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课设 Hi!老馆的新朋友
淡定的甜瓜
2020年12月30日 11:03:52
只看楼主

作者 | 殷子衡(东南大学) 设计指导老师 | 俞传飞,张嵩 栏目主编 | 赵雨轩(合肥工业大学) Hi! 老馆的新朋友 ———————— Stick to One Thing,温和探索设计的纵深 小印帆工作室 | 第12份高分课设   全文2775字 | 阅读约需7min


作者 | 殷子衡(东南大学)

设计指导老师 | 俞传飞,张嵩

栏目主编 | 赵雨轩(合肥工业大学)


Hi! 老馆的新朋友

————————

Stick to One Thing,温和探索设计的纵深


小印帆工作室 | 第12份高分课设

  全文2775字 | 阅读约需7min



先来认识一下本期的作者吧!

殷子衡

东南大学

保研绩点专业第1名,现推免至同济大学

不想当建筑学僧侣  

有闲钱就搞一点滑板/乐高和球鞋,大多数时间没钱,就多看看闲书了

8年豆瓣老人,不过熟人关注就拉黑


该作业获评图年级最高分


该课题是我们学校大三上学期的传统艺能——对校园内建于民国时期的老体育馆进行改造(学生A)与加建(学生B),我负责的是加建部分。


老体作为南京 市最老的体育馆,结构先进、形式大方,见证了罗素、杜威和泰戈尔的访华演讲,也是东大最具标志性的记忆点之一(咳咳假正经完),势必要给予足够的 尊重 。在这种 温和、改良 的背景下,如何不落窠臼,于 设计的纵深 中探索令人眼前一亮的 新意 ,是本课题除开新旧构造、大跨结构运用外的一个关照核心。



东南大学老体育馆


看了小印帆之前分享的高分课设,常常自愧弗如。这个作业其实比较平实普通,只是在深度上进行了耐心发展,让我有将 一套设计逻辑一以贯之,“Stick to One Thing” 的爽快与成就感,也是非常特别的设计体验。在此分享给各位朋友,还请不吝赐教!


精彩大图登场!

方案图纸 @殷子衡


A . 体量设计


新馆与老馆结构脱开,限高14米,需要容纳一个标准篮球场(净高8米以上),2个乒乓球室,2个健身操房,2个壁球室(净高5米),以及适量前台接待、更衣、储物、休息空间。


老体所处场地是非常典型的校园+社区环境,南侧西校门吞吐着社会人流,东侧操场…虽然属于学校但现在也吞吐着大量快乐的大爷大妈~~北侧 环境幽美 却稍显寂寥,文保单位、东大象征 “六朝松”与“梅庵” 在密丛掩映下常使慕名而来的游人寻访不得, 通达性非常之差 ,只有少数熟稔校园的孩子及家长会在三五点聚集于此愉快玩耍。


老体育馆北侧、南侧


鉴于四牌楼校区本身就是社会开放性校园,如何在满足学生体育场馆需求的同时,优化周边环境,使文化、绿地资源为更多市民 分享 ,是在场地布局时的重要考量。因此,我们选择将新建体量(包含一个标准篮球场、若干小活动室)置于场地南侧,守住由城市过渡入校园的完整界面,同时北侧让出的场地 “借景” 场地外六朝松绿地,整合出一片开阔的活动场所。


总图及体量生成


为加强对人流的引导,在新旧体量间置入z字型游览通廊,由南侧入口开始,途径新旧立面、攀岩区、水杉树冠、架空步道、六朝松看台等不同的活动空间和 观景点 ,最终导向北侧绿地。


视廊分析(唉看着当年的SU截图真是被自己丑到头秃)


B .形态与性能


确定大体量策略后,开始考虑具体的形态与结构形式。这也是之后一以贯之的 “One Thing” 之开始。


首先,新建篮球馆这边用连续坡屋顶回应老馆形态的做法真是泛滥而庸常,但我还是鬼使神差走上了这条道路……所以就真的只能到这个水平了吗?


初始屋顶形态


而在建模时,坡屋顶屋脊下的平面桁架严重压低层高,方形立体桁架又与折板尖角交接得十分尴尬,采光要求的40米大刀还在随时伺候……


正好与设计课并行开设的构造和结构课上都在教授大跨结构与采光设计,每当看到能将结构和采光等等 一箭N雕 的设计,我都有被爽到,心中长叹一声:“妙啊~!”……


于是,我也决定用 一种动作逻辑来解决所有问题 ,争取也妙起来~!


