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想找回对建筑的初心。” 计成(ID:jicheng-0102)原创 采访 | 高雪 作者 | 肖琪玲 编辑 | 肖琪玲
回过头看,当初与同学“背道而驰”,选择行情 不那么“火热 ” 的东北 ,这本身就需要一份勇气与坚定。
01
回到东北
潘镭镭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
前往武汉念书,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南北思想差异,父母希望他能够到南方去走走,看问题多一种角度;二是北方优质的建筑学校较少,选择不多。
从初中开始,潘镭镭就喜欢看摩天大楼。倒不是因为喜欢画画,就是没来由的喜欢。高考填志愿时,他只填了建筑专业,并且拒绝调剂。
2010年大学毕业,在武汉生活了5年的他,决心回老家发展。老师不理解他的选择,他们告诉潘镭镭北方的设计市场“ 不太 乐观 ”,但潘镭镭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沈阳新大陆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民营设计院,在当时也是全国16家甲级设计院之一。 工作上,潘镭镭需要同时兼顾方案和施工图,从拿地、流程审批到 对 接 规划局、现场服务,一直到竣工,全程跟踪负责。“当时挺锻炼人的,在工程上的认知也更深刻。”
正式接触实际项目,潘镭镭发现和在学校里做设计完全不一样,“在公司做项目,碰到更多的问题是关于资金、想法以及工期,而不仅仅是关于设计。”
北方的设计市场也和想象中不一样。
“北方很多传统的设计院,都是画施工图送方案。业主在拿到项目后,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最大限度获得更多利益,而不是想着在造型、空间、景观等方面有更好的体验。他们不在意方案本身,认为它不值钱。”潘镭镭告诉「计成」。
四年后,潘镭镭选择跳槽, 跳槽 的主要原因是希望能够学到更多东西。公司的项目主要以本地和省内为主,极少涉及南方或者其他城市,他渴望更多的尝试。
2014年,潘镭镭入职沈阳天华分公司。
前期 他 负责方案设计,后期转到施工图方向,“当时准备考注册证书,转施工图也是想练习下画图能力。”
因为方案能力不错,团队推举他继续做方案,这也让 潘镭镭 成为公司为数不多的方案和施工图两手兼顾的“能人”。
和新大陆公司不同,天华公司体量偏大,工作模式如“流水线”般制式化。重复繁琐的画图工作,时间一长,最初那份对设计的热情渐渐淡去。
“那段时间每天都是两点一线,在月初就知道这个月要做什么,时间久了,就很疲倦。”潘镭镭回忆。
02
设计之外
偶然的机会, 潘镭镭 接触到建筑八卦会。
一次,他前往上海参加朋友举办的社群线下活动。活动中,大家一起讨论行业资讯、新规,交换各自的专业想法。“工作之外有这样一个平台,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了解到北京和武汉的社群刚好是自己的师弟师妹在发展,潘镭镭萌生了组建一个类似的社群的想法。
“我们商量了一下,准备做一个同城计划,主要针对不同区域的建筑师进行互助解答服务。如果有外地建筑师来到本地,本地建筑师负责接待、解答疑问。我想在沈阳想做一个建筑师的垂直交流平台。” 潘镭镭 告诉「计成」 。
2014年,建筑八卦会沈阳分会成立,据说这是沈阳第一批建筑师交流圈子。
建筑八卦会,不讲“八卦”,更多的是专业上的干货。主要通过微信将大家聚集在一起,定期分享建筑资讯,互相探讨行业规范,举办线下沙龙等。定主题、联系嘉宾、找导师、约场地,潘镭镭一个人全部包揽。
同期,潘镭镭还担任沈阳城建学院客座教授。除了辅导毕业设计之外,也会针对学生需求举办与之对应的分享活动,受到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在八卦会 沈阳分会 创立期间,他还牵头成立了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专业委员会,专注研究历史建筑。他们在线下创办走读活动,介绍沈阳老建筑。活动之余,学会也会邀请历史建筑专家,讨论关于历史建筑修缮设计问题。
八卦会平均每2个月就要举行3场活动,一年光分享活动就有20多场,除此之外,本职工作 经常需要加 班到半夜, 但 潘镭镭表示,自己 依然乐在其中。
“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一下子从封闭的画图生活,到每天都能接触建筑行业新鲜资讯的状态。无时无刻不在脑洞大开地想创意、碰点子。感觉越做越有干劲。” 说起那段经历,潘镭镭难掩兴奋。
