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干线总长4350千米,规划调水总规模448亿立方米。 这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建起中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布局。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干线总长4350千米,规划调水总规模448亿立方米。
这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建起中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布局。
截至2020年末,工程累计调水超394亿立方米,1.2亿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线工程调水348亿立方米,约6900万人受益;东线工程向山东调水46亿立方米,惠及人口约5800万。
目前,东线一期工程于2013年11月15日通水,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通水,西线工程具体方案正在深入研究论证中。
东、中线一期工程的建成通水,初步构筑了我国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发挥显著。
第一,有特别大的社会效益
改变供水格局,水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北方广大地区、黄淮海平原的供水格局,40 多座大中城市、260 余个县区用上了南水,成为许多城市供水新的生命线。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直接受水城市 41 个,其中,东线 17 个,中线 24 个。其中,东线一期工程受水城市为江苏省 6 个,山东省 11 个。中线受水城市为河南省 13 个、河北省 9 个、北京市以及天津市。
举个例子,北京主城区的10杯水里有7杯多来自南水,石家庄、邯郸、保定、衡水主城区的10杯水里7.5杯来自南水。
南水北调工程受益人口多。南水北调东、中线总受益人口超 1.2 亿人。其中,东线一期工程总受益人口超 6900 万人,中线一期工程总受益人口超 5800 万人。
南水北调受益人口
南水北调工程供水量仍然在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12月,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394亿立方米。其中,东线工程向山东等地调水46亿立方米,中线工程向豫冀津京调水348亿立方米。
2020年5月9日至6月21日,中线一期工程首次以420立方米每秒设计最大流量输水,并借机向沿线39条河流生态补水9.5亿立方米。
截至2020年11月1日,中线一期工程超额完成2019—2020供水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向京津冀豫四省市供水86.22亿立方米,超过《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的中线一期工程多年平均规划供水量85.4亿立方米。
第二,有特别大的经济效益
有效提升了我国交通航运能力。东线一期工程建成后,京杭大运河黄河南航段从东平湖至长江实现全线通航,1000-2000吨级船舶可畅通航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万吨,成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江都水利枢纽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境内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水道交汇处,南濒长江、北连淮河,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也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亚洲最大的泵站枢纽。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批复总投资达3082亿元。建设期间,南水北调工程投资平均每年拉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提高约 0.12 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乘数效应进一步扩大。工程建设高峰期参建单位超过 1000 家,有近 10 万建设者在现场施工,加上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每年增加数十万个就业岗位。
2021年3月19日,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主体完工。这是南水北调东线台儿庄泵站全景。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工程通水后为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以 2016—2018 年全国万元 GDP 平均需水量 73.6 立方米计算,南水北调为北方增加的近 300 亿立方米水资源,可为受水区约 4 万亿元 GDP 的增长提供优质水资源支撑。
第三,有特别大的生态效益
东、中线一期工程的建成,有效增加了华北地区可利用水资源。通过置换超采地下水,实施生态补水,限制开采地下水等综合措施,使河湖、湿地面积明显扩大,有效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了沿线生态文明建设。
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累计实施生态补水超过52亿立方米。其中东线工程生态补水2.8亿立方米,南四湖、东平湖、微山湖等众多河湖自然生态明显修复,泉城济南泉水得以持续喷涌。中线工程向受水区47条河流生态补水49.6亿立方米,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等“饮”上“南水”,重现生机;华北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止跌回升。
截至2019年年末,密云水库蓄水量自2000年以来首次突破26亿立方米。白洋淀淀区水位升高0.4米,水面面积扩大47.18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9月末,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平均为22.49米,与2015年同期相比回升了3.68米。
白洋淀风光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改善供水水质。东线一期通水以来工程水质稳定在地表水水质Ⅲ类标准,沿线群众饮水质量显著改善。中线全面做好水源地水质保护各项工作,夯实了水源地水质保护基础,沿线水质明显提升。中线源头丹江口水库水质95%达到Ⅰ类水,干线水质连续多年优于Ⅱ类标准。
此外,南水北调工程优化了产业结构,推动受水区高质量发展。受水区实行区域内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带动发展高效节水行业,淘汰限制高耗水、高污染产业,使受水区节水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有效提高了用水效率和效益。深入开展治污工作,关停并转一大批污染企业,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实行“两部制”水价,依据成本核定水价,有力推动受水区水价改革,为工程良性运行创造了条件,同时进一步提升节约用水意识,促进了节水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