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地震作用计算 张利军 地震作用计算的术语多,参数多;理论深奥,公式复杂。如果按部就班地学习的话,总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由此不禁想起了小时候,曾经对历史书籍很有兴趣,却经常被书中的地名、官衔及时不时冒出来的文言文搞得一头雾水,兴趣逐渐被消磨没了。后来有了《百家讲坛》,用白话讲历史,在轻松和饶有兴趣中补了不少历史知识。于是想到,用简单明了、不苛求严谨的方式,来总结地震作用计算参数的概念和相互关系。若有所悟,实感荣幸。
简说地震作用计算
张利军
地震作用计算的术语多,参数多;理论深奥,公式复杂。如果按部就班地学习的话,总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由此不禁想起了小时候,曾经对历史书籍很有兴趣,却经常被书中的地名、官衔及时不时冒出来的文言文搞得一头雾水,兴趣逐渐被消磨没了。后来有了《百家讲坛》,用白话讲历史,在轻松和饶有兴趣中补了不少历史知识。于是想到,用简单明了、不苛求严谨的方式,来总结地震作用计算参数的概念和相互关系。若有所悟,实感荣幸。
抽丝剥茧,若将下面地震作用计算公式方框里的内容看作加速度,则无论底部剪力法还是振型分解法,实质上都是牛顿第二定律:
重力荷载代表值 即质量 ;
地震影响系数 即加速度 。
其它参数是某振型下某质点的参与系数。
一、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就是结构最大加速度: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等于结构最大振动加速度 与重力加速度 的比值,所以是结构最大加速度的无量纲表示形式。 计算过程如下:
1.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 (1)
2. 结构最大振动加速度
即:
(2)
地震加速度最大值如下表(摘自《高规》):
将该表换算为重力加速度的形式表示,则如下表:
中间行就是我们最常用的与设防烈度对应的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
3. 放大系数 也叫动力系数,等于 反应谱平台加速度与 反应谱 曲线坐标 圆点 加速度 (下图箭头所指的两个值) 的比值 :
(3)
坐标原点加速度就是地震加速度最大值。
除有专门规定外,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应取
阻尼 调整系数
所以
规范 取 , 据说 要改成 , 但目前还 未 改。
4. 把式(2)和 代入式(1),可得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4)
5. 由式(4) 可求得 不同烈度、不同设防水准的地震 影响系数最大值 :
此表即《高规》表4.3.7-1。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只与地震加速度最大值有关,与结构动力特性和场地特征均无关。
二、 地震影响系数是考虑结构动力特性和场地特性的结构振动加速度 :
地震影响系数就是以无量纲的形式表示的结构各振型加速度,所以“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也叫作加速度反应谱。地震影响系数与结构动力特性、场地类别、地震加速度最大值均有关。
1. 影响结构动力特性的因素包括:
(1) 结构的质量、侧向刚度及其沿竖向的分布。
(2) 结构的阻尼比。
(3) 结构的质量和侧向刚度决定了结构的振型和自振周期。
(4) 阻尼比取决于结构类型。结构类型不同,阻尼比不同;阻尼比越小,地震作用越大。
2. 场地的特征周期:
场地对地震作用的影响体现在场地的特征周期。
(1) 场地的特征周期是由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决定的:
(2) 场地类别 是由场地土的软硬和覆盖层厚度决定的。场地土软弱但覆盖层比较薄的话,场地的类别等级依然可以比较高。场地类别由《勘察报告》或《地震安评报告》给出。
(3) 设计地震分组 反应的是 建筑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 来源的远近,即震中距。网上有说法,第一组和第二组大概相当于老规范的“设计近震”,第三组大概相当于老规范的“设计远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地震叫地方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称为近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此解释的大方向是否正确,希望做地震研究的朋友们指正!
县级以上地区的设计地震分组可由《抗规》附录A查得,也可由《勘察报告》提供。
3. 地震加速度最大值:
如前文公式(4),由地震加速度最大值 可求得地震 影响系数最大值 从而由反应谱(上图1)求得各振型周期对应的地震影响系数。
三、 三个水准的地震加速度最大值,对应不同的 验算内容
以 8度区 为例,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