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构计算书内容 1 工程概况是否已描述?(工程建设地点、地下室、层数、层高、总高度、室内外高差、结构计算高度等) 2 结构选型,抗震设计条件(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建筑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建筑物各构件抗震等级(尤其是涉及乙类建筑的时候),注意抗震计算和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
|
工程概况是否已描述?(工程建设地点、地下室、层数、层高、总高度、室内外高差、结构计算高度等)
|
|
结构选型,抗震设计条件(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建筑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建筑物各构件抗震等级(尤其是涉及乙类建筑的时候),注意抗震计算和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
|
|
|
|
|
|
|
|
砌体结构时,是否有各梁、基础计算过程及结果(可采用excel表,但应有详细过程记录,以备后查)?
|
|
是否已考虑雨蓬、挑檐、阳台等悬挑构件配筋及抗倾覆计算?
|
|
基础计算,勘察报告内容是否有效?勘察高程、规划绝对高程、本楼相对标高是什么关系?应列表明确。基底标高相应勘察高程一定要明确。
|
|
基础选型原因?是否有软弱下卧层应描述并考虑?桩基时是否有单桩竖向承载力及桩长计算?复合地基时是否将相关计算明确写入计算书?
|
|
勘察报告中的水位是否明确描述?是否有抗浮设防水位的明确描述?是否需要计算抗浮?基底水头多高?
|
|
是否需要沉降计算?按规范计算相关沉降(规范要求有沉降时,一定要做沉降计算)
|
|
同一小区中你与其他设计人员对设计条件是否已达成一致?(如材料、荷载、抗震等级)此项应提前判断并报结构专业负责人统一。
|
|
是否已列出本工程涉及到的各规范中的构造要求?(如柱、墙轴压比,涉及抗震等级及混凝土标号的柱梁最小配筋率等)
|
|
|
是否已考虑窗顶与梁底的相对关系?应注意顶层与标准层可能有不同(顶层无建筑面层注意外围梁高的处理)
|
|
|
是否已考虑构件偏布对建筑功能的影响?(如柱截面对电梯井净使用尺寸的影响,梁宽对设备管道净尺寸的影响、梁宽对楼梯梯段净宽楼梯平台净宽的影响等)
|
|
|
是否已注意对高度h>60m的高层,风荷载取基本风荷载的1.1倍?(本地就是0.45X1.1=0.50。)
|
|
|
|
|
|
|
|
|
是否已将JLQ竖向分布筋配筋率设为0.25%,间距200?(7、8度时)
|
|
|
|
|
|
是否已修改楼梯间处恒荷载为6.5,活荷载为3.5?是否已特殊考虑电梯机房、空调机房、水箱间等特殊荷载?
|
|
|
是否已考虑四周地下车库作用在主楼地下室外围构件上的荷载?(按墙上活荷载)
|
|
|
是否已注意模型调整开间布局后自定义的现浇板板厚可能变化的情况?
|
|
|
是否已在荷载定义项中选中“自动计算现浇楼板自重”?
|
|
|
模型中是否有大开洞、跃层柱等特殊情况?是否已考虑部分板需要定义为“弹性板6”?跃层柱的计算长度系数是否已复核无误?
|
|
|
是否为多塔楼结构?是否为地上设缝结构?是否已设多塔?
|
|
|
每标准层的本层信息、设计信息中的各项是否均已修改?
|
|
|
|
|
|
是否已考虑“强制刚性板”模型和“非强制刚性板”模型分别计算?按“强制刚性板”模型查看周期、位移;按“非强制刚性板”模型出配筋结果。
|
|
|
是否已控制周期比、位移比?框剪结构是否已控制框架柱所占倾覆力矩的比重?
|
|
|
计算结果中位移比大于1.2时,是否在SATWE参数中“地震信息”选项同时选中“考虑偶然偏心”、“考虑双向地震作用”再次重新计算?
|
|
|
3.电算结果查看内容:总信息(层刚度比);周期比、振型有效质量系数、剪重比;位移、位移比;构件内力及配筋、梁、柱、墙配筋图;超筋信息;框剪结构倾覆弯矩比 值(要求剪力墙至少占50%以上)(文本第9项)。
|
|
|
|
|
|
在SATWE计算结果文字信息第6项“超配筋信息”中,是否有墙肢稳定不满足要求的结果?
