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化 ▎莫高窟的“草筋混泥土”
学习助理
学习助理 Lv.14
2021年01月18日 16:51:32
只看楼主

来源:建筑杂志社;作者:南京市南湖第二中学,侵删! 更多专业讨论,行业资讯,免费资料课程→扫描底部二维码加入群聊↓↓ 敦煌莫高窟,意即沙漠高处的洞窟。从建筑工程角度看,莫高窟类似于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陕北的窑洞挖掘于板实的黄土崖,不易坍塌。敦煌不是沙漠就是戈壁,没有像陕北那样的适合挖掘洞窟的黄土地。沙漠无法挖窟,只能在戈壁挖窟。敦煌的戈壁是什么“土质”?是由砾石、粗砂、细土胶结而成的砾石层,类似于做墙基、地基的由碎石、粗砂和石灰胶结在一块的“三合土”,疏松易塌,不适合挖窑洞,所以在敦煌看不到窑洞。

来源:建筑杂志社;作者:南京市南湖第二中学,侵删!

更多专业讨论,行业资讯,免费资料课程→扫描底部二维码加入群聊↓↓

敦煌莫高窟,意即沙漠高处的洞窟。
从建筑工程角度看,莫高窟类似于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
陕北的窑洞挖掘于板实的黄土崖,不易坍塌。
敦煌不是沙漠就是戈壁,没有像陕北那样的适合挖掘洞窟的黄土地。沙漠无法挖窟,只能在戈壁挖窟。敦煌的戈壁是什么“土质”?是由砾石、粗砂、细土胶结而成的砾石层,类似于做墙基、地基的由碎石、粗砂和石灰胶结在一块的“三合土”,疏松易塌,不适合挖窑洞,所以在敦煌看不到窑洞。
公元 366 年,距今 1654 年前,乐尊和尚在敦煌戈壁滩水流下切形成的一条长 1680 米的断崖上挖了第一孔栖身的“窑洞”,同时在此供奉佛像,设坛讲经,普渡众生,超度亡灵,信众来此烧香拜佛求签算卦,祈祷家人免灾,生意顺畅,来世福报。
敦煌是丝绸、茶叶、陶瓷等对外贸易和走南闯北的中外商旅的集散中心。乐尊和尚的一个佛窟满足不了芸芸众生的宗教需求。
于是,在敦煌出现了延续千年万众参与的开窟热,莫高窟及周边地区可供开窟的戈壁崖面都被利用了起来。


在敦煌高 15~30 多米疏松的“三合土”断崖上挖掘的洞窟,密集处窟上叠窟,为何历千百年风雨不垮?
秘密在于古人在 1600 多年前就在此应用了类似于现代的隧道工程技术。
为什么穿过淤泥层、流沙层、碎石层的隧道能坚固不塌?秘诀就是一边打洞一边给洞壁喷射混凝土支护,给隧道加上了一层混凝土内壳。
古代没有混凝土,古人就用泥土给在“三合土”洞窟做支护内壳。当然,它不是普通的泥土。
首先,它是经过高温蒸煮过的泥土。为什么泥墙、砌泥内会钻出草木虫眼?因为其中有肉眼看不见的种子虫卵,它们会伺机萌生,对墙体、泥塑造成破坏。高温蒸煮是为了杀死它们。
其次,为使泥土有“黏劲”“撑劲”“拉劲”和硬度,抗压、抗裂、抗剥蚀,古人在泥土中掺入草筋、麻筋、棕筋、棉丝、细沙、桐油、石灰、石膏、糯米汁等。因为草筋、麻筋、棕筋、棉丝都属于植物,与草筋作用类似,泥土中还混有细沙、桐油、石灰、石膏、糯米汁等多种成分,故将其称之为“草筋混泥土”。
那么“草筋混泥土”的强度如何?
先看洞窟 :莫高窟窟顶最大跨度 30 米,没有塌 ;窟洞最大高度 40 多米,没有倒 ;现存 735 个洞窟,密集处洞上叠洞状如蜂窝,历千百年风雨,没有垮。靠的就是“草筋混泥土”内壳的支护。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绝大多数钢筋混凝土建筑,不足百年,非倒即危。
再看泥壁 :莫高窟“草筋混泥土”的墙壁、顶壁布满壁画,总面积相当于 2 米高 20 多公里长的画廊。千百年来泥壁与洞窟“三合土”紧紧地粘附胶结在一起,不脱落,不开裂,不起鼓,不风化,即使混凝土,也难以做到。
后看泥塑 :莫高窟松软易塌的“三合土”不能雕刻石像,只好用“草筋混泥土”做泥像。现存 2415 身泥像,最大的高 35.6 米,底宽 12 米,相当于一座 12 层的高层建筑。莫高窟这座 12 层楼高的“草筋混泥土”塑像,没被自重压垮,没开裂,没剥蚀,没变形,没风化,没分崩离析,巍峨1300 多年,堪称人间奇迹。

想了解更多行业资讯,欢迎加入土木在线微信交流群~

为了近距离服务大家和顺应潮流,我们决定开放多个专业微信交流群,希望可以给您带来 <各项福利>

1、遇到专业上的疑难可在群内得到解答。

2、专业资料、讯息的传阅分享。

3、获得不定期免费公开课/讲座特权。

附上群内资料分享截图:

还在等什么,赶快使用微信扫码加入吧~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