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广东省山区五市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采用总承包模式实施的成功实践,分析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推进治理工作的优势,实现治理方法与治理效果统筹兼顾,达到河流防洪、生态环境及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治理目标。
通过广东省山区五市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采用总承包模式实施的成功实践,分析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推进治理工作的优势,实现治理方法与治理效果统筹兼顾,达到河流防洪、生态环境及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治理目标。
举例分析和总结以设计单位牵头的中小河流工程总承包模式的优势,充分发挥设计、施工和当地政府的联动作用,因地制宜,促成项目的高效协同推进 ;
EPC模式在保障河道行洪安全的基础上,有效改善河流的生态环境,打造典范的民生工程; 中小河流工程采用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模式,能够发挥设计和施工的协同优势,在山区中小河流治理中具有推广价值。
背景概述
广东是水利大省,水害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大力推进城乡防灾减灾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了补齐山区防洪减灾工作短板,省委、省政府在2014年部署实施《广东省山区五市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方案》,在2015-2020年期间,财政预算投入159亿元,针对山区洪涝问题最为突出的韶关、梅州、清远、河源、云浮等5市,全面开展了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治理河长共计8264km。
由于中小河流治理不同于大江大河,而现行的技术规程规范等都不太适应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缺乏地方技术规范指导依据,只有一些纲领性指导原则,例如,如何合理运用当地材料来治理山区中小河流,以及分析中小河流在治理时的规划、堤防建设,和治理现状和措施,但技术措施、治理重点的思路尚未完全统一,没有标准和规范,治理工作不够规范和明确。
省委、省政府对山区5市中小河流治理制定了5a基本完成的总体目标。 各地在任务重,时间紧情况下,积极探索了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的治理模式,在工程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成效。
工程总承包中,如何充分发挥设计、施工和当地政府的联动机制,提升中小河流治理综合成效,本文将做详细论述。
工程总承包的政策依据与实施
按照广东省相关文件,并结合省水利厅有关意见,由各地自行决定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是否实行工程总承包模式招标,并鼓励打捆招标。
韶关、梅州、清远、河源、云浮等山区5市以粤水建管〔2012〕145号文为政策依据,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
具体由项目法人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提出进行总承包招标的书面请示报告,地方政府过会研究、批准同意开展总承包招标,根据政府批准意见再向当地发改部门提出招标核准申请,依据政府批复和发改部门核准意见,依法依规开展项目工程总承包招标及监理招标。
山区5市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总承包投标人一般为设计、施工联合体,且绝大多数项目总承包招标明确规定设计单位为联合体牵头方。
2015—2016年,5市地方政府因治理项目任务重、时间紧,普遍认为采用EPC模式来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可以保质保量保时完成,实践中也发现前期进度上优于常规建设模式,因而实施EPC项目较多。
经查广东省山区5市中小河流治理办公室提供的资料,2015年实施的EPC项目河段数有83宗,占总体宗数的39.2%,占年度投资比例达到54%,2016年实施的EPC项目河段数有105宗,占总体宗数的29.6%,占年度投资比例达到32%。
实施并发挥EPC优势的途径
1) EPC 招标模式
依据《广东省山区五市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方案》工程总承包项目以可研成果进行招标。工程总承包单位需要组织项目初步设计、初设报告审批、施工图设计,因而项目建设实施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工程总承包合同计价一般采用临时工程总价、永久工程综合单价的模式,根据项目总承包风险情况,合理设置激励条件并明确项目主要材料价差的风险额度、调整方法及调整范围。项目招标采用签约价和明确结算依据、计价公式和报下浮率的方式定义合同价格。
总承包合同除依据上述特点外,还要和业主方协商项目管理相关要求,结合具体情况设定或附加相应合同条款。从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已实施情况看,参建各方和地方政府基本认同这种做法,既解决了项目不确定条件下的合同定价问题,又避免了与地方财政支付政策规定冲突问题。
2) 充分发挥设计施工的联动机制
1- 因河施策思想一致
