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依靠辨认“脸面” 来记忆和识别情感
人们依靠辨认“脸面”
来记忆和识别情感
▲ Edges 公寓,Toggle 工作室
外立面犹如建筑的皮肤,展现建筑的外部形象与构成。
本书的访谈部分,邀请的是 德国建筑学教授彼得·鲁格 ,他的建筑事务所在低能耗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方面有突出的贡献。
在他写的序言里提到:
对于建筑立面的讨论非常广泛。它展现了一种时代思潮,一种当代社会情境,一种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显然,建筑立面的发展并不仅仅是那些想方设法减少玻璃用量的能效工程师的事了。
▲▼ 被动式房屋“布鲁克”
Peter Ruge 建筑事务所
“布鲁克”是中国被动式房屋标准的优秀作品,它是该建筑类型在具有潮湿、温暖等南部气候特征地区的首次尝试,节能效率高达95%。
这套公寓的设计初衷,是为了给那些对可持续住房感兴趣的中国家庭提供一个体验机会。 建筑团队希望通过这种直接的体验,减少人们对被动房屋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能否成功使用的怀疑态度。
高度绝缘的立面封闭区域上,彩色赤陶杆遮蔽物保护着建筑外壳免受强烈的阳光照射 , 相当于一个竖向百叶,减少墙体的吸热量,降低建筑内部对调温系统的依赖,自然地隔热保温。此外,这些陶棒属于节能可再生材料。
本案依托地形带来的光能条件,采取正南正北的房屋朝向,用被动式的方式降低太阳能能耗,同时保证了房屋优良的采光。
▲ 立面细节
▲▼ 大和普适计算研究大楼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该建筑是为大学的普适计算研究新领域建造的,设计师的目标是打破传统的校园形象—— 不再由混凝土、金属或石头等硬材料构成,校园成为了一个由木材和泥土制成的软建筑。
在这里,天然的鳞状面板(由木材和泥土制成)轻轻地起伏,形成一个了光滑的有机立面。
建筑的中心有一个类似于风琴的片窗,上面覆盖着软膜。它连接着前面的小巷和后面的日式花园。片窗促进了校园中风与光线的流动,而其他地方的通风与光线的处理则是通过精密的网格排列来实现的。
▲▼ HANDS 企业总部
The System Lab
建筑立面作为构成城市景观的主要部分 ,这个项目希望通过环境(行人、居民)与建筑之间的自然的、视觉上的交流,重新定义构成城市景观的建筑特征。
这座大楼是一个办公空间,为了解放建筑中的使用者,所有的办公空间旁都设计了一个阳台。小阳台可以容纳两到三个人进行交谈,它也可以作为私人的电话交谈空间。
这些阳台可以被想象成漂浮的公园,城市中的阳台是体验城市的关键。 此外,办公空间密度的降低也会减少累积的疲劳感,令办公人员的心理得到显著的改善。
随着视角的改变,外立面的视觉体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可以想象路人和站在阳台上的人之间短暂的交流,这将给毫无表情的城市景观带来一点乐趣。
阳台之间的波浪是重复的,以区分楼层。它有着内在系统性,却被设计呈现出一种不规则感,立面边界的消除使得建筑的外框架成为了一个平面。
▲▼ 杭州来福士中心
UN Studio
以杭州著名的自然景观为基础,建筑师创造了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来福士中心。
钱塘江水中倒映着双子塔的身姿,塔身的设计也如同波浪般的曲线。这些同轴的波浪动态不断增强,从底部平静地开始,越到垂直的高处便越奔放。
购物商场的中庭形成了裙楼内部的组织和视觉上的焦点。中庭设计为重叠螺旋状,不仅使各楼层能够无缝连接,还具有衍生视线的效果。
充裕的自然光渗进中庭,直抵最底层,把独特的窗外感受带进裙楼之内。在相对凉爽的月份,上层平台的户外花园支持户外就餐。
可持续性发展在设计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方案同时考量了自然通风、与环境相适应的日照和采光原则、高效的结构等降低损耗的方式。
杭州来福士中心是中国第一家大规模使用自然通风的购物商场,更取得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黄金认证。
▲▼ The Shed 艺术中心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这栋八层楼的建筑包含两个艺术展示空间,当The Shed的可伸缩式外壳,从建筑物上方沿着轨道打开并滑动到相邻的广场时,便形成了这一建筑的标志性空间——The McCourt。这一空间能够举办大规模表演、装置展出及各类活动。
The Shed的开放式基础设施能够灵活地应对未知的未来,适应不同的媒体、科技形式,满足艺术家不断演变的需求。
它具有可移动外壳,外壳高37m,由裸露的斜肋钢架制成,外覆一层半透明的垫层。垫层由聚氟乙烯和轻质特氟隆聚合物制成,这种材料有着媲美中空玻璃的隔热性能,在重量上却轻很多。
本案采用了节能设计方案,广场及其内建筑使用了 辐射式供暖系统 ,而被外壳占据的部分则采用可变的温控系统,以保证最佳效能。因此尽管室内空间达到18.5万平方米,但只有30%的空间需要实施温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