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靠脸有多香
刘潇然
刘潇然 Lv.2
2021年05月26日 10:48:36
来自于建筑问答
只看楼主

“设计师明星效应”逐渐成为有效加持生产力的方式之一。 计成(ID:jicheng-0102)原创 作者 | 石慧雅 编辑 |  肖琪玲 2019年,中国流行男歌手兼演员黄子韬宣布进军建筑界,龙韬娱乐子公司龙韬建筑正式开业。相比传统设计公司,龙韬建筑在资本面前的弱势似乎一扫而空。


“设计师明星效应”逐渐成为有效加持生产力的方式之一。

计成(ID:jicheng-0102)原创
作者 | 石慧雅
编辑 |  肖琪玲



2019年,中国流行男歌手兼演员黄子韬宣布进军建筑界,龙韬娱乐子公司龙韬建筑正式开业。相比传统设计公司,龙韬建筑在资本面前的弱势似乎一扫而空。

如果说,娱乐明星涉足设计领域是流量自外向内的“跨界打劫”,那么设计师走红出圈则是行业由内而外的“扩张侵略”。

想走红,靠什么最快?脸。


01
颜值的力量

王尔德说:“男人的脸是他的自传。女人的脸是她的虚构作品。”

据说,刚出生十分钟的婴儿便会被人的面部吸引,成年人的视觉系统能在两万分之一秒内识别出人脸。

对面容的关注,刻在人类的基因序列里。

随着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崛起,颜值文化在互联网的传播下蔓延,审美盛宴的背后是被大量催生的求美意识,政坛、学界、商圈亦是如此。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小组调查了58次选举结果后发现,长得帅的政客拉票能力更强;慕尼黑理工大学的伯纳德·苏施穆什研究发现,评估教授的教学水平高低,部分取决于长相;

另外,《美貌即财富:CEO长相与持股人价值》一文在分析667名CEO的颜值与其公司股价的关系后得出结论: 好看的CEO能获取更多正向的媒体报道,公司股价更易上升。

这股全球兴起的“爱美”景象同样扩散到了设计圈。

2017年,建筑师庄子玉参与综艺《漂亮的房子》录制,节目内容为改造安徽铜陵的某栋民居,完成节目组派发的设计、施工、软装等任务。

节目到了后期收视率一般,但吴彦祖和庄子玉两大“美男”的双线碰撞仍是最大看点,一度引发热议。有人戏称,这档综艺应该改名为《搬砖吧,美人儿》。

庄子玉因此“一夜出圈”,被媒体夸赞为“建筑圈的郑伊健”,同时兼具“音乐人李泉的气质”。

2018年,他以特邀模特的身份,参加爱马仕春夏男装发布会走秀。此后,他又陆续接受采访、承接广告,搞起了跨界事业。

△ 庄子玉走T台

面对蹭流量的质疑,庄子玉直言自己并不介意。他认为,流量的基础是内容,建筑师创造的内容便是建筑作品。站在这个角度,拥有具有传播属性的流量是对建筑作品的加持。

同样,但凡大大小小的业内自媒体评选出的设计圈的俊哥美女,马岩松往往都会榜上有名。与这个名字相关联的词语除了“年少成名”,还有“英俊帅气”。


02
流量生意

审美标准自古多元变化,但人类仍保有一个共识,无论身处现实世界或是虚拟空间,高颜值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网红建筑”成为甲方利用建筑颜值获取注意力的形式之一。例如四大神盘之首的阿那亚,便是地产商所打造的数字营销神话。

在中国,有关“网红建筑”的讨论层出不穷,但大众较少留意它们背后的设计者姓甚名谁。喧嚣过后,多数“网红建筑”的设计师并未真正成为“网红”,仅有少数人活跃在媒体与公众的视野当中。

但颜值的力量仍被不断地提出和证明。对聪明的营销者而言,好看是一种实力:不仅建筑要好看,建筑的设计者也要好看。颜值能抓住大众的注意力,也能让大家心甘情愿地为美丽付费。

在《漂亮的房子》里,节目组打造出一款“男神组合”的产品,将颜值作为“诱饵”,吸引观众的眼球。策划者把握住了一个要点,在现实世界,谁更好看谁就更能把握住流量入口。

△《漂亮的房子》节目截图

的确,以审美体验为底层逻辑的营销竞争从未停止,匆匆而过的消费者只为美好的东西驻足。

于甲方而言,那些拥有明星颜值的设计师,或许将收获近似明星的影响力与追随者。一方面,可乘势而上,借用其自身影响力,让项目更快通过审批;另一方面,粉丝流量是一场免费的商业营销,有人愿意买单,何乐而不为。

一直以来,建筑行业的设计师身处小众圈子。他们爱穿素色衣服,爱拍黑白照片,封闭在“自我欣赏”的象牙塔里。

信息流爆炸的媒体时代打破了秩序与权威,设计师不再存于一个与世无争的静态环境。大众需要明星,喜欢故事;媒体需要明星,打造故事。

对于在市场中渴望话语权的设计师来说,“出圈”无疑十分有效,利用颜值更是一条可遇而不可求的捷径。

如今,建筑设计泛娱乐化和设计师造星趋势仍在加温,“设计师明星效应”逐渐成为圈内有效加持生产力的方式之一。


03
设计师经纪人

近几年,一种新型产业模式正悄然兴起:“设计师经纪人”模式。
 
这与娱乐经纪公司签约偶像练习生的方式异曲同工,这些企业、平台将与设计师或设计公司签约,进行针对性的“练习生培训”,从而让其具备更好的商业变现能力。

随着越来越多设计师出来自立门户,如何让事务所的品牌风格脱颖而出,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新问题。完全靠设计师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项目运作模式或许不再适用市场新玩法,渠道拓展、品牌建设、营销策略等相关服务更需要专业人员配合完成。

有人表示,“设计师经纪人”运作模式在行业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益于构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设计圈。

罗伯特·文丘里的遗孀丹尼斯·斯科特·布朗曾在《建筑中的性别歧视与明星制度》一文中写道:“处在时代之中,建筑与之深刻地关联,不由地被卷入了现代大众文化的聚会,而这个聚会的主演节目,就是名气、消费与媒体的狂欢。”

△ 名气、消费与媒体的狂欢

这个时代需要“明星”,也需要“明星设计师”。

不可否认,成为“明星设计师”是一种争夺话语权的有效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讲,设计舆论的崛起意味着设计力量的崛起,当设计师重新找回话语权,一个新的行业黄金期或将到来。

当事务所借着“明星设计师”的光环,更容易争取到优质项目机会,拥有更自由的项目主导权及项目预算。设计师打磨出一个“爆款”项目后,公司也将因此受益,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同时,当设计师的个人故事与作品通过传媒手段一遍遍传递给大众,人们的建筑审美将被重塑,一些不被关注的设计思想或许也因此被接受。

但值得警惕的是,当所有人都在关注流量时,深层次的思考将成为一种奢求。

雷姆·库哈斯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当今建筑界最恶劣的毒药就是明星这一概念了。”他认为,人们应去除“明星建筑师”的标签,严肃对待建筑作品。盖里也曾表示,明星建筑师这一概念是记者“卑劣的灵魂”所发明,他痛恨麻木的媒体以及它们的营销手段。

这的确令人担忧,倘若资本的力量完全入侵设计圈,公司是否愿意消耗资源培养一个毫无背景的设计师?建筑作品是否会全部沦为趋名逐利的运作工具?

但流量终究是一个不具感情色彩的词汇,而建筑却是一个包裹上诗意外表的真实需求。不妨妨问问自己,为谁而红,为何而红。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