首先,既然有这么多三角折板,那就顺势采用 三角桁架 ,降低结构高度的同时使形式逻辑更为统一;再分别对屋顶、屋脊进行处理,将屋顶的椽条 上延 交叉至形成东西向采光 高窗 ;而屋脊的椽条 脱开 ,屋面形成平台,以便被三角桁架 承托 ,也作为 排水 路径。


深化后屋顶形态


三角桁架的内部空间也利用起来,高窗下的桁架腹腔悬挂柔光板,进一步遮挡直射眩光,而屋脊下的桁架腹腔则作为管线空间,为照明设备提供支持。


小笼包状屋顶

屋顶、屋脊构造大样


解决这一技术设计后整个人真是神清气爽~其余的各项深化也在同步推进。与以往的课题不同,在俞传飞老师的要求下,我们组的工作方式是 从第一次设计课开始就要绘制整套的平、立、剖面图 ,哪怕只是硫酸纸上的草稿。这也是提醒我们要将建筑作为“体”在三个维度同步推进,三种图纸都应作为设计过程中的 推敲工具 ,而不是在交图前给平面“穿衣戴帽”上立、剖面,将后两者作为附带的产出物匆匆表达。这套 工作流 至今仍让我受益匪浅,而在当时也正是它发现了我立面的贫瘠,使我很早将立面与空间进行整体设计。


说实话立面一直是头秃大项,也经常堕落到在CAD里随手画上几个“朗香教堂”凌乱小窗交差。但其实立面不是做一层皮,而是在 做形体,做空间 。俞老师当时推荐给我们的《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一书中,列出了很多经典建筑的平立剖面(其实平面也是一种剖面),都能在其中发现相似的几何元素。虽然这背后的原理有点捉摸不透,但是否这是一种将建筑做紧凑、整体的途径之一?是否这既是结果也是原由?


啊这……真的不是在做广告。这本书也是有很多局限性的


于是在南侧立面,我也将剖面上波折屋顶的形态运用其中。三角折线的立面一方面在内、外都分化出了一个个休息、观赛空间,丰富了沿街体验,一方面也利于针对东西向不同的光照设计立面遮阳。整体上也强化了场馆的几何特征,使其拥有“记忆点”。


平面与剖面的对应


在这个部分的结构选择上,也略有纠结过。一开始想将桁架挑出以支撑挑檐,但之前学过 悬挑对桁架而言是效率非常低 的结构形式,且桁架与立面围护的交接也十分棘手。受Livio Vacchini作品的启发,并多次咨询结构老师后,决定用混凝土折板形式本身的力学强度进行悬挑,使檐下空间更加纯粹。


Livio Vacchini的体育馆设计

挑出的混凝土折板,檐下空间


说实话这真的只是一个很小的设计细节,但我至今记忆犹新。或许是因为建筑设计的学习很容易陷入唯“经验”“感觉”是瞻的玄学而缺少 方法论 。这是少有的在设计中学习了一种思考方式,并且运用效果也不错的体验,可以说把快要在虚无主义里淹死的本人狠狠拖出来了一把……


最终的答辩十分顺利,评价也不错~然而还有室内设计的课程作业在寒假年关等着我们……学院的课程很多是配合设计课而设置的,这次的期末作业就是选取所做体育馆的一个局部,进行室内设计并绘制天花、地面和剖立面。


于是我继续将“Stick to One Thing”的宗旨贯彻到底,提取了体育馆的核心形式元素作为Icon,力求实现从场地到建筑到室内的 整体设计



C .反思与总结


在跌跌撞撞的设计学习生涯中,这是难得让人感到十分舒爽的一个课题, 连熬夜都兴高采烈、心甘情愿 。究其原因,或许是抓住了缥缈的建筑世界中较为实在的点: 一个逻辑、一套流程、一种方法论,然后一以贯之 。因此,每一步操作都 有据可循 ,每一步探索都能获得 反馈 。可能结果并不“炫酷”,但从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和思考时常在迷茫时成为拉回我的锚点。


其实建筑设计的方法论有时很玄学,如同 技术黑箱 ,你不一定知晓其中的秘辛,也不确定它在何时一定管用,但它依旧 好过“经验”与“感觉” ,能提出、实践、验证,已十分珍贵。希望在未来某天,我能强大到一窥 混沌中的奥义


十分感谢俞传飞、张嵩两位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也感谢小印帆的约稿,能和大家分享一些设计学习中小小的思考~~相比各位神仙,还是有很多不足,请大家多多指教~!



最后,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完整的模型和图纸吧!


免费打赏
加倍努力
2021年01月02日 11:25:52
2楼

很好的建筑设计理念,学习了。多谢分享!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