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996的背后
刘潇然
刘潇然 Lv.2
2021年05月18日 08:58:33
来自于建筑问答
只看楼主

如何打破困境。 JIE构生活(ID:gh_6e1c4b33c380)原创 内容已获得授权 编辑 | 肖琪玲 面对充分的市场竞争,建筑设计院每况愈下,陷入困境。我们从理性的角度看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们可以把设计院简化为两家:A设计院和B设计院,单位时间的人均效益相同,他们工作模式也可简化为996和955,同时,假定市场需求不变。


如何打破困境。

JIE构生活(ID:gh_6e1c4b33c380)原创
内容已获得授权
编辑 | 肖琪玲



面对充分的市场竞争,建筑设计院每况愈下,陷入困境。我们从理性的角度看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们可以把设计院简化为两家:A设计院和B设计院,单位时间的人均效益相同,他们工作模式也可简化为996和955,同时,假定市场需求不变。


根据以上条件可知:


如果两家设计院都选择955,会平分市场需求,同时也保证了休息时间,这种情况下总体收益最高,假设两家的收益分别是5, 5。


如果两家设计院都采取996工作模式,最终仍然会平分市场,但由于休息时间减少,性价比降低,收益不能再是5, 5,而应该是3, 3。


而如果一家选择了996而另一家选择了955,那么996的设计院最终可能会独占市场,而955的设计院会没生意,于是两家的收益可假设为8, 0。


两位设计院老板彼此不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但他们都是“聪明”人,很容易算出:


如果对方996,那么我955的收益是0,我也996的收益是3,所以我应该996;


如果对方955,那么我也955的收益是5,我996的收益8,所以我应该996。


最终,两家设计院都选择了996,这场博弈达到纳什均衡,两家设计院都成了996的“囚徒”。


所以你看,设计院的困境,恰恰是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如果市场需求增大,出现了第三家设计院C,通过市场博弈,C设计院最终也会走向996。


作为个体,我们一样面临这种困境。


在同一个公司,假定同级别员工年底奖金总额是一定的,如果其他员工都是955,你996,你的奖金肯定高于平均值;其他员工一看,这不行啊,最后大家都变成996,所有人都拿到奖金的平均值。


经过一番博弈,大家付出996的代价,但收益和955一样,性比价自然大大降低。


最后,这个市场只剩下能够实行996的设计院,以及可以忍受996的员工。


有朋友可能会想,别人996,如果你的效率高,你也可以955啊。那我跟你讲个故事。


之前有个朋友,在一家地产公司旗下的设计院,加班很少,效益不错。但项目基本都是住宅,没什么挑战性。于是,他就想换家单位,但外面的设计院加班普遍较多,他不信邪,觉得自己工作效率高,别人需要加班的工作,他正常上班就可以做完。


换了一家单位,上班前几天,确实如此,他正常上班,就可以把领导安排的工作做完,完全不用加班。接下来,你猜怎么着?领导觉得,既然你干得快,那我就多安排点工作,工作量要排到你要和大家一样加班才能干完。


大家都是996,你想955,你想以一己之力打破平衡,那简直是痴心妄想。首先,市场竞争决定了,996是设计院之间博弈的结果;其次,从996变回955,老板会觉得,他的利润减少了,他能同意?再次,部分员工995,那些996的员工心里能平衡?不要低估这些心理层面的因素。


所以,最后博弈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是996,即使你干得快,也得996。


从955滑落到996,如果工资没涨,性价比自然大大降低,但性价比并不绝对。


同一份工作,对985来说,性价比不高,但对211来说,可能还可以,对普通本科来说,性价比不高,但对职业院校来说,性价比还可以。


某个项目,设计费太低,对设计院来说,性价比不高,但对炒更团队来说,性价比还可以;对专业团队来说,性价比不高,但作为练手项目,性价比还可以。


设计院要维持利润,除了工作时间延长,工作强度加大,还可以持续降低招聘门槛。


没有谁对谁错,都是理性选择而已。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怪,行业中的每个公司、每个人,都是谨慎地做出有利于自己的理性选择,但最终损害了所有人的利益,公司和个人都举步维艰。


但这个事儿并不奇怪,连续性的理性选择,可以导致衰落,甚至导致覆灭。想想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公司,他们的管理团队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哪一个不是基于现实条件下的理性选择?


再举个近一点的例子。


一个地产项目,作为设计方,我们总是会接受到一些“奇奇怪怪”的指令,这些看似奇怪的指令,都是上一级基于自己的立场、当下的条件,给出的有利于自己的理性选择。比如说“节点”,如果节点和考核挂钩,执行节点,就变成最大的理性;执行不合理的节点,也变成了理性选择。


就像我在上一篇文章 《超限结构的“魅力”》 所言,好项目搞砸,如果细分过程,都是由当初的一个个理性选择累积,每个人都在努力完成自己的KPI,最终把当初的好项目变成了一地鸡毛。


前段时间,构思结构发了一篇文章《结构设计的思维模型-沉没成本》,我们为了将模型算过,每一小步的调整,其实都是基于现状条件下的理性选择,但最终的结果却越变越糟。


无论是行业、企业、还是某个特定项目,以及个人发展,理性选择并不一定导致好结果。当我们在聪明地作出理性选择的时候,应该始终警惕这一点,警惕理性的局限性。


依依蔡。
2021年05月19日 14:21:22
2楼

996就是资本市场压榨劳动市场的手段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