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筋算量过程中,有人觉得模型画好汇总出来算量工作就告一段落了,却很少去思考软件默认的计算设置是否需要调整,殊不知钢筋算量的核心要点 不仅仅在于建模方式的选择,更在于计算设置选择, 一个小地方的改动可能都会造成非常大的量差 ,而软件中有很多默认设置其实是存在异议的,需要去调整才能更加符合图集设计的需求。 本篇我将以板构件为案例,对其相关的计算设置进行逐一剖析,所用软件为广联达BIM土建计量平台GTJ2018。
在钢筋算量过程中,有人觉得模型画好汇总出来算量工作就告一段落了,却很少去思考软件默认的计算设置是否需要调整,殊不知钢筋算量的核心要点 不仅仅在于建模方式的选择,更在于计算设置选择, 一个小地方的改动可能都会造成非常大的量差 ,而软件中有很多默认设置其实是存在异议的,需要去调整才能更加符合图集设计的需求。
本篇我将以板构件为案例,对其相关的计算设置进行逐一剖析,所用软件为广联达BIM土建计量平台GTJ2018。
1、起始受力钢筋、负筋距支座边距离,软件默认为s/2,意思为起步间距为板筋间距的一半,参照16G101-1 第99页说明的描述:“ 距梁边为1/2板筋间距 ”,这一项符合图集描述要求, 一般不做修改调整 。
2、分布钢筋长度计算默认为和负筋(跨板受力筋)搭接计算、分布筋与负筋(跨板受力筋)的搭接长度默认为150、温度筋与负筋(跨板受力筋)的搭接长度默认为ll, 这三项也和16G101-1图集第102页的描述基本一致 ,除了特别说明以外, 一般不做调整 。
3、分布钢筋根数计算方式软件默认为向下取整+1,关于根数的计算其实也困扰着很多人。板分布筋的起步可参照板受力筋采用S/2,而分布筋在扣筋拐角处一般也必须布置,这就造成了起点和终点都采用了“封边”,假设分布筋为A6@250,扣掉起步间距后分布筋的布置范围为1100,采用向上取整+,1算出来的根数为6,平均间距220,采用向下取整+1,算出来的根数为5,平均间距275,超过了设计要求的间距范畴,通过实验对比发现, 向上取整+1算出来的根数会合理一些,“受力筋的根数计算”也同理 。根数问题多是立场问题,并没有绝对的答案,计算应尽量在合同当中约定,避免结算扯皮。
4、负筋(跨板受力筋)分布筋、温度筋是否带弯勾,软件默认为“否”,有人提出疑问,如果分布筋是一级钢,16G图集当中,在受拉钢筋表下方有句话“HPB300钢筋末端应做180°弯钩”,使很多人都觉得只要是一级钢都应该带180°弯钩,但在17G101-11图集第1-4页当中,有这样一句话:“板中分布钢筋(不作为抗温度收缩钢筋使用),或者按构造详图已经设有直钩时,可不再设180°弯钩”, 默认设置基本符合描述,此处可不修改, 若出现温度筋为一级钢,可在相应构件的计算设置当中去选择带弯钩。
5、负筋/跨板受力筋在板内的弯折长度软件默认为板厚-2*bhc,也有人提出疑问,这一内容在16G图集中并没有明确说明,而在实际现场中,支座筋的弯折最下端在施工过程中通常都是打在模板上,早期04G101-4图集第25页其实有提到弯折长度为h-15,意为板厚-上部保护层,多少印证了现场施工的观点,不过平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被11G图集、16G图集所取代,04G图集的效力很显然目前也早已被16G图集所取代,在新16G图集当中,弯折部分最下端离板底是有一定距离的,暂且认定为保护层长度。综上, 我建议该处 不调整 ,以防被审计觉得“小量斤斤计较”,给自身的对量带来负面效益。
6、纵筋搭接接头错开百分率,软件默认为50%,此17G101-11图集第1-9页关于板有这样描述:“梁类、板类及墙类构件,不宜大于25%。”,因此, 该处计算设置可改成≤25%。
7、板底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参照图集16G101-1第99页的说明,是至少伸入到梁中心线且≥5d,但实际现场施工中,板底筋基本都会伸入超过支座的中心线,按照软件的计算方式,板底筋在支座位置的锚固长度基本上均为支座宽度的一半,由于此处现场的做法参差不齐,没有一个明确的数据范围, 建议此处不修改计算设置。
8、面筋(单标注跨板受力筋)伸入支座的错固长度,软件中的设置为当不能满足直锚的情况下,面筋在支座位置的锚固长度为支座宽扣一个保护层再向下弯折一个15*d,但从图集说明来看,若支座为梁,板的面筋应该是从外侧梁角筋靠内侧进行弯折,而梁角筋外侧至少还有一层箍筋。从经验数据的角度来说,箍筋的直径趋近于板受力筋,梁角部纵筋直径大小多数为箍筋直径的两倍上下。从客观求实的角度来说,该处计算设置应该改成“能直锚就直锚,否则按计算公式: ha-bhc-3*d+15*d ”相对来说更合理些,是否调整应看立场,同理,若支座为墙,该处可改成“能直锚就直锚,否则按计算公式: ha-bhc-d+15*d ”。单标注负筋锚入支座的长度计算设置同上推理。 若调整,单边负筋伸入支座长度应同步调整。
9、受力筋遇洞口或端部无支座时的弯折长度软件默认为板厚-2个保护层,在板筋布置为双层双向的前提下满足16G101-1图集第111页说明要求,但当板没有布置上部贯通筋时,底筋除了向上弯折板厚-2个保护层以外, 还应向内弯折5*d ,软件计算设置没办法选择和判断, 若出现应及时数出根数,并在表格输入当中补充。
10、关于支座筋、跨板受力筋的标注长度从哪开始算、是否包含支座应具体看设计要求说明,如果设计没在图纸中说明,应在图纸会审时及时提出答疑;从施工方立场来说,应以支座中心线作底线为企业争取利益最大化。以下图为例,很显然起步是从支座边开始起算的,当出现这种情况,计算设置有三处地方需对应去调整——跨板受力筋标注长度位置应改为“支座外边线”、板中间支座负筋标注是否含支座应改为“无”、单边标注支座负筋标注长度位置应改为“支座内边线”。
以上,就是我对板构件的计算剖析,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本文系阡陌原创,独家来稿