|
|
|
工程名称、设计号、图纸页数是否注写正确?(出白图前应与甲方确定工程名称),所有涉及工程名称的条文是否为该工程名称?(如勘察报告名称等)
|
|
|
|
|
|
自然条件是否全部已知?(勘察资料、水位情况、抗浮设防水位、液化情况、风、雪)。
|
|
|
±0.000对应的绝对高程,或±0.000与勘察基准点的相对高差是否已注明?
|
|
|
使用的设计规范、规定是否准确无误,所列设计规范有无遗漏、或有无多余过期作废的。
|
|
|
勘察报告编号、持力层土质及地基承载力,液化情况,地下水是否有腐蚀等
|
|
|
对照建筑平面图的房间使用功能,各部位荷载及特殊荷载是否注写完全,没有遗漏?(尤其注意水箱荷载、电梯机房荷载、是否上人屋面)
|
|
|
所用材料的规格、强度等级是否齐全正确?(尤其注意混凝土标号与计算模型是否一致)
|
|
|
各构件(梁、柱、剪力墙、现浇板)抗震等级、构造要求(保护层厚度,钢筋接头,锚固等)。
|
|
|
对剪力墙结构,墙水平筋是否代边缘构件箍筋应特别注意,所选图集构造节点页数应与图纸内容对应
|
|
|
后砌墙相关构造要求,构造柱、圈梁设置要求是否已注明?
|
|
|
|
|
|
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的位置、尺寸是否交代清楚。是否需设后浇带?后浇带类型、详图、具体施工要求是否已注明?
|
|
|
|
|
|
|
|
|
各条文引用图集、规范内容是否符合现行最新图集、规范要求?
|
|
|
|
|
|
同一小区中不同设计人员相同类型的结构设计说明内容是否已协调一致?
|
|
|
工程名称、设计号、图纸页数是否注写正确?(出白图前应与甲方确定工程名称)
|
|
|
|
|
|
轴线号、轴线尺寸、总尺寸与建筑图是否一致?(基础图中必须有总尺寸)
|
|
|
|
|
|
|
|
|
筏板基础的底板厚度、板底标高、外轮廓定位尺寸、配筋、封边构造是否均已注明?
|
|
|
筏板基础平面图中是否已注明:筏板施工前应校核桩位,确保筏板边线距桩边不小于400mm。
|
|
|
电梯井底坑、集水井、排水沟等是否已在基础图中标注定位?
|
|
|
桩基础中单桩定位尺寸、桩选型、桩长桩径、数量、详图、承载力、试桩要求、检测要求等是否已说明清楚?
|
|
|
|
|
|
是否有暖气沟?管沟平面布置、尺寸、过梁、沟盖板、检修孔等。
|
|
|
|
|
|
一层构造柱编号、位置、定位尺寸是否已齐全?(要求绘出所有构造柱)
|
|
|
地基处理相关说明是否完整?是否对处理后的检测有明确要求?
|
|
|
无地下室工程电梯底坑是否做成了混凝土的闭合空间?是否与相临基础打架?
|
|
|
|
|
|
各剖面大样与平面是否一致,且上、下、左、右尺寸是否注全、准确?均应注明基底标高。
|
|
|
条基砖放脚尺寸及样式是否正确?基础宽度及防潮层或基础圈梁截面尺寸、配筋是否注明?
|
|
|
柱下独立基础尺寸、配筋明细表是否完整?是否已对边长大于2.5m的基础配筋做出0.9倍边长钢筋交错布置的要求?
|
|
|
|
|
|
是否已绘制地梁大样、尺寸、标高及配筋?可用平法在平面图中表述。
|
|
|
|
|
|
|
|
|
是否已按1:20或1:50比例绘制电梯底坑、集水井、排水沟剖面大样并注明详细尺寸?
|
|
|
有柱墩的筏板基础,是否已详细绘制各柱墩的剖面详图?
|
|
|
|
|
|
同一小区中不同设计人员相同类型详图是否已协调一致?
|
|
|
工程名称、设计号、图纸页数是否注写正确?(出白图前应与甲方确定工程名称)
|
|
|
|
|
|
|
|
|
现浇板编号、板厚、配筋与计算是否一致,各洞口的加筋,处理
|
|
|
现浇板预留洞口周边、板上后砌墙、角窗等处的板上加筋是否考虑、注明
|
|
|
现浇板各板块标高是否按建筑做法要求降板完全、正确?
