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调查垃圾处理一本万利?湿垃圾处置遭遇犹豫和观望
要爱护地球
2021年04月01日 09:23:09
来自于环保大厅
只看楼主




















目前而言,干垃圾的处理产业比较成熟,收益也比较稳定,而湿垃圾和危废垃圾的处理还相对不够成熟。巨大的垃圾处理产业链正被越来越多的业者和投资者看到,但是否所有种类的垃圾处理都可以赚到盆满钵满呢?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而言,干垃圾的处理产业比较成熟,收益也比较稳定,而湿垃圾和危废垃圾的处理还相对不够成熟。



2020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固废法》为垃圾处理产业带来了更大的机遇,第一财经记者获知,近年来,随着国内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各大环保公司一直加大在危废(包括医废)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投入。

《新固废法》的亮点很多, 尤其在推动医疗废物监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限塑以及危废监管等方面对行业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将推动国内固废处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同时,《新固废法》的实施也会给行业带来一些新的挑战,需要出台一系列配套的实施细则,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尽快调整和布局,做好相互衔接和协同。

塑料制品的回收和处理目前相对成熟 ,此前国家相关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为禁止、限制使用的塑料制品明确了具体的退出时间表。根据该文件,我国将在2020年底率先在部分地区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目前市场上关注度较高的可降解塑料主要为PLA(聚乳酸)和PBAT(聚己二酸)。中粮科技、金发科技、金丹科技、万华化学、瑞丰高材等多家公司都已有了PLA和PBAT的项目规划,预计2021年~2022年将是投产的高峰期。

作为垃圾处理的几大模式——焚烧、填埋和可循环处理等,其中 干垃圾的焚烧处理产业颇为成熟,收益也比较稳定 。比如干垃圾燃烧中产生的热能可以为垃圾处理厂带来营收。相对而言,可循环处理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 而湿垃圾的处理则有待成熟

中信建投公用环保分析师万炜认为,《新固废法》在法律层面确定国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我国湿垃圾分离量将迎来明显增长,从而推动后端处置需求快速落地 。中信建投针对46个重点城市测算其潜在湿垃圾处置市场,结果显示,如果2023年底46个重点城市全面完成垃圾分类体系,对应总的湿垃圾处置产能有望达14.65万吨/天,年化复合增速高达33.8%,湿垃圾处理产能缺口为8.54万吨/天,对应总投资规模为512亿元。

湿垃圾处理的产能存在缺口,但背后折射出垃圾处理 企业在进入该市场时的犹豫和观望心态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秘书长张大勇认为,餐厨垃圾处理补贴拖欠、餐厨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等都是垃圾处理产业链面临的问题。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上海实行干湿垃圾分离以后,垃圾的入炉量大概减少了30%左右 ,一方面垃圾处理量减少了,另一方面处置费用却居高不下,进入处理厂之后, 湿垃圾的焚烧处理价格达到了普通垃圾的3倍 。高昂的处理费用和技术路径的不确定性,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处于观望状态。

“现在湿垃圾处理上马的项目不多,因为全国很多城市都在观望上海的湿垃圾处理能不能做起来,现在上海的终端处置设施都还没完全建起来,所以其他城市也在观望中。”上述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关于湿垃圾的处理路径,目前业内仍有多种争论的声音,主要的处理方式有几种: 第一, 将湿垃圾挤压、脱水之后,剩下的垃圾渣到炉子里一起烧掉,挤压出来的渗滤液液则进入垃圾电厂的渗滤液处理系统,通过水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在上海电气环保集团副总裁张学林看来,这个方法最简单直接,但可能和实行干湿分离的终极目标是有差异的。

第二 种处理方式,则是湿垃圾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沼气就是一种资源,可以用来发电。在厌氧发酵之后,又会产生一个技术路径的分水岭,一种简单的做法是将产生的沼渣继续焚烧,另一种方法则是对沼渣再进行耗氧堆肥,然后产出营养土或者有机肥,实现资源化利用,而不是简单烧掉。“现在资源化的方式,大家都还在探索,我认为是湿垃圾最理想的处置方式还是堆肥。”张学林认为,要促使湿垃圾堆肥处置模式进一步推广,需要国家在肥料指标和政策上向有机肥更多地开放。

另一方面, 商业模式也决定了垃圾处理企业更多地在红海中“厮杀”

张学林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垃圾处理企业的费用主要来自几个方面:首先是垃圾处置费用,不管是BOT项目还是PPP项目,在招商引资的时候,政府都会根据投资总额和收益率计算出补贴费用,例如生活垃圾处理费从50元/吨~200元/吨,各地的费用有所不同;而针对工业危废垃圾,产废单位也需要付费让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其次,上网发电也会带来一部分收益,目前国家对于垃圾发电的上网电价有新能源补贴政策,通常高于当地的脱硫燃煤标杆电价。总体而言, 垃圾处置费用和上网发电收益两个部分,组成了垃圾发电企业的收入

“目前危废处理的利润和投资收益率会高一些,垃圾发电项目则相对低一些。”张学林强调,垃圾发电是一种刚需,只要城市在、人口在,那么垃圾量是一定会存在的,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这部分的收入相对稳定。在垃圾发电项目中,政府一般会和企业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区域内的垃圾都要送到协议垃圾厂来处理,因此有了特许经营协议后,一家企业在当地基本就不再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

而危废垃圾处理则是直接面对市场,不经由政府支付,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危废垃圾产量不稳定,如果危废产量减少,企业收益也会随之减少。张学林透露, 一些地方的危废处置价格和两年前相比,下降了约40% ,一些危废处置企业甚至处于亏损边缘。

与此同时,稳定的生活垃圾处置市场空间也在不断缩小。“现在一共有300多座地级市,这些城市的垃圾发电项目基本已经做完了,只剩下西部地区的少量城市还有市场空间,做一个少一个,这个市场就越做越小了。”张学林说。

但这并不意味着垃圾处理市场将会萎缩,相反,张学林认为,未来3~5年行业将会出现一个新的爆发式增长,从前的增长是在大中城市, 接下来的增长点则可能是农村

“全国县和县以上的城市大概有1800多个,现在真正有终端处置能力的城市只有300多个,剩下还有1500多个城市实际上是没有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终端处置能力。”张学林认为,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为什么这个巨大的市场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业界认为, 主要原因仍然是经济账 。这些县或者县级市的人口区间通常在10万~30万人,生活垃圾产量有限,如果垃圾处置企业沿用传统的焚烧发电,将会存在技术上的不适应,热利用效率难以提高。此外,“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尽管垃圾产量小,但企业还是要建设所有的配套设施和运营系统,单位投资成本会显著增加,但单位投资收益会显著下降,因此未来还需要有关部门加大相关补贴的力度。

来源 | 第一财经
作者 | 胡婳溦 乐琰 陆瑶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