后来越做越大,一些媒体也会相继报道,渐渐地,建筑八卦会在圈内也算小有名气。
不少机构、开发商都找到 潘镭镭 ,表达一起“ 变现 ”的想法。对此,他表示自己做社群的初心不是 “ 变现 ” ,而是希望能有一个让建筑师大开眼界的平台。
“我其实就是想告诉建筑师们,别再闷头画图了,走出来一起交流。”潘镭镭说,“当时完全靠情怀在支撑,不挣钱,有时候还赔钱。”
除了工作和建筑八卦会,潘镭镭很喜欢唱歌。
2017年,他还参加了《 建筑 师好声音 》 。 这是一档歌唱节目,主要面向全国各大直辖市设计院、设计公司,寻找建筑师中的好声音。
“当时一个朋友推荐我去,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就和公司说了,公司也觉得不错,就去参加了。 没想到去了才知道,大家都是卧虎藏龙,还有很多专业人士,鹿先森乐队也在。 ”
越过60强,拼进20强。对于非专业出身的潘镭镭来说,也算是不错的成绩。
每天接触有趣的人和事,对比繁重的画图工作,两种不同身份的切换带来的落差感,让潘镭镭越来越不满意当时的个人状态。
另一方面,用流水线的方式去做设计,这和他内心深处对建筑的理解有一定偏差。“我还是想找回对建筑的初心。”
2017年年底, 潘镭镭 从沈阳天华离职。
03
回归初心
半年后,以墨设计成立。
工作室位于沈阳的第一个艺术园区——11号院艺术区,一个颇有艺术气息的地方。
△ 团队在讨论设计
前期项目专注商业文旅类。得益于前些年的积累,以墨成立的第一年,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也接到不少项目。最忙的时候,几个人要同时跟进十七个项目。从成立到现在,项目量已经过百。
即便工作量如此饱和,老板还是不希望失去“ 生活 ” ,不论是员工还是自己。
“创业以后,我觉得生活还是首要的。之前在天华的时候太累,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我不想让大家认为建筑师就是要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班也不一定能设计出好东西,劳逸结合才是最重要的。”
与之相对的,工作室氛围相对轻松。最近在做的改造类项目多了起来,中午的时候,员工们便会自发地聚在一起观看《梦想改造家》。
△ 以墨团队
成立两年,工作室步入正轨。岂料 突发 疫情 ,工作室的业务发展受到不小影响。
“因为疫情,投资放缓,今年上半年直接把去年年底积累的利润消耗空了,因为疫情期间我们也是足额发工资。好在随着下半年市场渐渐回暖,陆续接到一些新项目,慢慢补回上半年的亏空。” 潘镭镭告诉「计成」。
建筑师和甲方之间的问题,一直是业内亘古不变的话题。在北方市场,大家都把设计行业称为“社会饭店”,意思是说,我付钱了就得听我的。
对此,潘镭镭认为:“两者最好的关系,就像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讲的那样,需要不断地探讨和磨合。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让业主感受到设计带给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逐渐增加对设计的认知,改变现状,最后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
提及目前最大的困惑,他表示,当属自我突破与成长。他自诩在设计领域只是一个初学者,对建筑的理解不够深刻,没有形成自己的建筑语言,无法打破固有界限。想做得更好,不知该如何去做。
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比起上海、深圳等城市,东北应该存在更多的挑战,但 潘镭镭很 乐观。“相较开发比较完全的地方,北方市场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我们选择扎根于此,就会努力应对。”
距离从武汉回到沈阳,已整整过去10个年头。十年间, 潘镭镭 变了,也没变。 在被问及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他说: “不后悔。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各有优劣,难的是,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