|
|
|
雨篷、空调板、飘窗等平面轮廓、尺寸标注、编号、详图索引
|
|
|
|
|
|
|
|
|
各层构造柱位置、编号、配筋大样,尤其是女儿墙构造柱应全部绘制
|
|
|
电梯井道顶板标高与建筑图是否一致?应有预留洞口的相关说明
|
|
|
水箱间应有上翻梁剖面示意,并注明水箱间底板采用P6抗渗混凝土
|
|
|
|
|
|
|
|
|
公建中是否有楼上的较大厨房?厨房是否已整体降板300mm以利于布置排水沟?是否已考虑这300mm垫层荷载?
|
|
|
同一小区中不同设计人员相同类型详图是否已协调一致?
|
|
|
工程名称、设计号、图纸页数是否注写正确?(出白图前应与甲方确定工程名称)。
|
|
|
|
|
|
轴线号、轴线尺寸、总尺寸与建筑图、结构平面图是否一致?
|
|
|
是否已详细注明本层梁顶标高,并对梁顶标高有调整的做出了说明?
|
|
|
屋顶电梯机房顶是否已设吊钩梁?是否已绘制吊钩详图?
|
|
|
|
|
|
是否已将框架梁的腰筋符号修改为了“N”?并对腰筋根数进行了复核?
|
|
|
应注意是否已将梁的集中标注移动到了有原位标注的梁跨,而又与原位标注不同?应该修改。
|
|
|
|
|
|
纯次梁上皮通长筋是否已修改为了较小直径钢筋(宜为12)?端部是否附加钢筋以使负筋面积大于下皮筋的1/4?
|
|
|
工程名称、设计号、图纸页数是否注写正确?(出白图前应与甲方确定工程名称)。
|
|
|
|
|
|
轴线号、轴线尺寸、总尺寸与建筑图、结构平面图是否一致?
|
|
|
是否已详细注明本层各柱或剪力墙与轴线相关的定位尺寸?
|
|
|
剪力墙平面图中是否已详细注明各洞口的定位尺寸及相应连梁编号?
|
|
|
是否已核对梁图,将跨高比<5的梁按剪力墙连梁于剪力墙平面图中标注、编号?
|
|
|
是否已注意跨高比≤2.5的连梁梁高范围内的纵向腰筋的直径、间距要求?
|
|
|
是否已注意剪力墙拉筋间距与纵横向墙体配筋间距应协调的问题?拉筋应拉在纵横向墙体配筋的交点上。
|
|
|
是否已绘制层高表?并于表中注明了底部加强区范围、约束边缘构件范围?
|
|
|
|
|
|
地下室部分是否已详细标注挡土墙?挡土墙配筋详图中的配筋是否已有计算书?挡土墙配筋详图中是否已注明抗浮设防水位标高?
|
|
|
二级以上框架结构的角柱、楼梯间休息平台处框架柱箍筋是否已全高加密?
|
|
|
同一小区中不同设计人员相同类型详图是否已协调一致?
|
|
|
工程名称、设计号、图纸页数是否注写正确?(出白图前应与甲方确定工程名称)。
|
|
|
|
|
|
|
|
|
楼梯结构平面图中轴线号、轴线尺寸与建筑图、结构平面图是否一致?
|
|
|
楼梯结构平面图中梯板宽度标注是否已扣减侧面抹灰厚度?下地下室位置有后砌墙的是否已加宽梯板以承托后砌墙并形成封闭空间?
|
|
|
楼梯结构平面图中是否已注明梯梁、梯板编号?是否已绘出梯柱并注明编号、标注尺寸?休息平台板及楼层平台板短跨上皮筋是否已拉通设置?
|
|
|
楼梯结构剖面图中是否已详细注明轴线、各平台标高、梯梁、梯柱、梯板编号?是否已绘出剖视方向看到的框架柱、框架梁、剪力墙?
|
|
|
楼梯结构剖面图中是否已详细绘出门厅处相关构件?(雨篷等)
|
|
|
一层第一跑梯板下是否有走道,是否能保证梁底净高不低于2.1m?
|
|
|
|
|
|
梯板厚度是否满足净跨度的“L/25 -10mm”?
|
|
|
|
|
|
框架结构梯板上皮配筋是否已通长配筋?(其他结构形式不需要)
|
|
|
|
|
|
|
|
|
同一小区中你与其他设计人员相同类型详图是否已协调一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