山区中小河流河道情况复杂多变,受无施工通道、施工场地狭窄、征地困难、缺少合适建筑材料、特殊建筑物功能要求及群众生活功能需要等因素影响,为做好统筹,打造治理亮点,治理过程中要做到设计与施工需求结合、设计与当地政府需求结合、设计与群众需求结合。设计人员依据《广东省山区五市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方案》、《广东省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指南》,并事前对省水利厅印发的实施方案进行政策解读和技术跟踪,参与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方案规划,对政策安排和项目目标任务的理解更深刻更到位。
施工技术人员也通过参观学习国内中小河流样板工程,并向当地施工队伍请教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施工方法和经验。
EPC牵头的设计单位还整理出《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案例图册》,实施“一线工作法”,采用给当地村干部实地培训、带群众参观样板河段、做好清违清障宣传等措施,因河施策,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与参建各方充分沟通,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实际需求。
山区中小河流确定的治理原则是“防灾减灾、岸固河畅、自然生态、安全经济、长效管护”,设计结合施工共同确定以“三清一护”(清违、清障、清淤、护岸)为主要措施,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生态治理理念,坚持不侵占河道、不裁弯取直、不渠化河道,在满足河道防洪安全前提下,适应河道亲水性、生态性、自然性的要求,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愿望,努力实现河道流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
2- 因地制宜行动一致
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施工图设计和施工阶段,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使用本地材料和生态材料,设计单位牵头编写了《广东省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格宾石笼技术要求》等技术文件,尽量保留河道沿岸不影响行洪植被,保护河道生态系统。按照《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案例图册》尽量保留河流沙洲、浅滩、深潭等原有河流自然地貌形态,在部分河段采用堤路结合的方式。
设计中选用的工程建筑物形式、特殊建筑材料、施工工序工艺尽量和生态结合,如人工铺卵石护面、机械叠砌大块石、当地河床砂石料及新型生态材料使用等,这些工艺比钢筋混凝土工艺要复杂,且没有标准定额。
为贯彻好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因河施策的理念,设计和施工联合体单位相互协商和沟通,设计单位在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定额写实工作,直接配合政府水利定额站完成相关补充标准定额。EPC模式下,设计施工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具体表现见表1所示。
3- 保证进度协调一致
组成联合体的设计、施工单位,在实施总承包中,设计单位可以迅速组织技术力量,开展测量、地勘并编制初步设计报告,同步与施工单位衔接,施工单位根据初步设计成果提前组织施工准备,施工准备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直接反馈设计单位,便于设计方案优化。
在总承包联合体内部设计与施工形成深度交叉衔接,且减少了沟通环节,有利于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快速推进。
4- 治理成效追求一致
设计和施工EPC在创造亮点、高质量追求卓越,打造精品工程取得共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将中小河流治理成集防洪、生态、景观、文化、旅游及产业于一体的综合廊道,提升中小河流治理综合成效。具体案例如下:
① 当地石材和卵石叠石设计
当河道周边大块石资源丰富,在选择护岸措施时,为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大部分河段采用较为生态的机械叠砌大块石方案,具有良好的抗冲刷性能(见图1所示)。
河道大块的卵石较多时,清淤后大块卵石只能外运使用或丢弃,因此,可就地取材,利用河道中的大块卵石砌筑护岸,实际效果生态美观(见图2)。
② 自然景观节点设计
连州朱岗河泮水段景观设计考虑陂头蓄水影响,在挡墙堤脚处不设涉水人行道及缓坡亲水平台。
在桥头位置充分利用现状宽敞空间新建小型桥头公园,内置小型停车场和景观凉亭,并做好绿化景观设计,让河流回归自然,促进人水和谐,加强水生态文明(见图3)。
③ 河道生态景观设计
翁源九仙水河段注重做好河道护岸护脚与生态景观合理衔接和过渡,形成连续的生态及防洪体系。
新建挡墙护岸及齿墙护脚,在堤脚部位预留河中卵石步道,常水位以上采用草皮护坡等景观护岸,岸顶以完善路面交通及大树绿化为主(见图4);充分利用陂头节点建筑波纹陂、鱼鳞陂、钢琴陂等特色陂头,真正实现一陂一景(见图5)。
结 语
广东省在山区五市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总承包实践中,以设计为龙头,设计和施工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设计和施工优势;因地制宜、因河施策打造典范工程。
工程中贯彻了生态文明理念,在保障河道行洪安全基础上,采用多种生态修复措施,对河道周围自然生态及生物群落进行多样性修复,实现了河道流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感,达到河流生态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综合治理目标。在山区中小河流治理中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