天知道。“瞒报产能”的共同点是:在设计单价不高的同时,建筑师的时薪高于设计院的“正规产能”。说白了,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毫无疑问,对个体而言,这是有利的。但对行业而言,无非是把价格压得更低,更多的建筑师内卷杀伐。说来惭愧,小编读研的时候,曾经接过4毛钱/㎡做到报建的童工价,管它呢,好歹30w平高层居住区,比给导师打工拿得多多了。老八校学生的“瞒报产能”大得惊人,特别是华东某校。 连学生都可以开小高炉的行业,能去产能才怪。
建筑设计,规范、法规都很多,唯独没有行业产能的统一协调和规划。记住, 不是缺乏规划,是没有规划。 谁都可以进来卷,并且欢迎大家都来卷,最后谁都又累又没钱。无序竞争必然导致恶劣的行业环境,这从根上就无解。设计行业有个基本的性价比排序:安全、人防设计院>>水利、电力设计院>铁道、公路设计院>工业设计院>市政设计院>>建筑设计院。排序也许不太准确,但仍可大致反映一些事实,市场越开放,越没有门槛的设计院,越不宜久留。
而且,这个东西不能全怪上位规划,建筑师自己也有很大责任。建筑师有个癖好:爱熬夜,爱自虐。这是从本科专业教室就开始修炼的职业习惯,谁逼你了?期末作业,有同学画3张A1,马上就有人画4张,接下来所有人画4张,其实老师只要求了两张。悲剧的是,老师发现大家挺能卷,下一届,直接要求4张。这帮厕纸精毕业后,自然而然地把投标文本卷成了300页、400页,再附带甲方没有要求的动画和手工模型。 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其实吧,别的行业也卷,但为什么没有设计院卷得厉害呢?因为正值当打之年的建筑师,都是当年每个学校分数最高的小镇做题家,自带厕纸精属性。这种情况估摸着还得持续好多年,直到从业者以每个学校的低分考生为主。现阶段,要求一帮最能卷的人主动去产能? 对不起,你全家都是好人。
最浅显的理解,去产能的目的是优化资源分配,让行业更高效的发展。那对设计院来说,去产能是先革自己的命,还是少养几个人?然后产能降低了,可以回到最初,甲方爸爸提着一麻袋钱来找设计师,用钱砸,画完图当场给现金的年代吗?
醒醒吧,结合前面三个原因,是设计院老板嫌自己上市套现的钱不够花,还是领导层觉得自己休假太多,提成太离谱?普通设计院员工有说不权利吗?万一失业了房贷车贷靠卖血还是靠私活靠谱?这么想想,这个产能,谁有动力去。 大家,都是好人嘛,凑合凑合过,又不是不能过。
那么,设计院去产能无望,我们该怎样让自己更有价值呢?
不好意思,我持悲观态度,你我皆蝼蚁,不要想着去阻挡历史车辙,最大的错可能就是晚生了十几年,卷入时代的车轮,咱也没办法。
那么现在咋办?选择赛道永远比努力奔跑更重要 。如果你尚且年轻,换个赛道吧,年轻人有自己的诗和远方,就算不喝鸡汤,能健康活着也不错;如果你和我一样人到中年只能做囚徒,那就努力奔跑,老虎来了就比谁跑的快,死道友不死贫道,让同行先死,为了爱人、老人、孩子,继续卷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